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今天你喝墨水了嗎?
“肚中有墨水,文章才能成?!蔽覀兂S谩耙欢亲幽北扔髯x書多,學問多。殊不知,古人原來真的喝墨水。
最早關于喝墨水的記載是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當時北齊國把“喝墨水”稱作“飲墨水”,是對讀書人寫字基本功很差的一種特殊懲罰。
《隋書》記載:侍中考核各州郡官員時,考得比較好的“文跡才辭可取者”,會被吏部錄用,寫字很差的待選官員,會被處以“飲墨水”的懲罰。有意思的是,這種懲罰,對喝墨水的數量也做了具體規(guī)定。
《隋書·禮儀志四》記載:“正會日,侍中黃門宣詔勞諸郡上計。勞訖付紙,遣陳土宜。字有脫誤者,呼起席后立。書跡濫劣者,飲墨水一升?!笨梢娫趹嚂r,書法寫得很差,會被罰喝下一升的墨水。甚至當秀才、孝廉等再會試時,監(jiān)考官發(fā)現“其有脫誤、書濫、孟浪者”,也要叫他到專設的房間里去喝墨水一升。梁武帝在位期間,也曾明確規(guī)定:“差繆者罰飲墨水一斗?!?/p>
由此可以看出,“飲墨水”是當時對字跡拙劣和文采不佳者的懲罰。
這條荒唐的法規(guī),在李世民登基后,被一紙詔書廢除??墒恰昂饶边@句俗語卻保留了下來,成為形容知識多少、衡量學問深淺的標準。
雖然“喝墨水”不再是懲罰,但有趣的是,唐代以后,許多讀書人竟然不罰自飲,喜歡偶爾“啜飲”以表風雅。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就有“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飲”的詩句,他還在《仇池筆記》中記載:“真松煤遠煙,自有龍麝氣。世之嗜者,如藤達、蘇浩然、呂行甫,暇日晴暖,研墨水數合,弄筆之余,乃啜飲之?!闭f是藤達三人書法很差,時不時磨一些墨汁喝一點——這和黃庭堅的“睥睨紈绔兒,可飲三斗墨”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相信喝墨水會提高書法水平。
有“啜飲”,就有“酣飲”。據《新唐書·文藝上》王勃傳記載:“勃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升,則酣飲,引被覆面臥,及寤,援筆成篇,不易一字,時人謂勃為腹稿?!边@段描述性文字,說的是王勃在寫文章時不假思索、下筆成文的故事,既為后世留下了“腹稿”一詞,也留下了一處疑竇:王勃是不是真的酣飲墨水?
還有一種喝墨水,是不得已而為之。沈括在《夢溪筆談·故事》中寫道:“至試學究……亦無茶湯,渴則飲硯水,人人皆黔其吻。”意思是“學究”考試時,考場條件較差,沒有茶水供應,另外為了避免作弊,也不允許工作人員遞送茶水,若考生口渴,只能喝墨硯水。所以文中的“黔其吻”,就是說因喝墨水致使嘴唇成黑色。
至于那些因專心致志學習而誤喝墨水的,也是數不勝數。比如兒時迷戀寫字的王羲之,比如創(chuàng)作《三都賦》的西晉文學家左思,比如清代的著名學者戴震……
那問題來了,墨汁那么臭,那么難以下咽,古代人如此喝法,不怕中毒?
其實古代墨水與現在的墨水成分大不同,是可以達到食用標準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里最早記述制墨的方法,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這種墨是無毒的。另外,從唐宋開始,制墨技術被大大改良,制作時常常在墨里面加入麝香、犀角、冰片、樟腦等十幾種中藥,這樣的墨創(chuàng)作出來的字畫,光澤度更飽和,防腐性更強,同時讓墨也有了“香墨”和“藥墨”之分。
香墨不但可以寫字,還可以用來做菜、調味。《北硯食單》里記載一道別有一番滋味的“墨汁肉”,就是用香墨汁等調料制作而成。后來還出現用麻油、豬油等油脂燃燒成煙而制成的“油煙墨”,可食用性又超過了香墨。
清代時,有一種“八寶五膽”的藥墨,是用十幾種非常名貴的中藥材合制而成,因善治頑癥、防病養(yǎng)生、美容功效奇絕,當時與云南白藥、漳州片仔癀稱中華三大奇藥之首。因藥源珍貴稀少,手工制作、工藝復雜、產量有限,故由有“黃金易得而藥墨難求”之說,此藥遠銷海外,至今仍廣泛流傳于東南亞一帶。
如今的墨水,不能直接喝,更不能像古人那樣“開懷暢飲”,所以,我們只能用另外一種方式多“喝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