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2023年第12期|謝宗玉:四首旅湘詩中的杜甫情緒
一
寫《江南逢李龜年》時,杜甫絕對想不到,這是他寫下的最后一首七絕。也絕對想不到,他存留在這世間的光陰,已計日可數(shù)。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詩中的江南風景,具體指公元770年的長沙城內(nèi)外、橘子洲和岳麓山風光。
史上普遍的看法是,杜甫七絕,以此詩壓軸。它道盡了世運的治亂,年華的盛衰,身世的浮沉,以及悲涼凄惻的人生況味。詩雖短,但意深長,短短二十八個字所蘊涵的內(nèi)容,可媲美白居易的《琵琶行》。
歧王是唐玄宗的弟弟,崔家是響當當?shù)拈T閥士族。兩人繁頻出入王公貴族豪宅,可見也不是一般角色。確實,上推四十年,年輕的李龜年和杜甫完全可以稱作兩京的流量明星。
那個時候的李龜年,說是盛唐第一歌手也不為過。他不但喉嗓清亮動人,還精通音律填詞,會多種樂器。唐代戲子,雖沒有現(xiàn)代娛樂明星那般受關注,但李龜年和他兩個弟弟都是御用藝術家,唐玄宗宴會壓軸節(jié)目的主角。李龜年主唱,李彭年主舞,李鶴年奏樂,三兄弟各顯其能,將宴會氣氛推至高潮,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歡呼和掌聲中,國泰民安的盛唐氣象,就這樣給烘托出來了。
既然連皇帝都在捧李龜年兄弟,兩京的門閥士族自然趨之若鶩,沒有李氏兄弟到場的宴會,仿佛就低幾個檔次。李龜年兄弟一年四季忙著在長安和洛陽跑場子。他們以歌舞為業(yè),積攢了大量錢財,在東都洛陽建宅造樓。據(jù)說其豪奢程度超過了很多公侯府第。這對現(xiàn)代娛樂明星來說不算什么。但在古代,這絕對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古代戲子跟妓女同類,能靠技藝養(yǎng)家糊口就很不錯了。即便積攢了一些錢財,也是藏著掖著,生怕因地位與財富的懸距,帶來無法預料的災禍。
李龜年兄弟能在權貴遍地的洛陽購地建宅,炫的不單是財富,也是地位與名望。就是說,我即便只是一個戲子,也不怕門閥貴族以勢壓人,栽贓陷害,巧取豪奪。因為大家都知道,給他家站臺的是誰。
杜甫從小生活在洛陽,雖算不上詩壇一哥,但也聲名在外?!捌啐g思亦壯,開口詠鳳凰”,“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脫略小時輩,結(jié)交皆老蒼。飲酣視八極,俗物都茫?!薄?/p>
只要讀了這些詩句,就知道年輕的杜甫也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早慧聰敏,心高氣傲,博學多才,詩酒逍遙,縱橫洛陽詩壇,年輕一輩難逢敵手,實在是“豪橫”得很。
而且,杜甫的身世也不錯。“城南韋杜,離天尺五”,這是洛陽城曾經(jīng)流傳的諺語,說是韋家和杜家高不可攀,都要頂破天了。足見兩家的門楣有多顯赫。杜甫的爺爺杜審言逝世后,杜家雖已被排除在門閥士族之外,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洛陽城只要說是姓杜的,又有誰敢小瞧了?盡管從小寄養(yǎng)在姑媽家,但杜甫從來就沒有客居籬下的感覺,仿佛整個洛陽都是他的主場,只要他登高一呼,世家子弟都會紛紛響應。
然而誰能料到,鮮花著錦的國運,說衰頹就衰頹了,一場安史之亂,唐玄宗連自己的寵妃都保護不了,被人活活逼死,自己也莫名其妙被推到了太上皇的位子,唐肅宗將他束之高閣,差一點都回不了長安。
盛世才是戲子的天堂,亂世則絕對是地獄。這時候,李龜年哪還有什么靠山,只能任人宰割。叛軍占了他的豪宅,把他一腳踢出門外。外面只有斷壁殘垣,尸盈于道,詩酒茶會已成了不可觸及的夢境。李龜年失去了謀生的土壤,一身才藝換不來一個銅板。而兩都物價又接連暴漲,李龜年只能離開這個傷心之地,流落四方。
錦衣玉食的生活,使得杜甫從小缺乏憂患意識。年輕時的他,對國家和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以為唐朝永遠都會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樣的太平盛世;以為“詩名在手,天下我有”,自己完全能夠成為一個掌控時代的風云人物。
所以,盡管記憶力超群,他也從沒認真準備科考,而是同洛陽門閥子弟一樣,選擇走舉薦之路。然而他差強人意的身世、不拘小節(jié)的品性和極為低能的處世手段,讓他在干謁的路上走了十幾年,竟一無所獲。
轉(zhuǎn)輾幾十年,昔日兩位少年翩躚客,竟又在江南的長沙古城相逢了。實在是萬語千言不知從何說起?;蛟S每個讀者的腦海里,都閃爍過一幀他們相見時的畫面吧?
是抱頭號啕大哭,還是“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是捶胸頓足,罵天咒地,還是參透世道命運后的平靜?是又哭又笑,喝得酩酊大醉,還是相逢一笑,輕抿茶茗,心平氣和話平生?真讓人浮想聯(lián)翩呀。
說來好笑,從小到大,我一直將這首詩當愛情詩在讀。不單是我,很多初中生在心儀之人的畢業(yè)留言冊里,會這樣寫道:“但愿還能相逢在江南的落花時節(jié)。”一點幽窕情思,就這樣半露半收在這雅致而朦朧的詞句里。
事實上,如果不知作者是誰,也就不知此詩的背景,這時,將詩中情意解讀成少男少女的純美感情,也未嘗不可:“呀,當初我躲在珠簾后面,看你白衣勝雪,聽你歌喉婉轉(zhuǎn),人竟像得了癔癥似的,當即就蒙圈了。之后,你的身影便深深烙在了我心中,而那副清婉的音嗓,則一直在我耳邊縈繞,久久不逝。后來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追逐你的身影,收集與你有關的消息。但沒多久,你就銷聲匿跡了,我只能在魂里夢里與你相逢。沒想到輾轉(zhuǎn)來到江南,我竟遇見你了,又是在這般美好時節(jié),綠意彌漫,落英繽紛。上天待我,真是不薄呢?!?/p>
什么潦倒啦,悲慘啦,離恨啦,愁怨啦,單從這二十八字來看,根本就品讀不出來。歷代詩評家似乎有些想當然了?
蛋的鮮美,是品出來的,跟雞生蛋的艱辛并沒有直接關聯(lián)。同樣的道理,詩歌必須得靠文字本身的張力去魅惑人的心靈,而不能要求讀者借助作者的身世和時代背景來完成閱讀理解。比如《登高》與《將進酒》,文字里的激蕩風雷和飽滿情緒,一下子就能傳遞給讀者,根本不用知道是誰寫的,也不用知道寫作背景。
那么杜甫的這首詩,真有詩評家們說的那樣情緒激蕩、愁恨交織嗎?我看不見得。杜甫不是一個含蓄內(nèi)斂的人,他的感情很外放,怨恨、窮愁、疾苦、悲憂,他都直抒胸臆。因為詩中有過多的啼哭,王夫之等人都明確表示不甚喜歡。如果杜甫真想在這首詩里表達哀怨悲憤的情緒,那么第三句絕對不會是寫景,而應該是這樣的: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艱難苦恨繁霜鬢”,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把他《登高》的句子搬過來,這才能呈現(xiàn)出詩評家所說的家國沉浮與命運坎坷的況味來。而承接轉(zhuǎn)合的第三句,既然是說長沙城的晚春風光,說明當時杜甫的心境,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般糟糕。
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是祥和的,有一種參透生死的從容與寧靜。功名利祿,人生沉浮,他已如云煙般看淡。亂世人還在,就已經(jīng)很好了,再無別的奢求。素履所往,惟爛漫春光而已。與辛棄疾的“而今識得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大致類同。經(jīng)歷了百般磨難,反而豁然開朗,諸事從容,現(xiàn)在與君共此良辰美景,便是滿足。
公元770年春天的這般美好心情,杜甫還在多首詩中呈現(xiàn)過,其中以詩歌《風雨看舟前落花,戲為新句》表現(xiàn)最為顯著:
江上人家桃樹枝,春寒細雨出疏籬。
影遭碧水潛勾引,風妒紅花卻倒吹。
吹花困癲傍舟楫,水光風力俱相怯。
赤憎輕薄遮入懷,珍重分明不來接。
濕久飛遲半日高,縈沙惹草細于毛。
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勞。
這首飽含情色意緒的詩歌,很難想象是一個五十八歲的糟老頭子寫的。從人生經(jīng)歷來看,一年零九個月的旅湘生活,應該是杜甫生命中的最低谷。用“老病愁窮”四字來概括,尤為恰當。然而這個春天,杜甫為什么會活得這樣平和、自在、充實、輕靈呢?
且看詩意:舟橫湘江,忽遇風雨,亂紅飄飛,一瓣入懷,剎那間杜甫迷蒙了雙眼,漫天都是桃紅色的意象。于是提筆作詩,別樣的意緒,夢幻般彌漫全篇,像白日里與一位佳人,共赴了一回云雨。
好在詩末,老先生清醒了,“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勞”:逐花吸蕊雖好,但情愛未必不是一種牽絆,狂蜂浪蝶疲于奔命,一生忙碌,反倒是冷眼旁觀的蜻蜓,逍遙自在,百勞無擾。呵,杜甫這是在嫌棄妻小拖累了自己嗎?
若是饑寒交迫,定做不出如此意緒的詩歌來。那么公元770年的春季,究竟是誰讓杜甫衣食無憂,心態(tài)平和,活得那般從容而輕靈呢?
是岳麓山。具體來說,是岳麓山蓬勃旺盛的草木!
二
這樣,就要說到第三首詩了,《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爭盤紆。
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
五月寒風冷佛骨,六時天樂朝香爐。
地靈步步雪山草,僧寶人人滄海珠。
……
昔遭衰世皆晦跡,今幸樂國養(yǎng)微軀。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貴功名焉足圖。
久為野客尋幽慣,細學何颙免興孤。
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于。
宋公放逐曾題壁,物色分留與老夫。
現(xiàn)代不少學者將這首詩當作杜甫棄儒入佛的證據(jù)及轉(zhuǎn)折點。說是仕途無望,命運多蹇,飄零湖湘,杜甫便有了皈依佛門之念,要結(jié)廬麓山,伴居古寺,了此余生。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詩里面就有這樣的內(nèi)容啊。不但如此,這也是杜甫最長的佛詩,把岳麓山比作仙境,把麓山道林二寺比作神仙居所。里面的和尚,有一個算一個,都被夸成了滄海明珠。并說,自己若能居于此地,功名富貴都不去追逐了。
在歷代所有贊美麓山寺廟的詩歌中,杜甫這首當拔頭籌。看得出來,他不是在應酬敷衍,而是發(fā)自肺腑。滿心的歡喜與滿腔的激情,時隔千余年,仍能從字里行間傳遞給讀者。
但是,從此以往,杜甫真能割舍儒學,心甘情愿成為釋家弟子嗎?這怎么可能呢?事實上無論杜甫混得多糟糕,只要他走出家門,觸景生情,隨口一吟,一腔儒式憂患,就會噴涌而出,這是一種已根植在他血脈里的情感呀。九十余首旅湘詩中,憂國憂民的句子仍比比皆是:“致君堯舜付公等,早據(jù)要路思捐軀”“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nóng)”“誰能扣君門,下令減征賦”“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戀闕勞肝肺,掄材愧杞楠”……
儒家理念已深入腦髓,堯舜夢想從未動搖,這種人豈會輕易改弦更張?很多學者說,杜甫從小就有向佛之心,不少詩中都涉及佛語禪意??蛇@有什么奇怪的?杜甫的姑媽本就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杜甫從小伴她左右,對佛經(jīng)的理解,自然要比一般人深些。何況在唐代,佛學氛圍最為濃郁,文人墨客若不懂幾句偈語禪言,就顯得沒文化似的。就像現(xiàn)代的學生,時不時要炫幾句英語一樣。
最初我弄不明白,杜甫為什么會這么高興,里面竟雀躍著《歸去來兮辭》的欣悅。那歡快的氛圍像是要溢出來一般,感覺他撿了寶似的。難道兩寺和尚真允許他結(jié)廬麓山了?
還有,既然是寫寺廟,杜甫為何又要扯到橘洲田地的肥沃,潭州民風的淳古?這不是把主題沖淡了、把結(jié)構(gòu)弄亂了?此詩的思維邏輯,究竟是怎樣的呢?
何況,細心的讀者應該能發(fā)覺,“傍此煙霞茅可誅”與“依止老宿亦未晚”,兩句詩表達的雖是同一個意思,但“結(jié)廬”的地方并不相同,一個在岳麓山,一個在長沙城。很顯然,他這么說,只為夸贊兩個地方很不錯罷了。就像客人參觀了主人的豪宅,會不由自主感嘆一句:“哎呀,我都不想回家了?!?/p>
后來才知道,杜甫獻詩,意在采藥,根本沒有結(jié)廬麓山的想法。唐代佛教大興,寺院林立,整個岳麓山以及周邊田地,幾乎全是寺產(chǎn)。杜甫真想采藥山中,還非得經(jīng)過麓山和尚允許不可。這才是這首詩歌誕生的真正原因啊。
原來,從干謁長安開始,杜甫過的就是一種“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生活。而這項辨藥制藥技能,來自早年他與李白一起煉丹時的經(jīng)驗積累,“未就丹砂愧葛洪”,加上杜甫年輕時走遍萬水千山,博聞強記,辨物識性,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得相當好。
后來到了四川,杜甫不但采賣藥材,還帶著一家老小親自栽培?!八帡l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奔爸灵L沙,賣藥竟成了杜甫一家最主要的生活來源。“茅齋定王城郭門,藥物楚老漁商市。”
杜甫忐忑不安地詢問麓山和尚的意見,和尚上報給了住持。住持聽說想來山上采藥的是一位落魄詩人,心中一軟,就答應了下來。這下子一家人的生活有著落了!杜甫聽了,頓時歡呼雀躍,揮筆寫下這首長詩。詩中歡快的因子,像陽光下的彩色泡泡,四處飄蕩。而采藥人的身份也在詩中時隱時現(xiàn)。
“地靈步步雪山草,僧寶人人滄海珠”。“滄海珠”一般與“昆山玉”相配,杜甫不止一次如此搭配:“盈把那須滄海珠,入懷本倚昆山玉。”在這里,他卻用“雪山草”與之相對。雪山草生長在祁連山風蝕的巖石下,是一味珍貴藥材,與雪蓮、蠶綴合稱為祁連山“歲寒三友”,都是藥中精品。杜甫中年侍奉唐肅宗時,就在祁連山腳下,應是見過這種草藥的。
把一山草木比作“雪山草”,這是采藥人的職業(yè)心理。很顯然,采藥這項營生,對儒生來說,并不光彩,在杜甫的一千余首詩中,很少提及。但這種職業(yè)心理,無論杜甫怎么遮掩,總會下意識地流露出來。采藥人發(fā)現(xiàn)麓山植物種類繁多,花艷葉肥、枝壯根老,幾乎全部可以入藥,并且品質(zhì)極佳,現(xiàn)在又得了和尚的應允,能不激動得忘乎所以?幾乎想都沒想,就把藥當作了詩中意象。
“暮年且喜經(jīng)行近,春日兼蒙暄暖扶?!薄敖?jīng)行”是一個佛學名詞,必須知道這個詞,才會明白這句詩的意思。修行者為提高對身體的明覺度和攝受力,鍛煉心念對身體的控制,旋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作“經(jīng)行”。比如近段時間,我每天走路上下班,也可以雅稱為“經(jīng)行”。
一家老少的生活都還沒著落,杜甫會為了佛門修行,不停往返于岳麓山與長沙城嗎?當然不會。在這里杜甫巧妙化用此詞,既讓和尚看著舒服,又掩飾了自己的尷尬行為。迎著春日的暖陽,來回穿梭于兩地之間,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明覺度,而是去“佛家林園”采擷草藥呀。此詞的妙用,既表現(xiàn)了杜甫對佛經(jīng)的熟悉程度,又彰顯出杜甫不錯的生活智慧。一個“喜”字,一個“近”字,把老頭子的心思寫活了:謀生之地如此之近,來來回回,好省腳力,老夫我歡喜死了哎。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敝翱粗H有疑問的詩句,現(xiàn)在也解釋得通了。桃源可借指湖南,意思是世易時移,湖湘百姓不可能永遠都像生活在桃花源里??砷僦薏⒉荒芙柚溉妗i僦尢?,又沒有特別的典故,上句與下句對仗,實在有點虎頭蛇尾。
現(xiàn)在明白了,采藥人無非是看中了橘洲肥沃的田地,想租賃幾畝做藥圃罷了。前一句寫眾生,后一句寫自己。典型的老杜思維,一點違和感都沒有。這句詩可以這么理解:只要橘洲還有膏腴地,不管世事如何變化,我都有信心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潭府邑中甚淳古,太守庭內(nèi)不喧呼。昔遭衰世皆晦跡,今幸樂國養(yǎng)微軀?!崩^而我也就明白了,在一首佛詩中,老杜的思維為什么會來一個三級跳,要去奉承州官?他這是在為賣藥長沙做鋪墊呢。日后若遇上訛詐之徒,也可求助州官不是?提前寫幾句贊美詩,多少能在州官那里留個印象。
杜甫、李白、韓愈、白居易等唐代詩人,特別喜歡寫長詩,東拉西扯,枝蔓橫生。若解讀不了詩歌的背景,你根本無法明白詩人究竟要表達什么主旨,哪怕翻譯成現(xiàn)代文,一樣莫名其妙。就比如這首詩,只有知道這是采藥人的感謝之詞后,你才能跳過詩歌的明面意思,抵達詩人真實而曲折的內(nèi)心世界。
什么“久為野客尋幽慣”啦,“一重一掩吾肺腑”啦,“山鳥山花吾友于”啦,“物色分留與老夫”啦,都是山中采藥時真情實感的流露。天天采藥山中,呼吸麓山的新鮮空氣,整個山林仿佛化作了杜甫的肺腑,所有的花草鳥蟲,杜甫都看得跟兄弟一樣親。時日一久,杜甫也習慣了這種幽靜的林野生活。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寫于公元769年晚春,而這年秋天,杜甫在《送盧十四弟侍御護韋尚書靈櫬歸上都二十韻》中有句“空里愁書字,山中疾采薇”,說明他對采藥的熟練程度已超過了寫詩。
“采薇”本有典故,意指隱逸。杜甫當然可以把采藥行為說成是歸隱生活的一種。但一個“疾”字,卻透露出了他疲于謀生的狀態(tài)。也是這個字,說明了他對這項工作的得心應手,以及全神貫注。從側(cè)面也可以看出他的病體正逐漸康復。若非如此,他也“疾”不起來,也沒有精神和意念去寫那樣的桃花詩。
“空里愁書字”。因為關注度的轉(zhuǎn)移,杜甫承認對詩歌的操控,不再像以前那么嫻熟,即使有暇,也會因生疏而犯愁,提筆遲遲不能落墨。從公元768年冬天進入湖南,到770年秋天病逝汩羅,杜甫九十余首旅湘詩,大多數(shù)寫于行舟途中。從公元769年春天到公元770年春天,這一年,杜甫幾乎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繁重的體力勞動上去了。他帶著一家人采藥賣藥,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
三
羈留長沙的杜甫,算是痛定思痛,大徹大悟。這輩子,他仿佛一直在過一種依靠別人的生活:靠國家、靠君王、靠門閥、靠權貴、靠親友、靠粉絲。然而,通通都靠不住。既然這樣,那誰也不去靠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可惜這份感悟,來得終究是遲了一些。如果早年沒有靠、等、要的思想作祟,憑杜甫超絕的才華與超群的記憶,考個進士,一定會像宋之問、王維他們那樣手到擒來,也不至于“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蹉跎長安十幾年,過著被人嫌棄的干謁生活。安史之亂,對杜甫來說,其實是一個翻身的契機,可因為早年沒有平臺讓他修煉政治智慧和治世能力,現(xiàn)在縱使滄海橫流,杜甫也顯不出英雄本色。
進入政壇沒多久,就被貶去華州,這對杜甫的打擊是巨大的。他對自己的性情和智商開始有了懷疑,認為自己不適合高段位的朝堂生活。他心灰意冷,帶著妻小四處流落,過著投親靠友的準擺爛生活。一家人饑腸轆轆,長期掙扎在死亡線上,在陜西奉先縣時,家里還有人丁十口,到湖南就只剩妻子楊氏、小女杜鳳和次子杜宗武了。
更要命的是,杜甫好像命犯孤煞,其殃及池魚的速度,一次比一次狠,一次比一次快。在好友嚴武與高適的幫助下,他在成都建了浣花溪草堂,又做了嚴武的屬官。日子雖然清貧,但還算安穩(wěn)。不料莫名其妙,嚴武和高適竟先后辭世。高適已年過六旬,且不管他。而嚴武才四十歲,且長得健壯結(jié)實,高大威猛,橫槊縱馬,迅疾如風。這樣的人,居然會暴病而亡,真是奇了怪了。之后,杜甫再去投奔江陵李之芳。數(shù)月不到,李之芳又去世了。簡直是靠山山倒,靠水水枯。
要不要去湖南,杜甫猶豫了很久。從公安出發(fā),船已順著長江漂了很遠,他內(nèi)心仍在糾結(jié)掙扎,不知將目的地定在何方?!爸坶鹑蛔源巳?,江湖遠適無前期。出門轉(zhuǎn)眄已陳跡,藥餌扶吾隨所之。”頗有些從流飄蕩、任意西東的意味。
故交韋之晉在衡陽做刺史,舅父崔偉在郴州做錄事參軍。投奔他們,看起來不錯??删烁鸽m有血緣之親,但官職低微,自己挈妻攜子而去,只怕他難以承負。何況母親早逝,早年與舅父也沒啥交集。
韋之晉職位很高,除衡州刺史外,還兼任檢校秘書監(jiān)、御史大夫、湖南安撫使,自己一家子投靠過去,應該不至于成為累贅。只是年少時的那份情意,還留在彼此的心底嗎?
兩年前,韋之晉應該是口頭邀請過杜甫。那時杜甫正懷病流落夔州,韋之晉從四川赴任湖南,兩人匆匆見了一面?!柏曄惨羧蓍g,馮招病疾纏”。意思是說,你的音容笑貌,泄露了你出仕的喜悅,當時你想招攬我這樣一個跟馮唐一樣老的家伙,無奈我疾病纏身,無法隨行。這樣才有杜甫在當時的贈別詩中,建議韋之晉禮賢下士,招攬湖湘英才,“還將徐孺子,處處待高人”。
韋之晉赴湘后,就再沒有書信去邀請杜甫了,或許在湖南已招到了好幫手吧?杜甫求仁得仁,可心里卻不好了,因為接下來他更不知道該歸往何方。杜甫的更多親友在江淮一帶為官,懷著惶恐不安的心情,茫然無措地將船拐進岳州,或許只想去看看洞庭湖吧?
那天,陰云密布,雨似下未下,杜甫登上岳陽樓最高處,極目四望,蒼穹如蓋,長空灰暗。想著天寬地迥,自己竟無容身之所,不由悲從中來,又是一場大哭,然后寫下《登岳陽樓》:
夕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是杜甫最好的五律之一。在所有描寫洞庭湖的詩文中,除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可與之媲美外,其他皆不能并論。這首詩囊天括地,信息量極大,思緒縱橫激蕩,情感濃烈飽滿。以平和心境開始,以失控情緒結(jié)束。融情于景,以景觸情,將家國命運與個人身世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營造了一個巨大的悲傷場域。
只要觸及此詩,人們就會被這個場域給吸引,忍不住心傷欲裂,淚水泫然,仿佛參加了一個特別奇怪的追思會,既無法確定人數(shù),也無法確定身影,只是心中隱約有感,自己正處于一種“千紅同哭、萬艷同悲”的怪誕氛圍中。其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之句,既點出了作者舉目無親的凄涼境地,又寫出了作者孤獨無依的愁苦內(nèi)心。江淮太遠,盤纏不夠,病體難支,他不得不逆水向南,尋求韋刺史的庇佑。
猶猶豫豫抵達衡州,發(fā)現(xiàn)韋之晉已調(diào)任潭州刺史。一家人只好折返潭州,也就是長沙。但離長沙還遠,韋之晉竟又暴病而亡。命犯孤煞的魔咒,似乎又被驗證了。得知噩耗,杜甫嘔血慟哭,寫下長詩《哭韋大夫之晉》。
郴州雖有舅父,杜甫卻再不想去“禍害”他了。何況,他再無盤纏騰挪,一家子人實在走不動了。可是入駐長沙,靠什么維生呢?杜甫心中一點底都沒有,直到清明節(jié)那天到來。
“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這句詩是說清明節(jié)那天長沙人外出踏青的盛況。杜甫跟著踏青的隊伍,來到岳麓山,一下子就找到了謀生的法子。
一水之隔,叢林郁郁,木草青青,藤蔓纏繞,品類繁多的植物讓人目不暇接。仔細辨認,幾乎每一種植物都可入藥。尋常病痛,百步之內(nèi),就可找全配藥。這真是一處謀生寶地啊。有了這個地方,他完全可以憑技術讓一家人衣食無憂,或許還可以積攢盤資,在有生之年重返故鄉(xiāng)。
徹底抹去投靠親友的心思后,杜甫在長沙小西門外的湘江邊,租了一幢吊腳樓,自名為“江閣”,離現(xiàn)在的杜甫江閣不到五百米。那只是幾間歪歪趔趔的木屋,跟如今飛檐翹角、金碧輝煌的大閣樓完全無法相比??伤牡乩韮?yōu)勢明顯,除漲水期外,平時挖回的草木,搬下船,就可以放在沙灘上晾曬。待曬干軋碎,直接儲存在江堤斜坡圍成的地下室內(nèi),一點都不占地方。
這一年,杜甫的日子過得舒緩而充實。若有詩友僧侶來訪,杜甫便會購些米酒回來,與他們相酌于閣樓露臺。面對漣漣湘水,青青麓山,把國恨家愁當作下酒佐料,平靜咽下。彼此只說一些“天氣真好,江南真美,風物宜人,長沙宜居”之類的閑話,最多是互相酬唱一番,動筆寫幾首抒發(fā)友情的詩歌。至于那些沉重話題,都選擇自動回避。有什么好說的呢?“戎馬關山北”,太遙遠了,除一腔孤憤外,又能做什么呢?不如不說的好。
把“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放下后,跟普通老百姓一樣,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杜甫的心靈安靜多了,情緒也不再易怒易爆,胸腔里那種拉鋸般的自卑與自傲,也消失不見了?,F(xiàn)在,他心中有一份微不可察的尊嚴,以及一份從未有過的踏實。
撇開儒生的身份,種藥、采藥、制藥、賣藥,把農(nóng)、工、商的生活都嘗試一番。杜甫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其中不止有茍且與瑣碎,還有發(fā)自內(nèi)心無法抑制的快樂。這份快樂跟勞動與汗水有關,高高在上的儒士,若不親身體驗,根本無法領會。
勞動鍛煉人,也改造人。腳踩實地的杜甫,了解了社會運行的奧秘后,很可能會通徹治世之道,這時若再有人像四川嚴武那樣招攬他,說不定他真能干出一番大事業(yè)來呢。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安史之亂雖未波及長沙,但此時此刻,整個國家充斥著驕兵悍將,殺地方長官取而代之竟成了一種常態(tài)。偏偏皇帝還只能捏著鼻子認了。安史之亂后的地方政權,時不時就處于失控狀態(tài),藩鎮(zhèn)割據(jù)現(xiàn)象越發(fā)嚴重了。被杜甫夸為“樂國”的長沙,也像一個火藥桶。“正是江南好風景”,落紙的墨痕還沒凝干,湖南兵馬使藏玠就起兵謀反了。一時狼煙四起,哀鴻遍野。杜甫一家人不得不逃離長沙,再次選擇恥辱投親。
他們投奔的,正是舅父崔偉。無奈途中被洪水所困,在耒水呆了近十天,又餓又病,不得不折返。過長沙不入,順流直奔岳州。至汨羅已是深秋,杜甫寫罷《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在病餓中撒手人寰,時年五十九歲。
杜甫死后沒多久,其妻楊氏同樣因病餓去世,年僅四十九歲。其兒女至死都未能走出湖南。四十余年后,其孫杜嗣業(yè)以流浪乞討為生,湊足盤纏,將爺爺?shù)哪构走w至洛陽偃師。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痹娭兴萍臍w心,曾感染過一代又一代讀者。但真實的情況卻是,此詩寫后足足過了半個世紀,詩人才實現(xiàn)心中愿景。但卻是枯骨返鄉(xiāng),魂歸故里。哪還有什么“青春作伴”?
感謝岳麓山,讓迷惘了一輩子的杜甫,活出了真我狀態(tài)。并依靠岳麓山繁茂的草木,過了一段美好生活。這一年,他差不多忘記了自己詩人的身份,全心全意投入到丈夫與父親角色的扮演中,并且相當成功。而這些,不但對這個家很重要,對杜甫缺陷人格的完善也很重要。
后世稱杜甫為“詩圣”。這個圣,不僅是齊天大圣的“圣”,認同他的才華;更是儒家圣賢的“圣”,肯定他的品格。
立功立言立德,杜甫三不沾,卻能以圣賢稱之,是因為他另有一立,他立心了。無論處境有多糟糕,杜甫以詩明志,始終抱有一顆仁愛之心,儒家宗旨已成為他頭腦里根深蒂固的信念,這正是杜甫能成為圣賢的真實原因。
謝宗玉,中國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湖南省作協(xié)副主席。在《人民文學》《當代》《收獲》《小說選刊》《小說月報》等刊物發(fā)表文學作品400多萬字。著有《田垅上的嬰兒》《遍地藥香》《涂滿陽光的村事》等16部文學專著。獲各類文學獎10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