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2023年第4期 | 冉正萬:兩座橋(節(jié)選)
冉正萬,貴州人。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銀魚來》《天眼》《紙房》《白毫光》等九部。出版有小說集《跑著生活》《樹洞里國王》《蒼老的指甲和宵遁的貓》《喚醒》等八部。曾獲第二屆貴州省政府文藝獎二等獎、第六屆貴州省政府文藝獎一等獎、第六屆花城文學獎新銳獎、長江文藝短篇小說雙年獎,第七屆西部文學獎,第六屆林斤瀾文學獎。
兩座橋
冉正萬
一
雷雨聲中,周開侍跪在大橋上面,他特地穿上福壽團花短褂,青布大褲襠長褲,遠遠看去像一頭沉默的花豹。他是掌壇師。
大河在峽谷里奔騰湍急,在崖畔探頭夾起尾椎骨,才能看到峽谷底黑森森的河水,聽不到丁點水流聲。峽谷似乎很窄,來個助跑就能飛躍過去似的。擲塊石頭才知道,使出吃奶的勁也擲不到對岸。石塊劃出弧線緩緩落進幽暗的谷底,就像一只與夢無關的鳥兒,被無聲無息地吮吸進沉睡者濃重的夢鄉(xiāng)。
橋洞里的撐木勾連疊架,最上面以木枋反瓦而成拱塔。掌壇師說,他必須一直跪在那里,直到洪水把撐木沖走才能離開,這是自古修橋的規(guī)矩。
石匠們用四萬塊半噸重的條石,從河岸懸崖半壁砌起,楔形條石在巨大原木架設的撐架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起拱、靠實,連接起被大河切開的峽谷兩岸。人類的力量實在渺小,在先鋒峽谷縫上這小小一個針腳,就花了整整三年。
大橋此時還沒歸位。設計建造時,有意向上游偏了三寸,洪水巨大的力量推走撐木,勢必推動大橋。大橋須在撐木被推倒的剎那順勢下挫把橋身掰正歸位,與兩岸懸崖嚴絲合縫,渾然一體。
當?shù)厝嗽缇拖胄迾颍岳罟舛窞槭椎泥l(xiāng)紳,一直為此奔走呼號。一八八五年,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德諾簽署《李巴條約》,中法停戰(zhàn),給先鋒橋的修建帶來契機。龍場太偏遠,根本不知道中法戰(zhàn)事停息,仍舊征繳軍糧。貴州巡撫潘霨也有意開采黔北、黔東汞礦以充府庫,于是采納余慶縣龍場貢生李光斗的建議,以民辦官助修楊先鋒大橋,修橋款項以當?shù)厥考澤藤Z捐助為主,缺額由龍場已征繳軍糧作補充。
公元一八八七年五月,楊先鋒大橋如期完工,大橋宛如一道彩虹,高高懸掛在峽谷上空,在先鋒河中投下一道窄窄的暗影。被匠人封鎖的時間正待破殼,只等著洪水沖走橋下?lián)文?,大橋即可交付使用。兩岸青山從此暗通款曲握手言和。如若不然,主事者將身敗名裂,臭名遠揚。
暴雨密集固執(zhí)且狠蠻,每一滴雨都把泥土砸出一個小窟窿,不需要誰喜歡,就要你害怕。風也很大,撲面而來,能窒息你的呼吸,讓你像溺水一樣透不過氣。一棵老糠殼樹,迎風一面的葉子全被吹立起來,像幾萬只被嚇壞的耳朵,心驚膽戰(zhàn)地豎著。狂風不打算姑息,繼續(xù)施加壓力,咔嚓一聲,老糠殼樹人脖子般粗的枝丫折斷,唰啦落下來,打倒一片已掛上紅纓的苞谷。
疾風暴雨一次又一次改變河水氣味,讓人油然生出對命運的敬畏。最讓人擔心的是橋上涼亭,柱子立在橋面上,僅靠一道石槽卡住,隨時有可能被風撈起來丟下河。如果涼亭飛走,掌壇師會像大雨中的草垛一樣,不是被洪水卷走,就是被風雨撕碎。
掌壇師在等待上天的考驗和裁決。他焚香禱告:
“菩薩,人在橋在,人在橋在?!?/p>
虔誠前所未有,菩薩站在哪一邊無人知曉,唯愿他的虔誠能獲得菩薩加持。
如果一切都做對了,風雨過后,橋身歸位,周開侍可名揚天下,成為十萬大山叢中掌壇修橋的泰斗。如果洪水把大橋沖垮,不僅身敗名裂,無顏面對寄予厚望的父老,而且洪水肯定卷走身軀,至于尸骨是被魚蝦吃掉,還是進入茫茫大海,只有天知道。他那些參與修橋的徒弟,亦將終生飽受羞愧的煎熬。周開侍的師父師兄師弟也將從此被人唾棄,甭說修橋,連石磨、石碓、石缸、石擂缽、石豬槽都不會有人請他們修造。鎩羽而歸的好漢,遠比凡夫帶給他人的晦氣大?;逇怆硽梃彸龅氖i槽,豬吃了不長膘,還會連帶主人接二連三倒霉。所以這不是石拱橋與石豬槽之間的距離,而是一飛沖天與萬劫不復之間的距離。
炸雷一個接一個,電光石火,仿佛天崩地裂;大雨嘩啦傾瀉,一如天河決堤,要蕩滌人間罪孽。峽谷兩岸崖畔上站立的幾百人,像被大雨澆濕的母雞,在風雨雷電中瑟縮。有從幾十里遠趕來、好奇心十足的閑漢。他們不光看大橋,還要看掌壇師命運如何。不過多是附近士紳、商賈、村民。他們既為掌壇師擔心,希望他躲過一劫,也希望看到老天爺公平公正裁決,不必偏袒。他們想要這座大橋讓他們能省心省力地通向彼岸,又似乎更希望老天爺動真格的,不要優(yōu)柔寡斷。
掌壇師在等,石匠在等,平頭百姓在等。
大雨從前天晚上開始,昨天下了一整天。今天上午停了兩個時辰,一個炸雷后,暴雨又從天而降。重新開始的大雨是掌壇師的大雨。是他和他的徒弟們需要的大雨。他們要的正是雷霆火閃和傾盆大雨,雨小了不行,河水沖不走橋洞的拱架。
掌壇師沒有說菩薩呀,求求你保佑我,讓洪水順利帶走撐木。而是硬氣地說,菩薩,人在橋在,人在橋在。他相信自己的手藝,這橋修好后,會歷久彌堅,世世代代,讓千百萬人從上面踩過,老天爺不可能不和他這樣的手藝人站在一邊。每塊石頭他都檢查過,碼砌完全遵從師傳,嚴絲合縫不差分毫。他不敢保證除了修橋別的事都做得對,但他敢保證磕頭和修橋一樣認真虔誠:橋在人在,人在橋在。
峽谷里,洪水已達到最高水位。水上漂浮著渣浪,渣浪是碎葉草屑和木棍,它們互相依靠,積少成多,順河流變成一條巨蟒。巨蟒粗魯、兇頑,不在乎鱗片多一片少一片,斷開還可重新接上,沖散還可重新聚攏。本來無生,今亦無滅。
最危險最激動的時刻到來。大家的心堵到嗓子眼,如果可以,他們寧愿縮成一個球,不用管即將到來的結果。
掌壇師下令:“放柴捆!”
放——柴——捆——
離他最近的大徒弟聽到命令,一傳十,十傳百,直至懸崖兩岸把守柴捆的人全都聽到。
掌壇師說的柴捆,是捆扎成大掃帚狀的帶葉樹條、樹枝、荊棘、灌木、雜草,一頭捆緊,一頭散開,一丈二長,馬車輪那么粗。讓這些柴捆順流而下,壅塞橋洞,提高上游水位,增大壓力,沖垮橋洞修橋時架設的撐木拱架,使先鋒橋歸位。幾百捆柴一個月前已準備好,掌壇師的命令傳遞到上游,直到最后一個抱柴捆的人聽到“放柴捆”的命令,同時把柴捆掀下河。
先前如巨蟒的碎葉草屑,正是制作柴捆時抖落在山坡上,被大風大雨吹掃進河中。此時,巨蟒解散,鱗片正在鉆過橋洞,有的去了遠方,有的像蛇一樣纏在撐木上。
柴捆笨拙地翻滾著,一會兒頭扎下去,大掃帚像大魚尾巴翹在水中,一會兒打著旋,像被什么東西纏住,一會兒溜向崖壁,貼在懸崖上哪里也不去。有的柴捆被沖散,像披頭散發(fā)的女鬼。最后,浮在水面上的東西全都來到橋下,與沒有沖走的渣浪結合,慢慢筑起一道活動堤壩。
“堤壩”和水位一起上升,不經(jīng)意間離橋拱只有丈余。這時不應該再有柴捆來,但那些靠岸停歇的,被打散的,像終于想起正事一樣,三三兩兩向橋下奔涌而來。掀柴捆時又一次帶下的樹葉草屑也像追兵一樣鋪天蓋地趕來,比掀柴捆前風雨打到洪水里的更多,一堆一堆地漂浮在水上,像礁石,仿佛足可承載一個人甚至一頭牛。它們來到柴捆前聚合、游竄,堵住了橋洞拱架的空隙,導致活動水壩再次升高,水位持續(xù)上漲。撐木卸不掉,柴捆和渣浪一旦將橋洞封死,洪水就會翻過拱橋,在洪水巨大的沖撞和拉拽下,最終橋毀人亡。
離先鋒河面十幾丈高的橋洞,剛才像半月,現(xiàn)在像月牙了,“天啦天啦,要封洞了!”人們驚呼。
連不懂修橋的人也看出危險,尤其是穿草鞋的莊稼人,因為心地單純而心勁太大,緊張得草鞋被腳指頭抓爛都不知道。拱橋上重達數(shù)十萬斤的石頭,此時像一堆木頭一樣輕飄。柴捆和撐木勢均力敵,這時只要菩薩用指頭輕輕一撥,撐木頃刻即可土崩瓦解??上兴_看不見,凡人又沒那樣的指頭。于是眾人只好張著嘴,把緊張堵在喉嚨,仿佛借此能幫大橋一把,頂住越來越?jīng)坝康暮樗?/p>
掌壇師仍然像沉默的花豹,仍然在一絲不茍地磕頭:老天爺,人在橋在,人在橋在。
有人忍不住叫他下來,不要管橋不橋,洪水就要封洞,橋垮了可以再修,人死了不可能復生。但周開侍充耳不聞,依舊如一只花豹匍匐在橋上。
追隨著閃電的雷聲還在響,一會兒把烏云驅趕攏來,灑下一場大雨,一會兒亮出灰沉沉的天空,仿佛魔咒正在解除。涌向大橋的柴捆越來越少,但柴渣源源不斷,無休無止。
“怎么還在放呀?”
“哪里放呀,還是剛才放的?!?/p>
他們已經(jīng)忘記大雨,忘記雷聲,掌壇師的命運比雷聲更讓人揪心,它震懾住了所有人,平時的豪放、懦弱、自私,此時全都被洪水鎮(zhèn)住,被掌壇師的命運緊緊攥住。突然一道閃電劈進了峽谷,一聲驚雷炸響,拱橋顫抖了一下,他們的眼睛看到了,身體也感覺到了,這不會有假。但撐木依然沒有卸掉,沒有聽見期待中的咔嚓聲,也沒有洪水從橋洞涌出的轟隆聲,洪水離封洞還有三尺高。離大橋近的人,甚至可以聽見橋洞洪水宣泄不暢的嚯嚯聲。
周開侍依舊如一只花豹,匍匐在先鋒大橋上,倔強而自尊地禱告:菩薩,人在橋在,人在橋在。
二
地名楊先鋒,和一位姓楊的獵人有關。有明萬歷二十八年,李化龍總督湖廣川桂四省軍務,在川南播州與末代土司楊應龍決戰(zhàn),史稱平播戰(zhàn)爭。擅穿密林,熟悉山川峽谷的楊姓獵人被李化龍封為西路先鋒官,稱楊先鋒。楊先鋒戰(zhàn)功卓著,平播戰(zhàn)爭結束后受封還鄉(xiāng),世人逐漸以楊先鋒取代他居住的地名,有時簡稱先鋒,有時自作主張改叫仙峰。
修橋時,地名仍然叫楊先鋒。掌壇師周開侍,是老石匠顏玉廣的大徒弟。顏、周師徒以前只修過水碾、寺院、祠堂,并且只限石工部分。修石拱橋是第一次。楊先鋒大橋落成后將是黔北最大的石拱橋,師徒二人的聲望三年來達到頂點。在此之前他們和當?shù)卣ビ徒场⒛嗤呓?、鐵匠的地位相當,都不如木匠。石匠手藝笨重,仿佛人也笨了幾分,木工技藝輕巧,仿佛人也更聰慧,受人待見。先鋒橋建好后,連沒有參與修橋的黔北石匠也順風得勢,名聲在外。
周開侍等人能來修橋,也和李化龍平播有關。平播戰(zhàn)爭結束后,一向富庶的川南播州土地荒蕪,市井凋敝,人煙稀少,于是朝廷鼓勵四川百姓南遷。平播戰(zhàn)爭后設貴州省,播州仍屬四川,明亡后,大清雍正五年劃歸貴州,播州更名遵義府,始稱黔北。
以造橋聞名的四川璧山派,其中一支,正是李化龍平播后遷來的移民。
川中水系發(fā)達,江河遍布,造橋是利潤豐厚的行當。但川中造橋勢均力敵的璧山派和鄰水派,都不乏能工巧匠,都能讓一座座風姿綽約的石拱橋橫跨在河流上。為爭奪工程,時常大打出手。一位武將出身的道臺覺得這有違川人和氣生財?shù)牡懒x,來了句“格老子”,把打架改成比武,親自當裁判。于是璧山派學徒拜師時,師父會交給他一把石鎖,要求他把胳膊練粗。兩派比武時,武術招數(shù)不重要,打敗對方最重要的是力氣。幾百年下來,雙方各有勝負。徒弟肌肉練好后,師父再將一座木制的小拱橋交給他,讓他拆解、安裝,教他測量跨度和計算曲面,如何在實地縮放,如何應對不同的地形地貌。受師父言傳身教三年后出師,出師后即可獨立承接工程。
朝廷招募移民公告在川中大肆張貼,璧山派其中一支覺得與其在家鄉(xiāng)與鄰水派或者和璧山派內部競爭,不如另起爐灶,去播州顯身手。于是這一支便拖兒帶崽舉家南遷,周開侍的祖先也就在此時來到黔北。他們剛來到播州,發(fā)現(xiàn)這里江河溪流縱橫,不同的是溪流大多在山嶺峽谷穿流,地勢異常險峻,若修橋,肯定比平原上的橋雄奇大氣,他們以為自己來對了。直到入黔的第一位祖師去世,也沒有人請他們修橋,也沒看到哪里在修橋,他們這才發(fā)現(xiàn)問題所在。黔北高原上,河流稍寬水勢較平的,人們用木船、竹筏擺渡或架設浮橋,水淺的鋪設幾塊石頭做跳墩,谷深水陡的則用藤條、竹篾架起溜索從空中擺渡,但凡能過河的工具和辦法他們都能想出來。只有村寨之間,交往頻繁的小河溝才修橋。三根原木并排搭過去,在上面鋪上草和泥土,完全無須璧山派這樣的能工巧匠,當?shù)啬窘成踔疗胀ㄈ硕寄芡瓿伞Ec富庶的川中比,這里的人連鹽都吃不起,哪來的錢修橋!于是,移民南遷的璧山派工匠,淪落為只能干些粗活笨活的普通匠人。唯一讓他們感到驕傲的是他們無論干什么,哪怕鏨個豬槽鑿個碓窩都比當?shù)厥匙龅镁?。當?shù)厝顺讼矚g他們的手藝,還喜歡他們一開口就能讓人發(fā)笑的幽默。他們具有超強的提喻本領,能用一個東西代替一片東西,也能用一片東西代替一個東西。比如鏟鏟、錘子,從他們口里說出來,既是一種工具,也是不容置疑的否定。再比如搞燈、搞什么燈,既是對上不得臺面事情的嘲笑,也暗指茍且中的男女。諸如此類,他們在那些合適的場合,隨口說出來,不僅幽默,還生動貼切。
晚清國力衰退,皇權搖搖欲墜,但黔北一帶風調雨順。一天,龍場學堂堂長李光斗告訴顏玉廣,將同時修建楊先鋒大橋和馬渡河大橋,士紳商賈捐助的資金已到位,缺額由官庫軍糧補充。要顏玉廣師徒早做準備。
顏玉廣眼睛看著光斗先生,心里連說了幾個鏟鏟、錘子。幾百年來,他們早就忘記自己是專從事造橋的璧山派分出的一支,雖然每個拜師的徒弟仍然必須學習模型拆解,學習測量和計算拱橋跨度、曲面,放置橋墩,縮放數(shù)據(jù),但他們不再耍石鎖練臂力?!熬殏€錘子,又不搬石頭打天?!鳖佊駨V心頭的鏟鏟、錘子不是否定李先生,而是他擔心自己在做白日夢。
顏玉廣熟悉余慶、湄潭兩縣每一條河,還熟悉哪座山有什么石料。他不止一次想過,如果在這些河流上修橋,怎么修最合理最美觀。其實不光是他,一輩輩的匠人都在心里給這些河流修造過橋?,F(xiàn)在真要修,顏玉廣反倒震驚,反倒不信,一如三十年前,師父去世前叫他當璧山派掌門。師父把象征衣缽的手錘交給他時,他感覺腦袋發(fā)蒙身體發(fā)飄,自己都不敢相信。來到黔北,做了三百多年的修橋夢,今天突然聽光斗先生說這不是夢,怎不令人震驚?盡管顏玉廣心里不斷地鏟鏟、錘子,但他清楚敦厚和氣的李先生是一言九鼎的人,也清楚自己熬到六十多歲,終于可以修一座真正的橋,一座流芳千古的巨橋。
同善社修橋的文書正式交到顏玉廣手上后,他花了三個月,觀察選拔,最后確定讓大徒弟周開侍掌壇楊先鋒大橋,三徒弟黃大敬掌壇馬渡河拱橋,其他徒弟愿意跟誰自行選擇,兩座橋同時開工。二徒弟在遴選期間觸犯門規(guī)被逐出師門,他和二徒弟不再以師徒相稱,二徒弟無法立足,去了川西,改行煮酒。顏玉廣自任總監(jiān),指導并督造兩座大橋。他心里想,一定要精心修好兩座橋,借此為璧山派在黔北乃至貴州打出一片天地。
一切就緒,顏玉廣到李光斗府上,請先生擇定開工日期,率眾主持開工儀式。李光斗是同善社公推的社長兼賬務總管。李先生讓家人給顏玉廣上茶后,望著他充血的眼睛,擔心他是否吃得消,提醒他“有度為好”。
顏玉廣豈能休息,等了兩三百年才等來的造橋工程,使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修橋期間,他總在高聲大罵,總是急得雙腳直跳,拐杖杵得咚咚響,常常喊破嗓子,發(fā)不出聲音,急得將拐杖捅過去,瞪著眼睛,直到對方明白錯在哪里才罷休。三年來他吃住在河對岸工棚,決心橋正式通行才過橋回家?!皝砬比俣嗄?,我們靠造橋吃飯的璧山派,還沒從自己修的橋上走過?!彼f。作為掌門人,他過橋時必須像考上秀才舉人一樣矜持,甚至像王者歸來。
三
周開侍在橋上磕頭禱告時,李光斗卻安靜地在龍場自家堂屋里,和朋友周兆熊喝茶。為看到洪水如何取走先鋒大橋撐木的壯觀,龍場街上還有人正往楊先鋒跑,他們披著蓑衣戴著斗笠,因激動而走得踉踉蹌蹌,歡快的叫聲從喉嚨飆出來,在風雨中爆炸。李光斗提茶壺的小兒子,不住向外張望,看樣子也想去。李光斗沒看兒子,而是對周兆熊笑笑,然后用眼角掃了兒子一眼,大聲說:“兆熊老弟,蘇老泉《心術》一文,‘為將之道,當先治心。’下一句怎么說?我忘了。”周兆熊心領神會,微笑著說:“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毙鹤宇D時泄氣,父親前幾天才為他講解過此文,告訴他做人穩(wěn)勁比狠勁重要。于是,他又靜靜地走過來,往桌子上的茶碗里續(xù)水。
同善社同仁、龍場學堂校董、老師今天一早就到了先鋒河岸邊,他們都奇怪沒有看到李先生。
其實,這座橋對李光斗的重要性并不亞于顏玉廣和他的徒弟。商旅和百姓通過這座橋可直抵對岸如履平地,不再跋涉勞頓涉水犯險,正如自己詩云,“春水不憂人滅頂,銀河渾渡雀無聲”;顏玉廣和徒弟們通過這座橋可以打通璧山派的過往與未來,使他們精湛的造橋工藝得以傳承;他李光斗,則可以用這座橋體證大道,“關懷利濟福蒼生”,成就讀書人應有的功德。
光斗先生相信周開侍的手藝。盡管周開侍為人拘謹固執(zhí)不懂變通,但他恪守師訓做事一絲不茍,有一種匠人對傳統(tǒng)的堅信、執(zhí)著和堅持。他的這種執(zhí)著和堅持,在和氣、矮小的光斗先生面前,表現(xiàn)為沉默地順著眼睛,窄窄硬挺的鼻梁下,薄薄的鼻翼輕輕翕動,嘴唇緊閉,不辯駁不接嘴。貌似恭敬,其實固守著心里的主張。李光斗清楚,這是周開侍對文化人的敬重,又是手藝人該有的自信。這樣的匠人,不討人喜歡,卻值得信任和尊重,而信任和尊重,能激勵他把事情做得更完美。李光斗今天沒有去大橋,正是怕周開侍懷疑他對大橋的安全有疑慮而陡增壓力。他想讓周開侍能在風雨中盡情地呼喊發(fā)飆,真正做一回主角,他苦了三年,他沉默負重了三年,他應該!
光斗姓李名夢星,字筱庚,號光斗。眾人眼里,李光斗很是光鮮,祖父、父親與他,一門三歲貢,連知縣見到他,也客氣地稱“明經(jīng)先生”。明、清時期,各省從府、州、縣選取享受廩食(政府發(fā)放的口糧)的廩生,即一等秀才,經(jīng)主管一省教育的學政考試合格,再由巡撫復試后,送入國子監(jiān)就讀,叫歲貢生。除了歲貢外,根據(jù)不同的選拔方式,還有恩貢、拔貢、副貢、優(yōu)貢、例貢。貢生是地方貢獻給皇帝的人才,地位略低于舉人,相當于副舉人,不僅有遠優(yōu)于秀才的豐厚政府補助,重要的是有了做官的資格。能取為歲貢的秀才,也是少之又少,如貴州,一府三歲兩貢,一縣三歲一貢。就是說,一個府三年有兩個歲貢生名額,一個縣三年只有一個歲貢生名額。更有甚者,順天府的府縣,康熙年間更是規(guī)定每五歲出一貢。能入歲貢的人,幾乎都是飽學之士,這“明經(jīng)”不僅是對貢生的敬稱,也含有通曉明了經(jīng)典古籍的贊譽。封建社會科舉之路,是千千萬萬讀書人過的獨木橋,考取秀才已是極難之事。多少讀書人窮盡一生,也未實現(xiàn)考取秀才穿上藍袍、進入官辦學校,成為體制內生員的夢想,胡須花白仍稱童生,更是遑論舉人、進士。
與七十一歲才取得歲貢生資格的蒲松齡比,在如此地老天荒的窮鄉(xiāng)僻壤,李光斗祖孫三人已經(jīng)很幸運,不僅一門三貢生,而且取為歲貢時,都在二十歲左右青春年華。但李光斗內心的悲苦卻無人知曉,只有他清楚自己祖孫三代,仿佛命中有相同的魔咒困擾,以致科舉路上命運多舛,“自古無場外之舉人”,祖孫三代都應了這句話。李氏三代單傳,祖父李棟早早考取秀才,歲考、科考成績均為上乘。三年后赴省鄉(xiāng)試,本想少受跋涉之苦,渡過楊先鋒河就不必繞道遵義府,少走兩天的路程。哪知鬼使神差,船工青天白日竟在河心翻了船,李棟被搭救上岸,受了驚嚇,也失了銳氣,當年鄉(xiāng)試空了場?;蛟S命運使然,錯過了那一次鄉(xiāng)試,此后便疾病纏身,身體每況愈下,一生無緣再赴省城應鄉(xiāng)試。幸好學臺體恤,經(jīng)就近考試,舉薦為歲貢生,未及知天命之年離世。父親李庭泰十七歲中秀才,并為每月可領取官府六斗大米廩食的一等生員,正是意氣昂揚,日夜苦讀,大有三年后鄉(xiāng)試一舉上榜,光耀門庭之志。然而天不遂人愿,祖父祖母接連去世,按規(guī)定居家丁憂,這一守孝就是五六年不能應試。白蓮教支派燈花教發(fā)動教軍起義,遍及烏江兩岸府縣,席卷黔北,李光斗父親為保全家人性命,拖拽全家逃難川中,李光斗時年五歲。
這一入川就是十三年,李庭泰借住親戚家,開設學館教授生徒謀生。由于清代有入籍二十年以上方能參加當?shù)乜婆e考試的嚴格規(guī)定,所以李光斗年十八尚未應童試,李庭泰年逾四十依舊未能踏進鄉(xiāng)試考場。早已無望科舉入仕的李庭泰,轉而對李光斗誦經(jīng)讀史督促更嚴。此時的李光斗不僅對先秦諸子、儒家經(jīng)典爛熟于心,并且旁及地理星辰之學,尤工于詩詞格律。年十五時,便協(xié)助父親編撰《明史外傳》二十余冊刊行于世,一時在川中小有名聲。
時間終于來到1873年,時為同治十二年。晚清一代名臣張之洞正意氣風發(fā),干練有為,三十歲簡放湖北學政六年后,由同治皇帝欽點,改任四川學政,整頓四川科舉積弊。學政,全稱提督學政,俗稱學臺,辦事的衙門稱提督學院,與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同為一省主官,雖權力不如巡撫,但獨掌全省教育政令和科考事務,在科舉取士的時代,地位不可謂不顯赫,遠非民國后的教育廳長可比。張之洞三歲喪母,其母為四川邛崍人,赴任即往邛崍省親。聽舅父談起躲避戰(zhàn)亂來四川,輾轉來邛崍城東開學館授蒙童的李庭泰,張之洞抽空前去探視。李庭泰喜出望外,也百感交集。聽李庭泰命運不濟,年逾四十尚未進過鄉(xiāng)試考場,也不勝唏噓。張之洞生于貴州,十八歲時在興義府協(xié)助父親抵抗叛軍,母親、父親也逝于貴州,對貴州因此感情深厚。看看李庭泰,再看看雙手呈上《明史外傳》后,垂手侍立的李光斗,不禁心生憐憫,對李庭泰說:“貴州已成功戡亂,科考恢復,速回黔地吧,以免耽誤你父子前程。”
李庭泰率全家匆匆返回鄉(xiāng)梓,已近年底,只見家園荒蕪,老屋殘破。在鄉(xiāng)鄰幫助下草草安頓后,李庭泰便讓光斗全力備考。得到過張之洞的點撥,李光斗對經(jīng)史子集有了更深的理解,過去模糊的地方也豁然開朗,學業(yè)得以長足進步。第二年縣試、府試的童考,李光斗一路輕取,在提督學政主持的院試,獲甲戌年歲考第一。次年,一氣呵成,取乙亥年院試科考第一,被學政取為遵義府案首,即遵義府秀才第一名。這一年正是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光斗先生二十歲,雖非氣宇軒昂,但也才思敏捷。照此勢頭,李光斗中舉中進士,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令他想不到的是,祖父、父親命運的幽靈,正悄無聲息地向他走來。
李光斗的母親文氏,小時讀過些詩書,也能識文斷字。然而社會動蕩,世事艱難,李庭泰身體單薄,除了讀書,在學館教蒙童外,其他事都不會做,文氏就成了家里的頂梁柱。文氏待人溫和,話不多,但做事干練,極有分寸,可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文氏娘家是龍泉縣偏刀水的大戶,饒有田產,龍泉正是白號軍活動中心。李庭泰逃難四川時,文氏大哥也想舉家外遷避禍,無奈父母已六十余,祖父祖母更是耄耋之年,哪里經(jīng)得住這奔波勞累的折騰?于是一家十幾口只好待在偏刀水,聽天由命。
李庭泰從四川返鄉(xiāng)剛安頓下來,一個黑瘦的莊戶,牽著個六七歲的孩子找上門來。一見到李庭泰,即刻讓孩子磕頭叫姑父。文氏一看,認得是娘家的佃戶,大驚,忙問怎么回事。這莊戶只是默默地搖著頭,默默地流眼淚,半天說不出話來。
原來,李庭泰逃往四川后。白蓮教支派燈花教教主劉義順,在黔東北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定都思南府。
劉義順麾下有一女弟子,驍勇善戰(zhàn),是踏死地臉不變色的狠角兒。在攻打思南府時,被大炮轟到天上,像簸箕一樣旋轉著跌落在地。活過來后,渾身被鐵砂、碎石打傷,傷疤似朵朵蓮花,自此人稱肉蓮花。這肉蓮花傷愈卻得了個怪癥,兩腿不能向前邁進,只能左右橫著走,動作依舊敏捷自如,并且更加兇悍、殘暴。率兩千號軍,駐扎在龍泉縣的偏刀水、萬佛山一帶。
文氏娘家自白號軍占據(jù)偏刀水,日子逐漸艱難,佃戶每年交上來的谷米,幾乎都被號軍征用,家里積蓄早已告罄,殷實的家境敗落下去,文氏祖父祖母在李庭泰逃難四川不久,便相繼離世。同治六年春,文氏父親也去世了,出殯之日,一家十來口和幫忙抬運靈柩的鄉(xiāng)鄰剛走出偏刀水鎮(zhèn)街口,一隊白號軍匆匆迎面奔來。捧著父親靈牌走在前面的文氏大哥,來不及避讓,一下撞在一個橫著疾步而來的白衣女子身上,這白衣女子正是暴虐兇殘的肉蓮花。肉蓮花甚至都沒看文氏大哥一眼,順手從腰間抽出一把大刀,揮向文氏大哥。刀光閃過,文氏大哥尚未砍斷的頭歪向一邊,脖頸的鮮血噴涌而出,足足七八尺高。那未被砍斷下來的頭顱,偏倒在右邊肩頭上,于是身體便扛著這顆歪斜的頭顱,橫著向右邊踉蹌了幾步,才訇然倒地。幫忙的鄉(xiāng)鄰,一時驚恐四散。文氏大哥一家頓時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片刻,文氏大嫂才哭叫著撲向肉蓮花,這肉蓮花順手又是一刀,文氏大嫂便癱倒在地。肉蓮花扭了扭脖子,揮著刀橫著奔過去,并不看人,只見刀光血影,文家老小瞬間就沒有了活口。
文氏大嫂半年前生下小兒子時,已經(jīng)四十多歲,沒有奶水,恰好佃戶女人的奶水豐沛,便請佃戶女人代乳。出殯之日,小兒子也交由佃戶女人代為照管,上天可憐,這小兒子躲過一劫,文家也因此留下一點血脈。佃戶感念文家平日處事和善,對莊戶人也多有惠顧,于是一直精心照料這個孤兒。
聽了娘家的遭遇,文氏俯身抱住大哥的小兒子已泣不成聲;李庭泰頓覺一股寒氣逼來,身子禁不住一陣抽搐,簌簌發(fā)抖。
李光斗的母親,對大哥的小兒子沒有絲毫嬌寵溺愛,而是日日督促其讀書識字,她要竭盡努力,讓文家留下的這一點血脈,續(xù)接文氏香火,讓文氏家族重新繁盛。
……
(未完,全文見《十月》202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