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魯迅先生在中軸線的足跡
北京中軸線既是眾多經(jīng)典建筑對稱軸,也是眾多文化元素匯聚軸。許多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一定影響的仁人志士、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留下足跡。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便是其中一位。他居京14年有余,在中軸線上留下許多印記。為探尋先生與中軸線的淵源,我欣然前去尋訪。
正陽門火車站:14次乘車進出北京城
我尋訪的第一站,是位于中軸線附近的正陽門火車站,民國時期有東站與西站之分。東站在正陽門箭樓東側(cè),稱“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西站在正陽門甕城西月墻外,稱“正陽門西車站”,又稱“前門西車站”。
乘地鐵1號線到前門站下車,出B口,便看見了正陽門東車站,其建筑為歐式風格,高大而氣派。據(jù)《北京交通史話》載:該站始建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三年后正式啟用,先后易名前門站、北平東站、北京站。1958年新的北京火車站(今北京站)建成投入使用后,正陽門東車站于1959年停用?,F(xiàn)在為“中國鐵路博物館(正陽門館)”。
1912年,魯迅隨民國政府教育部遷往北京工作,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5月5日在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下車。據(jù)《魯迅日記》當日記云:“上午十一時舟抵天津。下午三時半車發(fā),途中彌望黃土,間有草木,無可觀覽。約七時抵北京,宿長發(fā)店。夜至山會邑館。”而《魯迅與北京》記載:“1912年5月5日晚7時,魯迅抵達北京,于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下車,當晚住在長發(fā)店,第二天上午移入南半截胡同山會邑館,即今紹興會館。”
1919年,魯迅回紹興接母親魯瑞來京時,也是在正陽門東車站乘坐火車。他在12月1日的日記中云:“晨至前門乘京奉車,午抵天津換津浦車?!?2月29日又云:“晨發(fā)天津,午抵前門站……從容出站,下午俱到家?!?/p>
1926年8月26日下午,魯迅與許廣平結(jié)束了在北京的生活而南去廈門大學任教,也是在正陽門東車站上的車。
魯迅最后一次在前門東站乘車,是1932年由上海來北京。11月13日記云:“十三日,星期(日)。晴。午后二半鐘抵前門站?!?/p>
前門西車站是京漢鐵路在北京的終點站,始建于1900年12月,而今已消失,1924年魯迅去西安講學,就是由西站上的車。他在7月7日記云:“赴西車站晚餐,餐畢登汽(火)車向西安,同行十余人?!贝送?,他還多次“至前門外西車站(吃)飯”,因為當時的西站食堂是北京極有名的西餐館,魯迅多次在此請朋友就餐。
魯迅在北京,自乘火車踏入都門而后,一次去天津,三次回紹興,于1926年8月26日結(jié)束在北京的生活南下廈門,以及兩度回京省親,共14次在中軸線旁的前門車站上下車。
漫步于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有一種穿越時空之感。想象著魯迅先生一次次在此上下車,他那身著長衫,清癯而傲然的身影仿佛從悠遠的時光隧道而來……
前門大柵欄:400多次逛街、購物
參觀完中國鐵路博物館,即“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舊址,我向西南而行,便來到正陽門箭樓南側(cè)的五牌樓,沿前門大街南行,很快來到大柵欄東口。查閱1912年至1926年《魯迅日記》,發(fā)現(xiàn)他曾400多次到大柵欄購物、就餐、尋游。
大柵欄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時稱廊坊四條,弘治元年(1488年)在胡同口設立柵欄,故改稱大柵欄,清末此地形成京城著名的商業(yè)街區(qū)。
沿著熙熙攘攘的街道向西而行,很快來到稻香村門店前。據(jù)《魯迅日記》記載,從1913年到1915年,他曾15次到大柵欄的“稻香村”購物,主要是南味點心。
北京稻香村創(chuàng)辦于清光緒年二十一年(1895年),最初位于前門外觀音寺(今大柵欄西街),是京城生產(chǎn)經(jīng)營南味食品的第一家。
魯迅之所以喜食稻香村糕點,與其成長環(huán)境和飲食習慣有關(guān)。他出生在浙江紹興,并在此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江浙一帶風物富足,滋養(yǎng)了人們喜食清淡、崇尚本味的飲食習慣,也孕育了頗具江浙風骨的老字號品牌稻香村。
魯迅在日記中,去稻香村購物多有記述。其中1912年9月25日是中秋節(jié),其當日記云:“陰歷中秋也。見圓月寒光皎然,如故鄉(xiāng)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餅祀之不。至稻香村買食物三品?!倍?913年5月3日記:“過稻香村買餅干一元?!蓖?4日又記:“過稻香村購餅餌、肴饌一元。”同年11月1日記:“上午晴。又至稻香村買香腸、熏魚?!?915年4月25日記:“下午往稻香村買食物?!?/p>
繼續(xù)前行,便來到街北面的青云閣。仔細觀看,是一座典型的轎子型建筑,樓有三層,由于年代久遠,已頗有滄桑之感,但不失高大、古樸。它曾居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場之首,集購物、娛樂、飲食、品茗于一體,人氣極旺。
據(jù)《魯迅日記》記載,從1912年到1922年間的十年里,他到青云閣品茗、購物、會友、用餐等達34次之多。其中在1912年5月26日的日記中寫道:“下午同季市、詩荃至觀音寺街青云閣啜茗?!蓖?2月31日又記:“午后同季市至觀音寺街……又共啜茗于青云閣,食蝦仁面合?!?913年9月7日另記:“星期休息。下午至青云閣,又赴留黎廠(琉璃廠)買古泉(錢)六種,共銀二元?!?917年11月18日記又云:“午同二弟往觀音寺街買食餌,又至青云閣玉壺春飲茗,食春卷。”
此外,魯迅也常在青云閣樓下的小百貨店中順便買些日用品。另外這里也有不少書鋪,魯迅在此多次購書,并將所購書名、作者、書價等記在日記里。
在大柵欄附近,還有多家飯館、酒樓,也是魯迅曾光顧的地方。煤市街與糧食店街之間曾有致美樓飯莊(原名致美齋),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開業(yè),為舊京“八大樓”之一。魯迅1912年抵京后的第一場飯局就設在致美樓,時間是5月8日,其在日記中記為“夜飲于致美齋,(蔡)國親作主”。同年8月21日又到致美樓赴宴,當日有“晚董恂士招飲于致美齋,同席者湯哲存、夏穗卿、何燮侯、張協(xié)和、錢稻蓀、許季黻”的記述。而大柵欄“厚德福”、煤市街“玉樓春”、鮮魚口“同豐堂”、西河沿“宴賓樓”、廊坊頭條“擷英居”等,也留下魯迅就餐的足跡。
徜徉于大柵欄,走過一家家知名的老字號,那門頭上的匾額令人注目。想不到魯迅先生曾400多次尋游于此,由此可見他對北京井市文化的青睞。
中山公園:80余次會友、就餐
離開前門大街,我乘車來到地處中軸線和長安街交叉點西北側(cè),即天安門西側(cè)的中山公園。元代此地為萬壽興國寺,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在寺院舊址上改建社稷壇,是皇帝祭祀土神和谷神之處,清代沿襲明制。辛亥革命以后由民國政府接管,并募集捐款進行整修,1914年9月開辟了面對長安街的正門,10月10日辟為公園向民眾開放,初稱“中央公園”。1928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改名“中山公園”。
在北京的風景名勝中,魯迅去的次數(shù)最多的地方便是中山公園,其日記中就有82次記載,但多記為“中央公園”。主要活動是會友、品茶、賞花、聚餐等。公園內(nèi)的來今雨軒、四宜軒、瑞記飯店和長美軒都曾是他多次飲茶、聚餐的地方。
按照《魯迅日記》的相關(guān)記述,我先后尋游了來今雨軒、四宜軒、唐花塢等景觀,盡管景致與百余年前有所不同,但建筑格局沒有改變。一邊尋游,一邊想著魯迅在日記中所記述的景致方位。
1917年中央公園內(nèi)的通俗圖書館開放,8月21日魯迅前去參觀,當日記云:“晨小雨,公園內(nèi)圖書閱覽所開始,乃往視之?!?924年4月13日星期天,上午他“至中央公園四宜軒,遇(錢)玄同,遂茗談至晚歸”。5月2日“下午往中央公園飲茗,并觀中日繪畫展覽會”。這次展覽會是在社稷壇舉辦的,展出了中國畫家陳半丁、齊白石、姚茫父和日本畫家廣瀨東畝、小石翠雪等數(shù)十人的作品。5月30日“遇許欽文,邀之至中央公園飲茗”。1926年6月6日,魯迅“往中央公園看司徒喬所作畫展覽會,買二小幅”。司徒喬是魯迅非常欣賞的畫家,他還購買了兩幅畫掛在書房的墻上。同年7月間,魯迅與好友齊壽山合譯《小約翰》時,每天到中央公園譯書。他在7月6日記云:“下午往中央公園,與齊壽山開始譯書?!倍凇缎〖s翰(新版)》內(nèi)容簡介中稱:“到中央公園,徑向約定的一個僻靜處所,壽山已先到,略一休息,便開手對譯《小約翰》?!?/p>
1929年5月,魯迅回京探親時還去過幾次中央公園與朋友聚會。5月20日,他在中央公園出席了一次婚禮,當日有記:“赴中央公園(此時已改稱‘中山公園’)賀李秉中結(jié)婚,贈以花綢一丈。”24日又記:“上午郝蔭潭、楊慧修、馮至、陳煒謨來,午同至中山公園午餐?!?5日沉鐘社(現(xiàn)代文學團體)請魯迅在中山公園進餐,并討論文學創(chuàng)作之事。這是魯迅最后一次到中山公園,他在致許廣平的信中對中央公園有所描述:“十點左右有沉鐘社的人來訪我,至午邀我到中央公園吃飯,一直談到五點才散……中央公園昨天是開放的,但到下午為止,游人不多,風景大略如舊,芍藥已開過,將謝了……”
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是著名的茶樓和飯館,也是近現(xiàn)代社會名流聚會之所。魯迅曾到此60余次,其中1917年至1929年日記中就記錄了27次到來今雨軒就餐、飲茗、交談、閱報、翻譯小說等。
徜徉于來今雨軒,但見主體建筑具有濃郁的古典色彩,庭院內(nèi)花草環(huán)繞、假山、小橋、噴泉、瀑布相映成趣。沿疊翠廊拾階而上,憑欄遠眺,只見古樹蒼蒼,風景極為優(yōu)雅。難怪魯迅喜歡這里的景致,一次次到此會友、就餐、飲茗……
故宮博物院:20余次參觀展覽或處理公務
故宮是中軸線的核心區(qū)域,為明清兩代皇宮。查閱《魯迅日記》,發(fā)現(xiàn)有20余次他到故宮活動的記錄。
1914年10月24日夜晚,魯迅在日記寫道:“午晴。同錢稻孫至小店飯。下午與許仲南、季市游武英殿古物陳列所,殆如骨董店耳?!?916年9月10日,記有“同三弟往益昌,俟子佩,飯后同赴中央公園,又游武英殿,晚歸”。1917年10月7日是星期天,這一天魯迅“上午同二弟至王府井街食餅餌已游故宮殿,并觀文華殿所列書畫,復游公園飲茗歸”。由此可見,魯迅至少三次到故宮武英殿、文華殿參觀展覽。
武英殿地處紫禁城中軸線西側(cè),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明初帝王齋居、召見大臣皆于武英殿。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李自成占領(lǐng)皇宮之后曾在此辦理軍務,兵敗山海關(guān)退回北京后,于此倉促舉行稱帝典禮,遂敗出京城。清兵入關(guān)之初,攝政王多爾袞以此作為理事之所。1914年10月內(nèi)務部在此設古物陳列所,對外展出承德清行宮及沈陽清故宮兩處所藏文物古玩及各種工藝品。魯迅多次到此參觀,并在日記中有簡單記述。
武英殿建筑規(guī)模宏大,時逢暑期,到此參觀的人很多,我只是在此匆匆而觀,隨后出武英門,東行至中軸路,向南而往,便來到紫禁城的正門午門,它是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魯迅在日記中多次提到故宮午門,其中有1918年“九月九日,下午往午門”的記述,而1920年去的次數(shù)最多,其中4月17日至5月12日間有14個“下午,往午門”的記錄。
原來,魯迅多次到故宮午門是處理公務。他在教育部任僉事兼第一科科長,負責管轄包括博物館、圖書館、美術(shù)館等事項。據(jù)《魯迅日記》注釋,他前往午門源于兩件事。一是為整理“德華總會”藏書,包括對書籍的分類、整理、保管,其中保管中有對書籍進行通風、晾曬,以免發(fā)霉。魯迅在《記談話》中對午門藏書有過表述,“教育部得到這些書,便要整理一下,分類一下”,“當時派了許多人,我也是其中的一個”。二是關(guān)注和指導“國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前身之一)”的籌建。1912年7月成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由蔡元培倡導,魯迅建議勘選于國子監(jiān)為館址。1918年7月,遷址到紫禁城端門與午門,至1925年文物收藏達20多萬件,分金類、石器、刻石、玉類、陶器等共26類。1926年10月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并對外開放。開放之前,魯迅一直予以關(guān)注和支持,所以其日記中便多有“往午門”“往歷史博物館”的記錄。
午門因居中向陽,位當子午而得名。其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檐黃瓦廡殿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cè)向南排開,形如雁翅。整座建筑高低錯落,左右呼應,形若朱雀展翅,故有“五鳳樓”之稱。
漫步于此,多有感慨。魯迅先生在京期間一次次前往于此,為“國立歷史博物館”的籌建付出許多心血。遺憾的是1926年10月正式開放了,他卻在兩個月前離開北京,赴廈門任教去了。
什剎海:多次尋游賞景、會友
什剎海是緊鄰中軸線一處水域開闊的景區(qū),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其得名說法較多。據(jù)傳原周邊有十座佛寺而稱“十剎?!保笾C音為“什剎?!?,為燕京勝景之一。明代《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贊美其神韻。魯迅在京期間,曾多次去過什剎海,主要在后海一帶活動。
查閱《魯迅日記》,僅1912年,即魯迅到北京的當年,就多次到過什剎海。1912年至1916年京師圖書館設在什剎海后海的廣化寺,因魯迅負責圖書館的事務,所以他常去那里因公視察或借閱圖書。而夏末秋初正是什剎海景色最宜人時節(jié),所以他順便在什剎海周邊轉(zhuǎn)轉(zhuǎn)或是飲茶吃飯。
魯迅在1912年的日記中有“八月二十日,偕齊壽山游十剎海,飯于集賢樓(當為‘會賢堂’),下午四時始回寓”的記述。那天,他與齊壽山等幾位同事在廣化寺京師圖書館整理古籍,到了吃中午飯時,大家散去。他與齊壽山出了廣化寺,邊走邊聊。當來到前海北岸一座二層小樓前時,齊壽山說:“這里是京城著名的‘八大堂’飯莊之一的會賢堂飯莊。咱們就在這里用飯吧?”魯迅稱好,于是二人走進會賢堂。他們臨窗而坐,魯迅很有興致地望著窗外的景色。因為他在這里既感受到了江南水鄉(xiāng)的別致,又領(lǐng)略了京城水色的秀美。
同年8月25日星期日休息,午后錢稻蓀前來,魯迅與他“同往琉璃廠,又赴什剎海飲茗,旁(傍)晚歸寓?!逼浜笥?月1日、9月5日魯迅又接連去了兩次什剎海?!熬旁乱蝗?,星期休息。上午與季市就稻孫寓坐少頃,同至什剎海,已寥落無行人,蓋已過陰歷七月望矣?!?月5日,他和朋友去什剎海喝下午茶,又聽朋友說楊家園子在賣新鮮葡萄,立刻叫上朋友跑去嘗鮮。其當天日記寫道:“飯后偕稻孫步至什剎海飲茗,又步至楊家園子買葡萄,即在棚下啖之,迨回邑館已五時三十分?!?/p>
乘地鐵8號線,在地處中軸線上的什剎海站下車,出A2口,很快來到什剎海畔。沿湖畔小路向西北行,便來到著名的銀錠橋。當年魯迅與齊壽山經(jīng)過此橋時,齊壽山還向他介紹過這座古橋。走過銀錠橋,沿后海北沿而行,便來到后海北岸的廣化寺,它是一座北京著名的佛教寺院,現(xiàn)在是北京市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其山門為三楹,青磚灰瓦,凝重而古樸。民國初期該寺為京師圖書館時,魯迅多次來過這里。因沒有開放,所以我未能進入?yún)⒂^。
由廣化寺返回,穿過銀錠橋,沿前海北沿而行,便來到地處前海北沿的會賢堂舊址,它曾為京城著名的“八大堂”之一,魯迅多次在此與友人、同事聚餐。我向一位老人打探會賢堂的情況,他說1945年前后會賢堂就停業(yè)。1948年輔仁大學購作校友樓,后為中國音樂學院家屬宿舍,現(xiàn)存有文物建筑60余間,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