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澄清紀念館漫行記
青磚黛瓦,古色古香,質樸大方,這是對郭澄清紀念館的第一印象。仲夏時節(jié),穿越大片的金黃色的麥田,伴隨著豐收的暖風,在道路的轉角一下子躍入眼簾。就這樣,時光穿梭回幾十年前,閑庭信步,沉浸品味,與那段崢嶸歲月撞了個滿懷。
郭澄清紀念館位于德州寧津的郭皋村,占地面積約1800平米,傳統(tǒng)的四合院式結構,三個主題展館各具特色。徜徉其間,一幅幅老照片、一個個老物件、手稿、名人題詞和歷史檔案等,見證著郭澄清老先生堅守信仰、艱苦樸素、融入群眾、頑強拼搏的為民情懷,使參觀者們能切身感受到郭老先生創(chuàng)作的艱辛不易,更為他一生為民、醉心寫作、無私奉獻的精神所深深打動。
郭澄清老先生是山東文壇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領軍人物,也是山東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著有長篇小說5部,中篇小說1部,短篇小說(包括小小說)100多篇(結集40余篇),散文30余篇,詩歌400余首,報告文學30余篇,此外還有人物速寫、評論、短論等,共計400多萬字。其中較有影響的作品有詩歌《北京太陽暖心房》《鐵頭和駱駝的故事》,短篇小說《黑掌握》,長篇小說《大刀記》《龍?zhí)队洝贰稕Q斗》《歷史悲壯的回聲》,短篇小說集《社迷》《公社的人們》《小八將》,中短篇小說集《麥苗返青》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他的鴻篇巨著《大刀記》是唯一一部描寫魯西北人民在日本鬼子鐵蹄下堅強不屈、英勇抗爭的小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大刀記》的各種版本,包括小人書、廣播評書、電影曾風靡全國,并被譯成多國文字。2019年9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書系,《大刀記》以1975年7月版本再次出版。至今為止,說起《大刀記》來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許多六七十年代生人更是耳熟能詳?shù)摹?/p>
郭澄清老先生一生著作頗豐,而且都是在有限的時間里完成的,這不得不提到他老人家人性的一個閃光點——刻苦勤奮。他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步入文壇的,至1989年去世。其間經(jīng)歷了動蕩歲月的文壇停滯和荒蕪,真正用于創(chuàng)作的時間實際上才不足30年。他始終不離家鄉(xiāng),扎根農(nóng)村,根植大地,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他既寫解放后的農(nóng)村生活,反映農(nóng)民的心聲,又寫解放前的人民革命戰(zhàn)爭,反映人民群眾奮勇殺敵的英雄氣概。他以夢為馬、執(zhí)筆為“刀”,描繪出以農(nóng)民為主體的具有真善美特點的人物譜系,所體現(xiàn)出的“藝術的精神就是力求用詞句、色彩、聲音,把您心中所有美好的東西,把人身上所有最珍貴的東西——高尚的、自豪的、優(yōu)美的東西”刻畫出來(朱德發(fā)先生發(fā)表在《文藝報》)。這也恰恰契合了當下所倡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以及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這一根本原則,只有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筆端,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講好人民的故事,才能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作家這個稱謂。
參觀者邊走邊聽邊看,對郭澄清老先生的文學造詣給予高度評價,并深刻感悟其堅守信仰、艱苦樸素、深入基層、聯(lián)系群眾、頑強與疾病斗爭的精神,感受那段血雨腥風的艱難抗戰(zhàn)歲月。同時對紀念館的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提出建設性建議,希望以此提升教育基地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真正將“崇德、尚義、篤信、圖強”的大刀精神發(fā)揚光大。
步出展館,外面驕陽似火,心中熱血沸騰。四四方方的院子里,只見一棵杏樹拔地而起,枝葉繁茂,碩果累累,黃里透紅的果實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喜人。駐足于此,不禁令人思緒蕩漾:《莊子·雜篇·漁父第三十一》說:“孔子游于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币虼耍搅怂未?,孔子第四十五代孫孔道輔增修祖廟,"以講堂舊基甃石為壇,環(huán)植以杏,取杏壇之名名之"。故現(xiàn)在的曲阜孔廟里確有杏壇,而人們也以“杏壇”來指代“孔子講學的地方”,到了現(xiàn)代,“杏壇”更是教書授人之地的雅稱。隨即又想到此次參觀活動的發(fā)起人——郭澄清先生的兒子——郭洪志,山東大學醫(yī)學院神經(jīng)病學教研室副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一生致力于研究醫(yī)學、治病救人,可不就是“杏林人”嘛。兩代人以杏為媒,與杏結緣。父輩著書立說,以文育人;子輩妙手回春,以醫(yī)救人,兩代人都是勤勤懇懇地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耕耘,切切實實地為人民服務,不求回報,無私奉獻,美好的家風得到了傳承和發(fā)揚光大,這也是一段“杏”事佳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