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文化高度:與日月同輝
屈原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詩人,又是思想文化的巨人,他是中華民族精神最集中的體現(xiàn)者、塑造者、導引者,他的偉大形象和高尚品格、他的精神和氣質(zhì),尤其是他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幾千年來,感動、激勵著歷代中國人,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民族品格的塑造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文化史上,被稱作與日月同輝者,首推孔子與屈原。《論語·子張》載子貢說:“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敝祆洹墩撜Z集注》解釋說:“日月,喻其至高。”說孔子之賢,如日月光輝,至高至亮,無人超越。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拼酥疽玻m與日月爭光,可也?!狈Q頌屈原志潔行廉的精神和品格如日月一樣放射著至高而無限的光芒?!妒酚洝た鬃邮兰摇诽饭唬骸坝嘧x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祇回留之,不能去?!薄妒酚洝で袀鳌诽饭唬骸坝嘧x《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薄妒酚洝返摹疤饭弧睋?jù)信有120余篇,大多秉筆直評、畫龍點睛,彰顯客觀公正的史學觀。唯有對孔子和屈原則是帶著濃烈的個人感情,以讀其著、尋其跡、“想見其為人”的基本相同筆調(diào),發(fā)出了觸動人們心靈的贊嘆。司馬遷以偉大史學家縱覽古今的高遠眼光,盛贊屈原與孔子一樣“與日月爭光”,是對屈原歷史影響的至高文化定位。
漢代以后,屈原的地位雖然可能難與孔子比肩,但屈原的“與日月同輝”仍是后人的共識。南朝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說:“屈平聯(lián)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風云。”反映了六朝時期人們對屈原的尊崇。唐代的李白《江上吟》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則以屈原與楚王對比的手法,彪炳屈原的偉大與永恒。南宋時期,朱熹《楚辭集注·序》稱:“原之作,其志之切而詞之哀,……讀者其深味之,真可謂慟哭而流涕也?!薄冻o后語》又說:“屈子之心,其為忠清潔白,固無待于辯論而自顯,……乃千載而一人哉?!笔①澢闹一炅x魄。
站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看,屈原和孔子一樣,是中國歷史上鮮有其比的精神導師,他們以不同的途徑與方式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建構(gòu)做出了他人難以企及的貢獻。孔子創(chuàng)始儒學,繼往開來,以其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體系為中華民族確立精神方向、道德標準和核心價值觀。屈原,則是通過震古爍今的偉大詩篇,展示個人品格修為、精神意志和生命指向,為歷代中國人樹立了典范與榜樣。沒有孔子,中國人傳統(tǒng)的“三觀”就不是現(xiàn)在這個面貌;沒有屈原,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就缺乏一個昭示日月的坐標。
屈原對中華民族精神建構(gòu)的最大貢獻,還是他偉大愛國者的形象屹立于民族精神之巔而影響了千秋萬代。他的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在他的幾乎所有作品里,也展示在我們所見他的所有修為中。他對祖國的熱愛賦予他對楚國山水草木、世俗民情以熾熱的愛戀之情;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與對祖國的熱愛是高度一致的;他的命運乃至喜怒哀樂與國家興衰、人民福祉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他處污泥而不染、敢于同惡勢力斗爭的高潔品格,是他愛國精神的不竭動力;他洞悉戰(zhàn)國時代合縱連橫的政治風云,深刻透悉張儀之徒的權(quán)術(shù)把戲,從而主張聯(lián)齊抗秦、進而統(tǒng)一天下。他在國都淪陷、山河破碎、報國無門的悲憤和痛苦中,毅然以投水自盡的壯烈結(jié)局詮釋了他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屈原正是以不朽之作和剛毅的行為完美呈現(xiàn)了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產(chǎn)生了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值得關(guān)注和研究的是:屈原的時代,文人士子,包括官吏,乃至國相、重臣,他們的國家觀念并不強,普遍的風氣是哪國重用,就到哪國去。所謂“六國之時,賢才為之臣,入楚楚重,出齊齊輕,為趙趙完,畔魏魏傷”(王充《論衡·效力篇》)。但屈原卻獨有強烈的愛國情懷,并一再表示至死不變。以至于百年后,賈誼寫《吊屈原賦》,都難以理解他的忠貞和執(zhí)著:“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瞝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懷此都也?”
屈原之愛國,也并非僅僅愛其姓族之國,他心里裝著的是整個中華民族。他自稱是高陽氏顓頊的后裔,而顓頊則是一直活躍于黃河流域政治舞臺上的“五帝”之一。他在《天問》中所提及的人物、事件,時間上,自遠古的三皇五帝,下迄夏、商、周三代,直至春秋戰(zhàn)國;地域上則遍及黃河、長江等廣大區(qū)域。久遠廣闊的時、空,反映出屈原關(guān)心的是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大業(yè)和民族發(fā)展的未來。這種跨越時代局限、超越歷史常規(guī)的博大愛國情懷,對中華民族愛國主義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形成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同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的形成和發(fā)展一樣,中華文明有賴于黃河、長江兩條世界級大河的孕育和滋養(yǎng)。在距今五千年左右,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古城遺址、中游的屈家?guī)X文化稻作遺存、上游的三星堆文化遺址,都有驚人的文明發(fā)現(xiàn)。長江與黃河流域一樣,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fā)祥地。正是在與長江流域文明的充分交流和高度融合中,才造就了以黃河文明為主體、高度發(fā)達的三代文明,為中華民族的形成、發(fā)展奠定了深厚的根基。進入被稱為中華文明“軸心時代”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楚文化為代表的長江文明,厚積薄發(fā),煥發(fā)出奇異、絢麗的光彩。而其杰出的、唯一代表人物即是屈原。
長期以來,人們關(guān)注戰(zhàn)國時代中華文化的燦爛之景,多關(guān)注諸子百家爭鳴。梁啟超先生將其分為北派和南派,認為北派以孔子為正宗,南派則以老子為正宗,以屈原為支流。并描述爭鳴情狀說:“孔北老南,對壘互峙,九流十家,繼軌并作?!边@段著名的論說,雖影響甚大,但深入分析,卻大有可斟酌之處。其一,老子為陳人非楚人。雖然《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老子是楚苦縣(今之河南鹿邑)人,但同篇記載“孔子適周,講問禮于老子”的時候,苦縣之地尚屬陳國,距離楚滅陳,還有數(shù)十年,老子終其一生應(yīng)是陳國人。其二,苦縣不在長江流域,而在黃河流域,老子是北人不是南人。其三,從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在函谷關(guān)前著述《老子》一書,老子之子曾為魏國將軍等記載看,老子一生活動于黃河流域,應(yīng)該沒到過長江。大致說來,孔東老西,應(yīng)該都是北派。有人把莊子的浪漫主義也歸為南方,并稱“屈莊”,同樣失之偏頗。莊子為宋人,隱身世外,釣于濮水(黃河支流),魏相惠施是其僅見的老朋友,除了拒絕楚王聘其為相的傳說(錢穆力辯此事“不必信”,見《先秦諸子系年·莊周生卒考》)之外,與楚的交往也并不多,很難因其作品的浪漫主義而歸于南方。事實上,是否浪漫主義,并非南北文化之根本差異,“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黃伯思《校定楚辭序》)才是南方(長江)文化的鮮明地域特征,屈原應(yīng)是古代南方(長江)文化唯一杰出代表。
屈原生活的時代,已進入南北文化大交流時期,黃河流域諸子百家的理性精神,深深影響了屈原。在其詩作中,寄寓著豐富、深厚、系統(tǒng)的理性精神?!段男牡颀垺け骝}》中說“楚辭者,體憲于三代”,指屈原作品取法于《詩》《書》《易》《禮》等三代的經(jīng)典。事實上,屈原是一個以長江文化為底蘊,以儒家思想為主體,吸收諸子百家精華而形成的文化巨人,是南北文化融合的結(jié)晶。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發(fā)現(xiàn)的荊州郭店楚簡被認為出土于楚國太子之墓,其中有很多儒家思孟學派的竹簡,屈原時代與郭店楚簡相近,這就為屈原思想的形成找到了新的可靠注腳。屈原既是長江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中華民族的偉人。
(作者:王志民,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齊文化研究基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