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與《珍妮姑娘》:欲望與剝奪之中的美國悲劇
西奧多·德萊塞(1871年8月27日-1945年12月28日)是美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的代表作《嘉莉妹妹》與《珍妮姑娘》均取材于自己姐妹的真實經(jīng)歷?!都卫蛎妹谩废扔?900年出版,圍繞女主角嘉莉與她的情夫們書寫了一出社會悲劇,被美國文學(xué)界視為“具有破壞性的書籍”,它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社會倫理觀念,同時辛辣地諷刺了資本主義下“美國夢”對人類品質(zhì)的毀滅?!墩淠莨媚铩穭t于10年后出版,圍繞著女主人公珍妮的悲劇寫下了相似的主題。
西奧多·德萊塞
珍妮姑娘與嘉莉妹妹的人生軌跡非常類似:兩個美麗多情的女孩,在18歲初成人最為天真夢幻的時刻,先后在欲望的誘惑之下成為了兩個男人的情人。來自上流社會的精致體面深深吸引住了這些鄉(xiāng)下姑娘,而她們也擁有并不光鮮但足夠確定的入場券:年輕的肉體,漂亮的外表,大量覬覦她們美色并愿意為之埋單(但不能影響自身體面)的男人。她們起初都只是抱著羨慕的心理,并沒有主動選擇踏足,然而貧窮的苦痛讓她們面對生活與理想巨大的空洞時低下了頭,決定用委身于他人的方式換得自身的安定,卷入了聲色犬馬的噬人社會里。
在這樣的社會之中,道德呈現(xiàn)出了一種顛倒的亂象。珍妮與嘉莉,行為雖然并不能說是多么光彩,但毫無疑問,這些居高臨下將她們視作玩物的有錢情夫們,從一開始便對她們采取了威逼利誘。他們罔顧這些女子們的尊嚴,也看穿了她們貧窮卻渴望過上舒適生活的本質(zhì),用對于他們來說并不算什么的財產(chǎn),將這些活生生的女孩收割進了自己的地盤,并不對她們實質(zhì)上負任何責(zé)任。例如珍妮的第二位情夫萊斯特,明知珍妮以他們會結(jié)婚為愿望期盼著,卻讓其期盼了將近10年后拋棄了她。所以,即使珍妮和嘉莉依靠男人的支持獲得了經(jīng)濟上的地位,但因為出身低微,并不被社會同情,而是被他人看作為這些有頭有臉的情夫們生命中的污點。
在兩本書中,共同的劇情轉(zhuǎn)折點是二人情夫的破產(chǎn)。在萊斯特父親的遺囑中,只有三年之內(nèi)和珍妮斷絕關(guān)系,萊斯特才能獲得全部的遺產(chǎn)。珍妮自身的完美品格讓萊斯特不愿放手,但紈绔的本質(zhì)讓他又無法通過白手起家來支撐起他和珍妮的奢侈生活。此時,一位來自上流社會的老情人出現(xiàn),讓萊斯特馬上踏入了珍妮盤旋了大半本書等待的那永不會兌現(xiàn)的婚姻之中:看到此處,讀者自是不免為珍妮的錯付感到分外悲涼。但珍妮全不為這感到一點不對,只用自卑之情認為這是最合適的結(jié)局。直到結(jié)尾,她都將個人的幸福建立在他人對她的愛的回應(yīng)之上。書中,萊斯特臨終前見到珍妮的場景是這樣:
“好吧,我現(xiàn)在心里話都對你說了,心情寬暢些了。你是好人,珍妮,現(xiàn)在還肯來見我。我是愛你的,現(xiàn)在仍然愛你。你要知道我的心。你看著似乎不是真的,但我生平真正愛的只有你一個人。我們是應(yīng)該生生世世在一起。”
珍妮許久才緩過神來。這幾句話——這種愛的證據(jù)——是她期盼多年了的。如今聽了這番告白,她就覺得一切都心滿意足了。她現(xiàn)在可以心靜舒暢地生活了。她是雖死無憾了。
珍妮姑娘永遠在無私地奉獻。她符合了幾乎所有社會對于傳統(tǒng)女性的美德要求:美麗非凡、賢良淑德、不求回報。
珍妮一生都是被剝奪的對象,與她相比,嘉莉妹妹則要精明得多。她最早在芝加哥幾乎無法生存下去,依靠她的第一個情人杜洛埃才免于被趕回鄉(xiāng)下,過上了舒適的生活,還得到了一些演出的機會。當(dāng)她發(fā)現(xiàn)杜洛埃對她的感情有限,總是拿“一拿到錢就結(jié)婚”當(dāng)幌子應(yīng)付她,并且和身邊的女孩們經(jīng)常保持著曖昧關(guān)系時,她感覺到了他的不可信賴,并和杜洛埃的朋友赫斯渥同時進行著地下戀情。而在之后同樣面對情人赫斯渥破產(chǎn)的情況,她積極尋找著工作機會,并在發(fā)現(xiàn)勸說赫斯渥工作無果后,因負擔(dān)不起二人的支出,她便毅然決然地離開了他。
和珍妮姑娘的下場截然不同,嘉莉妹妹星途璀璨,拿到了高昂的薪水,依靠自己過上了她所期盼的光鮮亮麗的都市生活。赫斯渥則從上流社會一落千丈到窮困潦倒,想要去見“嘉莉小姐”一面時,被人嗤笑著趕了出來,他惱羞成怒又無力地大喊著:“我手下以前盡是你這樣的人!”最終不堪重負,在寒冬的一間乞丐屋中,用煤氣結(jié)束了自己的一生。
結(jié)局時,嘉莉妹妹在房間內(nèi)看著巴爾扎克的《高老頭》。這是一個隱喻:19-20世紀初的文學(xué)之中,以法國文學(xué)為代表,反復(fù)出現(xiàn)著“外省來的年輕人”這一類人物形象。他們不斷受到來自大城市的蠱惑,抱著滿腔的熱情和無處施展的才華,對于那危機四伏又有無限希望的都市準備發(fā)起挑戰(zhàn)。司湯達《紅與黑》中的于連、巴爾扎克《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對于他們而言,巴黎便是那等待去征服的夢;對于美國人而言,自是芝加哥、紐約這些于19世紀末期快速崛起的大都市。而這些年輕人實現(xiàn)階級跨越時,便是他們天真喪失的時候。這和《嘉莉妹妹》的開頭又是另一重呼應(yīng):
一個18歲的女孩離家出走,結(jié)局不外兩種。也許她會遇到好人相助,變得更好;也許她會很快接受大都市的道德標準,而變壞了——二者必具其一。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不好不壞,保持中不溜的狀態(tài),是根本做不到的。
從道德的方面對二者做評判,毫無疑問嘉莉妹妹并不及珍妮姑娘高尚。珍妮姑娘代表了“圣母”一樣絕對純潔的女性,她們一生都在為他人奉獻。這種十全十美的人物符合社會對女性的期待,但在德萊塞的筆下幾乎成為了最悲慘的人:被52歲的參議員誘奸(他們的感情固然真實,但地位與年齡的差距讓這份“真愛”依舊沾染上了榨取的色彩),即將迎來婚姻時參議員卻暴斃,留下遺腹女;被萊斯特拋棄,同時唯一的女兒也因病暴斃。她呈現(xiàn)出了精神上的軟弱和行為上的無能,但面對這樣好心換不來好報的人,我們自是不忍心去過分譴責(zé)她——只能說,在欲望與剝奪的社會之中,如此這般性格又是底層女性的她,注定要被剝削利用。嘉莉妹妹比她精明之處便是不盲目依靠于他人,最終仍是回歸自己實現(xiàn)了這場“美國夢”,將自我擺在了第一位。這種獨立精神給予了她生存的能力,但這個殘酷的過程則將歌頌著“進取精神”與“努力便有回報”的泡沫展現(xiàn):窮人憑借正當(dāng)?shù)膭趧痈緹o法獲得本質(zhì)的上升,“美國夢”是一場幻夢。
西奧多·德萊塞在《嘉莉妹妹》的結(jié)尾評論嘉莉雖然得到了她最初想要的,但卻感到了無限的空虛,以此來表達他對“金錢至上”的社會價值觀的否定。他的作品為之后菲茨杰拉德等“迷惘的一代”作家們的寫作奠定了基礎(chǔ),《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的故事也有部分取材于《嘉莉妹妹》中的赫斯渥,他在作品之中試圖呈現(xiàn)的紙醉金迷的浮華也隨著美國進入20世紀20年代后有了更進一步、更深刻的反省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