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思孝:“我希望自己是個一無所蔽的人”
2023年最后一個月,作家魏思孝兩次來青島,一次是好友鄭在歡小說集《雪春秋》簽售會,一次是自己的第5部長篇小說《沈穎與陳子凱》分享會。
對于魏思孝來說,來青島是故地重游。2009年,他在青島與鄭在歡第一次相遇,他的小說里也會出現(xiàn)嫩江路等青島街道。2023年,魏思孝在小說界迅速升起,他所在的淄博也在2023年爆紅,意外讓他代言這座城市——12月20日,魏思孝代表淄博領取了《新周刊》“2023中國年度新銳榜·年度城市”獎。
“85后”罕有鄉(xiāng)村題材作家,魏思孝為文壇所珍視的是他一直身處農(nóng)村生活現(xiàn)場,同時諳熟現(xiàn)代小說的技法,面對個中荒誕和誤解又能保持動態(tài)的清醒。近年來,魏思孝的創(chuàng)作進入高產(chǎn)期,自2019年起相繼推出《余事勿取》《都是人民群眾》《王能好》三部鄉(xiāng)村題材小說,為文學貢獻了魯中地區(qū)“辛留村”角色群像。他的長篇小說《王能好》入圍寶珀文學獎決選名單,為漢語文學貢獻了一個多話、狡黠、孤獨、精神勝利的村民形象。新作《沈穎與陳子凱》把視線轉(zhuǎn)向城市生活,在一個“雇兇殺人”的故事里,兩個人面對愛情無處安放只好拿起來當兇器。
魏思孝的生活細節(jié)正在被高頻次的訪談詳細展開:他名字的由來、母親“老許”的鄉(xiāng)村生活、小說發(fā)表后向故事原型支付“版權(quán)費”……編輯說,獲得文學獎之后,也有朋友向魏思孝借錢了。魏思孝對話題不設防——奇特的是,越是敞開,越是加深了他的神秘感和寫作的自由維度。乍一看,他的創(chuàng)作之路沒有秘訣:在鄉(xiāng)村里堅持十幾年,離要寫的人很近,在清貧里跟他們一起熬下去,保持一種在上升通道里的下墜潛意識。寫作者知道魏思孝是對的,寫作者繞開了之后,還是覺得魏思孝是對的。
法學教授羅翔這么評價《王能好》:“在這本書上,我看到了一個放大的閏土,一個放大的阿Q,進而我也看到了我自己?!蔽膶W讓人嚴肅地看見自己,在城市生活中我們習慣的“不及物”,會傳導至一個個“王能好”身上,變得“及物”、形而下,暴露出帶有體溫的真實。正如魏思孝屢次引用的丹尼爾·約翰遜所言:“在寫作中,我希望自己是個一無所蔽的人?!?/p>
身邊人
記者:您為什么對鄉(xiāng)村故事、鄉(xiāng)村題材感興趣?鄉(xiāng)村打動您的地方在哪里?
魏思孝:就小說人物來說,我覺得農(nóng)村生活當中有非常不體面的一面。不體面之外,農(nóng)村人的生存有非常多的艱辛和心酸,每張臉都飽受生活的煎熬,皺褶、黝黑,這是幾十年勞作的結(jié)果,是生活中各種不如意的碾壓。城市生活中體面人臉上看不到這些內(nèi)容,鄉(xiāng)村生活中一張張臉非常有文學性,你特別想知道這張臉背后的家族里發(fā)生了什么事情。恰好我在村莊里,通過個人方式,多多少少知道這張臉是怎樣一步步走過來。
不是說城市生活中的每張臉不值得被記錄——他們有他們的困境和不如意。只是說以我現(xiàn)在的狀態(tài),更適合鄉(xiāng)村這種書寫。鄉(xiāng)村作為熟人社會有固定的運行規(guī)則,生活交集更加密切,描寫一個人的話會延伸出整個家族。我還沒找到適合的方式去書寫城市,城市生活關(guān)系比較松散,大家靠工作維系或者靠朋友關(guān)系維系,這種維系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同事之間還可能有競爭關(guān)系,朋友過幾年換一撥。我拿不準如何書寫當下城市,不是城市不值得,而是我的生活經(jīng)驗對鄉(xiāng)村有更多的表達和挖掘空間。
記者:在鄉(xiāng)村生活中,您是一位作家,同時又是兒子、發(fā)小、同學等多重身份,維持這些身份是不是特別有戲劇性?
魏思孝:我和母親之間就是非常簡單的農(nóng)村母子相處方式。我寫作這個身份在母親看來沒有什么特殊,只不過其他人是打工進工廠賺錢生活,我是靠寫字賺錢養(yǎng)家。我們從不討論文學,她也不看書,不看朋友圈。我說:“我書里寫了你,你不看看?”她說:“我才不看,你愛寫什么寫什么?!蔽覀冎g最大的問題是:她在農(nóng)村習慣了,不愿意去城市生活。我每周都回到村里看看她,也沒有什么正常的溝通。你認為重要的事情她不認為重要,有時候你狀態(tài)不好,她覺得你有吃有喝就行了,什么狀態(tài)好不好、有什么情緒不重要。她身上有中國農(nóng)民既樸素又堅韌的生命力,她沒有考慮那么多,過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
我的小說發(fā)小看了,沒有太多的表示。親朋好友不讀小說,也不會談論這些問題。他們確實是疏于閱讀,沒有那么多的表達欲。我的小說和原型人物沒有直接的接觸,即使他們讀了之后也不會有太多的反饋。
記者:您好像從生活中儲存了特別多的細節(jié),從抓取細節(jié)到把細節(jié)寫入小說里,這其中是個什么過程?
魏思孝:作家這個職業(yè)很特殊,你看他每天寫或者不寫,每天的生活就是積累素材,不能說他不工作。至于人生經(jīng)歷什么時候能轉(zhuǎn)化成小說,這個時間不好把控。可能昨天發(fā)生的事情特別有文學性,你今天就寫出來了;也可能10年前的事情10年后突然想起來,會放入小說中,很難有個確定的標準。
記者:作家體驗與讀者體驗不一樣,可能作為作者您更喜歡《余事勿取》,而讀者更喜歡《王能好》。您怎么看待“專業(yè)讀者”與“普通讀者”對同一本書的不同評價?
魏思孝:我的5部長篇小說里,最早的《不明物》和《我們?yōu)槭裁礋o聊》都是青春期的小說,在文學上是不合格的。真正進入長篇寫作是通過《余事勿取》和《王能好》。從作品上,我的寫作能力在提高。但是,具體到寫作中,我完全沒有越寫越順手的情況,還是能感受到困難。畢竟你對自己的要求更高了,沒有輕松可言,每天的寫作還是自我懷疑的狀態(tài),想把腦海中最好的東西寫出來很困難。
作家不可能重復自己,肯定希望下一部小說有創(chuàng)新。不管寫了多少年,我總是覺得進入下一次寫作時照樣很困難,不存在熟能生巧。書法家形成書寫風格后,可以同一個筆法寫很多個條幅。可是,小說不可能批量生產(chǎn),就可復制性來說,小說有困境在里面。
記者:“魏思孝”可以復制嗎?
魏思孝:我以前覺得可以復制,無非就是寫作,況且我也沒什么成就可言,不算難事。身邊年輕的寫作者找我,我就說“你堅持寫就行,熬幾年就熬出來了”。但過了幾年,我發(fā)現(xiàn)我的建議也害人。有的人堅持不下去,或者堅持了幾年受不了清貧狀態(tài),從事其他行業(yè)去了。我現(xiàn)在覺得我不算是有普遍意義的例子,這當然不是說,自己有多“成功”,而是有機緣巧合的地方。不是所有人能像我這樣這么多年沒工作,在一年只靠稿費維持生活的情況下搬回到農(nóng)村去,讓妻子孩子承受了很大的壓力。我不知道其他人能否堅持到寫作曙光的到來,我也差點沒堅持下去,總是在快要放棄的時候有一些獲獎、出書等外界的鼓勵。某一項事業(yè)的幸存者都是少數(shù),都是建立在半途而廢的人身上。
筆下人
記者:《王能好》讓人掩卷不能忘懷,他跟父母兄弟不親,跟異性和鄉(xiāng)鄰不親,跟城市和家鄉(xiāng)不親,反倒和火車上偶遇的人一見如故。有評論家說“王能好”是另一個阿Q,您怎么看“王能好”這樣一個又普通又特殊的角色?
魏思孝:我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王能好”能成為一個符號式的文學人物。而對他的描述,也是基于這一點去刻畫的。
記者:您的鄉(xiāng)村書寫集中于“辛留村”里的諸多人物,這和??思{“約克納帕塔法世系”的書寫有對應嗎?
魏思孝:其實這幾年對我影響特別大的是《斷背山》原著小說作者安妮·普魯。我這幾年反復看的一本書是她寫的《手風琴罪案》(一臺綠色手風琴的前后8位主人先后死于非命的故事),她寫的是美國移民史,其中有法裔、德裔、墨西哥裔和非洲裔的移民故事,幾個族群祖輩如何移民美國,如何扎根、繁衍,她筆下的城市化進程跟中國當下有相似之處。普魯這位女作家在寫作技巧方面、語言方面有特別可取的地方,如何描述細節(jié)、如何取舍人物,最打動我的就是她文學性的手法,特別受用。
記者:作家在某段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您怎么完成取舍?
魏思孝:其實我是有閱讀障礙的,不是什么小說都能看下去,要看自己的口味。像是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看不進去就不看了。我能看進去的喜歡的作家會反復讀,偶爾翻到一頁,讀下去,尋找文字的狀態(tài)。一個作家是寫作者而不是搞批評研究的,不是所有作家都需要讀,讀你喜歡的就可以。
記者:您和作家鄭在歡是好朋友,他的筆法特別簡潔,而您的小說細節(jié)豐富,差異性其實很大。
魏思孝:我和他青年時期就認識,有共通的審美和品位。我們都喜歡韓東、曹寇、劉震云等作家。一個作家有了固定審美之后,在后續(xù)寫作中會結(jié)合生活和審美體驗進行表達。作者都是從模仿開始,漸漸找到表達方式,我們都找到了自己的表達方式。
我和鄭在歡第一次是在青島相遇。2009年,我們參加了空中網(wǎng)的網(wǎng)絡寫作比賽,我們倆都是獲獎者,獲獎后就成為網(wǎng)友。鄭在歡當時用手機寫小說,他不會調(diào)整文字格式,我去網(wǎng)吧幫他調(diào)整,他覺得我比較靠譜,就從北京來青島找我玩。我們當時是第一次網(wǎng)友見面,記得一起爬了信號山,不會拍照,照片拍出來都是虛的。
記者:評論家趙坤評價您特別“自律”,同時又習慣于“自我矮化”。這兩個評價您認可嗎?我們應該怎么理解呢?
魏思孝:作為朋友,她熟悉我平時在做些什么,沒有人要求,但自己每天有固定的寫作份額要完成,且一直筆耕不輟。大概晚上八九點鐘,我對著電腦醞釀一個多小時,差不多11點開始寫作,寫到一兩點鐘,一天能寫一兩千字就算不錯了。這是我對她描述的自己的生活,當然,她不知道我每天還有大量的時間在無所事事。
至于“自我矮化”,我只是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且不避諱自嘲?;蛟S作為評論家,她看到的自我感覺良好的國內(nèi)作家太多了,而她又并不覺得他們有多好吧。嗯,趙老師是一個頭腦清醒的評論家。
自己人
記者:2022年,《王能好》入圍寶珀理想國文學獎。這個獎項對于年輕作家非常重要,您怎么看待這段經(jīng)歷?
魏思孝:這是我第一次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談這個獎。我很看重寶珀理想國文學獎,它是一個專業(yè)獎,我和評委完全不認識,也完全沒有交集。入圍之后,《王能好》被更多人讀到,有利于這本書的傳播。寶珀理想國文學獎對挖掘當下年輕人的創(chuàng)作很有價值,行內(nèi)人都渴望得到它的認可,但是獎項有一定的隨機性??赡苓@一屆評委更喜歡現(xiàn)實題材小說,換一屆評委對另外的題材感興趣。《王能好》的確是依托這個獎項獲得了更為廣泛的讀者,這足以說明這個獎項的影響力,以及我這個小說還算不錯。
讀者和寫作者面對文學作品的感受有不一致的地方。從寫作者的身份來說,你覺得這個作家特別好、特別有啟發(fā),但是,恰恰他沒有獲得特別大的成功,沒有獲得普通讀者的認可。作為寫作者,我們追求對文學的探索和理解,雖然渴望擁有讀者群體,但不能強求。
記者:2023年文學界比較轟動的一件事,就是班宇、陳春成等年輕作家在武漢考取事業(yè)編制。您怎么看這件事?
魏思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這幾年,無論是作家進入體制還是大學生畢業(yè)考編,實際上是時代的氣息和氛圍。我覺得不能用“追求生活的穩(wěn)定”來嚴格要求作家,衡量作家只有一個標準:不管在體制內(nèi)或者體制外,重要的是你能否寫出更好的東西。如果你覺得在體制內(nèi)有利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那你就進去。如果你覺得在體制外會寫出好的作品,那你就出去。作家以作品為重,尋求匹配自己的生活方式就好。反觀“50后”“60后”的資深作家,他們大部分有穩(wěn)定的體制內(nèi)收入,像余華、莫言等作家,外界不會給予苛刻非議,同樣也沒必要對年輕作家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那么多的要求。
記者:記得您先后談過王小波等作家對您的影響。在您的訪談里可以看到大量小說家的名字,可以談一下寫作上的師承嗎?
魏思孝:可以分享一下對我來說重要的閱讀節(jié)點。2005年,在學校的盜版書攤上,我看到王小波的《黃金時代》。2006年,在學校圖書館借閱到由楊黎編著的《燦爛》——有關(guān)第三代詩人的生活。2008年,我接觸到烏青創(chuàng)辦的果皮論壇,里面有關(guān)于橡皮文學網(wǎng)、他們文學網(wǎng)以及烏青做的《海島》等電子書。2010年,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2011年,烏青的《有一天》和曹寇的詩集。2016年,丹尼斯·約翰遜的《火車夢》。2018年,在理查德·福特編輯的《藍領、白領、無領》這本書里讀到了安妮·普魯?shù)摹豆ぷ魇贰?,由此認識到她,開始讀她其余的書。
記者:看到您代表淄博領取了《新周刊》的“2023中國年度新銳榜·年度城市”獎。您對淄博這個城市、對山東作家這個屬性怎么看?
魏思孝:我身上最重的山東屬性就是安土重遷,沒有在外面闖蕩的欲望,還是想在淄博離著家鄉(xiāng)和親人近一點,比較戀家。說實在的,我對淄博的自豪感也是今年才有的。面對外來游客,當?shù)厝吮憩F(xiàn)出來的熱情和善意,令我常有動容。至于其他方面,因親友在這里,我當然是無法割舍的,而且沒有因“好”“壞”而特殊對待,他們是鮮活的,即便是有缺陷和不足,也令我深感親切。至于山東作家這個群體,我從來沒有如此局限地看待一個作家群體,而且也很難僅從地域上對作家粗略劃分。文學是關(guān)乎整個人類的。不論是橫向,同時代的比較,還是縱向的,從歷史的脈絡上去梳理,都欠妥。
記者:批評家的凝視讓您不安嗎?
魏思孝:每次接受采訪都是表達想法的機會。有些問題讓我深入思考、梳理想法,每次采訪都是發(fā)聲的機會。一個作品出來后就不屬于作者,批評家和讀者有著自己的解讀,可謂由作品衍生出來的作品。寫作者被越多的人討論,就越有在場感和存在感,畢竟我還沒有達到塞林格這種隱士的境界。
記者:您的新作《土廣寸木》即將出版,先睹為快的評論家一片叫好。您能介紹一下這本新書嗎?新年出新書,您有沒有新的愿景?
魏思孝:這部新長篇分成兩部分,上半部分寫一些場景,比如鄉(xiāng)村酒局、老年人的生活、一個固定地點的變遷、春節(jié)村里發(fā)放福利等等,寫鄉(xiāng)村生活的眾生相;下半部分偏向非虛構(gòu)內(nèi)容,從我和我母親的生活入手,寫了她一年四季的鄉(xiāng)村生活是怎么度過的。
《土廣寸木》計劃2024年春天出版,要說我的新年愿景就是早日寫完手頭的新長篇。生活有些部分不在掌控之內(nèi),也不知道未來發(fā)生什么事情。當下社會靠寫作維生的壓力很大,不知道我的小說會有什么反響,也不知道自己未來寫出什么樣的作品。作為自由寫作者,生存的焦慮還是一直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