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的“特種兵”之旅
暑假是旅游黃金期,而短期走訪多個地點的“特種兵旅行”,也成為了網絡熱門話題。要說到“特種兵旅行”的先驅,還得是《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
一 遷居履職 遍游各地
酈道元生活在北魏中后期,涿州人,祖輩世代在北朝各國為官。酈氏家族足跡遍布北方各地,從關中到河北,從隴西到山東,靡不畢至。在安土重遷的古代,頻繁移居各地并非好事,但或許正是另類的早年經歷,使酈道元對豐富多樣的各地風土人情、地理水文產生了濃厚興趣。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描述山川河流時,經常飽含感情地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例如述及山東臨朐巨洋河(今彌河)時,說:“余總角之年,侍節(jié)東州,至若炎夏火流,間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娛永日?!笔黾白退ń褡秃樱r又說:“余生長東齊,極游其下……賦詩言意。彌日嬉娛,尤慰羈心?!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酈道元對河流山川的興趣,大概是他日后為《水經》作注成書的最主要原因。
酈道元成年入仕之后,所履之地也比較分散,相繼做過尚書祠部郎、太傅掾、治書侍御史、魯陽太守、冀州鎮(zhèn)東府長史、東荊州刺史、潁川太守、征南行臺尚書、御史中尉、相州行臺、關右大使,限于篇幅,不一一解釋這些官職,概而言之就是頻繁調動、頻繁流動。他的職務大多是中央各府署佐員,到地方上做官也只做到小州小郡的刺史太守,基本上沒有卷入朝廷政治傾軋,也沒有過于繁雜的政務,這意味著他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游山玩水”,體會山河之秀美。
據《北史》《魏書》載,酈道元自幼喜讀經傳,喜歡著書立說,多年佐吏生涯也鍛煉出較好的文字能力。職務之需與個人愛好互相成全,飽覽山河美景之余,酈道元終于生發(fā)了為《水經》作注的想法。
《水經》是東漢末桑欽所著的地理著作,全書記錄了137條大小河流,但篇幅極短,只有一萬多字,內容也比較粗疏荒簡,雖說開創(chuàng)了一類地理學的體例,但言不盡意,令人遺憾。酈道元讀之不覺技癢,起初或許只是補訂疏失,誰知下筆不可收拾,將《水經》幾乎重寫一遍,共計40卷,多達30萬字,收入其書的河流多達1252條,如果把河流沿線的湖泊、淀、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等都算進去,則多達2596條,基本上將全國大小河流網羅殆盡,一躍成為研究水文的基石性典籍。
《水經注》對河流的記載,比原書詳細得多。酈道元在《水經注序》中說:“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躔,訪瀆搜渠,緝而綴之?!睍谐?梢妼δ硹l河流方位記述,以步為單位進行測距。比如描述山東濟南的百脈水(今百脈泉),這條小河是小清河的支流,徑流量和流域面積都很袖珍,酈道元大概在少年居住山東時實地踏勘過這條小河,不僅標識了流經的縣城方位,還特意記載了百脈水“水源方百步”,與今濟南章丘百脈泉位置基本一致。如此規(guī)模與細致程度,遠遠超過裴松之注《三國志》,也在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 踏山勘河 有助軍事
從興趣上升到專業(yè)勘察再到撰述成書,外部因素和社會風氣也很重要。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古代地理學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很多有識之士都撰寫了地理學著作,西晉統(tǒng)一后荀綽撰寫了《九州志》,比他稍晚的樂資撰寫了《九州記》,又有東晉王隱《晉地道記》,北朝闞骃《十三州志》、無名氏所作《大魏諸州記》、陸恭之《后魏輿圖風土記》,南朝則有何承天、徐爰兩部《州郡志》、劉澄之《永初山水記》、吳均《十二州記》、顧野王《輿地志》等。
短短一二百年間,出現的地理學著作遠遠超過秦漢以來四百余年。什么原因呢?西晉末年五胡亂華以及后來南北朝并立,大大小小的割據政權或以大江大河為界,或以自然地理單元為限,互相對峙攻殺,強者研究如何克服山河之險滅人之國,弱者研究如何憑借地理條件抵擋外患,新王朝對剛剛吞并征服的地域,也要借助準確的地理數據進行編戶齊民,地理學前所未有地成為各方政權的顯學、剛需,所以相關著作才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
北魏在這方面尤其突出。北魏勃興于代北,陸續(xù)攻滅了位于華北平原的后燕,位于關中和隴右的大夏,位于河西的諸涼政權,蠶食了南朝在山東半島的領土,最后與南朝在淮河流域進行長期拉鋸,每一次重大軍事勝利,都是對一種典型地理單元的突破。毫無疑問,北魏的知識分子是帶著勝利者姿態(tài),去審視一個又一個新征服的平原、盆地、山地,這對地理學著作的撰述創(chuàng)作更是一個強刺激。
酈道元在記錄河流情況時便常流露出此種心態(tài),例如其對淮河及相關支流的記錄。北魏與南朝對峙拉鋸主要集中在淮水流域,上游的義陽(今河南信陽)爭奪尤其激烈。酈道元擔任魯陽太守和東荊州時地近義陽,大約就在其前后去實地勘察過?!端涀ⅰ肪?0《淮水》記載淮河支流浉水,便帶有鮮明的軍事意味,“昔常珍奇自懸瓠遣三千騎援義陽行事龐定光,屯于浉水者也?!庇秩绱擞浭龇轿唬骸皼杆畺|南流,歷金山北,山無樹木,峻峭層峙……,因倚陵嶺,周回三里,是郡昔所舊治城?!比绱嗽敿?,完全可以做為排兵布陣的參考。
漢中一帶也是北魏與南朝爭奪的重點,酈道元對那里的風土地貌充滿興趣,記錄過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卷20《漾水丹水》載,漢水的支流漾水流經西和縣,有一處塞峽,峽壁左山側有一個石穴,當地百姓說此洞可直通漢中郡下辨縣。卷34《江水二》又載,長江流經夷陵縣(今在湖北宜昌),岸邊山上也有一石穴,名叫“馬穿”,百姓經常見有一匹白馬從洞里爬出來找食吃,怪而逐之進洞,走了很遠,居然從千里之外的漢中鉆了出來。漢中人有丟了馬匹的,入洞尋找,也曾來到夷陵縣。西北和華中兩處山洞都能通往漢中,打通千余里空間,頗有“蟲洞”的即視感。酈道元曾去過十幾次夷陵,考察水文之余,對這些神奇的傳說也很是神往。想來這種心理,大約緣出南北雙方對漢中戰(zhàn)略要地的渴望與遐想,都希望有捷徑穿越令人生畏的秦嶺山脈。
值得一提的是,酈道元受北魏征服思想的浸染,內心深處大概有一個強烈的統(tǒng)一夢想?!端涀ⅰ匪浐恿鞯姆秶⒉幌抻诒蔽?,而是基于西漢帝國全盛時的版圖,將很多北魏版圖外的河湖溪澤及其人文風土、地形地貌都納入記述的范圍。比如西域,酈道元在記述黃河源頭時,發(fā)現有一條同樣源自昆侖山的新頭河(印度河),于是將這條遠在蔥嶺之西、西漢張騫也未曾到過的河也記入書中,并說“自河以西,天竺諸國,自是以南,皆為中國,人民殷富?!边@種姿態(tài)與北魏諸帝并吞八荒、極目宇內的氣勢頗有關聯。
酈道元對海南島的記述則充滿了欣羨之情。酈道元沒有去過海南,《水經》也沒有記錄海南水系,但酈道元卻特地將之補全,并從西晉王范所著《交廣春秋》中摘錄一段文字:“周回二千馀里,徑度八百里。人民可十萬馀家,皆殊種異類,被發(fā)雕身,而女多姣好,白晳,長發(fā)美鬢?!鄙黼m未履其境,而神游之、歷述之,可見酈道元不僅足行千里,更神游遠方。
三 熱心考察 奇趣情結
酈道元為人富有生活情調,實地考察時極有熱情,《水經注》以河流水文為綱,記錄了大量人文、地理、風俗、奇聞,文字并不枯躁,讀來頗有引人入勝之感。
例如,酈道元記錄今湖北長陽縣的長楊溪,稱該溪中有神魚,大的二尺、小的一尺,居民釣魚前必須先拜請神魚,說好要釣多少。如果所釣之數超了,便會驟起暴風、波浪翻涌、樹木摧折。
酈道元親自去過這里,北魏當年并未打下長陽縣境,大概是出使南朝路經此地,所以非常珍惜這一難得機會。他實地到長楊溪源頭察看,聽說此地終年有寒氣,便親自下到溪口感受,書中說:“余往觀之,其時四月中,去穴數丈,須臾寒栗,言至六月中,尤不可當?!币粋€充滿著好奇與熱情的旅行家形象躍然紙上。從中也可見酈道元相對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他并不急于驗證神魚傳說,而是追求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水經注》之所以能傳世至今,頗賴于此。
北魏黃河屢屢泛濫,屢治而無效,自然是酈道元考察的重點。在陜縣(今河南三門峽陜州區(qū))實地察看時,酈道元記錄了當地流傳已久的故事,說當年秦始皇鑄十二金人,秦滅后沉于陜縣河中。又說后趙石虎從關中拉走兩個,到此遇風浪,連船帶物全沉入河中,所以把河水弄得翻涌為禍。酈道元雖知黃河“懸水百余仞”是泥沙過多所致,但仍記錄其事,還煞有介事地考證了秦始皇十二金人的來龍去脈,從李斯為金人撰篆文銘文,到漢末董卓毀九存三,再到十六國時百姓怒推金人入黃河,脈絡分明,細節(jié)清晰,儼然一副“八卦大王”的做派,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酈道元對山東的記錄尤其傾注感情。考察汶水、淄水時路經萊蕪縣(今濟南市萊蕪區(qū)),大概沿路多經山嶺,筆下對萊蕪山地著墨尤多,例如“林藿綿濛,崖壁相望,或傾岑阻徑,或回嚴絕谷。清風鳴條,山壑俱響……”,山路雖艱,在他筆下卻充滿了詩意。萊蕪孤山有一眼泉水,泉眼之旁有一石穴,進穴后高九尺、廣四五丈,鬼斧神工,不似人力所為,像是古圣人所鑿。為了渲染萊蕪的神秘,酈道元還引《列仙傳》故事,說古有一人鹿皮公,在萊蕪發(fā)現一眼神泉,便作懸閣梯道升到神泉的源頭,作祠屋、食芝草、飲神泉,在山頂上逍遙了七十多年,竟然修成長生不老之體。
酈道元性格剛烈,仕途不甚順暢,一生都在中下級官位上徘徊。然而,現實的不順并未影響他遍游各地、撰述文字,反而使他更能傾注激情,達到不凡造詣。后來,酈道元因得罪權貴,被派往關中安撫亂軍,結果被亂軍首領蕭寶夤害死,一代地理學宗師以此結局,不免令人嘆惋。
不過,酈道元死后不久,《水經注》便獲得青睞,一百余年后成為唐朝編纂《元和郡縣圖志》的重要參考,宋朝編纂規(guī)模更大的總志《太平寰宇記》仍大量采用《水經注》。不僅地理學者看重,文學家、詩人也非常喜愛這部奇書,蘇軾曾贊:“嗟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泵髑蹇紦W大興,《水經注》蘊藏的價值被極大地發(fā)掘,竟由此拓寬而成為專門的“酈學”,可見苦心人天不負,足為今人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