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與海外翻譯家、漢學家共話中國文學國際傳播 “閱讀中國文學,可以看到中國人生活的風景”
在9月5日至6日舉行的中國文學國際傳播論壇暨第六次漢學家文學翻譯國際研討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翻譯家、漢學家與中國作家時隔五年之后再次相聚,暢所欲言,交流彼此的創(chuàng)作和譯介成果、經驗,為讓更多的中國文學作品走向世界貢獻智慧。大家表示,這樣的交流應該是文學的常態(tài),也應該是這個世界的常態(tài)。
向更多的國家講好中國故事
2016年,突尼斯翻譯家芙蓉和丈夫花費在中國工作7年的積蓄,成立了一個小型出版社,開始將中國各類圖書翻譯成阿拉伯語,面向23個阿語國家推廣。在中方各單位的支持下,2018年,推廣開始有所成效,在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的書展上,他們看到當?shù)刈x者對中國圖書產生了濃厚興趣?!拔野l(fā)現(xiàn)阿拉伯國家的讀者已經比較熟悉中國文學作品,今年的突尼斯國際書展上,更是有讀者主動來詢問是否有新的中國文學作品推薦,”芙蓉說,“因為通過文學作品,可以了解中國的各個方面?!彼硎?,翻譯這條路困難不少,但翻譯家要克服這些困難,“向更多的國家講好、傳播好中國故事,這是我們的工作和責任”。
“閱讀中國文學,可以看到中國人生活的風景。”這是韓國翻譯家金泰成從事中國文學翻譯的動機之一。作家、詩人韓東認為,語言塑造人群,也塑造人的思想,因此文學翻譯是非功利的,也最為廣博和富饒。一種特定的語言,無不蘊藏著民族心理、歷史積淀和人性密碼。世界要了解今天的中國,沒有比中國當代文學更好、更合適的途徑。
作為一種語言藝術,翻譯產生的影響并不僅僅局限于接受方。作家劉震云表示,譯者和讀者對作品的不同理解,對于作家也是一種拓展和滋養(yǎng)。作家孫甘露提到,美國深度意象派詩人詹姆斯·賴特、羅伯特·勃萊等深受白居易及其他唐代詩人影響,創(chuàng)作了很多富有東方意境的詩歌,這些詩歌被翻譯成中文后,又影響了中國當代詩人的寫作。這一事例說明了翻譯對于雙方文化的深度影響,而面對這種影響,作家最為敏感。
在德國翻譯家郝慕天看來,作者內心“最重要、最復雜、最令他驕傲的那些話”,是最值得翻譯的。她強調,小說不是教科書,譯介過去的中國文學作品一定要有好的外語表達,同時也要盡量保留中文原作的獨異之處和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
新力量、新技術助推中國文學對外傳播
作家蔡駿在自己作品的翻譯和傳播過程中感受到,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和推廣渠道很重要,能夠幫助中國作家、中國作品真正走進書店、走近讀者,進入本地市場的主流視野。國際傳播專家孫新堂長期從事中國文學在拉美的傳播推廣工作,在他看來,中國的西語學者、漢學家、海外出版社以及中國本土的相關機構共同合作,是較為常見的模式。在實踐中他發(fā)現(xiàn),利用當?shù)刂髁髅浇槠脚_,通過與拉美高校、文學節(jié)、書展以及各國作家協(xié)會或文學基金會建立合作關系,邀請中國作家、詩人參與活動,能更好地增進雙方了解,并形成較為立體的傳播模式。英國翻譯家沈如風注意到,2022年英美文學市場讀翻譯文學的讀者愈加年輕化。他認為,未來年輕讀者關注翻譯文學的比例會更高,而讀者群的擴大對中國文學在英美的推廣也會起到重要作用。
阿乙、林森、馬金蓮、索南才讓、孫頻等青年作家暢談了青年作家創(chuàng)作中的共性,比如從關注情節(jié)和故事轉向更重視對現(xiàn)實、人生、社會和時代的挖掘;從對個體行動的描寫嘗試轉化為對整體社會的描寫;鄉(xiāng)土寫作仍然強勁的同時,城市書寫也在崛起;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哲學與寫作相結合,作品呈現(xiàn)出濃厚的傳統(tǒng)韻味等。更為重要的是,很多青年作家都具備世界性的視野,具有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文學溝通的意識,也能夠與世界產生共鳴。希望翻譯家、漢學家能夠加強對中國當代青年作家作品對外譯介的關注。
也有翻譯家、漢學家注意到技術發(fā)展對文學翻譯和傳播的影響。一方面,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讓翻譯家面臨被機器取代的可能和風險,另一方面,他們也積極嘗試以數(shù)字化時代的技術方法來推動中國文學的海外傳播,如在個人“播客”中介紹中國作家作品,以有聲書或通過手機掃碼等方式延伸對作品文化背景的閱讀等。
科幻與網絡文學的“出海之路”
近年來,在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科幻文學和網絡文學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苹梦膶W過去更多地是被看作“英美文學”的一種,但在劉慈欣的《三體》獲“雨果獎”之后,中國科幻打開了走向世界的局面,進入了不同語言的市場。青年科幻作家陳楸帆、寶樹都提到,科幻小說超越地域、國別甚至語言,更多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特性,使得它具有更多傳播和接受方面的優(yōu)勢。但這同時也帶來了另外的問題,即如何突出中國科幻的主體性,如何突破英美科幻的類型化,重建中國的科幻美學。中國的科幻作家可以將自身的獨特經驗融入創(chuàng)作,從新的角度來看待人類的共通之處,同時也需要作家與對中國科幻感興趣的翻譯家、讀者、出版社等形成一個共同體,在討論、思考和創(chuàng)作中,不斷將中國科幻創(chuàng)作向前推進。
俄羅斯?jié)h學家、翻譯家羅季奧諾夫注意到,近幾年,中國文學在俄羅斯的傳播發(fā)生了數(shù)量和性質上的變化,當代小說被較全面地介紹給俄羅斯讀者,200多位中國作家的400多部作品被譯成俄文。有意思的是,天下歸元、桐華等網絡作家的作品闖入俄羅斯市場后,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一些網絡文學作品還擁有以年輕女性讀者為主的大量讀者群,經常在線上線下開展各種交流活動。羅季奧諾夫認為這種文化現(xiàn)象值得關注,它會影響到中國文化在俄羅斯的傳播。
“世界文學”的意義進一步凸顯
19世紀20年代末,歌德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概念。到了21世紀的今天,“世界文學”的概念闡釋雖幾經流變,但其關鍵仍然指向通過翻譯了解不同民族的精神和歷史,指向文學的國際交流、接受和相互影響。
“我們已經習慣于閱讀西歐文學,但是東方文學很不一樣。這種不一樣就是它的可貴之處?!北<永麃喎g家思黛認為,每個國家對“世界文學”概念的貢獻都不一樣,自己翻譯成保加利亞文的中國文學作品還不算多,但它們卻正在更新著保加利亞的“世界文學”。翻譯雖然是個人行為,但不同的翻譯風格也是在創(chuàng)造不同的世界文學。至于不斷被討論的“中國性”還是“世界性”的問題,他認同作家曹文軒在主題演講中所說的,關鍵是作品的文學性,“這是最重要的”。
“不一樣”“差別”“不同”,這些關鍵詞是交流的起因和原點,也是交流要達成的目標之一。美國翻譯家金凱筠在課堂上建議學生讀《今日世界文學》和《今日中國文學》兩本雜志,她希望通過文學這條路,引導那些美國中部鄉(xiāng)村的普通學生看到不同人的生活方式,看到與自己的成長環(huán)境不盡相同的文化和社會情況,讓他們了解世界有多大,“這是世界文學最有用的地方”。不同文化的讀者會在中國文學中發(fā)現(xiàn)和理解不同的故事、環(huán)境和敘述方法,更會發(fā)現(xiàn)大家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員的相似之處或人性相通之處,從而減少自我與他者的對立。如意大利翻譯家瑪麗亞所言,對意大利讀者而言相對陌生遙遠的中國文學,“其文學價值是全世界的”。
對于世界文學視域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傳播,中國作家有著自己的判斷。很多作家在寫作和成長的過程中,都受到過來自世界文學的種種滋養(yǎng),但對于作家劉亮程來說,真正開始寫作時,讀過的所有文學可能都不如家鄉(xiāng)的一塊土地影響更大:“當你把生活之地寫成世界時,你的作品才有可能是世界文學?!?/p>
作家東西表示,文學打開了一扇窗,我們渴望交流,但有時作品的傳播或接受確實是作家無法把控的。這或許會動搖作家的創(chuàng)作,但最終還是要寫好自己想寫的東西,只有足夠強大的作品才能經得起翻譯過程中的種種損耗。作家李浩說,要致力于讓自己成為卓越的、真正有獨特輸出的作家,要擺脫任何一種影響焦慮,“寫得更好一些才行”。
青年作家王威廉認為,“世界”是一個空間性的概念,在互聯(lián)網時代,人們所生活的空間發(fā)生了劇烈復雜的變動,所有人都既生活在傳統(tǒng)時空中,又生活在虛擬的網絡空間。網絡普及后,文學作品在世界中流動時,會承擔很多傳播信息的功能,而表達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判斷和思想,有意識地在人類文明框架當中寫作,對作家尤為重要。
“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身上的擔子其實比原來還要重,文學的意義在這個時代更加凸顯。”正如作家李洱所說,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溝通以及彼此間的交流,對促進文化和諧、對文化共同體的建設都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