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正是天山雪滿時
史籍中作為地名的“輪臺”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沼歸京》中有“正是天山雪下時,送君走馬歸京師”的詩句,“蕭沼”一作“蕭治”,但可能性不太大,因為要避諱唐高宗李治的名諱,所以應(yīng)是“蕭沼”;岑參的另一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有“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一句,我將二者合在一起,用作今天主講的題目“正是天山雪滿時”。
岑參(約715、719—770),生卒年傳統(tǒng)說法是715年至770年,還有一說其生年為719年。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代表作家,與高適齊名,“高岑”并稱。岑參曾兩次到西域,留下了很多著名的邊塞詩。論邊塞詩的創(chuàng)作成就,岑參更高一些。
岑參第一次到西域是天寶八載(749),在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任職,歷時一年多,天寶十載(751)返回長安。這一次留下了“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保ā斗耆刖┦埂罚白唏R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保ā洞冎凶鳌罚包S沙磧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為言地盡天還盡,行到安西更向西?!保ā哆^磧》)等膾炙人口的詩篇。
天寶十三載(754),岑參第二次從軍西域,入北庭節(jié)度使封常清軍幕,為判官。后曾任支度副使。至德二載(757)東歸,在北庭三年。
北庭節(jié)度使駐地在什么地方?在今天的吉木薩爾縣,西距烏魯木齊165公里的北庭故城遺址,現(xiàn)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岑參在《北庭貽宗學士道別》中寫道:“萬事不可料,嘆君在軍中。讀書破萬卷,何事來從戎?”唐人都希望到邊塞建立軍功,以實現(xiàn)人生價值。后來到了西域,“忽來輪臺下,相見披心胸。飲酒對春草,彈棋聞夜鐘。今且還龜茲,臂上懸角弓。平沙向旅館,匹馬隨飛鴻。孤城倚大磧,海氣迎邊空。四月猶自寒,天山雪濛濛。”這首詩可能寫于天寶十四載(755)的春天,這里寫北庭城在大漠邊上,四月的天山依然“雪濛濛”。這首詩的題目是“北庭”,詩句卻是“輪臺”,聞一多先生在1933年發(fā)表于《清華學報》的《岑嘉州系年考證》中稱:“詩曰見宗于輪臺,而題曰北庭,何哉?”《岑嘉州系年考證》是現(xiàn)代岑參研究的濫觴,奠基之作,但是沒有找到答案,所以我稱之為“聞一多之問”。
“聞一多之問”的提出,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岑參詩中,“北庭”與“輪臺”有著怎樣的關(guān)系呢?那么就從“輪臺”開始解讀“輪臺”。
“輪臺”是西域地名,歷史上有兩個輪臺,一為漢輪臺,一為唐輪臺。
先說漢輪臺。漢輪臺在《史記》《漢書》中均有記載,《史記》中稱“侖頭”,《漢書》關(guān)于輪臺的記載,見于《張騫李廣利列傳》和《西域傳》,都有“輪臺亦國名”的記載。漢武帝時,為獲取大宛馬,遣“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軍行至敦煌,陷于困境,但朝廷以為“宛善馬絕不來,烏孫、輪臺易苦漢使,為外國笑”,于是“貳師將軍”繼續(xù)前進,“至輪臺,輪臺不下,攻數(shù)日,屠之。自此而西,平行至宛城”,可見輪臺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武帝晚年,為了休養(yǎng)生息,發(fā)布詔書,駁回了桑弘羊等在“輪臺以東”屯田的建議,《西域傳贊》因此說武帝“末年遂棄輪臺之地”。可見輪臺曾經(jīng)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屯田基地,生產(chǎn)糧食,供給絲綢之路中道軍隊的需要。
今天的新疆輪臺縣,即漢輪臺地。輪臺在漢代之后演化成了一個歷史典故,當“輪臺”出現(xiàn)在詩人筆下時,是西北邊地的代稱,往往與戰(zhàn)爭相關(guān)。如,梁簡文帝詩有句“貳師惜善馬,樓蘭貪漢財。前年出右地,今歲討輪臺?!保ā稄能娦小罚┯钟芯洹半m弭輪臺援,未解龍城圍。”(《賦得隴坻雁初飛》)隋煬帝詩也有詩句“輪臺令降虜,高闕翦名王。”(《白馬篇》)這些出自帝王之手的詩句,均以“輪臺”指稱西北邊地。后世如李商隱《漢南書事》有句:“西師萬眾幾時回,哀痛天書近已裁。文吏何曾重刀筆,將軍猶自舞輪臺?!边€有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中“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名句。這些詩句中的“輪臺”也都是用典。作為典故的“輪臺”其生命力很長久。
再說唐輪臺。唐代的輪臺是一個縣名,輪臺縣,屬庭州。
貞觀十四年(640),侯君集討平高昌,在東天山南北置三州,在這三個地方實行郡縣制:伊州伊吾郡(今哈密),西州交河郡(今吐魯番),庭州北庭都護府、節(jié)度使(今烏魯木齊、昌吉)。都護府不是一般的州,軍事意義極為重要。庭州轄三縣:一是金滿(今吉木薩爾縣),庭州州治所在,亦北庭都護府、節(jié)度使駐地;二是輪臺縣,“取漢輪臺為名”,在州治金滿縣西420里,具體位置到現(xiàn)在還未定;三是蒲類(今奇臺一帶)。以上三縣,都是貞觀十四年(640)與庭州一同設(shè)置。唐輪臺縣是一個真實的地名。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庭州改置北庭都護府,成為軍事重鎮(zhèn)。開元二十一年(733)改置北庭節(jié)度使,進一步強化了軍事意義。北庭節(jié)度使管三軍:瀚海軍(駐北庭都護府城中)、天山軍(駐西州城內(nèi))、伊吾軍(駐伊州西北三百里的甘露川),這三軍是北庭節(jié)度使所管的三個部隊,可見“北庭”的重要位置和意義。
岑參詩中的“輪臺”
聞一多先生提出,岑參《北庭貽宗學士道別》詩中既有“北庭”,又有“輪臺”,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種情況在岑參的詩中出現(xiàn)很多,他在赴北庭途中所寫的詩中,就屢次稱“北庭”為“輪臺”。
如《赴北庭度隴思家》,這時他剛進入今甘肅地界?!拔飨蜉喤_萬里余,也知鄉(xiāng)信日應(yīng)疏。隴山鸚鵡能言語,為報家人數(shù)寄書?!眲傠x開長安不久,赴北庭,“西向輪臺萬里余”,他把“北庭”稱作“輪臺”。到臨洮以后,寫下了《發(fā)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聞?wù)f輪臺路,連年見雪飛。春風不曾到,漢使亦應(yīng)稀。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钡谝痪渚驼f到輪臺路。在臨洮遇到一個北庭回來的人趙仙舟,他完成任務(wù)要回京,岑參又寫下《臨洮泛舟趙仙舟自北庭罷使還京》:“白發(fā)輪臺使,邊功竟不成。云沙萬里地,孤負一書生。池上風回舫,橋西雨過城。醉眠鄉(xiāng)夢罷,東望羨歸程?!蓖魅サ娜丝偸呛芰w慕回長安的人,那么岑參在赴北庭的路上不分“輪臺”和“北庭”,因為他講的是長安話,不是自己想出來的,也不是只有到了北庭之后才這樣說,長安人都這樣說,他從長安剛出來自然說的也是官話長安話??梢?,朝廷也將“北庭”稱為“輪臺”。
岑參到北庭后,繼續(xù)將節(jié)度使駐地稱為“輪臺”,還寫下詩作《輪臺即事》:“輪臺風物異,地是古單于。三月無青草,千家盡白榆?!毙陆軜涠?;“蕃書文字別,胡俗語音殊?!彼牪欢蓖サ暮Z。“愁見流沙北,天西海一隅?!边@是岑參感受到的真實情況。所以在岑參詩中,為什么把“北庭”叫作“輪臺”?因為“輪臺”是軍事中心的代稱。為什么用“輪臺”稱它?是用漢輪臺的典故。唐人寫詩“以漢代唐”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具體而言,就是借用漢朝的人、事、物來指代唐朝的人、事、物。在唐詩中,不但能以漢之“輪臺”代唐之“北庭”,甚至可以以漢之首都“長安”代稱唐之首都。
“輪臺”是一個既恒久又不斷變動的概念。在北庭成為軍事中心之前,朝廷曾將西州稱為“輪臺”。因為640年至658年,安西都護府設(shè)于交河,當時的軍事中心是西州。后來安西都護府搬到龜茲,西州就失去了軍事要地的價值。唐駱賓王和李嶠所生活的時代便稱“西州”為“輪臺”。駱賓王《秋日餞麹錄事使西州序》中有:“麹錄事務(wù)切皇華,指輪臺而鳳舉;群公等情敦素賞,臨別館以鳧飛?!崩顛凇妒诟卟最I(lǐng)子麹元福蒲類縣主簿制》中稱:“敕。麹元福拔跡輪臺,策名會府。宜受芝泥之命,往參蒲海之邑??蓪⑹死墒乇蓖テ杨惪h主簿。”新疆師大青年教授吳華峰發(fā)表的《何處是輪臺——中國古代詩歌中的“輪臺”書寫》一文中就指出,清代詩歌中又把烏魯木齊稱作“輪臺”,因為烏魯木齊成了軍事中心。一句話,哪里是西域的軍事中心,哪里就是“輪臺”。
為破解“聞一多之問”,很多學者都作出了貢獻。比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鐵民先生在《岑參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中指出:“岑詩中常將輪臺與北庭同用”,并提出一種較為通達的看法:“把居北庭與居輪臺截然分開,似無必要?!钡哉J為詩人有“居北庭”“居輪臺”兩種情況,且仍將“輪臺”理解為庭州屬縣。
再如,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員廖立先生在上世紀80年代曾親到新疆考察岑參行蹤事跡,他明確提出“岑參西征詩中的輪臺不是輪臺縣,而是北庭府城”“岑詩中北庭和輪臺往往是相同的概念”(見《岑詩西征對象及出兵地點再探》,刊于《中州學刊》1992年第2期)。其《岑嘉州集箋注》(中華書局出版,2004)中指出:“公詩所言輪臺,乃借用漢輪臺名,謂唐北庭府也。而公在北庭三年中,也自應(yīng)居北庭府城,非居輪臺縣也?!边@個結(jié)論說得很肯定,很明確,只是缺了考證過程。岑參作為一個判官不可能住在輪臺縣,只能住在北庭府,節(jié)度使駐地都護府。
因此,“聞一多之問”可以明確地回答,“北庭”就是“輪臺”。為什么會這樣?因為“輪臺”是一個典故概念,高宗、武則天時代稱“西州”為“輪臺”;到了天寶年間,岑參第二次西征,軍事中心到了北庭,朝廷上下就把“北庭”稱作“輪臺”。
獨具風貌的“輪臺三部曲”
“輪臺三部曲”的第一首詩《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是岑參邊塞詩最著名的作品。
這首詩是岑參用寫實的手法寫了三天的事情。開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這是第一天。新疆天氣往往大雪之前有大風,“折”是折腰的意思;白草,現(xiàn)在叫芨芨草,長一人多高,大風吹來像排排海浪一樣倒伏下去?!昂彀嗽录达w雪”,“八月飛雪”并不是夸張,我自己親歷的1968年9月3日,相當于農(nóng)歷八月,烏魯木齊就下了雪。烏魯木齊這塊地方當時屬庭州。岑參感到非常驚喜,八月居然就下雪了!這是第一天傍晚。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第二天早上,看到的雪景是昨晚好像一夜春風吹過,千樹萬樹的梨花開了。這是千古名句,閱讀的瞬間即轉(zhuǎn)化為鮮明的圖景,給人以強烈的感官刺激,同時引起心靈震撼。感官刺激和心靈震撼同時發(fā)生,這是寫景兼抒情。西域風光獨有之美,詩人獲得前所未有的、出乎意料的、充滿驚喜的美感享受。這是“名句效應(yīng)”,名句有時候可以離開詩本身獨立傳播。
第二天早上看到如此奇麗景色,接著是“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笨吹藉j@干,我們經(jīng)常說瀚海是大漠,但這個地方不是,而是天山陰坡即北坡靠近山前的地方?!俺钤茟K淡萬里凝”,看天山的云,慘淡萬里凝,雪還在下,烏云密布?!爸熊娭镁骑嫐w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蔽渑泄僖鼐┝耍@是大事,要舉行餞行宴會,且非常盛大。“胡琴琵琶與羌笛”,這是三個樂器的名字,都是西域特色的樂器,可以想象出熱鬧的場景。
“紛紛暮雪下轅門”,薄暮時分,詩人走出了中軍帳,看到了“風掣紅旗凍不翻”的場景,風非常強勁地往一個方向吹,紅旗被“掣”得像凍僵了一樣,不能翻動了。在新疆生活過的人知道,如果大風又起的時候,雪就快停了。這是第二天天黑的時候。最后結(jié)尾“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是第三天,天晴了,武判官要上路,出了輪臺東門,送到什么地方?送到天山腳下,武判官踏上“天山路”,將要翻越天山。“山回路轉(zhuǎn)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馬蹄踩的印痕,雪停以后才能看到,如果雪還在下,就把它覆蓋了。
“天山路”,在岑參詩中又稱作“輪臺路”,見《天山雪歌送蕭沼歸京》:“交河城邊鳥飛絕,輪臺路上馬蹄滑。”“天山路”“輪臺路”,指的是溝通唐代庭州與西州那條翻越天山的“他地道(金嶺道)”,也叫“車師古道”(漢代,庭州之地為車師后王國,西州之地為車師前王國)。
由北庭入長安,要穿越“天山路”,進入絲綢之路中道,迤邐東去。絲綢之路中道是連通西域與內(nèi)地的最佳路線,所以蘭新鐵路走的也是這條路。翻過天山的路叫“天山路”,于是岑參在詩中稱“去時雪滿天山路”。
岑參在《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中寫道:“奉使按胡俗,平明發(fā)輪臺。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嵬。九月尚流汗,炎風吹沙埃。何事陰陽工,不遣雨雪來?”這是一首紀實詩。“奉使按胡俗,”詩人出差,去做胡地的民俗調(diào)查;“平明發(fā)輪臺”,天亮的時候從輪臺出發(fā),也就是從節(jié)度使駐地的北庭出發(fā);“暮投交河城,火山崔嵬”,吐魯番很少下雨下雪,降雨量幾乎為零,天氣炎熱。這首詩說得很清楚,“早上發(fā)輪臺”“暮投交河城”,一天時間從北到南可以走完天山路。
《新唐書·地理志》中記載,西州交河縣“自縣北八十里有龍泉館,又北入谷百三十里,經(jīng)柳谷,渡金沙嶺,百六十里,經(jīng)石會漢戍,至北庭都護府城?!睆哪系奖敝帘蓖ザ甲o府城370里,岑參騎馬可以一天到達?!锻卖敺鐾廖臅份d有天寶十四載(755)岑判官的馬料賬兩條,“岑判官馬柒匹共食青麥三(豆斗)五勝,付健兒陳金”,一共七個人,六個隨行人員,“五勝”就是五升,證明岑參詩中寫的真有其事。
還有兩篇今人游記,也可佐證。一篇是歷史學家薛宗正《翻越天山——他地道考察記》(載《中國西部文學》1998年第2期),作者是由南而北穿越,黎明進山,經(jīng)過“十四個半小時的步行勞頓”,到達山北之三道橋,此處距北端山口僅數(shù)公里之遙。另一篇是方志工作者王秉誠《車師古道見聞錄》(載《北庭文史》第4輯),他是騎馬由北而南穿越,早飯后入北端山口,下午四點左右登上金沙嶺,晚七點時分到達南端山口。兩篇游記告訴我們,無論騎馬或步行,一日之內(nèi)即可翻越天山,翻越天山的路程約50公里。
歌行,一般的命題方式先是標出主題,如“白雪歌”“走馬川行”,后面是副題,“送武判官歸京”“奉送出師西征”。所以簡稱“白雪歌”“走馬川行”。
“輪臺三部曲”第二首是《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虜騎聞之應(yīng)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弊唏R川,具體在什么地方現(xiàn)在還沒確定,我和我的同事也正在努力,可以肯定的是在北庭故城附近。
一般情況下,詩是兩句一停頓,這首詩是三句一節(jié)。“君不見”是歌行的習慣用語,沒有具體含義,作用是喚起讀者閱讀興趣。接著“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三句一節(jié),一直到詩尾。三句一節(jié),給人以非常急促的節(jié)奏感,而且詩中平聲韻、仄聲韻交錯使用,造成動蕩感、起伏感,烘托行軍的氣氛。
清人翁方綱言:“嘉州之奇峭,入唐以來所未有。又加以邊塞之作,奇氣益出。”(《石洲詩話》)這首詩的節(jié)奏就是一個“奇”字,打破兩句一節(jié)的常規(guī),三句一節(jié),平仄韻交錯,造成不能停頓的節(jié)奏感,如沈德潛所云:“勢險節(jié)短”(《唐詩別裁集》),讀之如千軍萬馬急馳而來,排山倒海,勢不可當。
“輪臺三部曲”第三首是《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此詩與《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為同一戰(zhàn)事而作,都是送主將出征?!蹲唏R川行》作于初聞大軍即將出征時,《輪臺歌》作于軍動之日?!遁喤_歌》是大軍出征早上寫的?!吧蠈盱肝鞒稣鳎矫鞔档汛筌娦??!币淮笤纾筌娋鸵霭l(fā)?!八倪叿ス难┖S?,三軍大呼陰山動”,寫大軍出征的雄壯場面。這首詩的特點是兩句一換韻,而且每一句都押韻,形成急促的節(jié)奏;最后四句用平聲韻,“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歌頌主將出征建立不朽的功勛。前十四句,渲染軍威;結(jié)尾四句,頌揚功勛。清代詩論家李锳這樣評價:“此詩前十四句,句句用韻,兩韻一換,節(jié)拍甚緊。后一韻衍作四句,以舒其氣,聲調(diào)悠揚有余音矣?!保ā对姺ㄒ缀嗕洝罚?/p>
這就是岑參“輪臺三部曲”,最有名的三首“輪臺詩”??梢?,岑參“輪臺詩”重在寫實,詩人憑借自己的經(jīng)歷與聞見,用第一手材料,真實地描繪、記敘了輪臺風物及軍旅生活,構(gòu)成唐詩中獨具風貌的一道壯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