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演義”愛“三國”? 胡適關(guān)于《三國演義》的幾點解說
回想“五四”時期,幾乎所有的傳統(tǒng)觀念都受到了重新審視。當時極具開拓精神、富有開闊視野的一代學(xué)人所做的工作,許多至今是我們研究的基點。譬如前數(shù)年電視講座上熱鬧地品讀《三國演義》之類,其實乘“五四”風(fēng)云而起,“暴得大名”的胡適早就認真做過,并且得出了許多與今人不甚相合,卻極富啟發(fā)意義的看法。
一
在當時人的觀念里,“小說”云云,“隨意雜說者也”,是引車賣漿之流喜歡的玩意兒,難登大雅之堂。但是,經(jīng)過學(xué)界重鎮(zhèn)梁啟超的大力鼓吹,再經(jīng)由蔡元培、胡適乃至魯迅等一流人物參與研究,寫出專論專著,小說的地位漸次提高,也引起了學(xué)者及大眾的重視。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曾隨胡適研習(xí)過《紅樓夢》的安徽績溪人汪原放,陸續(xù)將多部舊小說用新式標點重新點讀出來,由上海亞東圖書館排印出版,引起了很大反響。用胡適的話說:“他(它)在教育上的效能一定比教育部頒行的新式標點符號原案還要大得多?!敝档靡惶岬氖?,這多部小說,后來都由風(fēng)頭正健的胡適詳加考證,寫出評論考訂文字,予以重新估價。舊小說由新文人作考證,當然另有一番氣象。這也是引起人們注意的一個亮點。
胡適最早寫出的,是關(guān)于《水滸傳》的考證,時間在1920年7月。此文洋洋灑灑,達數(shù)萬字。1922年5月,他又為汪原放標點的《三國志演義》寫出一篇研讀性序言來。這一篇,他卻似乎沒有太多話要說,只是就幾個突出問題談了自己的觀點。這與胡適對《三國演義》的看法以及他當時側(cè)重的研究方向有關(guān)系。1917年時,胡適在回復(fù)錢玄同的一封信中說:“故鄙意以為吾國第一流小說,古惟《水滸》、《西游》、《儒林外史》、《紅樓夢》四部,今人惟李伯元、吳趼人兩家,其他皆第二流以下耳。”李伯元的代表作是《官場現(xiàn)形記》,吳趼人的代表作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胡適心目中的古代第一流小說,沒有《三國演義》,甚至它連《官場現(xiàn)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也不及,這其中的緣由,他在給此書寫的研讀性序言及其他閱讀文字里有更為詳細的解說。
二
《三國演義》為何一直以來都能引起人們的想象和興趣呢?胡適認為“這也是很自然的”。從歷史研究的角度,從人們的心理傾向上看,三國時期都很容易引發(fā)人的興味。對此,胡適有一節(jié)通貫中國歷史,又很獨到、有意思的解說。他認為,中國歷史上,有七個分裂的時代:春秋戰(zhàn)國;楚漢之爭;三國;南北朝;隋唐之際;五代十國;宋金分立時期。這其中,南北朝與南宋時期都是不同民族的分立,中國人心理上總有一點“華夷”觀念,所以對“北朝”史事都不大注意,因而就不大容易形成歷史演義。南宋時期同樣,小說也只是《說岳》等有限且影響不大的作品。其余的幾個分立時期,應(yīng)該可以成為演義小說的好材料。為何?這種時期:“人才容易見長,勇將與軍師更容易見長,可以不用添枝添葉,而自然有熱鬧的故事。”
可為何這幾個分立階段,偏偏只有“三國”時期,最后被充分“演義”,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大影響呢?關(guān)于這一點,胡適的解說頗有啟發(fā)意味:“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太古了,材料太少了;況且頭緒太紛繁,不容易做得滿意。楚、漢與隋、唐又太短了,若不靠想象力來添材料,也不能做成熱鬧的故事。五代十國頭緒也太繁,況且人才并不高明,故關(guān)于這個時代的小說都不能做好。”只有三國時代,魏、蜀、吳三方的人才可算勢均力敵,《三國志》及裴松之的注里保存了大量材料,頗有小說趣味,“因此,這個時代遂成了演義家的絕好題目?!边@個見解,不僅是文學(xué)的,也是歷史的、心理的,這大約是須有現(xiàn)代觀念和知識眼光的人才做得出來。
三
胡適當時對《三國演義》的形成,有一個總體認知:即它“不是一個人做的,乃是五百年的演義家的共同作品”。這是一個基本事實。遠在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的《驕兒》詩中就有了“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戲謔張飛的虬曲胡須,笑話鄧艾的口吃)這樣牽涉三國人物的詩句,可以證明晚唐時已經(jīng)有“說三國”的情形了。蘇軾在筆記《東坡志林》里,也記載了當時小孩聽書時的情態(tài):“涂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毙侯B皮,家里人也討嫌,只好給他們一點小錢,讓他們?nèi)ヂ犎苏f書。說的書里,三國故事極為吸引人。人們聽見劉備吃了敗仗,都皺起眉頭甚至落淚;可聽見曹操敗了,都高興暢快起來??梢娝未鷷r三國故事已頗為風(fēng)靡,并且形成了“擁劉貶曹”的民間觀念。
唐宋以降,三國故事更豐富了。元代是我國雜劇創(chuàng)作的繁盛時期,這其中有大量諸如《臥龍崗》《三戰(zhàn)呂布》《哭周瑜》《單刀會》《博望燒屯》《諸葛祭風(fēng)》《五丈原》之類三國故事的作品。從這些名稱及現(xiàn)存雜劇內(nèi)容,“可以推知宋至明初的三國故事大概與現(xiàn)行的《三國演義》里的故事相差不遠?!薄白羁勺⒁獾氖?,曹操在宋朝已成了一個被人痛恨的人物,諸葛亮在元朝已成了一個足計多謀的軍師,而關(guān)羽已成為一個神人?!边@與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關(guān)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的描寫、判斷如出一轍。
散文的《三國演義》,據(jù)胡適看來,應(yīng)當是從宋代以來“說三分”的“話本”演進變化而來。自然,當時的“話本”,還是較為淺陋的。同已經(jīng)風(fēng)行的《水滸傳》相比,用當時學(xué)者的評價:“二書淺深工拙,若霄壤之懸。”我們今天通行的《三國演義》,是經(jīng)過清初毛宗崗大加整理后的本子。對毛宗崗的貢獻,胡適認為“最重要的有幾點”:(1)文字上的修正:“俗本(即明本)之乎者也等字,大半齟齬不通;又詞語冗長,每多復(fù)沓處?!保?)增加有文學(xué)吸引力的故事:“如關(guān)公秉燭達旦,管寧割席分坐,曹操分香賣履,于禁陵闕見畫,以至武侯夫人之才,康成侍兒之慧,鄧艾鳳兮之對,鐘會不汗之答,杜預(yù)《左傳》之癖?!保?)添入了孔融《薦禰衡表》,陳琳《討曹操檄》等文章,增加了“演義”的文化分量;(4)刪削了一些不利于作品主題的文字;(5)刪削了一些不必要的詩詞;(6)辨正了一些不夠合情理或不甚妥帖的故事。從今天的深切影響及傳播廣度看,對于《三國演義》,毛宗崗實在功不可沒。
四
在做了一番考察后,胡適卻得出了這樣的結(jié)論:“……(《三國演義》)仍舊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勢力的通俗歷史講義,不能算是一部有文學(xué)價值的書?!睘楹危亢m說出兩個原因:“第一,《三國演義》拘守歷史的故事太嚴,而想象力太少,創(chuàng)造力太薄弱?!边€認為:“此書中最精彩,最有趣味的部分在于赤壁之戰(zhàn)的前后,從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起,到三氣周瑜為止?!痹诤m看來,這個時期,三國人才會聚于此,“演義”家們得以盡力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打破了歷史事實的藩籬束縛,因此能將此時“寫得很熱鬧”。他這樣比較:“《水滸傳》全是想象,故能出奇出色。”由此,我們摸清了胡適對于小說的要求:有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而《三國演義》過分拘泥史實,因而不能看作小說(演義),尤其無法作為杰出小說看。
第二點,胡適認為:“《三國演義》的作者,修改者,最后寫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天才的文學(xué)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他舉例說,書中盡力寫諸葛亮的足計多謀,結(jié)果“竟成一個祭風(fēng)祭星,神機妙算的道士”。他們寫劉備“仁義”,最終只能寫一個“庸懦無能”之人。想寫出關(guān)羽的神武,“然而關(guān)羽竟成了一個驕傲無謀的武夫?!保ㄟ@些也是魯迅對此書人物描寫的看法。胡適在文尾有小注:“作此序時,曾參用周豫才先生的《小說史講義》稿本,不及一一注出,特記于此。”說胡適這些看法得益于魯迅,當不屬冒昧。)
其它譬如文學(xué)的技術(shù),胡適認為:“更‘平凡’了”。“文學(xué)的技術(shù)最重剪裁。會剪裁的,只消極力描寫一兩件事,便能有聲有色。《三國演義》最不會剪裁,故此書不成為文學(xué)的作品。本領(lǐng)在于搜羅一切竹頭木屑,破爛銅鐵,不肯遺漏一點。”
有趣的是,盡管因為這么幾點,胡適不認可《三國演義》為文學(xué)作品,但是,事實在前,他又不能不承認:“然而《三國演義》究竟是一部絕好的通俗歷史。”甚至“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它的魔力”。數(shù)百年來:“無數(shù)的失學(xué)國民從這部書里得著了無數(shù)的常識與智慧,從這部書里學(xué)會了看書寫信作文的技能,從這部書里學(xué)得了做人和應(yīng)世的本領(lǐng)?!薄度龂萘x》是一部“趣味濃厚,看了使人不肯放手的教科書”,甚至“‘四書’‘五經(jīng)’不能滿足這個要求,二十四史與《通鑒》《綱鑒》也不能滿足這個要求,《古文觀止》與《古文辭類纂》也不能滿足這個要求,但是《三國演義》恰能供給這個要求”。
說到這些,胡適也許沒有想到,有如此“魔力”,包含這么多“常識和智慧”,“趣味濃厚”,能使人“學(xué)得了做人和應(yīng)世本領(lǐng)”的著述,僅是一部通俗歷史能夠達到?他的這些舉例,恰恰證明了《三國演義》是一部包羅豐富,有高度文學(xué)技巧(產(chǎn)生魔力來源),源于史實又超乎史實的文學(xué)作品。雖然胡適當時是在以他見到的國外文學(xué)作品作為標尺,可回到中國的文學(xué)源流,并以國外作品的“魔力”“文學(xué)技巧”“剪裁本領(lǐng)”等特征衡量,《三國演義》的確仍是一部真正的、了不起的文學(xué)作品。
當然,在這里并非想與先賢爭論一番。我們只是感覺到,當時許多研究雖屬草創(chuàng),但觀其眼界、魄力、氣象,均非今天的擺弄許多小噱頭可比,僅僅胡適見出“三國時期最易成為小說題目”一點,對今天人們的認識,就仍然有很大的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