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喬生:紹興會館“鐵屋子”的復(fù)建
100多年前,北京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的紹興會館里有一坐西向東三間房“補樹書屋”。魯迅在此居住期間,發(fā)表了日后作為《吶喊》(新潮社,1923年)的首篇的中國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
紀念《吶喊》出版一百年,自然不能忽略這一具有新文學原點意義的事件。
一
1918年春天,在這里發(fā)生了一場對話。錢玄同(金心異)來拜訪周樹人,邀請他為《新青年》撰稿,兩人以“鐵屋子”為喻,對魯迅是否投身新文化運動問題進行反復(fù)論說。我想可以將這場對話稱為“鐵屋對”。
“鐵屋對”不是一次談完,應(yīng)該有很豐富的內(nèi)容,但魯迅在《吶喊·自序》只寫出一個重要片段:
“你鈔了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著我那古碑的鈔本,發(fā)了研究的質(zhì)問了。
“沒有什么用?!?/span>
“那么,你鈔他是什么意思呢?”“沒有什么意思。”
“我想,你可以做點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們正辦《新青年》,然而那時仿佛不特沒有人來贊同,并且也還沒有人來反對,我想,他們許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說: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后來,紹興會館院子雖在,房屋卻殘缺不全了——補樹書屋在歲月侵蝕和歷次改建、搭建的過程中已經(jīng)面目全非??上驳氖?,目前整個院落正在作為西城區(qū)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項目進行整修,日后將作為北京魯迅博物館的分館對公眾開放。
紹興會館被稱作新文學的發(fā)源地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現(xiàn)實教育意義。人們走進新街口八道灣十一號,第一個問題可能是:“魯迅在哪里寫了《阿Q正傳》?”而到了阜成門內(nèi)西三條二十一號老虎尾巴則會問:“兩株棗樹在哪兒?”到紹興會館,問題可能是:“魯迅住哪里? 在哪間屋寫的《狂人日記》?”
魯迅初到北京,住在紹興會館的藤花館。這里很不安靜,魯迅的日記里很多記載。恰好,院中的補樹書屋空出來。魯迅搬家那一天,錢玄同的侄子錢稻孫去看,感覺院子、屋子都比藤花館小,但亮堂一些。魯迅住的是三間中南邊的一間。
二
紹興會館整修,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是否以及如何復(fù)原《狂人日記》創(chuàng)作地補樹書屋。復(fù)原歷史場景(文化遺址),首先要尊重歷史事實,注意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的細節(jié)。
無論如何,首先要弄清楚的是房屋的方位、形狀以及周邊的情況。在魯迅、錢玄同的對話中,“鐵屋子”這個意象與補樹書屋有什么關(guān)系? 這也許與錢玄同和魯迅談話是坐在房間里還是在院內(nèi)槐樹下有關(guān)。
魯迅日記1918年2月9日、15日、19日、28日,3月2日、18日、28日都有錢玄同到來的記錄,時間多是在晚上。有時魯迅留錢玄同夜飯,一般是到附近的廣和居小飲。3月28日晚上這一次訪問,錢玄同應(yīng)該是吃下了定心丸——因為魯迅可能開始寫作甚至已經(jīng)完成了《狂人日記》初稿,小說序言后作者題識完成時間是4月2日。
我們設(shè)想一下:1918年春天,具體說3月,如果月光好而天氣不冷,坐在屋外自然較為舒暢。在沒有電燈的時代,月光有時很顯珍貴。但據(jù)某種醫(yī)學理論,月亮的周期變化與精神疾病或有關(guān)系?!秴群啊分杏袃善钥袢藶橹魅斯男≌f,其中的月光描寫都很令人不安?!犊袢巳沼洝烽_頭:“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見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見了,精神分外爽快?!薄栋坠狻穼戧愂砍梢姷降脑铝劣行┊悩樱骸跋袷且幻嫘履サ蔫F鏡罷了,而這鏡卻詭秘的照透了陳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鐵的月亮的影。”應(yīng)該是月光透過樹的枝葉打在地上的光影,寒意逼人。
“鐵屋對”應(yīng)該發(fā)生在屋內(nèi)——就魯迅描寫的這一段來說應(yīng)是如此——因為錢玄同是翻著“古碑的鈔本”發(fā)問的。
夜晚,坐在房間內(nèi),借著昏暗的煤油燈光,環(huán)顧四壁,會滋生出封閉的鐵屋的感覺。即如從屋內(nèi)來到室外,月光透過大樹的枝葉,照在白色或青磚灰瓦的房屋上,也會像陳士成看到的那種“鐵”的光影。那樣的話,魯迅《吶喊·自序》中關(guān)于“鐵屋對”的敘述就可以添加這樣的描寫:魯迅回頭看了一眼自己住的房間,月光下,樹影打在屋頂和墻壁上,暗淡、黝黑,閃爍著鐵一般的光,于是說:“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
補樹書屋或者就是“鐵屋子”的原型。
無論坐在室外或是室內(nèi),院內(nèi)那棵槐樹都是很重要的。如果復(fù)原,補種一棵槐樹自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
“補樹”兩個字究竟是什么意思?真的如傳聞是因為原來的一棵楝樹死了,補種了一棵槐樹? 周作人也不知道“補樹”是什么故典。但我想提出另外一種可能,即用房補樹。這種情況在北京并不少見:根據(jù)樹的方位、形狀來蓋房子。魯迅住進來的時候,大槐樹已經(jīng)很高大,夏天,好像一頂綠的大日照傘擋住夏日,房間里固然可以感覺涼快,但光線也就顯得昏暗了。
這棵槐樹還有一個故事,即可能催生出魯迅的一個齋號,堪稱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陳師曾是魯迅南京礦路學堂和日本弘文學院的同學、教育部的同事,擅長書畫、篆刻,日常交往中贈送給魯迅多幅畫作和多枚印章。有一方印文是“俟堂”,是他為魯迅刻的齋號。許壽裳曾詢問“俟堂”的含義,魯迅回答說:“因為陳師曾(衡恪)那時送我一方石章,并問刻作何字,我想了一想,對他說,你叫做槐堂,我就叫俟堂罷?!贝ι舷挛恼Z氣,陳師曾的齋號已經(jīng)用了“槐堂”,魯迅只好用另外的樹木作齋號,即是“柿堂”。但可能因為柿樹作齋號不好聽,就改為“俟”了——等待的意思。在《新青年》上發(fā)表文章,按編輯的要求,署名必須是像一個真人名,魯迅就把這個齋號顛倒過來叫做“唐俟”——又增添了“空等”的意思。錢玄同有一個時期給魯迅寫信,稱呼他“待齋兄”,即是“唐俟”齋號的演繹。
因為有“俟堂”“待齋”、抄古碑這些情節(jié),魯迅紹興會館前期的靜默、沉潛狀態(tài)就象征性地定格在文學史上了。
如果書屋是為補樹而建,那么房子的形狀可能不太方正,中間堂屋與南北兩間并不在一條線上,即兩邊的房屋向后,也就是向西偏過去。周作人在描述這三間房屋的內(nèi)部格局時,就用了“偏”字:“中間照例是‘風門’,對門靠墻安放一頂畫桌,外邊一頂八仙桌,是吃飯的地方,桌子都極破舊,大概原是會館里的東西。南偏一室原是魯迅住的?!?/p>
三
魯迅和錢玄同討論的結(jié)果,是要喚醒鐵屋中的人。但如何著手呢,無非是寫文章“吶喊”幾聲。但既然吶喊的目的是打破鐵屋子,下一部就要考慮方法步驟。
開窗戶是一個不錯的辦法。補樹書屋三間房當然有窗戶,但是后窗的可能不大。中國北方風俗:“門前少栽樹,屋后不開窗。”門前栽樹,小時可愛,但長大后,樹的枝葉擋住大門,遮蓋房子,陽光便照不到房屋里,據(jù)說好運氣就沒有了。至于開窗,主要也是指開后窗。在舊時北方,御寒是房屋第一大功能。窗戶,無論封得多么嚴實,也會漏風。在御寒設(shè)備落后的時代,只好不開窗和開小窗。另外,開窗戶也不安全,房子后面也許是荒地,不像前面有院子。最后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為了隱私。后窗有耳。人們空閑時間說長道短,議論別人,沒有后窗戶,就不怕人偷聽了。
鐵屋子是“萬難破毀”的,而且砸毀鐵屋子并不現(xiàn)實,因為人們無法徹底脫離自己的立足、容身之地。最好的辦法是折中:先開窗先透氣,讓屋里的人們不至于立刻窒息。
魯迅本人深受無窗和小窗之苦,所以在后來自建房子時,干脆從堂屋向后接出一間,開了極大的窗戶,簡直有些夸張,為的是采光——八道灣十一號和西三條二十一號都是如此。
象征地說,魯迅一生的志業(yè)就是開窗——開思想啟蒙之窗。
1927年,魯迅在香港演講,透露了當年在紹興會館談?wù)摰母鄡?nèi)容:
在中國,剛剛提起文學革新,就有反動了。不過白話文卻漸漸風行起來,不大受阻礙。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就因為當時又有錢玄同先生提倡廢止?jié)h字,用羅馬字母來替代。這本也不過是一種文字革新,很平常的,但被不喜歡改革的中國人聽見,就大不得了了,于是便放過了比較的平和的文學革命,而竭力來罵錢玄同。白話乘了這一個機會,居然減去了許多敵人,反而沒有阻礙,能夠流行了。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diào)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里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diào)和,愿意開窗了。沒有更激烈的主張,他們總連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那時白話文之得以通行,就因為有廢掉中國字而用羅馬字母的議論的緣故。
魯迅后來寫了《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主要情節(jié)也是開窗。有一個奴才,被主人驅(qū)使,天天起早摸黑干活,吃住卻豬狗不如。奴才有一天對聰明人訴苦,聰明人聽了,眼圈發(fā)紅,似乎要落淚,安慰他說,“我想,你總會好起來……”奴才聽了舒坦一些,感覺有了希望。改天,奴才向傻子訴苦說,主人讓他住在陰暗潮濕的破屋里,連窗戶也沒有一個。傻子勃然大怒:“你不會要你的主人開一個窗的么?”奴才很吃驚,在他看來,這是越位,是犯上作亂。然而,傻子卻徑直來到奴才屋外,動手砸墻。奴才問他做什么,他說要開一扇窗。奴才哭嚷著在地上打滾,大聲喊叫:”來人啊,強盜在毀我們的屋子了?!币蝗号艣_出來把傻子趕走了。最后,主人緩緩踱出來,親切地表彰了奴才。
上世紀30年代,魯迅在上海與紅軍將領(lǐng)陳賡會面時,問了一個很特別的問題:鄂豫皖土地革命中,農(nóng)民是不是愿意在房屋上開窗子? 當?shù)玫綄Ψ降目隙ù饛?fù)時,魯迅十分高興。
1918年的魯迅,在明暗之間,在前進和后退之間,在積極和消極之間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秴群啊ぷ孕颉分兄挥浭隽恕拌F屋對”的一部分,其他內(nèi)容他后來陸續(xù)寫成小說、隨感錄等文字。
如何復(fù)建補樹書屋這個“鐵屋子”呢? 修舊如舊,實在很難如舊,如果像我們模擬的那樣,實地就是一座沒有(后)窗,方位不正的房屋。然而,如果屋后開窗,而且開得較大,屋內(nèi)寬敞明亮,觀眾也許會產(chǎn)生這樣的觀感:魯迅的寫作條件這么好,為什么《狂人日記》《藥》等作品中是陰暗的氣氛、禁閉的生活,字里行間滿是怨恨和猜疑?
所謂的復(fù)原,只是一種象征的行為,完全忠實的復(fù)原是不可能的。歷史不會也不能重復(fù)。所以,復(fù)原應(yīng)該叫“復(fù)建”。在新的紹興會館建設(shè)過程中,對魯迅的居住地的歷史和現(xiàn)狀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研究,既可作為構(gòu)建補樹書屋“鐵屋子”的參考,也有助于當代人更真切地理解魯迅時代的精神氛圍,更好認識魯迅的文化理念和文學業(yè)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