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沫特萊的旅滬生涯
1928年底,美國人史沫特萊以德國《法蘭克福日報》記者的身份進入中國東北,之后一路南下,途經(jīng)北平、天津、南京,直至上海。
1929年5月,史沫特萊搭乘火車來到上海,租下呂班公寓的二樓,作為《法蘭克福日報》的辦事處,開始了長達7年的上海生涯。
到上海數(shù)月后,史沫特萊赴莫里哀路29號拜訪宋慶齡,并贈她一本新近出版的《大地的女兒》。她在扉頁上題寫了一段熱情洋溢的贈詞:“送給宋慶齡同志,我無保留地尊重和熱愛的一位忠貞不渝的革命家?!?/p>
1929年12月,史沫特萊在《世界月刊》編輯董紹明、蔡詠裳夫婦的陪同下,拜訪了魯迅。兩人驚奇地發(fā)現(xiàn)彼此都懂德語,瞬間拉近了距離。此后,他們經(jīng)常書信往來。史沫特萊還先后由蘇聯(lián)塔斯社記者樂芬、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等陪同拜訪魯迅。
1930年2月,史沫特萊將德文版自傳體小說《大地的女兒》贈予魯迅,并在扉頁上題詞:“贈給魯迅,對他為了一個新的社會而生活和工作表示敬意?!?/p>
史沫特萊第一本反映中國社會的紀實性著作《中國人的命運》,由美國紐約先鋒出版社出版。她通過對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以及對各階層的接觸了解,以銳利的眼光揭露了舊中國的社會弊端,并對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寄予無限的同情與支持。
這部作品共有30篇特寫文字,除了反映中國工人和農(nóng)民的生活、描寫中國婦女的不幸命運、揭露帝國主義者的壓迫外,還有一些文章歌頌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紅軍的誕生。
1931年,史沫特萊遷往格羅希路70號。在這里,她熱情地接待了丁玲,并提供安全保護,直至把她送出上海。
憑借外國人的身份,史沫特萊還掩護了不少地下黨員和紅軍指戰(zhàn)員??梢哉f,她的寓所成為當時上海最佳的“避風港”之一。贛東北根據(jù)地和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軍創(chuàng)始人之一周建屏、紅四方面軍第十二師師長陳賡以及地下黨員劉鼎、陳翰笙等都受到過她的直接幫助。
1932年1月,史沫特萊等人在地下黨的支持和宋慶齡的幫助下,在上海創(chuàng)辦英文周刊《中國論壇》。
1932年夏秋之間,宋慶齡、史沫特萊等人開始醞釀籌備成立一個新組織。12月17日,正式發(fā)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宋慶齡被選舉為主席。1933年1月,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上海分會成立,史沫特萊是上海分會會員之一。
1933年2月,環(huán)游世界到達上海的蕭伯納受到宋慶齡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熱情接待,史沫特萊參加了會見。參加談話的先后有魯迅、蔡元培、林語堂等。史沫特萊充當記錄員,并把相關談話詳細記錄了下來。1933年3月1日,史沫特萊署名“鏡涵”發(fā)表《蕭伯納過滬談話記》,登載于《論語》第十二期。
1933年5月,史沫特萊離開上海去蘇聯(lián)療養(yǎng),之后回到美國。1934年10月,史沫特萊從舊金山搭乘輪船回到上海。
1934年至1935年,史沫特萊借住在大陸新村的魯迅家里。許廣平特意騰出二樓的房間,改作她的臥室兼書房。在魯迅家中,史沫特萊認識了更多共產(chǎn)黨人,了解到江西革命根據(jù)地的情況,為撰寫關于紅軍的著作積累了素材。
1934年,史沫特萊關于中國的第二本著作《中國紅軍在前進》問世。這本書在莫斯科首次出版時,俄文名是《中國的紅色風暴》。此后,在西方世界連續(xù)再版。
史沫特萊通過22篇報道,向全球讀者介紹了紅軍誕生和成長的歷史,講述了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的紅軍數(shù)次粉碎敵軍“圍剿”、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的壯舉。
1936年2月,史沫特萊了解到紅一方面軍北渡黃河、即將完成長征的消息。她立刻告知魯迅,并建議魯迅給紅軍發(fā)電報祝賀。由此,便有了魯迅、茅盾聯(lián)名致電紅軍一事。
這封賀電洋溢著革命激情:“英勇的紅軍將領和士兵們!你們的勇敢的斗爭,你們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不久,魯迅又以誠摯的心情表達對共產(chǎn)黨人的敬仰:“那些切切實實,足踏在地上,為著現(xiàn)在中國人的生存而流血奮斗者,我得引以為同志,是自以為光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