在菜場,在人間 (節(jié)選)
《在菜場,在人間》是一部以菜市場為主題的作品。在菜市場擺攤至今的18年里,陳慧遇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相逢過無數(shù)小人物的命運,有她的鄉(xiāng)鄰、顧客,也有隔壁攤位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這一次,陳慧將日常所見化作真誠的記述,將一個個平凡生命的莊嚴與貴重,通通寫入《在菜場,在人間》這本書。書中是市井百態(tài),書外同樣是質(zhì)樸人生。
——編者
1
我現(xiàn)在擺攤的十字路口往左邊拐進去五十米,有一間很逼仄的樓梯間。以前是賣面條的阿權(quán)哥租著,放一張桌子、一個方凳、一塊案板,再加上兩只大肚子的竹簍筐,人在屋里頭轉(zhuǎn)個身都得小心翼翼。
阿權(quán)哥租那樓梯間的幾年里,我的小攤就擺在他的門邊上,有時他出去辦點事,我就主動幫著他照管一會兒生意。有時天氣驟變,下起了大雨,他便趕緊順一順東西,讓我把小攤子推進屋里避一避。他的租房合同到了期,力勸我租下樓梯間,說有個固定的地方,至少不必天天挨風吹日曬的苦了。
我沒有接受阿權(quán)哥的建議,繼續(xù)做我的露天“游民”,相對于從早到晚枯守著一間小店的寸步不能移,我還是更喜歡來去自由的靈活性。再則,樓梯間的面積實在太小了,僅有幾平方米,形狀也不規(guī)則,未來完全沒有擴大經(jīng)營的可能性。
阿權(quán)哥撤走后,那樓梯間一直無人垂青。七八月份,半山村子里一個燙雜糧煎餅的女人試租了一星期,眼見沒什么生意,立刻撒手不干了。元旦前,有個胖乎乎的安徽人付了三個月的租金開了一家芝麻大餅店。然而,兩個月還沒撐足呢,他便拍拍屁股走人了。臘月底,一個賣低價服裝的男人租了個短期,突擊了十天左右的業(yè)績,年后再沒露面。房主不得不又在卷閘門上掛上了“吉房出租”的牌子。
牌子掛了好久,“吉房出租”四個紅字都被太陽曬褪了色,總算來了租客——一個紹興口音的老太太,高高大大,花白的齊耳短發(fā),長條臉,一嘴的牙七零八落,看樣子得七十好幾了。
這個老太太原本是誤打誤撞摸來我們鎮(zhèn)的。這地方過清明節(jié)、夏至、七月半、冬至,以及年三十都要敬神祭祖,俗稱“做拜拜”。老太太裝在一輛四輪小拉車里沿街兜售的就是做拜拜時需焚燒的“經(jīng)佛”和“元寶”。經(jīng)佛其實就是印著蓮花圖案的、比巴掌大一點的長方形黃紙,名堂卻是不少,我知曉的只六七種:四四佛、六六佛、八八佛、心經(jīng)、彌陀經(jīng)、觀音經(jīng)……各有各的價格,一扎幾塊錢到幾十塊不等。元寶的顏色比經(jīng)佛淺些,也是紙質(zhì)的,折成兩頭上翹的船狀。元寶論“堂”賣,一堂元寶有固定的只數(shù),做拜拜,一堂元寶就夠了。
老太太到小鎮(zhèn)試了一回水,大概嘗到些甜頭,于是毫不猶豫地找到房東,當場拍板租下了那樓梯間。屋里起初還是空蕩蕩的,她下午匆匆乘公交返回幾十公里外的家,第二天大清早又拖著沉甸甸的小拉車急急趕來。車馬勞頓了幾天,她開始一點點地添置物件,先是桌子板凳,接著是鍋碗瓢盆,最后連床都搬進來了。老式木床窄窄的,一頭頂著樓梯間的里墻,一頭直逼到卷簾門下。卷簾門一旦推上,屋內(nèi)的一切就通通暴露在了大眾面前。她在床頭上掛了一塊花里胡哨的舊被面作為遮擋,好歹在眾目睽睽之下攔出了個不怎么私密的私人小空間。
2
周圍的一些居民見“新進成員”擺出了居家過日子的架勢,忍不住掩嘴偷笑。這個說,一大把年紀了,不在自己家頤養(yǎng)天年,難不成還想在這里安營扎寨?那個講,年輕人來開店都維持不下去,七老八十的老太太還能搞出個啥名堂來?話里話外的意思再明顯不過。我當然也不能免俗地去和她搭訕,拐彎抹角地問了她的年齡和家庭情況——果然七十有三!一家五口人,兒子、媳婦廠里上班,孫子讀大學(xué),老伴健在。我不解地問:“大媽,老伴老伴,不就圖個老來做伴嘛,你把大伯留在家里,自己跑出來單住,他就沒意見嗎?”她癟了癟嘴,滿不在乎地一揮手:“啊呦!這樣多好,大家都清凈!”
她的個性大大咧咧,喉嚨音又響,有事沒事愛站在店門外和路過的人套近乎,笑盈盈地搬出椅子請人家“歇歇腳”。親和力十足的幾波操作下來,她就順利地收獲了一些客戶。然而,經(jīng)佛這種東西需求量很少,除非派特殊用場,否則,不年不節(jié)的,哪有多少人來買呢?
頭一個月,她盤了賬,表情訕訕地,說:“房租也扳不轉(zhuǎn)?!蔽覀儙讉€聽到的人互相交換了一下眼色,沒有搭她的茬兒。農(nóng)村人口流失嚴重,來菜市場的人一年比一年少,生意確實越來越不好做,她虧錢是意料之中的事。假如她租房時像之前的那幾個人一樣,只付少量租金,那她的損失頂多不過千元,可她簽了鐵板釘釘?shù)暮霞s,一次性付了整年的房租,即使她現(xiàn)在萌生了退意,拿出去的錢也討不回來了。所以,擺在她面前的只有兩個選擇:一、繼續(xù)把經(jīng)佛店往前熬;二、貼一張“旺鋪轉(zhuǎn)讓”的條子,騙接盤俠上鉤。
老太太既沒有選一,也沒有選二,她自行開辟了一個三。她把攤開的經(jīng)佛一一疊進紙箱子里,只占了門邊很小的一個位置,騰出來的地方放上了她從趕早市的本地菜農(nóng)手里批發(fā)的應(yīng)季蔬菜。她前后賣過新鮮的豌豆莢、毛筍、大豆、玉米、小青菜、水蜜桃、南瓜、茭白、鞭筍、洋芋、西瓜、花生、栗子、柿子等等。
她賣什么,屋里的地上就晾滿了什么,人走進走出,不得不踮著腳尖,像是在跳芭蕾。她只賣不買,什么沒賣掉,她的胃就順理成章地消滅什么。變了顏色的大豆瓣,干巴巴的玉米和厚皮的老南瓜……她都在電飯鍋里煮得爛爛的,一碗一碗地吃下去。是飯,也是菜,飯菜不分家。
也有不能及時解決了的東西,比如在水里泡青了的茭白和霉過了頭的“莧菜咕”,一般的生意人早就扔掉了,她才不!細致地刨去茭白的青皮,拿鹽腌好塞進玻璃瓶里,又是一樣省事的下飯菜。莧菜咕是一種霉變食物,周作人先生曾在一篇散文中回憶過,算是經(jīng)典的浙江味道。
青莧菜去葉,留梗,切成寸許泡入水中,一天一夜后撈出,瀝干盛進壇子里,撒幾顆粗鹽粒,密封發(fā)酵數(shù)日,莧菜梗外殼硬度不變,內(nèi)里卻已酥爛。取一碗,澆一勺菜油上鍋蒸透,吃起來有點像吸果凍,咕咕有聲,據(jù)此得名莧菜咕。
莧菜咕這東西很個性。愛它的人,覺得香氣撲鼻,趨之若鶩;厭惡它的人,忍受不了它的異臭,避之不及。
老太太的莧菜咕是“升級產(chǎn)品”,前期是出售成捆的莧菜梗,莧菜梗蔫吧了,沒形了,她就自己動手制作莧菜咕。氣溫高時,莧菜咕也易壞,兩三天一過,就成了稀湯寡水的落拓貨。為了確保姣好的品相,她又斥資九百元購買了一只小冰箱,專門保存成品或半成品的莧菜咕。
3
盡管冰箱的門嚴絲密合,屋門也是從天蒙蒙亮大敞到天黑黢黢,但爆發(fā)力超強的莧菜咕氣味還是彪悍地占領(lǐng)了她那狹小的樓梯間,并沖出門,一再向四方蔓延。說實話,我聞到那味兒只想吐口水,可老太太反而又被那味兒激出了賺錢的靈感。
下午三點后,她在門口支起煤氣灶,架好油鍋,不慌不忙地炸起臭豆腐——老豆腐切成小塊在莧菜咕濃汁里浸個透,就是正宗臭豆腐了。一只白色的泡沫盒里裝八塊,搭兩勺辣椒大蒜水,售價五元。
這條街上做生意的一溜兒人家,要數(shù)她頂頂忙碌。忙著攔住挑大口袋的山民進貨,忙著招攬各路買主,忙著處理即將過時的產(chǎn)品,早忙晚忙,忙得她吃飯也沒個準點兒。上午十點,她捧著碗坐在床上吧唧吧唧地吃東西。我人立在路上,脖子伸進門里,故意問她:“大媽,你吃的是早飯,還是中飯?”
她哧哧一笑,很爽利地回了我三個字:“早——中——飯?!?/p>
她不但賣菜,還賣房——不是真賣房,而是賣掉房子幾小時的使用權(quán)。菜市場有明確的管理條例,外來人員不允許在路邊上隨意設(shè)攤。一些拉著獨樣貨品遠道趕來,存心做短線的販子怎甘心跑個空呢?就在他們抓耳撓腮、左右為難之際,慈眉善目的老太太馬上把她待售的幾樣蔬菜移去隔壁鄰居的屋檐下,朝他們招手了:“來來來,我給你們騰了地兒!”
騰出的地兒半天起碼換五十元。這樣輕松的“二房東”,她一個月總能做兩三次。她再沒發(fā)出過“房租也扳不轉(zhuǎn)”的抱怨了,之前一心認定她要落敗的人也不知不覺地投去了迥然不同的眼神——喲!這老太太有兩下子嘛!
有知情的人悄悄透露,說她的兒子早幾年超市開得很大,雇了十來個工人,可惜賭博輸了錢,輸?shù)袅巳考耶敗?/p>
沒有人去核實傳言的虛實。對于無關(guān)者而言,他人一塌糊涂的事故無非是過耳即忘的故事。
別人觀望她,她似乎也在推敲別人。我偶爾去她的屋里洗個手,她拉著我閑聊一會兒,慨嘆一聲:“阿三,儂真可憐!”——或者:“阿三,儂真可惜!”
一個七十多歲還奔波在外的癟嘴老太太和一個遠嫁異鄉(xiāng)奮力謀生的中年離異女人,誰更可憐?誰更可惜?
我覺得大概是不分上下的。她也許在我的身上掃描出了她年輕時的剪影。我的現(xiàn)在,高度契合了她的從前。同理,如果我能活到和她一般的年齡,她的近況,八成就是我將來的模板。
她來鎮(zhèn)上的時間已不短了,應(yīng)變能力強是不爭的事實,但究竟年齡不饒人,也不免在大庭廣眾之下兩次失態(tài)。
第一次失態(tài)是因為獼猴桃。一個操著普通話的年輕男人買了她三十斤的黃心獼猴桃,總計兩百四十元。她的老年手機無收款功能,架子上放著的微信收款碼和支付寶收款碼是她兒子的。其時,她忙于應(yīng)對另兩個買主,年輕男人手機支付后自顧自拎著獼猴桃走了。過了十來分鐘,她打電話詢問兒子兩百四十元到賬了沒有,電話的那一頭一口咬定沒有。她頓時慌了神,攤子也不管了,甩打著胳膊急急往大馬路上尋去。
馬路上人流如織,又過去這么一會兒了,哪里還能找到那個人。她的臉漲成豬肝色,淚光閃閃,嘶聲大喊:“良心怎么這么壞!老人家也要騙!倒霉哉!倒霉哉!我今朝倒大霉哉!”
她崩潰的樣子著實嚇人,我們生怕她血壓升高當場倒地,連連寬慰她,說年輕人的素質(zhì)高,不會做缺德事的,興許你兒子的網(wǎng)絡(luò)不好,暫時還未到賬。她的情緒稍微平復(fù)了些,再次打電話核實,兒子依舊回復(fù)沒收到。她的眼淚終于憋不住了,啪嗒啪嗒地掉了下來,幾個人勸也勸不住。對面糧油店的伯伯走過來,拿起她的收款機按了一下語音回放,“微信收款二百四十元”的聲音清晰響亮。
糧油店伯伯白了她一眼,說:“大驚小怪的干嗎?錢不到賬,收款器絕不會亂報的。要么你兒子的手機出了問題,要么你兒子騙你?!?/p>
她連連搖頭:“我兒子不會騙我的!不會的!”
“那你相信收款機的語音播報,還是相信你兒子呢?”
她嘴唇抖動了幾下,沒再說話,默默地轉(zhuǎn)身去收攤。攤收好,門鎖上,趕公交車回家了。
隔日早上,我到菜市場時她的店門前早就堆著獼猴桃和栗子了。我問她:“昨天的錢到賬了嗎?”
她笑笑,小聲地說:“到賬了。”
(《在菜場,在人間》陳慧/著,果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