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則臣,一個70后的文學樣本
作為首位獲茅盾文學獎的“七零后”作家,國慶節(jié)前,徐則臣來到老舍劇場,為北京的文學愛好者詳細講解現代文學名家汪曾祺。徐則臣特別提到汪曾祺曾在一次座談會上,對年輕作家提出建議:可能需要補兩門課,一門是古典文學,一門是民間文學。
在徐則臣看來,“汪曾祺這句話放在今天也非常合適,全球化的時代,當標準與審美越來越趨同的時候,讓我們的文學成為我們自己的文學,讓中國故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故事,讓一個當下的中國作家能夠跟老祖宗接上頭,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作家,顯得更加重要。”
1
東海的少年
在我眼里,徐則臣是一位非常清醒的寫作者,不管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日常生活,他都能夠做出有清晰的規(guī)劃,對自己有非常清醒的認識,在不同的路口和關鍵節(jié)點,然后想方設法往前跑,找到正確的方法,一個個去實現這些計劃。
我記得和李敬澤策劃《文學館之夜》第一季里的《心多遠跑多遠》”那期節(jié)目,我們在陳列一個個談話嘉賓人選時,不約而同把選擇了徐則臣。理由很簡單:因為他那本小說集《跑步穿過中關村》。
這期節(jié)目快到結尾的時候,徐則臣說起了還在江蘇連云港東海縣讀高中的往事:“上高三前后,是1995、1996兩年,我跑步可能是這輩子最集中的,那個時候神經衰弱,醫(yī)生說最好的方式就是跑步,所以我那時候早上5公里,晚上5公里。每天長跑完,回來沖個澡,睡覺睡得會好一些?!?/p>
從地理來看,東海屬于連云港,市區(qū)靠近黃海邊。徐則臣家所在的村莊,離黃海大概100里。東??h過去叫海陵,意思是海邊的高地。徐則臣很喜歡這個舊名,在一些小說里常用這名字作為故事的背景地。
“可能每個人跟故鄉(xiāng)的關系都比較纏繞,小時候你會覺得故鄉(xiāng)乏善可陳,好地方都在別處,就好像生活總在別處,所以我們都要到世界去?,F在說到故鄉(xiāng),我會說它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因為我們的父母、祖先在那里,那是生我養(yǎng)我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童年和人之初的記憶。”
1978年,徐則臣出生于江蘇省東海縣青湖鎮(zhèn)尚莊村。父親是村里醫(yī)務室里的醫(yī)生,原來在小學教書。家里的10畝田地,主要靠母親一個人在地里操勞,每次豐收季節(jié),豐收的糧食全靠牛車拉。很小的時候,他就學會了放牛、種地。
“農村沒什么娛樂活動,水就是我們的樂園,你可以去游泳、摸魚、捉蝦、挖藕、摘荷花,就是玩泥巴,你也得在水邊??吹暮芏鄷际莻鱽韨魅?,早就沒頭沒尾,很多年之后才知道,哦,那是《金光大道》《艷陽天》……他看的第一本完整的嚴肅文學長篇小說是《圍城》,小時候每個假期都會重新看一遍。但我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已經把金庸所有的武俠小說都看了?!?/p>
在鎮(zhèn)上念初中的時候,學校前頭有條石安運河,江蘇省省內的最大的一條運河。他每天過橋上學,中午常去河里游泳。東海盛產水晶,河邊的沙子經常包著些水晶,他邊走邊撿。初三有一年冬天,自來水管全凍住了,為刷牙洗臉,他得端著臉盆牙具,狂奔去河邊“洗漱”。
高中階段,徐則臣離開老家去了四十里外的縣城讀高中?!拔乙恢毕胍绞澜缛ァD鞘且粋€鄉(xiāng)村少年遙望世界的夢,我覺得我在世界之外,縣城就是那個繁華的世界,是世界的中心,乃至世界的盡頭?!毙靹t臣回憶說。
在高二的時候,開始寫第一篇小說,到了高三開始寫詩?!拔艺嬲氘斪骷?,是在大一暑假,突然覺得作家是個神奇的職業(yè),寫作對我的誘惑很大?!比缃?,徐則臣是《人民文學》的副主編。十幾年前,他的工作是翻閱自然來稿,十幾年后,他已經承擔起雜志的日常工作。每天的工作需要打開郵箱,但他又怕打開郵箱,因為那里邊動不動就是讀者發(fā)來的幾十萬字長篇小說。就算文學身處“邊緣”,“邊緣”上仍然擠滿人,翹首以盼。
2
北上的運河
當我系統(tǒng)閱讀徐則臣的小說后,我發(fā)現最難能可貴的的,從寫作開始,徐則臣一直緊跟時代和社會變化,他為文學貢獻了一組鮮活的文學人物,在文學里記錄了70后這一代人完整的心路歷程。
從東海到淮安、南京,徐則臣最后落腳北京。對很多的外地人來說,北京是一個巨大、開闊,同時也是冷暖交織、讓人愛恨纏綿的城市。
徐則臣先開始在未名湖畔的鏡春園租房居住,不到十平米的小屋,房租一個月800塊錢。房子是違建磚壘的,頂上的是石棉瓦,沒法隔熱或保暖。平房生活不方便,廁所是室外的,也沒有洗浴間。
那會兒的徐則臣,經常騎著自行車,從北大出發(fā),四處游走。上班則是坐公交車,穿越中關村再轉北三環(huán),去農展館橋邊的《人民文學》。當徐則臣開始在全國文學雜志開始不斷發(fā)表小說,有了稿費收入、經濟條件好一些的時候,他從平房搬到了樓房,在北大西門外的芙蓉里和朋友合租,在老舊的小區(qū)里居住,每天爬樓。
徐則臣去西苑買菜的路上,經常能見到辦假證者、賣盜版光盤和假古董販子,還有在北大旁聽的流浪青年,還有在大街上賣苦力的農民工和人力三輪車。除了各種社會“邊緣人”,更有大量心懷“北大清華夢”的外地考研大軍。大量經濟不寬裕的考研學生或社會旁聽生,干脆就住地下室,或者直接租住大街上的旅社的床鋪,每月兩三百塊錢。
2014年,《如果大雪封門》獲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小說寫了幾位青年打工者在北京的生活狀態(tài),以精細的語言和豐富的想象,講述了一個夢想與現實的故事。對這幾位來自南方鄉(xiāng)村的青年來說,大都市的生活恍若夢境,又有各種艱難,但他們卻一直心懷理想。
40歲以前,徐則臣寫出了最重要的兩部長篇小說:《耶路撒冷》和《北上》。
《耶路撒冷》小說講述的是一位專欄作家初平陽回到老家,與幾位兒時伙伴相遇,通過他們各自的人生境遇、理想追求和對往昔生活的回顧,寫出了一代人的生命和精神歷程。
由此,徐則臣的寫作,也逐漸由早期無意識轉變?yōu)閱栴}研究式的刻意,“我的寫作要解決問題,清理一部分東西,寫《耶路撒冷》的時候我就想,70年代,這是我的生活,我寫完別人就別寫了,或者說你起碼不能輕易地寫?!蹦嵌螘r間,他在步行十分鐘遠的小泥灣社區(qū)租了一間房子,不去單位上班的時候,就去小屋里寫作。
“房東是個小伙子,自己住一間,另一間北向的房子租給我。我們倆都是那種除了上廁所基本不出門的人,所以極少見到對方?!兑啡隼洹方^大部分內容都是在小屋里寫出的。那間小屋沒有網絡,不寫作的時候我就讀書。偶爾寫寫毛筆字,寫完了貼到墻上自己端詳,看膩了就撕掉重寫?!?/p>
在《耶路撒冷》里,徐則臣把他認為的70后這代人面臨的十個關鍵問題,寫在了小說里。
梁鴻最新出版的隨筆集里有一篇《花街的“耶路撒冷”》。文章的開頭寫道:“《耶路撒冷》以一群出生于1970年代年輕人的逃離與重返故鄉(xiāng)之路為核心,探尋當代復雜的現實與精神生活,構筑成‘一代人的心靈史’?!?/p>
讓徐則臣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北上》,只是徐則臣計劃中的“大運河三部曲”系列小說的第一部。這是一個有預謀的龐大寫作計劃,也是頻繁出國以后,站在北京的徐則臣,對故鄉(xiāng)流淌的大運河歷史的回眸與審視。
《北上》涉及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都很大,前者一百多年,后者一千七百九十七公里,若是用傳統(tǒng)的整一性故事結構,做一個時空的流水賬,這小說沒一百萬字可能都打不住。徐則臣不想整得這么長,那就要找到一種新的重新處理時間和空間的方法?!盎藘赡陼r間,我才找到這種裝置藝術的方式,讓它們碎片化地相輔相成、相呼相應,讓它們相互之間自行產生意義與張力。這個結構也是我對整體性訴求的一個嘗試。”
徐則臣在寫作上的苦心投入沒有白費:兩年時間里,他先后靠短篇小說《如果大雪封門》拿到了魯迅文學獎,長篇小說《耶路撒冷》拿到了老舍文學獎;寫大運河的長篇小說《北上》拿到了茅盾文學獎。
3
回到文化傳統(tǒng)
在徐則臣的寫作規(guī)劃里,“運河”系列還有一部長篇小說《南下》,和另外一系列中短篇小說。
寫《北上》,徐則臣把自己對運河的認知做了一個梳理,同時又生發(fā)出很多新的問題、故事和想法。這些新的想法,他用了“鶴頂偵探”這個短篇小說系列來呈現,以運河邊上一個鶴頂鎮(zhèn)上的派出所所長的視角,去呈現發(fā)生在鎮(zhèn)上的故事。
很多人驚訝徐則臣的這種敘述上的變化。但徐則臣有很清晰的認識:
“我一直想用偵探或者其他類型小說的模式,把嚴肅文學想表達的東西給表達出來。我覺得文學還是應該有可讀性,所謂‘寓教于樂’,嚴肅文學不是要大家看不懂,高深的道理也不是都必須用高深的形式呈現,完全可以平易近人?!?/p>
這幾年,徐則臣一方面讀《聊齋》《三言二拍》,在古典文學中得到文化滋養(yǎng),同時也在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文化中尋找敘事資源。
徐則臣想讓自己的寫作與歷史與文化傳統(tǒng)接上頭,尋找中國文學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地方,尋找中國文學的獨特性。在他看來,想讓中國文學走向世界,必須有這種獨特性。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囯人跟別人交流,的確要拿出足夠的、可供通約的那部分東西,讓我們的表達跟別人之間有一個最大公約數?!斑@公約數越大越好,這是相互理解溝通的前提,否則就是雞同鴨講?!?/p>
徐則臣對于文學要表達中國人的生活,要寫好中國故事開始有了一種執(zhí)念,他越來越覺得,要寫出我們中國人之所以是中國人,一定跟傳統(tǒng)文學、古典敘事資源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他努力想把這個聯(lián)系給接上。
這些年,徐則臣的閱讀、寫作,包括個人的興趣,都在逐漸地“往回走”,“并不是說我們老祖宗的東西都是好的、都可以用,不是這樣,而是希望從老祖宗那里得到啟發(fā),找到有用的,或者說看看有沒有可能做點化腐朽為神奇的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