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文學故事,理解經(jīng)典中國
文學經(jīng)典,作為民族精神、文明精粹和國家文化的載體,不僅是國際間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而且是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相互溝通和同情理解的橋梁,在一個國家國際聲望的樹立和國際形象的建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一個國家和人民對于另一個國家和人民的想象和闡釋中,那些具有人類關懷、表現(xiàn)人類共通價值和情感的思想家、文學家,作為各民族的文化英雄,他們創(chuàng)作的精神產(chǎn)品,被視為其所屬文明的象征,成為理解該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情感世界和審美趣味乃至民族性的重要媒介。
文學經(jīng)典的海外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自古至今,中國的物產(chǎn)或中國風的器物(絲、漆、瓷、茶、園林、藝術品等)、為各種目的親歷中國的旅行者大量的中國書寫、中國經(jīng)典的譯介,在不同歷史時期西方有關中國的認知、中國形象的建構以及中國知識的再生產(chǎn)中,發(fā)揮著不同的作用。透過中國經(jīng)典感知到的中國——或曰文學化、經(jīng)典化的中國,不斷修正著物化的、政治化的中國,在中外文明互鑒、中外人民的相互溝通、相互理解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1689年,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在游歷意大利期間結識耶穌會派遣于中國的傳教士,開始對中國事物發(fā)生強烈興趣,他也是啟蒙時期歐洲最早尊重儒家學說的思想家,他說:“照我們現(xiàn)在的見解,我以為我們道德敗壞無限膨脹的時候,差不多必須叫中國的傳教士到我們這兒來教我們自然宗教的目的和實習,不應該我們送傳教士到他們那里去教他們啟示的宗教。”德國哲學家沃爾夫從中國的經(jīng)典推斷:“中國人所有的行為都以自身和他人的最高完善為最終目的?!薄爸袊伺μ岢囵B(yǎng)道德風尚,效法以理智為本的大智大悟的前師,前師們崇尚理性的力量,研究如何將這種力量運用到對真理的探求上?!狈▏軐W家伏爾泰問:“難道我們不借助中國的編年史,就敢隨便談論中國人嗎?”歌德在和席勒通信中論及中國文學:“書里面的人,思想行動感覺差不多同我們相似,我們不一會就覺得自己是同他們一樣的人?!蔽膶W經(jīng)典跨越時空,使不同文明的人彼此同情共鳴。
文學經(jīng)典與國際中文教育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與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西交通史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接受史,總是與中外政治、文化關系密切融匯。早期外國人的漢語學習,偏重古代典籍,輔之以具有現(xiàn)實實用性內(nèi)容的教材。17世紀以來,西方人出于宗教、政治、商貿(mào)等目的學習漢語,一方面需要掌握漢語交際技能,另一方面,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和現(xiàn)實社會,古代典籍仍然是其學習漢語的基礎教材,同時廣泛涉獵中國歷史、繪畫、建筑、文學,并翻譯本國與中國典籍,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教學的理念和方法轉(zhuǎn)向漢語知識的獲得和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文學經(jīng)典在漢語教學中不再占據(jù)核心地位。然而,眾所周知,語言教育與文學教育不可分割,語言是交際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脫離文化語境、或者沒有文化內(nèi)涵的語言學習,只能停留在淺層次的工具層面。
近30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在全球范圍內(nèi)掀起了漢語學習的熱潮,不同國籍的漢語學習者以不同的方式,在中外關系中發(fā)揮著程度不同的作用。這種作用的大小及其正負能量,取決于他們對于中國人及其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深度理解。
正如美國語言學家愛德華·薩皮爾所說:“語言背后是有東西的。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俗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敝袊Z言學家羅常培也說:“社會的現(xiàn)象,由經(jīng)濟生活到全部社會意識,都沉淀在語言里面。語言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方面聯(lián)系的,而這多方面又是互相聯(lián)系的。語言,像文化一樣,是由不同年代的各種因素組合而成的,有些因素可以追溯到歷史起源之初,有些則是現(xiàn)代社會的產(chǎn)物。文化的變遷會影響到語言,甚至直接體現(xiàn)在語言的表達上?!?/p>
如何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融合?將語言學習提升到文化理解的高度,如何處理中文國際教育的近期目標、長期目標和終極目的的關系,在掌握語言基礎知識和交際技能的基礎上,上升到深度了解中華文明、中國文化與社會現(xiàn)實,并在跨文化交流與溝通中發(fā)揮積極作用,促進不同民族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促進文明互鑒、世界文化多元?在國際中文教育中加強文學經(jīng)典的精讀與泛讀是重要的途徑,古今中外第二語言學習的成功事例已經(jīng)證明了它的有效性。
中國文學故事,一部文化大餐
正是基于語言學習與文化理解深度融合的理念,也為適應21世紀全球中文學習的熱潮和中外文化接觸日益密切的現(xiàn)實需要,滿足國內(nèi)外中文教學機構中國文學教學的需求,使?jié)h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國際學習者通過中文經(jīng)典著作的閱讀,體會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領略中國文學經(jīng)典的藝術精粹,深度了解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增強漢語語言學習的趣味性、藝術性、思想性,我們特編選《中國文學故事80篇》,奉獻給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
閱讀這些文學故事,會使?jié)h語學習者處在文學世界里活生生的語言現(xiàn)場,體會中國人的交流方式,了解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情感體驗與社會現(xiàn)實。通過閱讀經(jīng)典名篇,走近中國古代的先賢,除了孔子,還有老子、莊子、孟子和墨子,初步領略儒家、道家、墨家的思想精粹。中國是世界上當之無愧的詩之國度,通過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十大詩人詩作的學習,領略中國人的詩性氣質(zhì):屈原的憤怒和絕望、陶淵明的回歸自然、李白的豪放、杜甫和白居易的沉郁、李煜和李清照的婉約、陸游和辛棄疾的激越。除了世界名著《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還有司馬遷、關漢卿、湯顯祖、馮夢龍、蒲松齡、魯迅、郭沫若、老舍、徐志摩、朱自清、戴望舒、鄭振鐸、夏衍、巴金、馮至、豐子愷、葉圣陶、傅雷、汪曾祺、史鐵生等古代與現(xiàn)代名家的名篇,中國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蕭紅、冰心、林徽因的詩歌、散文,此外還有悲、喜劇,有書信交往,有日記,有警世語錄、生活格言等。
透過公元前5世紀至20世紀中國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60多位作家的作品,體驗中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理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古代與現(xiàn)代作家關于人生意義、人與自然、社會政治、人倫道德、家國情懷、愛情友誼等人類共通命題的藝術表達,了解中國社會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轉(zhuǎn)型與變革、現(xiàn)代作家對于中國現(xiàn)代性問題的思考。
中國文學故事,包含著中國豐富的政治、歷史、哲學、經(jīng)濟、社會、道德、風俗、審美、藝術、情感信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閱讀這些作品,不僅可以體會社會生活中的漢語,感悟中國文學的藝術技巧和中國智慧的博大精深,而且會產(chǎn)生感同身受的聯(lián)想,發(fā)現(xiàn)本民族文化同中國文化之間的相通與相異之處。正如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所說:“是講故事的人,夢的制造者,神話的制造者(那是我們的鳳凰)代表我們最好的一面,代表我們最富創(chuàng)造性的一面?!狈忾]的物理世界,借由語言和精神的交流而打開,紛爭、戰(zhàn)爭將世界分裂乃至打碎,心靈的溝通則跨越人為的關隘而縫合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