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學文: 紙上書寫猶如在雪野上行走
胡學文,生于1967年9月,河北省沽源縣人;畢業(yè)于河北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為江蘇作家協會專業(yè)作;著有長篇小說《燃燒的蒼白》《天外的歌聲》《有生》等5部;中篇小說集《麥子的蓋頭》《命案高懸》等17部。中篇小說《一棵樹的生長方式》《飛翔的女人》《極地胭脂》《婚姻穴位》等多部作品被改為影視??;曾獲魯迅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好書獎、孫犁文學獎,魯彥周文學獎、《小說選刊》全國優(yōu)秀小說獎、《小說月報》百花獎、《十月》文學獎,《鐘山》文學獎,花城文學獎等;現居南京。
生活確實艱難,但彌足珍貴
孫衍: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的?或者說因什么機緣開始了小說的寫作?
胡學文:我開始小說寫作是參加工作之后,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個時候寫小說,也寫散文。當然,熱愛文學應該是很早的事了,那時候比較喜歡閱讀,但少年時代讀的書也不太多,一直到上了師范學校之后,才開始讀了一些,其實也沒有讀多少,但是畢業(yè)之后,就想嘗試寫作。
那個時候很有激情,工作任務比較重,所以寫作常常在中午或者晚上、夜里進行。就像一個人蓋房子,準備了很多石頭、磚塊、木頭,覺得馬上就能蓋起來了,但是真正動工的時候卻發(fā)現無從下手。那個時候寫小說也就這樣。一直到90年代,我發(fā)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是在《湖南文學》,題目是《巖漿》,那本刊物我手里已沒有了。
孫衍:您在教師崗位上待了多久?
胡學文:八年。在鄉(xiāng)鎮(zhèn)四年,在縣城四年。鄉(xiāng)鎮(zhèn)那四年是剛參加工作,任語文老師,也當班主任,那段經歷還蠻重要的。因為我過去是在村里生活,中學是在鄉(xiāng)鎮(zhèn),等于在鄉(xiāng)鎮(zhèn)生活了幾年,對鄉(xiāng)鎮(zhèn)也有了一些了解。而且那些孩子們的家基本都在村里,所以我經常家訪,這樣就對鄉(xiāng)村有了另一種認識。另外四年是在縣城中學。一個人對社會的了解,從宏觀上是不可能了解得那么清楚、那么細致的,只能從一些具體的事情去進入。在縣城當老師,也經常和學生家長打交道,也是對社會的一個了解。
孫衍:您的第一部小說《騎驢看唱本》是在什么情景下創(chuàng)作的?
胡學文:《騎驢看唱本》是一個中篇小說,發(fā)表在張家口的《長城文藝》上?!堕L城文藝》原來有刊號,后來變成內刊,所以準確地講,這部小說還不是在正式的公開刊物上發(fā)表的。這個小說寫實性比較強,就是根據我在鄉(xiāng)鎮(zhèn)的經驗和體會寫的。寫的是鄉(xiāng)鎮(zhèn)小人物的故事,也觸及了某些社會問題。后來再看當時寫的小說,就發(fā)現,過去的小說可能寫外在的東西比較多,內在的心理描寫比較少。
孫衍:您的小說大多有黑色幽默的成分,這和塞外相對艱苦的生活有關嗎?
胡學文:我的小說有多少黑色幽默成分,這需要讀者和評論家去評定,但是我能肯定的是,這和塞外相對艱苦的生活有一定關系。現在回頭去看,那個時候的生活真的特別苦。我記得特別清楚,可以隨便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我少年時代,有一年過春節(jié),我母親買了兩斤瓜子,叫我父親炒,但是他從來沒有炒過,結果炒糊了。類似這樣的事情其實挺多的,現在回想是比較艱苦的,但是過去,在當時并不覺得艱苦,覺得生活可能就是那樣的。在我的少年時代,就是感覺永遠吃不飽。
雖然艱苦,但是人還是蠻快樂的,可能越是苦的時候,越需要快樂來調節(jié),不然的話精神上沒有支撐,心情不好,日子就沒法兒過了。所以說雖然苦,但是大家還是懂得去調節(jié)的。怎么去調節(jié)?可能語言是一種方式,另外可能就是通過某些事情去調節(jié)。
孫衍:記得您在故鄉(xiāng)張北時留下過一些影像,那里的記憶一定非常深刻吧?
胡學文:我的故鄉(xiāng)不是張北,是沽源縣。當然我對張北也很有感情,因為我在張北縣讀了三年師范,記憶很深。實際上,我在寫作時把我的家鄉(xiāng)沽源縣、張北縣,還有康保、尚義等壩上四縣,都是作為故鄉(xiāng)來關照的。這個記憶很深,當然最深的還是我出生的村莊。我在寫作當中,常常將故事和人物放到那個村莊。
比如說我寫兩個人在街上說話,腦里馬上會出現一個很強的畫面,那個街道的走向是什么樣的,左邊是什么房子,右邊是什么房子,前邊是什么,后邊是什么;是雞從街上走過,還是哪個地方有狗;早晨是什么樣子的,中午是什么樣子的。是很緊密、很密切的一個整體,這個印象很深。把這個人物放到這樣一個地方去寫作,就會發(fā)現那個畫面變得非常生動。
深刻的記憶就更多了。比如說在少年時代,我們照全家福,父親因為干活沒去,我母親帶著我們兄妹幾人坐牛車,來回一天,就為照一張相,黑白照。我的少年時代,當時村里有很多水坑,因為我不知道哪個深哪個淺,本想蹚著過去的,沒想到掉了進去,掉進去的時候還聽到上面有人說,快拿東西來,等等一些很雜亂的聲音。
生活確實是很艱難的,但是經過時間的打磨,經過時間的過濾,特別是作為一個寫作者,回憶的時候,那些東西、那些記憶可能都變得非常珍貴。因為,根本不用去體驗,那就是你的生活本身,確確實實經歷過的。比如有一次,那是改革開放之后了,我們家分了地和牛。我和母親從地里趕?;厝?,遭遇大雨,真是滂沱大雨,睜不開眼,但又要往前走,低著頭在雨柱里,跟著牛走,那種在雨中行走的感覺,在寫作當中就可能用得到。
還有寒冷的感覺,我的故鄉(xiāng)特別冷,數九天常常在零下30多度,雪也下得特別大。風雪之后,在村莊最后面的人家,雪積到一定程度,就跟房頂形成一個斜坡,我們玩兒的時候,常常就跑到人家房頂上了。那種寒冷,常有迷路凍死人的事。
還有就是塞外高原,風特別大,常言道,“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不是夸張,是真實的,只不過夏天風略小一點,春天和冬天,風都特別大。特別是冬季雪天的風,我們老家稱為“白毛風”,雪被風吹起,天地茫茫。那種時刻,待在家里行不行?那不行,有時候必須得出去。所以在老家走路,辨別方向是很重要的。
自然環(huán)境對一個人,不管是寫作者還是普通人,影響都是非常大的。除了自然因素之外,其實還有文化因素。我的老家是內蒙高原的邊緣,是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過渡地帶。等于在文化上是一個交融的情況,那么這種影響,就會有特別豪放的一面,有特別堅韌的一面,但是又有很細致的一面。
孫衍:北方作家的語言和南方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
胡學文:北方作家的語言和南方可能不一樣,有方言的影響,有說話方式的差別,還有風俗飲食文化的不同,都會這樣那樣地對作家的語言產生影響。但細分的話,南方作家他們自己也是不一樣的,北方作家也不相同。語言是文學最重要的一個要素,一部作品好不好,未必需要看完,可能看一部分就知道了是不是值得看。一個判斷的標準,就是看這個作家的語言怎么樣,語言好不好,這是其一;其二是看作品有沒有個性,我想這首先跟作家的個性有關系,然后也和他的追求有關系;其三,可能就是自覺不自覺的,有文化也有自然的因素。我曾經在一個地方舉例,兩個人見面說話,要在南方是很安靜的,輕言慢語,彼此聽得都非常清楚。但是要在北方,尤其是我們那個地方,風又大,在冬天里見面,必須得大聲說話,甚至得喊出來吼出來,不然的話聽不清。喊的時候,聲音自然是不一樣的,語音語調也是不一樣的,作家在寫的時候,所用的詞匯也應該是不一樣的。似乎沒有太直接的關系,但是追溯起來關系還是很大的,影響還是蠻深的。
孫衍:《怒放的康巴諾爾》里有壩上的描寫,是非常典型的高原敘述。小說家的散文很少受到關注,但這篇非常好。
胡學文:《怒放的康巴諾爾》寫的是我們壩上的一個縣,康??h。康??h城南面有一個湖,叫康巴諾爾,諾爾在蒙語里是湖泊的意思。那個地方有很多鳥,叫遺鷗。那種鳥長得很鮮艷,也不怕人。當時和朋友去玩,很有觸動,就寫了這篇散文。因為我們老家的鳥,一般是喜鵲、麻雀,還有百靈,我們村莊附近這種鳥比較多,像遺鷗確實很少,所以在康保見到的時候,就很感興趣?,F在康保對遺鷗的保護也非常好,我的朋友不久前還發(fā)了一個視頻,他們成立了一個遺鷗保護協會,常有人從自己家里拿食物去喂鳥。
迎合,對創(chuàng)作必定有所傷害
孫衍:說說對您影響最深的作家?
胡學文:對我影響深的作家,其實挺多的。最早我讀俄羅斯作家的作品比較多,像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契訶夫,還有吉爾吉斯坦的艾特瑪托夫。那個時候也不太注重什么現實主義,還是其他的什么主義,只要有書讀就行。他們對我的影響可能都有,包括屠格涅夫關于草原的描寫。
我讀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那個時候讀得真是特別過癮,感覺就是在寫我的家鄉(xiāng),是在家鄉(xiāng)大地上發(fā)生的故事。后來讀得多了,包括馬爾克斯、??思{,好多現代派作家的作品都讀過。比較起來,可能我更喜歡福克納和馬爾克斯的作品,??思{的小說、馬爾克斯的小說,每年都要讀。
近幾年我比較喜歡的作家是阿爾巴尼亞的作家卡達萊,他的書我差不多全買回來讀了。當然不是每一部都好,但是有幾部我是特別喜歡的,比如說《夢幻宮殿》《亡軍的將領》《破碎的四月》等等。他的作品風格是不一樣的,但是他的很多作品里都寫到石頭城堡,這可能跟他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系。
說不好哪個作家對我影響最深,提到的這些作家,還有一些沒提到的作家,對我都有影響。影響可能自己也未必能意識到,但是有。比如略薩,他的結構主義對我寫長篇特別有啟發(fā),所以說對一個作家,有的喜歡其敘述,有的喜歡其語言,還有的喜歡其思想深度。
孫衍:您的作品受到廣泛關注,是在2000年后,特別是《麥子的蓋頭》入選了2004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
胡學文:《麥子的蓋頭》是我個人作品中最早入選中國小說排行榜的,可能在這之后,作品受到了一些關注吧。
孫衍:很多作家都是在作品“觸電”之后為大眾熟知,《奔跑的月光》改編成電影《一個勺子》過程中,或者說版權轉讓過程中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嗎?
胡學文:簽這個協議的時候是陳建斌的一個助手過來找我的,我當時還住在石家莊,他到石家莊去跟我簽的。當時我知道是陳建斌想拍。似乎也沒有什么特別有趣的故事,反正很快就達成協議了。
孫衍:陳建斌導演對這部小說非常推崇,說說您對他的印象?
胡學文:陳建斌在別處講過,他當時要找一部小說來改編成電影,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有一天看《人民文學》雜志,正好看到這部小說,馬上讓他的助手跟我聯系。實際上到現在,我和陳建斌并沒有見過面,但是我看過好多他主演的電視劇,我覺得他人還蠻好的,在《一個勺子》獲了金馬獎之后,他給我打過一個電話。后來,比如說我出小說集,出版社說想用一些劇照,這種時候有些影視公司是不樂意的,因為出版社提出來了,我就試著跟陳建斌聯系了一下,看看可不可以,陳建斌非常爽快,后來這個圖書營銷讓他幫忙做一些宣傳什么的,他也答應得比較痛快。我覺得這個人挺好的。
孫衍:除了《奔跑的月光》《婚姻穴位》《大風起兮》都被改編成了電影。影視改編對小說的創(chuàng)作有什么影響?
胡學文:影視改編對小說的創(chuàng)作沒有什么影響,電影是導演的作品,小說家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小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如果說有影響的話,可能就是在傳播上有影響。因為電影還是大眾化的,電影播出之后,很多人會回過頭來找小說閱讀,傳播的途徑多,渠道也廣,讀者受眾也比較多。
個人在小說寫作的時候,要警惕影視化的寫作。但是,電影作為一個藝術類型,還是有小說或者說有文學值得借鑒的地方,比如說,??思{的長篇小說《八月之光》,很明顯運用、借鑒了一些影視的藝術手法,畫面感特別強。畫面感強對小說創(chuàng)作是好是壞?我覺得有好有壞,如果說你寫一個場面,那種畫面感還是需要的,但如果在寫作當中考慮到影視的因素,而且迎合這種改變的話,對創(chuàng)作必定有所傷害。
孫衍: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的?
胡學文:我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就開始寫作長篇小說,但是很不成熟,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開始想得很好,但是寫到中間感覺手忙腳亂,人物頭緒多,故事結束倉促。人物的命運怎么安排,雖然開始想好的,但是寫到中間,可能就不一樣了。長篇是結構的藝術,我想當時感到寫得吃力,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結構沒有想好。
小說還是有技術性的,有激情也須有技術,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后,長篇小說就寫得比較少,主要寫中短篇。我們不可否認中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在技術訓練方面更有效。因為一個小說有什么問題,有哪些不足,寫完之后你很快就能看出來,長篇不行,長篇可能寫完了,有很多問題,但看不出來,篇幅和跨度拉得太長。
所以,我基本以中短篇創(chuàng)作為主。當然閱讀長篇還是挺多的,相當于給自己提供一些滋養(yǎng),為以后的創(chuàng)作做一個準備。
長篇,就是讓自己慢下來
孫衍:您的長篇小說并不多,但一部比一部扎實。從《天外的歌聲》《紅月亮》《私人檔案》《漩渦》,到2021年出版的《有生》。
胡學文:迄今為止,我寫了五部長篇,《天外的歌聲》是練筆之作。那么后來的一些,包括《紅月亮》其實也是不成熟的。談不上扎實,當時覺得還可以,后來再看,覺得問題還是比較多的。有的是在主題上,可能單薄一些;有的在敘述上,可能更傳統(tǒng)一些;還有在人物的塑造上,可能急于寫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寫出人物的命運,寫出人物跟這個社會的關系。走得太急,相當于到一個地方,目的地是到了,但是因為走得快,中途很多風景忽略掉了?,F在想想,特別遺憾,目的和終點是重要的,但中途那些風景同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為它就是目的的一部分。
也正是意識到這些問題之后,在構思《有生》的時候,我強制自己不要急。前面寫那些長篇小說,有時候這個出版社編輯催促,或者是刊物催促,就急于寫完。寫《有生》的時候,我不再有這么急迫的心情,不斷在提醒自己,慢下來,一定要慢下來,而且因為這個小說比較長,所以準備工作自認為還是做得比較扎實的。比如小說的主人公祖奶,先后嫁過三個丈夫,生過九個孩子。當時,我是準備讓她生十多個的,后來一想,人太多,可能會有些亂,和每個丈夫生三個,正好九個。九這個數在中國也是偉大的,所以就想九個。那么就有一個問題,九個孩子,她是在什么時候生的,哪個孩子哪一年出生的,還有過世的時候,都要考慮到。而且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或者這個孩子成長的某個階段,其實是對應那個時代的重大事件或社會背景的,當時我想明確地寫出來,后來想如果寫出來,跟格拉斯的《鐵皮鼓》就太相近了,所以就沒有提,但也是隱在小說當中的,可能很多讀者沒有看出來。九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對應中國大地上發(fā)生的一些事情,一些重要的事情。
還有其中的喬石頭這個人物,我在構思的時候,還寫了一個他的傳記,他的極端自負,經歷過一些什么樣的故事,也想寫出來的。但是在寫的時候就想,如果寫出來,可能就像一棵樹,枝干太粗太長了,會把這個樹冠壓得彎下來,會影響祖奶的形象塑造,會影響其他被祖奶接生的那幾個人的塑造,所以就簡寫處理了。
喬石頭這個人物,他的命運其實是暗示出來的,通過他在祖奶床前的講述,還有他和村莊一些人打交道,包括和祖奶相處,基本上喬石頭這個人物性格就完成了。
所以《有生》這部小說是什么樣的,自有評論家和讀者去評價,我自己能說的就是我傾注了感情,準備工作做得特別細。寫完之后,戀戀不舍,與她相處甚久,有些難分難舍。后來我就寫了一篇后記,叫《我和祖奶》。
孫衍:您有過到鄉(xiāng)村任鎮(zhèn)長助理的經歷,這和老師的身份又大不相同,這多少會給您帶來一些新的認知和思考。您的長篇小說《漩渦》就是寫青年教師如何成長為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
胡學文:一個人在寫作過程當中,有時候經常會把自己的一些經歷、體驗寫到小說當中,或者是根據自己的經驗、體驗去進行想象?!朵鰷u》這部小說,是寫一個青年教師如何成為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這也是比較寫實的一部小說,我還是覺得不是很成熟,單薄了些。
我當過八年老師,可以說有教學的一些經驗,一些經歷。為什么想去擔任鎮(zhèn)長助理,就是覺得我對鄉(xiāng)鎮(zhèn)的一些生活,可能某些方面還存在一些隔膜,后來就到鎮(zhèn)里掛職,待了一段時間。那段經歷對寫作有多少幫助,我不好說,可能那就是生活經歷的一部分。
特別是對人的認識,尤其是和村干部打交道的時候,那種認識比較多。鄉(xiāng)村干部是極有智慧的,也可以說是極其圓滑的。他那種處理問題的方式,有時可能是憑想象達不到的,或者是難以想象的。我曾經到過一個村子,跟村長進行過交流,特別有感觸。他知道我不是真正的鄉(xiāng)鎮(zhèn)干部,所以他也比較敞開,不加隱瞞,講他對上如何去做,對下如何去做。一方面,可能這就是一種生活;另一方面,或者從另一個角度說,其實也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于一個農民,對一個生活在鄉(xiāng)村的人物,是如何一點一點打上烙印的。
【訪談者簡介】孫衍,作家,出版人;作品發(fā)表于《解放軍文藝》《散文詩》《美文》等刊。著有散文集《愿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生活一半是回憶,一半是繼續(xù)》等;現居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