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充和的北平足跡
張充和曾兩度客寓北平。第一次是1933年8月來參加三姐張兆和與沈從文9月初的婚禮。次年充和考入北京大學國文系就讀,1935年9月離平。第二次是抗戰(zhàn)勝利后,1947年秋赴北大教授昆曲與書法,一年后偕同夫婿傅漢思離開。
張充和兩次旅居北平的住所是哪里呢?第二次比較明晰,在蘇煒著《天涯晚笛》里,張充和自言初期住在沈從文任教的北大宿舍中老胡同32號,后來她在北大有了自己的宿舍,但還是常住沈家。張充和、傅漢思于1948年11月19日在北京飯店舉行婚禮,次日至頤和園東北角諧趣園里的霽清軒度蜜月,兩周后返城,再租新居可能性不大。
再來看張充和第一次在北平期間的居所。翻閱《張宗和日記(第一卷):1930—1936》獲悉,1933年8月充和同大弟宗和自蘇州坐火車到北平,入住西城府右街達子營39號沈從文張兆和新居,在他們婚禮后數(shù)日,充和即搬至東城沙灘公寓。
1934年9月張充和考入北大國文系,新生名冊載寫的地址是沙灘新開路龍興公寓,永久通訊處為北平西單十八半截中半壁街一號。又,卞之琳《三座門大街十四號瑣憶》言及:“常帶幾個住在東城的年輕朋友,以及還沒有搬進景山東街北大女生宿舍,暫時住在西城她三姐夫沈從文家的張充和,雇幾輛洋車去吉祥戲院或者前門廣和樓戲院看北昆韓世昌、白云生昆曲班子演出?!卑丛娙宋淖?,似乎張充和住過北大二院女生宿舍。
宗和1934年整年日記遺失,好在1935年2月起的日記尚在。2月2日提到張家女傭張干與張充和同住,帶傭人同住宿舍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應是住公寓,偶爾也住達子營張兆和家以及中半壁街三叔家。
中半壁街的三叔家,張兆和婚前婚后也住過不少時間。沈從文夫婦自1933年入住府右街,在此居住僅兩年時光,卻留下了著名于中國近代文學史的達子營39號。這所房子是租借的,據1933年11月13日沈從文由北平致大哥沈云麓信:“這里每月伙食用人需七十元左右,房租,電燈,捐,挑水,倒糞需三十左右……”再看宗和日記,1935年12月初,沈家由達子營39號搬離,張兆和攜子回蘇州,家具皆存三叔家。
1937年“七七”事變后,沈家搬至國祥胡同十二號那王府,8月12日沈從文和一批北大清華教授離開北平,張兆和與孩子們在中秋節(jié)后搬出那王府,回三叔家居住。沈從文1937年10月7日給張元和信:“三姊新近有信來,在王府中過了一個中秋,即遷回北駱駝灣……”,此間三叔家由中半壁街變成北駱駝灣,不免令人費解。巧的是在王道著《一生充和》中也提及北駱駝灣,第179頁一幀照片下注有“北平北駱駝灣四號”。
手邊恰好有張1934年北平地圖。在西單北大街和北溝沿之間,豐盛胡同南面,有條東西向的“十八半截”街。它和十八條南北向的胡同相交,好似在這十八條胡同中間劃了一長條街出來,遂有了這奇特的名稱。十八條胡同由東至西大致有:椿樹胡同,南北駱駝灣,南中北半壁街,南中北太常寺胡同,南中北寬街,南中北千章胡同,南中北沈篦子胡同,油房胡同,榆錢胡同,跨車胡同等等。北駱駝灣和中半壁街是緊鄰的兩條胡同,很可能這兩個地址就是大宅子前后門的不同門牌(如凌叔華在史家胡同24號的舊宅,昔日正門則在相鄰的干面胡同49號)。
喜歡張家四姊妹的讀者們,去北京旅行時,或可去她們曾經的舊地走走。也許老胡同早已不再,老宅子也已然消失,滄海桑田間,那片土地還在。古老北平漫天風沙中,駱駝隊進了城,駝鈴聲中,依舊有如花美眷,蘇州九如巷女兒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