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日”大型文學實踐活動走進中國大運河滄州段
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辦的2023“中國一日?走近中華文明”大型文學實踐活動以6月26日至7月10日為周期,并在6月26日在全國拉開帷幕。受中國作家協(xié)會選派,7月7日至8日,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xié)會會員張艷對中國大運河河北滄州段進行定點采訪活動。
7日下午,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資源作協(xié)主席陳國棟,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自然資源作協(xié)副主席、中國大地出版?zhèn)髅郊瘓F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代表、《中國大運河文化》主編,中國作家運河行組委會執(zhí)行主任兼秘書長周偉苠,中國自然資源作協(xié)副主席兼秘書長周習,著名作家、《散文百家》雜志原社長苗莉,中國作協(xié)會員、孫犁散文獎獲得者賈志紅,中國自然資源作協(xié)影視委員會主任朱夢棣,中國自然資源作協(xié)駐會作家皖心,河北作家高麗明,大運河文化研究中心編輯吉如意和滄州市部分作家代表組成采風團,滄州市第十一屆政協(xié)副主席、市文聯主席梁振剛,中共滄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賀治起,滄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董永盛,中共吳橋縣委副書記賈金周,吳橋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孟凡強,滄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于樂永,滄州市社科聯副主席王秀云和滄州市文聯副主席、作家協(xié)會主席苗笑陽,滄州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高海濤、吳相艷,副秘書長王晨,詩歌委員會主任呂游以及相關縣區(qū)領導、有關部門負責人與張艷共赴滄州市博物館,開啟活動的第一站。市博物館內陳列有大運河相關文物和用現代手段還原再現的古時景象,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大運河在滄州這片歷經滄桑之地留下的文化積淀。
大運河文化展廳,以大運河的歷史沿革和發(fā)展為主線,從中國大運河、河北大運河、滄州大運河三個截面,展示中國大運河的偉大歷史成就,以及大運河溝通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兩岸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之后采訪滄縣捷地分洪設施,捷地分洪設施包括捷地分洪閘、乾隆御石碑、清代憲示碑,1933年德國西門子啟閉機。捷地分洪閘為捷地減河的河首工程,是南運河段現存最早的分洪閘,是連接南運河和捷地減河的重要水利設施,始建于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為治理洪災開挖捷地減河,并在減河上口建橋設閘。其后歷朝均在此地興修水利,或置閘蓄流,或設壩減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利工程。采訪過程中恰逢捷地閘開閘放水,氣勢仿若回到當年,立于閘壩可一睹南運河水的洶涌波濤。
傍晚,采風團在滄州大運河發(fā)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漫步市中心城區(qū)“中軸線”的百獅園公園,乘船夜游大運河。坐在古色古香的游船中,感受兩岸亭臺樓榭和繁華的運河市集。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從2022年9月,滄州段運河實行旅游通行以來,已接待游客萬次,開設了園博園游線、百獅園碼頭南北游線等切合行船的具體線路,為“一船明月過滄州”做著美麗的注腳。
8日上午,采風團由中共吳橋縣委副書記賈金周,吳橋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孟凡強陪同,一起在大運河滄州段的“南入口”吳橋縣考察采訪。吳橋縣是京杭大運河從南至北進入河北的第一站,境內依然保存著原生態(tài)的運河景觀,這里運河河道蜿蜒曲折,形成了“九曲十八彎”的獨特風貌。吳橋雜技響譽全國,走向世界。采風團在一座座雜技小院觀看表演,驚嘆雜技藝術家們的表演精彩絕倫。
“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tǒng)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笨粗鸷车囊荒灰荒?,張艷表示,作為一名作家,有責任為大運河的保護、研究、發(fā)掘、傳承運河文化貢獻力量。
據悉,中國作協(xié)“中國一日”系列全國作家聯動大型主題文學實踐活動自2020年啟動,每年確定一天和一個主題,由中國作協(xié)及46個團體會員單位聯動,用文學的方式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