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郁&王得后:進入“魯迅世界最為本然之所”
《兩地書》是進入魯迅精神世界的一道窗口,《〈兩地書〉研究》又是著名魯迅研究者王得后的成名作。關于魯迅,有太多說不完的話題,孫郁借《〈兩地書〉研究》再版上市之際,重溫《兩地書》,對魯迅“私人”和“公共”語境的處理,以及王得后研究中的洞見,有著非常體貼的分析。
有一段時間,人們對于魯迅的理解,還僅僅放在公共語境里進行,不太注意其私人話語的意象所指?;蛘哒f,公與私的界限是朦朧的。理解魯迅的難度,是話語帶有界定性,分不清這種界定,意思可能就走向反面。記得四十多年前,王得后先生出版的《〈兩地書〉研究》,就沉潛在博物館的史料里,從手稿里摸索魯迅思想的來龍去脈,理解方式發(fā)生了一絲變化。這本書以魯迅與許廣平的書信為基礎,發(fā)現(xiàn)了別人很少注意的縫隙。我還記得初讀它時的感覺,在正襟危坐的氣候里,忽然有異樣的光澤過來,調子有些不同了。
魯迅之于后來的國人,牽扯著文化神經(jīng)里敏感的部分,既有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也帶著個體超時代的精神內力。認識他,倘沒有對立的和回轉的視角,其難度可想而知。王得后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繞過習慣的思維邏輯,放棄大詞的使用,以文本為出發(fā)點,提出魯迅存在一個人本的立場,即“立人”的思想,這對于后來的影響很大,以至于我們幾代人都在這個思路里。這“立人”的思想,是從魯迅內部世界出發(fā),考察思想者的一個心得。許多域外思想與本土話題都沉積在這里,構成互為透視的關系,公共語境和私人語境不同的隱含交織著,單一邏輯似乎無法對應其形態(tài)了。
正是考慮了這樣的復雜性,王得后所悟之境就不是唯道德主義的,思考的焦點直指存在的本然。那便是:“人的第一大問題是生死,其次是溫飽,再其次是男女關系。而人類又只能群居才得以生存,一切困境,由此滋生,由此蔓延?!崩斫饪鬃尤绱耍惺荇斞敢鄰腿缢?。只有閱讀《兩地書》,才看出魯迅世界最為本然之所,如何看世,怎樣對己,在不測的世間對付著各種潮流,保持自己的定力。他內心最為本色的部分和最為柔軟的部分,于此都可感到。而智慧的光澤照例與其文學作品一般,有著罕有的內力。
好奇于魯迅作品的人,常常會問,為什么他有如此的氣質和風骨?這大約和自己的生命記憶有關吧。他的早年婚姻,是一個悲劇,母親包辦的結果,便是一個苦果,也只能吞下。許多文獻記載了他對于無愛的家庭的態(tài)度,這些影響了他的生活狀態(tài)也是自然的。當許廣平出現(xiàn)在面前的時候,才發(fā)生了變化,這直接扭轉了他后來的生活之路。他們由初識到交往,由師生之情到愛人關系,其實并非人們想象的那么浪漫,沉重與苦楚之影依稀可辨。那些對話,帶著豐富的內蘊,是極為特殊的文本。我們知道,魯迅自己編輯出版的《兩地書》,其實是有所增刪的。但那并非私人的甜言,卻多的是人生感嘆。順著其間的蛛絲馬跡,看出兩人對于讀者和社會的態(tài)度。在私人文本進入公共空間的時候,什么該保留,什么是要隱藏起來的,也看得出他們的為人之道的邊界。
我們在魯迅雜文里看到作者之影,是堅毅與決然的時候居多,但看他與許廣平的通信,則感到其世界猶疑、悲憫和自我否定的情感的濃烈。王得后發(fā)現(xiàn)了這是研究其思想不能不面對的地方,許多在文學作品里沒有的思想片段在此一一顯露。那時候魯迅手稿還沒有公開,利用魯迅博物館原始資料和魯迅墨寶,細心對校,有發(fā)現(xiàn)的欣慰,也多意外的所得。有許多空間沒有被研究者注意,時代語境偏離了遠去歲月里的遺痕。不僅同時代人理解魯迅不易,后代人要走進他,亦有重重障礙。王得后從眾多人的文字中感到了世間對于先賢的誤讀之深,要回到問題的原點中去,從最為基本的事實出發(fā),考察人的心緒的變化?!丁磧傻貢笛芯俊吩诙喾矫骘@示了良好的風范,乃至成為研究魯迅自我意識的標本之一。
從文本的變化看魯迅的婚戀心理,推及精神的內質,是王得后這本著作的特色。經(jīng)歷了早期的婚姻,魯迅對于自己是一度悲觀的。他在《新青年》雜志發(fā)表的那篇《隨感錄四十》,就深嘆于無愛的婚戀的殘酷。當許廣平出現(xiàn)在面前的時候,他開始并沒有勇氣接受那巨大的暖流。但在漸漸交流中,彼此都感到內心呼應的地方殊多,不久已經(jīng)可以進入深層的討論了。王得后在原始稿件和發(fā)表的文字的對比中,看到了兩人的情感的微妙變化,誠與真的詞語,還有著智性的東西。魯迅處理個人情感的方式,令人肅然的地方殊多。怎樣地相濡以沫,如何討論“犧牲”的話題,都觸目可見。讀這些文本,沒有嗅到流行的意味,那些書信和舊式讀書人的感覺也是有別的,既看到了魯迅的敏感,也指出那含蓄、委婉、樸素的風格的價值,“好用欲親反疏的曲筆”,多了表述的趣味。這需要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在家庭問題上,魯迅被新舊道德所吸引,妥協(xié)的一面也是有的,由其有限性出發(fā),而非圣人的角度闡釋對象世界,所得的結論也自然是不同的。
在魯迅那里,個人情感是與社會形態(tài)和歷史形態(tài)交織在一起的。這讓我們想起亞里士多德的一個觀點,人是社會的動物,一旦被剝奪了政治權利,生命便被退到動物的層面。古今的社會,大約都是如此。所以,魯迅在討論最基本的生活問題與情感問題時,背后都有長長的影子,歷史的與時代的印記都可在此找到。在較為私人化的空間里,對于社會問題的描述反而更為真切,由此也可以感到那精神的深。當編輯《兩地書》的時候,魯迅也意識到自己所說的東西,未嘗不是在文學作品里要表達的部分,只是傾聽的對象有別罷了。翻閱他給許廣平的諸多信件,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內心鮮為人知的一面;也可以解釋其雜文激烈的地方,其實也是最有愛意的表達。不懂此點,那是難以走進其世界的。
《兩地書》閃動的思想,當可看成理解魯迅作品的一把鑰匙,或可以注釋魯迅文本里深藏的思想??此凇缎虑嗄辍贰墩Z絲》上的文章,對于舊道德的批判,是帶著痛感的低吟,有時候也夾雜著某些“抉心自食”之態(tài)。舊式生活,造成了無數(shù)無愛的婚姻,在女子方面,也多無辜,而覺醒了的青年尋自己自由的路,也常常有大的代價。以清教徒的辦法處理這個難題,乃大的不幸,人總要有自己的路徑才是。我們看他的一些雜感和小說,每每涉及兩性的愛,都拖著長長的歷史之影,倘不是己身之苦的存在,自然不會有類似的感受的。而他在思考倫理與道德的時候,都非從外在概念出發(fā),一部分來自自己的一些經(jīng)驗。有時候也可感到,他是帶著肉身的痛感而面對人間的是非曲直的。當我們從流行的觀念把握那些文本的時候,往往走到了對象世界的另一邊,反而越發(fā)難見其意了。
人的生命之路,關聯(lián)著思想與存在的諸多難題。魯迅在己身中,意識到社會以及歷史里的復雜之思,對于社會的許多看法,是從自我的生命體驗里形成的。自己與他人的關系,與社會的關系,都折射于此。所以,在愛情的對話里,沒有那些卿卿我我的表達,而多是一種切實而無偽的談吐。書信中透露的是對于生活的極為豐富的認識,至今閱讀,亦幽思誘人。在道德觀上,魯迅認為:“道德這事,必須普遍,人人應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兩利,才有存在的價值?!币蛄诉@樣的基礎,不論在后來的文明批評與社會批評中,精神都是有一種定力的??此破H的文字,其實有大愛精神。王得后一再感嘆,在魯迅的為人之道與為文之道中,人性的美質從來沒有消失過。在為私與為公方面,有一個本色的東西在延伸著。不過,在環(huán)境極為惡劣的時候,魯迅的精神表達并非私人對話那么平和,激憤的調子反而更多。用他自己的話說,“人道主義與個人主義這兩種思想的消長起伏”。理解這一點十分重要。在精神放達、飄動的時候,初始的邏輯是不變的。不然可能被文章的表象所惑。優(yōu)秀的思想家絕不是在流行的模式里陳述人間是非,而是有著深的精神內省與突奔。在詞語微妙變化中看世界觀與審美觀的原色,是十分重要的。
從詞語改動中看修辭的策略,是走進魯迅的辦法之一。流傳中的魯迅的樣子看似狂狷,而發(fā)表的文章,也是顧及社會效果的。第一封信中,許廣平的話很銳利,毫不掩飾對于時局與學界的看法,用詞也比較生猛。她將教育界佞人說成“豬仔行徑”,發(fā)表時刪掉了。魯迅以為文字要有分寸,不可過于猛烈。王得后說這是魯迅“壕塹戰(zhàn)”理念的折射,這是對的。第五封信中,原稿“現(xiàn)在固然講不到黃金世界”后加上“卻也已經(jīng)有許多人們以為是好世界了”。此句改得更有邏輯性,是對于麻木于現(xiàn)狀的人們的一種批評,閱讀此處,能夠發(fā)現(xiàn)表達的周密,而現(xiàn)實情懷滲透于紙面。第四十七封信,原稿“右派”改為“舊派”,“右傾”改為“頑固”,王得后以為是鑒于國民黨已經(jīng)背叛了自己,詞語的含義就不同了。舊文新刊,與環(huán)境的對話性也是必要的。第五十七封書信中,提及“研究系”的地方,后來出版時都刪掉了,主要是考慮環(huán)境有所變化,便以“現(xiàn)代評論派”代之。王得后的解釋是:“顯然是在文網(wǎng)極密的時候為了隱去政治色彩的做法?!睆倪@類改動里,有時空變化中的表達位移,也多社會責任的一種。其中文明批評與社會批評的熱心,依稀可辨。
《兩地書》是深入了解魯迅私人語境的典型文本。魯迅關愛人,并不強加什么己見,充分理解青年的心。許廣平在第二十封信中說,有同學要介紹自己加入一個政治團體,雖然興趣有所接近,但害怕自己被過多束縛。魯迅的回答是:“這種團體,一定有范圍,尚服從公決的。所以只要自己決定,如要思想自由,特立獨行,便不相宜。如能犧牲若干自己的意見,就可以。只有安那其是沒有規(guī)則的,但在中國卻有首領,實在稀奇?!睍灏l(fā)表時,這一段被刪掉了。而王得后感到,這里有魯迅對于政黨文化的態(tài)度,在二十年代的中國,進步的青年如何選擇自己的道路,魯迅是別有看法的。由此可以生發(fā)出思想者魯迅頗為主要的意識。他在雜文中所強調的誠與愛,其實也是做人標準。聯(lián)想起他后來在“左聯(lián)”中的表現(xiàn),依然如此。多年前在愛人面前的真言,多年后也貫穿始終。人很容易在職業(yè)選擇中迷失自己,在社會大潮里,保持自我個性與社會責任感的統(tǒng)一,不是輕易可以做到的。
從增刪之處看出魯迅對待自我的態(tài)度,也是《〈兩地書〉研究》十分注意的部分。有一些話,因為涉及許多人際關系,成書時被刪掉了。比如第六十六封信,魯迅說“因為我不太冷靜,他們的東西一看就生氣,所以看不完”。這是自我批評的話,說明在與他人出現(xiàn)矛盾的時候,自己也并非不知道一些自身的問題。第七十九封信,談及“不過因為神經(jīng)不好,所以容易說憤話”,對于內心的灰暗感是有所警覺的。原信與修改的文字對比后,發(fā)現(xiàn)界定更為清楚,表述是帶有分寸的。王得后認為都涉及自我解剖,值得注意,并非沒有道理。第一百零四封信則說到在廈大獨來獨往的樣子,一方面認為“舊性似乎并不很改”,一方面還得意自己對于校方的攪亂。作者清楚,這種性格帶有兩面性。魯迅既釋放著憂憤之情,也意識到具有破壞性。這種悖反的情形,在自己是一種無奈。刪去此類文字,也許覺得不要過于炫耀自己也未可知?!秲傻貢返膶υ挘巧畹?、真的表露,魯迅對于自己的問題的袒露,也驚人得可愛。在人間的難題里,重要的是尋找克服的方式,其間也有對于自身弱點的剖析。王得后在研究此書過程中,一再驚訝于魯迅的坦誠,以至于感嘆之音飄出,中國古代的許多先賢,何曾這樣表述過內心的原態(tài)呢?
在《兩地書》中,除了個人感情,還對教育、學術、政治文化多有涉獵。在梳理其間的觀點時,王得后感慨那些論述的精神之深。比如言及大學的教育,就認為是適應環(huán)境的工具,且與人性的全與美,都有很大的差異。重要的在于“要適如其分,發(fā)展各各的個性”。但這不過還是理想的憧憬?!拔乙尚膶淼狞S金世界里,也會將叛徒處死?!痹凇拔逅摹边^后,輿論界的復古之風很盛。比如“堅壁清野”主義,就是以“收起來”的方式,防止男女接觸,所謂避免有礙風化之事。魯迅以為殊為可笑。人的個性發(fā)展,做好性教育才是解決這類問題的辦法之一。如果人人都成了呆相,那是十分可憐的。而他的主張學生做好事之徒,與流行的教育方式是有別的??呆斞概c許廣平間的通信,主要提倡的是個性精神,對于舊文明的攻擊不遺余力。他們要在沒有綠色的地方犁出春之生機,都是和環(huán)境格格不入的。而那種突圍的方式,都是頗可借鑒的。
應當說,在眾多書信里,雖說是十分私密的對話,而從中折射的社會性的話題,是那么豐富。王得后的許多論述,都是由近及遠,從私到公,深深浸在那闊大的世界間。他對于魯迅“心靈深處的政治意識”的把握,頗多感慨,是進入先生世界的重要入口。因為那時候彼此都在教育界,涉及學界的當然很多。從大量對話中,可以看到魯迅與學界之關系,他對于“研究系”“現(xiàn)代評論派”都有警惕,批判的語氣是重的。在北師大風潮中,國民黨與“研究系”之間的斗爭是激烈的,知識人在那時候不可能沒有自己的立場。但后來國民黨在一九二七年立場發(fā)生變化,魯迅與許廣平受到的沖擊亦可想而知。從他們的交流可以看到,魯迅的確曾希望革命黨人開拓一個新天地的,所以對于守舊的“研究系”頗多反感。而那時候的知識人,倘有良知,不能沒有自己的現(xiàn)實態(tài)度。所以魯迅說:“現(xiàn)在我最恨什么‘學者只講學問,不問派別’這些話?!鳖欘R剛雖然聲稱不談政治,但看他與胡適通信,也不無趨時之言,胡適不是想專心著述么,看他后來的文章,與政治糾葛也是深的。
錢理群曾將王得后視為自己的幾個重要知己之一,他在點評《〈兩地書〉研究》時說,作者不僅細讀頗有功夫,關鍵是不斷提出各種問題,在新時期為魯迅研究開了好頭。這是中肯的。許多研究魯迅的書,時過境遷,已經(jīng)無人問津了,但像《〈兩地書〉研究》提出的問題,今天依然困擾著知識界,比如:如何面臨人生的“歧途”與“窮途”?怎樣堅持“壕塹戰(zhàn)”?“人道主義”與“個人無治主義”平衡點在哪里?這里不僅僅牽扯人生哲學,其實也有生存智慧的問題。王得后是帶著自己的這代人的疑問走進魯迅的,要療救的也有自己的痼疾。這個過程,也推及社會的改造諸類話題。每個細節(jié)的追問都非空泛之思,先賢的遺產(chǎn)被一點點凝視著,一些心得也可視為《魯迅全集》的注釋。我一向認為,研究歷史與個人,遠遠地靜觀還很不夠,需要的是生命內覺的拷問和周圍世界的考索。王得后走的是這樣一條道路。那一代人對先賢的體味有特別的角度,根底是要改造社會?,F(xiàn)在“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對此大抵是隔膜的。
(《〈兩地書〉研究》,王得后著,商務印書館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