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家》2023年第11期丨劉云芳:原野上
春天最后一場雪剛剛消融,那潮濕在院子里留下的神秘圖案還未完全消退,刺莧、車前子、打碗碗花、苦菜……這些母親年輕時教我們指認(rèn)過的植物,就又一次從院子里冒出來。它們的種子是在哪里藏著的?為什么日復(fù)一日地清掃,整個冬天,大風(fēng)沒完沒了地吹,竹掃帚一年四季地刮擦,也無法將它們完全除掉,只要春風(fēng)雨露輕輕一喚,便瘋了般沖出泥土。難道那些野草是院子在春天不得不說出的第一句話?
母親從不遠(yuǎn)處鍛煉回來,徑直走到野草中間,坐在事先安放在那里的一把椅子上。拐杖放置在一側(cè),像匹等候她隨時啟程的馬。她斜著身子,彎腰去拔院子里的雜草。她說,要趁它們還沒有把根扎得太深,就趕緊拔掉。有段時間,她對待這些野草的情感是復(fù)雜的。一方面看它們長在那里,怎么都礙眼;一方面,家里養(yǎng)了幾只雞之后,它們又變成了最好的草料。這讓無法去往遠(yuǎn)處的她也能用野草喂雞。許多個清晨,她把帶著露珠的野草采摘了,放在一個長木板上,用一把鈍刀,叮叮當(dāng)當(dāng),剁起來。她那只不能動彈的右手跟隨著身體來回晃動,她身體里所有的力量都從左手輸出,將那把野草剁得稀碎,扔進(jìn)一只被擠壓得變形的鋁盆,再拌些麥麩喂給雞吃。
野草帶來的便捷和野草對院子的霸占,這兩種狀況帶來的復(fù)雜情緒盤踞在母親心里。我站在一側(cè),眼前的清晨,讓我想起在遠(yuǎn)方城市的許多個清晨,忽然覺得,每次回鄉(xiāng),都像是生命之根為我校準(zhǔn)在這世界上的定位似的,故鄉(xiāng)原野上的高天黃土、植物生靈,以及我的親人,成為一條條橫向的、縱向的軸線,那些一直隱在我文字之后的東西浮現(xiàn)在眼前,是另外一種呈現(xiàn)。
我注視著病痛中的母親,注視著院子里微風(fēng)在清晨吹拂過的每一個角落。藍(lán)天被高山合圍成一面湖的樣子。記憶里的故鄉(xiāng)與在光陰里堅守著某種樸素的故鄉(xiāng),正在生活的大浪潮之下改變的故鄉(xiāng),它們分裂著,像這院子里被水泥凝固的那部分,被野草一遍遍侵占的那部分一樣,形成了人與環(huán)境的某種版圖。曾經(jīng),母親清除野草、專門保留一片野草為雞當(dāng)草料的矛盾心情,與我看待故鄉(xiāng)的心情像是某種映照,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同。
母親壓根沒想到有一天會搬離故土,去往城里住??筛赣H偏偏與她得了同樣的病,為了有人照料,他們不得不搬去弟弟打工的那座小縣城。為此,她托人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雞殺了。拔掉的雞毛扔到遠(yuǎn)處填埋,更細(xì)小的雞毛被一堆生起的火燎燒掉。母親在椅子上看著那只會跑動的雞最終變成一盆肉。這是在一個清晨發(fā)生的事情。那把鈍刀和木板停留在原地,野草繼續(xù)肆意地生長著。它們似乎還不知道,自己再無用處。
在那些野草中間,有兩株野菜很特殊,它們沒有被除掉,甚至還在根部挖出小坑來,得到了澆灌。那是兩株人工養(yǎng)殖的灰菜。父親說,村里唯一養(yǎng)有這種植物的是岳老二家,它們的種子定是借著某一陣風(fēng)從岳老二家來到我們家院子里的。果不然,另一株就長在我們家房子側(cè)邊的土坡上,這一棵與他家直線相連的方向,還有一株。這些灰菜一株一株像是要標(biāo)注出風(fēng)從一家吹向另一家的路線來。原來,一棵棵忽然冒出的植物,也可能是風(fēng)的腳印。
灰菜的葉子紫紅色中又帶著些綠,很是好看,葉片也比普通野生的大出許多倍。它們以樹的姿態(tài)一直向上,又分出許多枝杈來,先是高出了母親那把椅子,后來高過彎腰駝背的母親。從城里回來的小孩兒們來了,也站在最高的那棵灰菜下好奇地往上看,說,一棵菜竟能長這么高。許多個沒有蔬菜的日子,我就從那些枝杈上揪幾片葉子,用水焯了,再放了蔥蒜,燒了辣椒油澆上去,一道涼菜便擺上了桌子。母親常坐在灰菜周圍鏟除其他的野草,她始終也沒舍得將這兩棵灰菜除掉。
離開村莊之后,爬上母親心頭的第一批與村莊有關(guān)的意象,便是院子里的野草,接著是房頂?shù)?,田地里的。她常會念叨,那些草會不會把院子吃掉?讓院子變成野地?她又?dān)心,野草占據(jù)了房頂,變成一叢叢低矮的密林,螞蟻和各類蟲子穿梭其中,在那里安家。接著,它們與野草一起,向內(nèi)潛行,打房子的主意。螞蟻定會為雨水引路,它們合謀,一起把房子擊垮。母親在縣城的小出租屋里為這些事情輾轉(zhuǎn)難眠。
我們閑聊,講起我最初離鄉(xiāng)的那些年,她和父親送我去外省求學(xué),他們坐在學(xué)校對面的刀削面館里吃完飯,便踏上了歸程。回去的火車上,母親不住擦拭淚水,她后悔將我送到那么遠(yuǎn)的地方。車窗外的樹一棵接著一棵,電線桿一根接著一根,它們匆忙地劃過,形成我與她與故鄉(xiāng)之間細(xì)密的刻度。母親擔(dān)心,我在宿舍的床上會哭,擔(dān)心我跟陌生的同學(xué)相處不來。她不知道,我走出大山,坐上火車鉆過一個又一個隧道的時候,有多么興奮,我太渴望遠(yuǎn)方了,我那時既渴望地理的遠(yuǎn)方,又渴望時間的遠(yuǎn)方。我以為火車跑得夠快,時間就會快速來到我想要的某一個階段。
在異鄉(xiāng),我每次想到母親和父親,想著他們一個在礦洞里受苦,一個想盡辦法做小買賣,便把口袋里的錢攥得更緊了。我那時拼命隱藏著故鄉(xiāng)在身體上、語言上留下的痕跡。我常在夜里寫詩,虛幻的感受以文字的形式順著筆墨在白紙上奔跑,我以自己想要的方式馴養(yǎng)一群馬匹。許多次,母親講起送我上學(xué)后,回去路上哭泣時的情景,我都會心生慚愧,我實在配不上她對我的那份疼惜。而她講述的都是事件的背面,比如,我在學(xué)校給他們寫的信,他們在山村里一遍遍讀,他們放大了我對他們的想念,為此,甚至感動得眼眶濕潤。而時至今日,我早已經(jīng)忘記自己那時寫下過什么。
夜深了,我傾聽著母親在語言的碎片里完成她對故土的思念,那些常來家里串門的老伙計,他們步履蹣跚于某個時辰,走向我們家院子。村里誰家的杏最甜,誰家的莊稼最壯實,誰家是種地的好手,誰家糊弄著田地,最后被田地糊弄……母親向我講述著,勾勒著,她吐露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是紛亂的,有時是穿越時空的。母親的講述是一篇帶著詩意的散文,融入了諸多細(xì)節(jié),充滿溫情。我終于明白,我對往事的反復(fù)敘述,企圖一次次組建語言的堡壘可能源自她的遺傳。
我記起,25歲那年,我?guī)е粋€平原的小伙回鄉(xiāng)結(jié)婚,我們買了硬座,整整十八個小時的車程,我靠在他肩上,或交談,或望向窗外,偶爾休息。我仿佛帶領(lǐng)一位讀者進(jìn)入了文字背后的真實世界。他陪我去山頂,看殘破的古老漢廟。我們像兩只散養(yǎng)的羊,漫無目的地在山里游蕩。黃櫨的葉子紅得想把天空燒掉似的,一大片蘆葦占據(jù)了不知誰家棄種的土地。對面的山里,不時有人在喊話,他們在打松子呢。這是一個秋天。
這個異鄉(xiāng)人像一把鑰匙,讓我打開了另外一種欣賞故鄉(xiāng)的視角。他的到來,對我以后的寫作有著重大的意義。我感覺到,吹在故鄉(xiāng)土地上的風(fēng)是那樣古老,從莊稼和樹木上流淌過的時間是那般寧靜,澄澈。除了近幾十年中,被傷害過的那種陣痛之外,故鄉(xiāng)原來還有上千年的歷史風(fēng)韻和壯麗之美。我那種曾經(jīng)渴望逃離的心境中,故鄉(xiāng)陳舊的形象抖落掉一層灰。他說他喜歡這里,我從他的喜歡里開始照見我對這座大山、這片土地最初的情感。我向他傾訴小時候的遇見,一些人與事,種種細(xì)節(jié)。語言有流水的特質(zhì),讓我們把故鄉(xiāng)和童年更完整地展示給對方。
三年后,經(jīng)歷過生育,我在那個冬夜,接到母親的電話,說村里一位老人去世,不久之后,又走了一位。關(guān)掉客廳的燈,站在窗前,我看著對面樓宇森林里亮著的燈光,村莊里散落的人家的燈光和那種清新的空氣一下子就跑到了鼻子下邊。我曾經(jīng)企圖用語言抓住的那些東西,在這一刻,向我奔來。我打開電腦,任文字在白色的文檔里排列。那時的文思奔涌,不受任何阻攔,我企圖將那些人物做最真實的記錄和還原。是的,我想讓他們和那些村莊逝去的時光,順著我的指尖重新回來。
我和母親,我們離開家園,都在用瑣碎的語言構(gòu)筑它,這像是一種本能。
母親日復(fù)一日在縣城那座小區(qū)的花池周圍轉(zhuǎn)著圈鍛煉,月季花極其艷麗,石榴樹上的花也燃成一小團(tuán)一小團(tuán)的火焰,低矮的冬青用色彩表達(dá)著它的執(zhí)著或者頑固。母親拄著拐杖,有時走在陽光里,有時走在樹影里,所有這一切都與她無關(guān)。她的心始終在老家的院子里,與那些不斷冒起的野草做著一場又一場的抵制。也在那一場又一場的抵制里,證明著自己與家園的聯(lián)系。
母親的身體長年累月地失衡,腰彎得厲害,她拄著拐杖艱難地前行,像一穗谷子在狂風(fēng)里顫顫悠悠。我在出租屋門口擺好房東相贈的舊桌椅,打開筆記本電腦,在空白的文檔里敲下一段文字,又匆匆刪掉。我明白,我和母親在講述那些與村莊有關(guān)的過往的時候,其重點不只是那些野草、那些土地、那些人……這一切都是我們情感的載體。我們在訴說自己,在利用他者完成自我的抒情。雖然那音調(diào)是低沉的,看上去不太經(jīng)意。然而這一切都已經(jīng)歷過情感的重重篩選。
終于,母親在一通電話里得知,大爸(大伯)早已將我家房頂?shù)囊安萑壳謇砀蓛簦€用碌碡軋了很多圈兒。在那場百年難遇的暴雨里,山路被沖垮,許多人家的房子塌陷、毀壞。甚至連城區(qū)都遭了水災(zāi)。母親在一次次心焦的等待之后,終于收到了確定的消息:我家的房子安然無恙。她這才心安。至于院子里那些野草,便由著它們生長吧。但等到了秋天,我在村里人的朋友圈看到,與我家相鄰的村委會竟然組織黨員把院子里的野草全部除掉了,連同那兩棵巨大的灰菜。院子一下變得開闊、明朗起來。
院子上方的地壟邊,那棵蘋果樹結(jié)滿果子,不時有幾枚滾落到院子里來。要在以往,母親總會拄著拐杖走過去,把果子撿起來,好的,人吃,爛了的,喂雞喂狗。這一年,那些果子像是樹對主人扔下的一句句試探和召喚,但卻始終沒有得到任何回應(yīng)。而弟弟工作太忙,也不便回去。村里人越來越少,并且大多年邁,不像以前,還要用荊棘一層層圍了,以防別人來采摘。母親打了幾番電話,托付同村的姑姑幫忙收獲,除了蘋果,地里的核桃也該收了。母親說,只要不讓它們爛在地里,怎么處理都好。
姑姑忙碌了好幾天,不僅把它們?nèi)渴栈丶?,還把賣掉的錢打給了母親。還在深秋的時候,給她捎去一袋核桃。甚至還另外留了一箱子,穿越千里,寄給了我。
我吃著來自故鄉(xiāng)的核桃,核桃皮上細(xì)密、復(fù)雜的紋理上好像還帶著大山里陽光和風(fēng)的味道。我想象著姑姑在那些田地里收獲它們的艱辛。那艱辛我體驗過。就在上一年,我獨自采摘了十幾畝地的核桃。好幾天,一吃完飯,我就往地里趕,推著一輛藍(lán)色的小推車出門,在上邊放了把高凳子,幾個編織袋和一個籃子,又扛了一根綁著鐵鉤子的長竹竿。
核桃樹下種滿了玉米,它們都高過我,密密麻麻。從它們中間穿過,玉米葉子的邊沿瞬間變成鋒利的武器,一不小心就會在胳膊上、脖子上、臉上劃下印記。高處的玉米穗時不時下一場白色小雨,抖落到我身上來。低處的核桃可以直接摘下來,高處的就要用竹竿往下夠。我仰頭,從綠葉之間尋找核桃綠色的身影,又一個個將樹枝夠下來,再輕輕采摘。收購核桃的商販異常嚴(yán)格,青皮稍有破損,都會挑揀出去。父親實誠,在我去地里之前,便再三提醒,有破損的,或者小些的,千萬另外放置,省得給人家添麻煩。有的樹枝長得極高,我無法將它們夠下來,只能跳著腳用竹竿上的鐵鉤子將核桃整個刮擦下來。又蹲下身去,從土里四處尋找掉落的核桃,將它們一一裝進(jìn)編織袋里。
蹲在地上,抬頭看向樹梢,我感覺自己微小如螞蟻,玉米與玉米之間透出的陽光是那樣燦爛、誘人。收完幾棵樹上的核桃,我走出玉米地,坐在地壟上休息,風(fēng)吹拂著額頭上、脖子上源源不斷的汗水。一旁的南瓜藤正在盡情地開花,各種野草也在地壟上抒情。我看向不遠(yuǎn)處,別家的人也在收核桃。一群羊從一旁的馬路上走過。這一派田園景處處入畫,讓我看得入迷。但很快,我便想,我終是這片土地上的逃離者、背叛者,而對這田園風(fēng)光產(chǎn)生的美好感觸不過是逃離者的特有心境罷了。
母親多年前也在田地里沒日沒夜地忙碌,父親外出打工,她一個人承擔(dān)所有。有段時間,她言語間總是抱怨。但也只是說說,她從未想過要如我那般逃離。如今,她離開了,不必再依賴于土地,就能獲得食物和蔬菜。然而,講起家里托付給別人的十幾畝田地,講起那些樹木,她的眼神一下子就有了光澤。即使十幾年無法下地勞作,她依然能通過別人的信息,對現(xiàn)在地里的情況了如指掌。
母親對家園的關(guān)切,就像我對故土不自覺地一次次地探入,那是我們生命的原野。在那里,一切東西,都因為我們的言說和表達(dá)有了其他的意味。當(dāng)我懂得這一切的時候,聽母親說到田地,說到房子,說到野草,說到在山里開放或者枯萎的野花,便知道,所有這一切不過是語言背后的道具,母親對家園的依戀,對自己身體殘缺不能參與勞動的遺憾,對于不得不在晚年漂泊于陌生之地的無奈都藏在那些名詞背后。
我曾得意于做故鄉(xiāng)的記錄者,然而,在一次次回鄉(xiāng)的過程中,我才明白,我當(dāng)日看到的、感受到的不過是人和事的某一個側(cè)面。就像這么多年,故鄉(xiāng)的山在我心里有些年被傷害,有些年雄壯、有些年顯出滄桑、有些年又顯出新氣象……這所有的一切,都因為我目光的溫度發(fā)生著變化。我感受著文字像魔方在切換,并且隨著這樣的切換,我不再執(zhí)著于看見最真實的那一面,況且,到底什么才是真實呢?
母親說,等你爸再好些,我們就回老家吧。然而,沒多久,父親就又一次住進(jìn)了醫(yī)院。
我告訴母親,我夢見你恢復(fù)得很好,你在老家的原野上奔忙,給我摘紅艷艷的覆盆子;你在老家的房子里拔草,從草叢里捉到一只鳴聲很響的綠蟈蟈,送給我的孩子;你甚至還學(xué)會了騎自行車,在我住的城市的街道上,跑得比風(fēng)還快……母親在電話那頭笑,說,這些夢她也都做過。這么多年,她的身體在夢里一直是完好的,并且,在夢里,她從未離開過故鄉(xiāng),她始終干著所有活計,一刻也沒有停歇過。
劉云芳,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魯迅文學(xué)院第四十二屆高研班學(xué)員,河北文學(xué)院簽約作家。作品發(fā)表于《北京文學(xué)》《天涯》《青年文學(xué)》《散文》《散文選刊》等報刊。曾兩次獲得香港青年文學(xué)獎,并獲得孫犁散文獎雙年獎、孫犁文學(xué)獎、河北文藝貢獻(xiàn)獎。已出版散文集《木頭的信仰》《給樹把脈的人》《陪你變成魚》,童話《奔跑的樹枝馬》《老樹洞婆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