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麗華:魯迅與蔡元康交游考
浙江興業(yè)銀行創(chuàng)始人、魯迅留日同學和同鄉(xiāng)蔣抑卮贊助周氏兄弟出版《域外小說集》一事,已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但對于蔡元康與魯迅在日本時期的交游,以及他對于周氏兄弟翻譯出版方面的支持,似乎很少有人提到。蔡元康系蔡元培的堂弟,曾與周氏兄弟一起在東京留學。在魯迅去世后,蔡元培的悼文里就提到這一層關系,他寫道:
三十年以前,我在德國留學的時候,覺得學德語的困難,與留學東京之從弟國親通信時,談到這一點。國親后來書,說與周豫才豈明昆弟談及,都說“最要緊的是有一部好字典”,這是我領教于先生的第一次。后來國親又寄給我《或外小說集》一部,這是先生與豈明合譯的,大都是北歐的短篇小說,譯筆古奧,比林琴南君所譯的,還要古奧,止要看書名“域外”寫作“或外”就可知先生那時候?qū)τ谛W的熱心了。[1]
蔡元培對周氏兄弟多有照拂,他最初知曉這兩兄弟,應該就是通過蔡元康。其實,魯迅日記及周作人的回憶文章里也多處提及蔡元康,可知他們之間交情不淺??梢赃@么說,在東京時期與蔡元康結(jié)識,對于周氏兄弟當時在東京從事的文藝活動,以及他們后來與蔡元培的交往,均有著很大的助益。
蔡元康
一、伏見館的同住人
周氏兄弟1906年夏秋來到東京后,住在本鄉(xiāng)區(qū)湯島二丁目的伏見館??赡芤驗檫@是周作人初到日本的第一個住所,所以他對此處有比較細致的介紹:這是“中下等的下宿”,旅舍有三層,房間通常是四席半大小,有十間左右,有一兩位下女,還有公共浴室。一樓有兩間房,稱為第一號、第二號;二樓的房間從第三號房到第九號,有七間客房;三樓是第十號,僅一間客房。他們剛搬進來第一個月住在一樓的第一號房,后來可能是二樓的客人搬走了,魯迅就搬到了二樓的第八號,后來也租過第六號的房間。房飯錢每月不出十元。[2]周作人沒有說明每月十元是指一人的花費,還是兄弟二人的花費。推測應該是兄弟二人租一個房間,有個時期也租了八號、六號兩間房。周作人也在文中提到他們的留學費用:“但留學經(jīng)費實在也很少,進國立大學的每年才有五百日圓,專門高校則四百五十,別的學校一律四百圓,一個月領得三十三圓,實在是很拮據(jù)的,不過那時管理也特別麻胡,就是你不進什么學校,也不過問,一樣可以領取學費,只要報告說是在什么地方讀書就好了?!盵3]他的回憶與游學生監(jiān)督處所辦《官報》的費用表是吻合的,由于兄弟倆都沒有進公立大學或?qū)iT大學,所以他們領取的學費是每人每年400元,即每人每月約33元。
蔡元康是1907年春天來到日本,因為邵明之的介紹,也住到了伏見館。周作人介紹了蔡元康入住的情況:
我們在伏見館始終住的是第八號房間,后來對面的第六號空出來了,遂并借了這一間,因為仿佛是朝東的,所以在夏天比較要好一點。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忽然的來了新客,不得不讓給他們住了,來客非別,乃是蔡谷清君夫婦,蔡君名元康,是蔡鶴卿即孑民的堂兄弟,經(jīng)常在《紹興公報》上面寫些文章,筆名國親,與魯迅本不熟識,是邵明之所介紹來的。蔡君是新近才結(jié)了婚,夫人名郭珊,她的長姊嫁給了陳公猛,即是陳公俠的老兄,二姊是傅寫臣的夫人,這時同了她的妹子來到日本,要進下田歌子的實踐女學?!璠4]
邵是學鐵道的,后來在杭滬路上任工程師,當初在北海道留學,那地方很冷,舊住民蝦夷還多數(shù)存在,邵大面多須,聲音很響,朋友中間給他取個渾名曰熊,有時尊稱之曰熊先生。他每逢休暇必從札幌跑到東京,找許陳和魯迅談天。因了他的關系魯迅又認識了蔡谷清,那是蔡孑民的堂弟,與郭珊女士結(jié)婚不久,即雙雙往日本留學,最初一年公寓學校與醫(yī)院的事多是魯迅給他們照料的。[5]
邵明之,即邵銘之(1877—1942),名文镕(文熔),字銘之,魯迅日記又作明之,浙江紹興人。1906年秋周氏兄弟赴日本,同行的就是邵銘之和張午樓二位,他們在日本時期也常到伏見館來聊天。據(jù)“各省官費/自費畢業(yè)學生姓名表”(自光緒三十四年九月起至宣統(tǒng)元年七月止):邵文镕于光緒二十八年八月(1902年)赴日留學,浙江省官費,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入東北帝國農(nóng)科大學,宣統(tǒng)元年四月(1909年)獲得畢業(yè)證書,證書號數(shù):“東字第二九〇號”。[6]歸國后曾在杭州任土木工程師,又在江蘇如皋創(chuàng)辦華豐鹽墾公司。魯迅日記中多處提到他,晚年在上海亦有來往,是終身的好友。
蔡元康(1879—1921),字谷清,魯迅日記又寫作國庼、國青、國親、國卿、谷青、谷卿、垕卿,浙江紹興人。蔡元培之從弟,早年追隨蔡元培參加反清排滿的革命事業(yè),是光復會會員、中國同盟會會員,曾在上海愛國女學任教。關于他在日的履歷,據(jù)“各省官費/自費畢業(yè)學生姓名表”(自光緒三十四年九月起至宣統(tǒng)元年七月止):蔡元康于光緒三十二年二月(1906年)赴日留學,自費,三十三年三月(1907年)入日本大學法律科,宣統(tǒng)二年四月(1910年)獲得畢業(yè)證書,證書號數(shù):一四七二。[7]
郭珊(1885—1954),字簣一,浙江紹興亭后人,蔡元康新婚的妻子。據(jù)“各校各生履歷清冊”,光緒三十三年三月(1907年)到東京,進入實踐女學校工藝科就讀。[8]根據(jù)周作人的說法,她的大姐嫁給陳威(公猛)為妻,她的二姐嫁給了傅寫臣為妻。蔡元康的這兩位連襟與魯迅是同一批留日學生。陳公猛,名陳威(1880—1951),紹興山陰人,1902自費留學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攻讀經(jīng)濟。1906參加清廷游學畢業(yè)生考試,考取法政科舉人,1907年一度因徐錫麟案被捕。民國后任國會眾議院議員,內(nèi)務部參事,財政部錢幣司司長、庫藏司司長、中國銀行副總裁等職,1921年11月辭去財政部司長一職。陳公猛也是《浙江潮》撰稿人,他和陳儀兄弟倆是魯迅的同鄉(xiāng)好友,魯迅日記中多有記載。傅寫臣,即傅彊(1878—?),字公權(quán)、寫忱,杭州仁和人,1902自費留學日本,入成城學校陸軍。1904以浙江官費再次赴日本學習法政速成科,1906年5月畢業(yè)?;貒笕渭纸簧嫠緝L事、延吉府知府、吉林府知府等職。民國后任吉林濱江道道尹、東三省特別法院高等審判廳廳長、江蘇省政務廳長、浙江督辦公署兼省長公署秘書等職。
如上可知,1907年春蔡元康攜郭珊及其二姐入住伏見館,姐妹二人擬進下田歌子創(chuàng)辦的實踐女校。由于他們初來乍到,人地不熟,所以最初階段就學、看病、租房等事宜,就得靠魯迅、邵銘之這樣的老留學生出面相助,包括購買女性的一些物品,可謂事無巨細。周作人提到,郭珊的二姐剛到日本就懷了孕,讓邵銘之很是為難:
可是就生了病,須得進病院,而這病乃是懷了孕,她那一方面是由邵明之照料,弄得做翻譯的十分狼狽,時常來伏見館訴說苦況。這大抵是關于婦女生活的特殊事情,魯迅經(jīng)手辦理的也有這種的事,不過最初由男人傳述,還沒有什么困難,第二步卻要說給下女聽,如托她們代買月經(jīng)帶等,這在當時實在有點別扭的。好在這事也只頭一次為難,以后進了學校,她們會得自己辦理了。[9]
魯迅顯然也經(jīng)手了不少類似的雜事,由此關系自然也親近起來。魯迅生活簡樸,很少參加娛樂活動,但因為蔡元康的關系,這段時間朋友們還一起去劇場看過戲,據(jù)周作人回憶有過兩回:“有一回,大概是一九○七年春天,幾個同鄉(xiāng)遇著,有許壽裳、邵明之、蔡谷清夫婦等,說去看戲去吧,便到春木町的本鄉(xiāng)座,看泉鏡花原作叫做‘風流線’的新劇。主人公是一個偽善的資本家,標榜溫情主義,欺騙工農(nóng)人等,終于被俠客打倒,很有點浪漫色彩的,其中說他設立救濟工人的機關,名叫救小屋,實在也是剝削人的地方,這救小屋的名稱后來為這幾個人所引用,常用作談笑的資料。還有一次是春柳社表演《黑奴吁天錄》,大概因為佩服李息霜的緣故,他們二三人也去一看,那是一個盛會,來看的人實在不少,但是魯迅似乎不很滿意,關于這事,他自己不曾說什么。”[10]
這一時期伏見館里客人不斷,周作人提到陶煥卿、許壽裳、陳公俠(即陳儀)、邵銘之以及周作人南京時的同學吳一齋等,魯迅根據(jù)他們各人的特點,還起了種種“諢名”,如邵銘之被稱為“熊”,吳一齋有個綽號叫“火腿”,等等,這背后都有故事。從魯迅給許壽裳的書信可知,蔡元康的綽號是“俅男”(也寫作俅南),周作人后來做過這么一番解釋:
其三是俅男。此為蔡谷清的諢名,谷清名元康,乃蔡孑民的堂兄弟,清末留學東京,畢業(yè)于明治大學,夫人郭珊則在女子實踐學校。初至東京以邵明之(文镕)之介紹始識魯迅,同住在本鄉(xiāng)的伏見館,朝夕相見,有些私事也無所不談,所以魯迅送給他這個別名,不過只是背后相稱罷了。我們和蔡孑民后來相見,雖然他的聲名很大,小時候就聽見人說,比之于洪水猛獸,可是見面的時候卻覺得是“古道可風”,并無什么異常的言行,而這位蔡先生卻又是坦率非凡,所以有些自己說的事情或者反要令人懷疑了。[11]
周作人說蔡元康的諢名“俅男”是出于他告訴朋友們的“私事”,但沒有具體說明是什么私事。“俅”出自《詩經(jīng)》:“載弁俅俅”,應是穿著冠服的意思。許壽裳曾提及魯迅和蔡元康的一件趣事:1912年他們幾人一同乘船去北京,魯迅曾半開玩笑說蔡元康“被烏龜背過”,許壽裳對此解釋說:“至于‘烏龜背過’,乃系引用谷清的自述,說從前在北京時,曾到八大胡同妓院吃花酒,打茶圍,忽遇驟雨,院中積水,無法出門了,由妓院男子背負涉水而出?!盵12]不知“俅男”的綽號是否與此有關。從這件事或可了解蔡元康為人做派的某一方面。
蔡元康一家應該是住了半年不到就搬走了,在他們搬走后,1907年下半年,周氏兄弟因為不滿意伏見館的其他客人過于喧鬧,也搬了出去。雖然他們同住的時間只有幾個月,但此后的交往并未中斷。值得一提的是,1908年周作人申請就讀立教大學,蔡元康系擔保人。周作人學籍簿“保證人”一欄,填寫的是蔡元康,三十歲,和周的關系是“知人”(熟人、友人之意),住址是“四谷區(qū)東信濃町十番地”。[13]
許壽裳、魯迅于1909年回國,蔡元康回國應在1910年。多半是由于現(xiàn)在僅存的魯迅致許壽裳的幾封信中,對于蔡元康有一些負面的評價,研究者后來很少關注他和魯迅之間的交往。魯迅在給許壽裳的信中曾對蔡元康頗有微辭:
君之近狀,聞諸邵蔡兩君,早得梗概。凡事已往,可不必言;來日正長,希冀在是。譯學館學生程度何若?厥目之堅,猶南方不?君之講學,過于淵深,若欲與此輩周旋,后宜力改。中國今日冀以學術(shù)干世,難也。(1910年11月15日)
君此后與俅男語或通訊時,宜少憼,彼喜昭告于人,以鳴得意。斯人與奡頭同在以斧斯之之迾者也。此地已寒,北京當更甚。校課竣后,尚希以簡畢來。(1911年1月2日)
俅南善揚人短(與在東京時大不同矣),君若與書札往來,宜留意。(1911年3月7日)
這是魯迅回國后在紹興期間給許壽裳的三封信,在僅存的早年的這幾封信里,魯迅提到了陳子英、邵銘之、蔡元康、張協(xié)和、袁文藪等留日同學的名字,并感嘆“舊友云散,恨何可言?”(1911年1月2日信),再加上收信人許壽裳,這幾位應該就是魯迅留日時期最密切的“朋友圈”。那么,為何在這兩封信中魯迅對蔡元康有這樣的評價?從前一封信看,蔡元康可能對魯迅說了許壽裳在北京的處境,揭了許壽裳的短,所以魯迅也勸誡許壽裳“君之講學,過于淵深,若欲與此輩周旋,后宜力改?!比缜?,周作人為魯迅致許壽裳信中的“俅男”做注解,也說他“坦率非凡,所以有些自己說的事情或者反要令人懷疑了?!濒斞傅诙⑷庑盘嵝言S壽裳今后說話或?qū)懶乓约幼⒁?,因為蔡元康說話口無遮攔,而且喜歡說別人的短處。魯迅為何對蔡元康有這樣的評價,究竟是什么原因,如今已無從知曉。目前僅知道許壽裳和蔡元康回國后都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參加了清政府舉行的游學畢業(yè)生考試,9月發(fā)布的榜單中,蔡元康、許壽裳、邵文镕、張邦華(張協(xié)和)及曾同在仙臺留學的施霖、與周氏兄弟曾同住中越館的但燾等,均榜上有名。[14]其中蔡元康(時年三十二歲)考取法政科舉人,第二年被任命為四川知縣。許壽裳(時年二十八歲),考取文科舉人,與張邦華等一同進入學部任小京官。[15]
但魯迅、許壽裳對蔡元康的不滿很快消散,辛亥革命后,1912年4月魯迅、許壽裳等接到教育總長蔡元培的任命,根據(jù)許壽裳的回憶:“五月初,同由紹興啟程北上,還有蔡谷清和舍侄世璇?!盵16]他們四人是一同結(jié)伴自紹興至北京。從魯迅日記可知,到北京后蔡元康與他們的往來依舊較為密切,經(jīng)常一同吃飯、談天。這里插一句,盡管魯迅反感有人議論“浙江籍”,但在蔡元培主管的教育部確實以浙江籍留日學生居多,形成了一股勢力。盡管后期因職業(yè)、志趣不同,魯迅與蔡元康的交往減少,但日記中仍多有記載:1913年11月29日,蔡元康將赴杭州出任浙江高等審判廳廳長,魯迅與許壽裳、張協(xié)和等在廣和居為他餞行。1915年蔡元康調(diào)任江蘇高等審判廳廳長,翌年回杭州在浙江興業(yè)銀行任職,仍與魯迅保持往來,或互通書信,或登門往訪。1917年冬至次年夏蔡元康為臨時參議院議員。1919年,蔡元康調(diào)杭州中國銀行任職,魯迅這年回紹接眷屬到北京,來去途經(jīng)杭州時均登門拜訪蔡元康,蔡氏亦派人協(xié)助魯迅到捷運公司托運行李等。1921年4月17日,魯迅日記記載“谷青病故”,于5月11日“賻蔡谷青家銀四元”,以致哀悼。[17]
蔡元康去世時,蔡元培正在羅馬,他在《西游日記》1921年4月20日這天有如下記載:
二十日 得里昂轉(zhuǎn)來宋漢章君電,知從父弟谷清去世。谷清少于我十四歲,在革命運動及教育事業(yè),力為我助。留學日本,治法律與經(jīng)濟,曾任蘇州審判廳長,后改入金融界,任中國銀行杭州分行行長。對于浙江省公益,亦多所盡力。持此以往,大有可為。今年僅四十三歲耳;竟以暴疾歿,哀哉!惜哉!我今次西游,既哭仲玉,又哭谷清,旅中郁悒,非可宣言。[18]
在《自寫年譜》中蔡元培也提到蔡元康的去世,以及蔡元康早年對他事業(yè)上的協(xié)助:“國親比我小十四歲,甚有才干,我的區(qū)動革命,我的推行教育,得他的助力很多?!盵19]蔡元培組織光復會,參加同盟會,進行革命活動,蔡元康都追隨其后。1903年張元濟加入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建編譯所,與蔡元培等在上海發(fā)起成立的中國教育會合作,編譯出版了一大批國文、歷史、地理教科書,成為商務印書館的一大特色。這一時期蔡元康也是蔡元培的得力助手。也正由于這一層關系,他留日后能夠?qū)χ苁闲值艿姆g出版助一臂之力。
二、蔡元康與《紅星佚史》的出版
1934年魯迅在寫給楊霽云的信中提到的:
……我因為向?qū)W科學,所以喜歡科學小說,但年青時自作聰明,不肯直譯,回想起來真是悔之已晚。那時又譯過一部《北極探險記》,敘事用文言,對話用白話,托蔣觀云先生紹介于商務印書館,不料不但不收,編輯者還將我大罵一通,說是譯法荒謬。后來寄來寄去,終于沒有人要,而且稿子也不見了,這一部書,好像至今沒有人檢去出版過。[20]
魯迅初到日本時,受到梁啟超所譯科幻探險小說《十五小豪杰》等的影響,開始嘗試用白話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他于1903年出版的《月界旅行》及1906年出版的《地底旅行》都采用了章回體及文白夾雜的譯法?!侗睒O探險記》的翻譯當也在這時期。商務印書館從1903年起推出規(guī)模宏大的“說部叢書”,專門出版翻譯小說,所以魯迅委托文壇前輩蔣觀云幫忙推薦書稿。然而這次投稿不僅被拒絕,還被商務印書館的編輯斥為“譯法荒謬”。
創(chuàng)辦于1897年的商務印書館實力雄厚,在當時的出版界首屈一指,籍籍無名的青年作者要出版譯作并不容易,即便是魯迅也曾遭冷遇。這次受挫對立志從文的魯迅來說無疑是不小的打擊。1907年底在《天義》上有署名“獨應”的《論俄國革命與虛無主義之別》一文,“獨應”系周氏兄弟的共同筆名,此文末尾有一段按語,自述在東京的書店看到林紓譯作后的感想:
論成后數(shù)日,偶從店頭見近人所譯《雙孝子噀血酬恩記》一書,事既無稽,而譯者林氏一序,語尤荒謬。(中略) 近來吾國人心虛偽涼薄極矣,自非進以靈明誠厚,烏能有濟?而諸君子獨喜妄言,至斥求誠之士字【子】為蠢物,中國流行軍歌,又有詈印度波闌馬牛奴隸性者,國人若猶可為,不應有此現(xiàn)象。吾聞序言,如遇鳴鴉,惡朕已形,遏【曷】勝憫嘆也。[21]
商務印書館推出的“說部叢書”中,林紓所譯小說占了很大比重,林譯小說可謂商務印書館的寵兒,不僅以最快的速度出版,而且稿酬也比一般作者高兩三倍。這本《雙孝子噀血酬恩記》,原名The Martyred Fool,英國大畏克司蒂穆雷(D.C.Murray)原著,林紓、魏易合譯,封面題“倫理小說”,收入“說部叢書”第一集第七編,丁未年(1907)九月出版,書前有林紓的“評語”一篇。“獨應”此文卻對這篇“評語”大加抨擊,并感嘆“諸君子獨喜妄言,至斥求誠之士子為蠢物”,從這句感慨中可體會到魯迅當年郁郁不得志的憤懣心緒。
但與此同時,魯迅仍在積極謀求商務印書館的認可。在1906年夏秋二弟周作人赴日留學后,周氏兄弟作為林紓翻譯小說曾經(jīng)的粉絲,也開啟了合作翻譯的模式,并且仰仗蔡元康這樣一位朋友助力,他們兄弟倆這時期合作翻譯的三部書稿中有兩部被商務印書館接納,并順利出版。周作人后來多次在文章中回顧這段“賣稿”經(jīng)歷,在《我是貓》一文中他提到:
一九○六至八年中間翻譯過三部小說,現(xiàn)在印出的有英國哈葛得與安度闌二氏合著的《紅星佚史》,有丁未二月的序,又匈加利育珂摩耳的《匈奴奇士錄》,有戊申五月的序。這種書稿賣價至多兩文錢一個字,但于我卻不無小補,伽納忒夫人譯《屠介涅夫集》十五冊以及勃闌特思博士的《波闌印象記》這些英書都是用這款買來的。還有一部譯本是別一托爾斯泰的小說《銀公爵》,改題“勁草”,是司各德式的很有趣味的歷史小說,沒有能賣掉,后來連原稿都弄丟了。戊申以后遂不再賣稿,雖然譯還是譯一點,也仍是譯歐洲的作品……[22]
周作人也屢次提到蔡元康為他們兄弟倆出版書稿提供的幫助。在《遺失的原稿》一文中他寫道:
光緒丙午九月我到東京,住在本鄉(xiāng)湯島的伏見館內(nèi),慢慢動手翻譯英國哈葛得安特路郎共著的小說《世界欲》,至丁未二月譯成,改名為《紅星佚史》,由故蔡谷清君介紹,賣給商務印書館,得價洋二百元。[23]
據(jù)序文上所記是在丁未(一九○七)年二月譯成,那時還住在伏見館里,抄成后便寄給商務印書館去看,回信說可以接收,給予稿費二百元,還要一個賣稿的中保人,這時我們恰好便請蔡谷卿做了,因為他是當時場面上的人物,是最好沒有的了。十一月中《紅星佚史》就出版了,作為《說部叢書》的初集的第七十八種。[24]
《紅星佚史》是周氏兄弟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第一部翻譯小說,小說系兩位英國作家合著:一位是林紓也很欣賞的羅達哈葛德,現(xiàn)通譯為亨利·萊特·哈葛德(或哈格德),是19世紀后期英國新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以創(chuàng)作非洲冒險故事而聞名,代表作有《所羅門王的寶藏》《她》等;另一位作者安度闌俱,周作人后來譯為安特路朗,現(xiàn)通譯為安德魯·朗格(Andrew Lang,1844—1912),是英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詩人、民俗學家,以研究神話、民間傳說聞名于世。這部翻譯小說列入商務印書館“說部叢書”初集第八編,題為“神怪小說”,版權(quán)頁注明:“原著者 英國羅達哈葛德 安度闌俱;譯述者 會稽周逴”;出版時間為“丁未年十一月”,即公歷1907年12月。本書正文前有《小引》一篇,末尾落款是“丁未二月,會稽周逴識”,可知本書譯成于公歷1907年3月前后,恰好也是蔡元康來到日本之時。
顯然,周氏兄弟能賣稿成功,與蔡元康的推薦大有關系。堂兄蔡元培與商務印書館的密切關系,及其與張元濟的深厚交情,使蔡元康順理成章成為介紹人。在蔡元康的幫助下,譯稿《紅星佚史》被商務印書館接納,不僅如此,蔡元康還做了周氏兄弟與商務印書館簽約出版合同的擔保人。周作人文中說蔡元康是“當時場面上的人物”,言下之意應該是指他交游廣闊,經(jīng)濟上具有相當實力,又能慷慨助人。
蔡元康的這次推薦,對于周氏兄弟的經(jīng)濟也大有助益。這次賣稿所得稿費為二百元,這個數(shù)目不算小,當時魯迅和周作人留學的官費是每人每年四百元,也就是說他們出版這本書所得是一個人一年官費的二分之一。周作人在《東京的書店》一文中提到早年在丸善書店購買的文學書籍,也曾提到:“不過當時普通留學官費每月只有三十三圓,想買這樣大書,談何容易,幸而有蔡谷清君的介紹把哈葛德與安特路朗合著的《紅星佚史》譯稿賣給商務印書館,凡十萬馀字得洋二百元,于是居然能夠買得”。[25]周作人后來回顧這段往事時,兄弟倆已經(jīng)決裂多年,所以他只說“于我卻不無小補”,實際情況當然是于他們兄弟倆在經(jīng)濟上均“不無小補”,且對他們?nèi)蘸髲氖挛膶W是很大的激勵。
不僅如此,在稿費到手前蔡元康還借錢給兄弟倆用于購書。周作人晚年在《知堂回想錄》里提到:
初次出馬成功,就到手了兩百塊錢,這是很不小的一個數(shù)目,似乎可以買到好些外國書了。在錢還沒有寄來之前,先向蔡谷清通融了一百元,去到丸善書店買了一部英譯《屠介涅夫選集》,共有十五本,每本里有兩三張玻璃板插圖,價錢才只六十先令,折合日金三十元,實在公道得很。我們當時很是佩服屠介涅夫,但不知為了什么緣故,卻總是沒有翻譯他的小說過,大約是因為佩服的緣故,所以不大敢輕易出手吧。此外又看見出版的廣告,見有丹麥的勃闌兌斯的《波蘭印象記》在英國出版,也就托丸善書店去訂購一冊,這書是倫敦的海納曼所出,與《屠介涅夫選集》是同一書店印行的。勃闌兌斯大概是猶太系的丹麥人,所以有點離經(jīng)叛道,同情那些革命的詩人,但這于我們卻是很有用的。他有一冊《俄國印象記》,在很早以前就有英譯了,在東京也很容易得到,這與后出的克魯泡金的《俄國文學上的理想和現(xiàn)實》,同是講十九世紀俄國文學的好參考書。至于《波闌印象記》,尤其難得,在后來得著札倍耳的德文《世界文學史》以前,差不多沒有講波蘭文學的資料,替《河南》雜志寫《摩羅詩力說》的時候,里邊講到波蘭詩人,尤其是密克威支與斯洛伐支奇所謂“復仇詩人”的事,都是根據(jù)《波蘭印象記》所說,是由我口譯轉(zhuǎn)述的。講匈牙利的,有一冊《匈牙利文學史論》,是奧大利系的匈牙利人賴息所著,也是很有用處,但那是偶然買到,不是這一回所特地去訂購的。[26]
稿費還沒到手,周氏兄弟已經(jīng)迫不及待想用這筆錢去購買他們渴慕的書籍,遂向蔡元康提前預支一百元,由此可見他們交情之好,也足可證明蔡元康對這兄弟倆在文學事業(yè)上的熱心支持。第一部書稿得以在商務印書館出版,對魯迅和周作人無疑是極大的激勵,也鼓舞了他們繼續(xù)從事翻譯和文學創(chuàng)作。此后,周氏兄弟又一鼓作氣翻譯了《勁草》,也投稿給商務印書館,可惜未能出版。1908年10月周氏兄弟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第二部小說《匈奴奇士錄》,小說原作者育珂摩耳,現(xiàn)通譯為約卡伊·莫爾(1825—1904),是匈牙利杰出的浪漫主義小說家。這部翻譯小說列入商務印書館“說部叢書”二集第五十一編,被歸入“言情小說”, 出版后獲得稿費一百二十元。[27]這部書稿是否經(jīng)由蔡元康介紹不得而知,但第一部書稿介紹成功,則后面與商務印書館洽談也就比較容易了,這是可以想見的。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早期出版的《紅星佚史》和《匈奴奇士錄》,另一部譯作《黃薔薇》也是經(jīng)蔡元培介紹,于192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蔡元培、蔡元康兄弟對于周氏兄弟在翻譯出版事業(yè)上的大力襄助,值得銘記。
注釋:
[1]原刊1936年11月16日《宇宙風》(半月刊,上海)第29期和同年11月《青年界》(半月刊,上海)第10卷第4期。收入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7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145頁。
[2]周作人:《下宿的情形 知堂回想錄(七一)》,1961年4月2日作。本文引自《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51頁。
[3]周作人:《下宿的情形 知堂回想錄(七一)》,1961年4月2日作。本文引自《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第351頁。
[4]周作人:《徐錫麟事件 知堂回想錄(七四)》,1961年5月6日作。本文引自 《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第360頁。
[5]周作人:《許陳邵蔡 隨筆外篇(一○八)》,原刊1950年12月30日《亦報》,署名鶴生。本文引自《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0卷,第860頁。
[6]佚名編:《清末各省官/自費留日學生姓名表》,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五十輯,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23頁。
[7]佚名編:《清末各省官/自費留日學生姓名表》,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五十輯,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119頁。
[8]佚名編:《清末各省官/自費留日學生姓名表》,沈云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xù)編第五十輯,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第292頁。
[9]周作人:《徐錫麟事件 知堂回想錄(七四)》,1961年5月6日作。本文引自 《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第360頁。
[10]周作人:《看戲 魯迅在東京(二五)》,原刊1951年6月2日《亦報》,署名十山,收入《魯迅的故家》。本文引自《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1卷,第554頁。
[11]周作人:《魯迅佚文及注解》,原刊1963年1月17日《光明日報》,署名仲密。本文引自《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4卷,第3頁。
[12]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峨嵋出版社1947年出版。本文引自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選編:《魯迅回憶錄》(專著上冊),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239頁。
[13]【日】波多野真矢::《周作人與立教大學》,《魯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2期。
[14]《學部考取東西洋游學畢業(yè)生名單》, 《申報》1910年9月8日第18版,第13501期。
[15]《上諭》,《申報》1910年10月6日第2版,第13529期 ?!锻⒃囉螌W生分部分省掣簽名》,《申報》1911年6月29日第26版,第13789期。
[16]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峨嵋出版社1947年出版。本文引自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選編:《魯迅回憶錄》(專著上冊),第239頁。
[17]《光復會會員蔡元康》,收入紹興魯迅紀念館編:《魯迅與他的鄉(xiāng)人三集》 ,浙江: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第232頁。
[18]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344頁。
[19]高平叔編:《蔡元培全集》第7卷,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323頁。
[20]1934年5月15日魯迅致楊霽云信,《魯迅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99頁。
[21]《天義》第十一、十二期合刊“社說”欄,1907年11月30日刊,署名獨應。本文引自萬仕國、劉禾校注:《天義·衡報》(上),第192頁。
[22]周作人:《我是貓》,1935年5月作,收入《苦竹雜記》。本文引自《周作人散文全集》第6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第609頁。
[23]周作人:《遺失的原稿》,1945年7月3日作,收入《知堂乙酉文編》。本文引自《周作人散文全集》第九卷, 第557頁。
[24]周作人:《翻譯小說上 知堂回想錄(七七)》,1961年5月7日作。本文引自《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第369頁。
[25]周作人:《東京的書店》,原刊1936年10月1日刊《宇宙風》第26期。本文引自《周作人散文全集》第7卷,第342頁。
[26]周作人:《翻譯小說下 知堂回想錄(七八)》,1961年5月8日作。本文引自《周作人散文全集》第13卷,第372頁。
[27]周作人:《墨痕小識》,本文原署“甲寅六月起孟記”,甲寅六月是1914年7—8月,但文中記事至(民國)八年即1919年12月27日。收入《周作人散文全集》第2卷,第2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