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須更待妃子笑 荔枝風(fēng)骨自傾城
夏日炎炎,若是能吃上幾顆新鮮的荔枝,甜美的滋味或許能撫平心中的燥熱?!耙或T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边@膾炙人口的詩句,生動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荔枝的喜愛。
漢代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寫道:“于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梬(yǐng)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yù)棣,荅(dá)遝(tà)離支,羅乎后宮,列乎北園?!边@里的“離支”,就是荔枝,取割去枝丫之意。古人已經(jīng)認(rèn)識到,荔枝這種水果不能離開枝葉,如果離枝割下,便極易腐爛。
從東漢開始,荔枝的稱呼有所變化,由“離枝”變成了我們今天較為熟悉的“荔枝”。然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對于“吃貨們”來說,想吃到甜美的荔枝,還真是一個相當(dāng)棘手的問題。
齊白石繪《荔枝小雞》
楊貴妃吃的荔枝從何而來?
和荔枝有關(guān)的詩詞,名氣最大的無疑是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睋?jù)說“妃子笑”這一荔枝品種便由此詩句得名。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果三·荔枝》中也說:“按白居易云:若離本枝,一日色變,三日味變。則支離之名,又或取此義也?!笨梢娎顣r珍也強調(diào)荔枝離開枝干后保質(zhì)期很短這一特點。所以古語才云:荔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新唐書·后妃·楊貴妃傳》中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shù)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薄短茋费a》中也有:“楊貴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然方暑而熟,經(jīng)宿則敗,后人皆不知之?!眱蓜t材料都記錄了楊貴妃愛吃嶺南荔枝的雅事。但果真如此嗎?宋代文豪蘇軾對這一故事的真實性提出了質(zhì)疑,蘇軾在《通鑒唐紀(jì)》中寫道:“此時荔枝自涪州致之,非嶺南也。”
“涪州”指今天的重慶涪陵,蘇軾認(rèn)為楊貴妃吃的荔枝不是來自嶺南,而是來自蜀地,也就是楊貴妃的家鄉(xiāng)。從古代交通不便的現(xiàn)實情況考慮,楊貴妃吃到的新鮮荔枝,產(chǎn)自巴蜀的可能性遠(yuǎn)遠(yuǎn)大于產(chǎn)自嶺南。
然而,從外地運送荔枝到皇宮的速度再快,愛食荔枝的老饕們也無法體驗到現(xiàn)吃現(xiàn)采的那份新鮮和喜悅。為了避免運輸過程中對荔枝口感的損害,盡早品嘗到可口水果的滋味,古人可謂想盡辦法。宋徽宗也是荔枝的忠實粉絲。為了第一時間品嘗到新鮮的荔枝,他想出了整體移栽荔枝樹的辦法。他命人將荔枝樹木連根從土里刨出,栽入盆中,再通過水路將荔枝樹運輸?shù)介_封,在皇宮內(nèi)精心培育。盡管荔枝樹為熱帶植物,但還是有少量荔枝樹適應(yīng)了華北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成功開花結(jié)果。宋徽宗喜歡荔枝,也樂于和大臣們分享美味,他的《保和殿下荔枝成實賜王安中》一詩就記載了保和殿外的荔枝成熟后,他將果實賜予大臣的雅事:“保和殿下荔枝丹,文武衣冠被百蠻。思與廷臣同此味,紅塵飛鞚過燕山?!?/p>
主動“帶貨”的詩人們
荔枝美味,引人垂涎,更讓許多詩人為之寫下動人詩篇。唐代詩人張籍在《成都曲》中便描寫了成都荔枝成熟、江波浩淼的美麗景色:“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痹谠娙搜壑校掠瓿蹯V,煙波浩淼,山頭嶺畔,荔枝垂紅,四野飄溢清香。美麗的景色讓人沉醉,可口的荔枝讓人垂涎,而眼前的萬里橋邊,同樣繁華如夢。遠(yuǎn)商近賈,游人如織,商業(yè)繁華,水運忙碌,酒家餐館更是生意興隆。成都錦江水畔,伴隨著酒香的鮮美荔枝,是千百年來不曾褪色的盛唐風(fēng)景。
白居易不僅愛吃荔枝,還親自參與種植荔枝的活動。白居易寫有《種荔枝》一詩:“紅顆珍珠誠可愛,白須太守亦何癡。十年結(jié)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庇谜渲閬肀扔骼笾Φ墓?,生動傳神地表達(dá)出其鮮嫩晶瑩。荔枝從種下果樹到結(jié)果,可能需要花費十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詩人在寫這首詩時年事已高。時光飛逝,物是人非,不知道荔枝成熟時自己還能否有機會品嘗美味的果實,但此刻種下果樹,依然讓人感到歡欣喜悅、充滿期待。
如果說《種荔枝》傳遞出一絲夾雜在明快之中的憂愁,《荔枝樓對酒》則全篇洋溢著品果賞酒的喜悅。此篇寫道:“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欲摘一枝傾一盞,西樓無客共誰嘗?!逼肺洞嗽姡挥X這首小詩中色香味俱全,單單吟誦此詩就會給人帶來多感官的審美享受。詩人用鮮艷奪目的雞冠來比喻荔枝成熟時果殼的顏色,用琥珀來比喻燒酒的色澤,但詩人不滿足于僅僅描寫荔枝和燒酒給人帶來的視覺觀感,一個“香”字給荔枝和燒酒注入了靈魂,也調(diào)動起讀者的嗅覺和味覺,將整首詩描寫得生氣十足、活色生香。
歐陽修寫有《浪淘沙·五嶺麥秋殘》:“五嶺麥秋殘。荔子初丹。絳紗囊里水晶丸??上旖躺庍h(yuǎn),不近長安。”首句點明產(chǎn)地,次句用一個“丹”字傳神地描繪出荔枝成熟的狀態(tài),第三句描繪荔枝的外形內(nèi)質(zhì),次序井然,描寫生動。荔枝成熟時,果皮呈紫絳色,表面多褶皺,果肉呈半透明的凝脂狀。這里用“絳紗囊里水晶丸”來比喻荔枝,不但形象逼真,也引發(fā)人們對它的色、味、形的聯(lián)想而有滿口生津之感。
明代詩人丘浚在《詠荔枝》中也毫不掩飾自己對嶺南荔枝的喜愛:“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一種天然好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痹谠娙丝磥?,荔枝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水果,“玉雪肌膚罩絳紗”從顏色、質(zhì)感等角度將荔枝描繪得嬌嫩可愛。后兩句更是寫出詩人對海南荔枝的偏愛。在詩人看來,海南荔枝之所以天生具有一種無與倫比的甜美味道,是因為它生長在得天獨厚的海角天涯,才能成就其超凡脫俗的絕美味道,才能如此招人喜愛。這首詩既表現(xiàn)出作者對荔枝這種水果的無以復(fù)加的嘉許稱贊,也表現(xiàn)出他對于海南故土的深厚情感。對故鄉(xiāng)的感懷巧妙地嵌入詩文中,使全詩更顯意蘊深厚、意味悠長。
畫中荔枝也可人
愛荔枝的食客們不僅寫詩文贊嘆荔枝,也用妙筆丹青描繪荔枝。傳為宋徽宗所繪的《寫生翎毛圖》便生動地描繪了荔枝成熟、鳥兒垂涎欲食的趣味場景。畫家對荔枝的刻畫極其細(xì)致,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顆荔枝上大小不一的凹凸斑點。荔枝的大小、顏色、形狀、姿態(tài)、方向、位置、成熟狀態(tài)各不相同,碩大的果實掩映在樹枝綠葉間,讓人感受到果實成熟的喜悅,甜美的果實氣息從畫面中飄來。羽毛亮麗的鳥兒看著枝頭碩大的果子,早已垂涎三尺,它們張嘴鳴叫,似乎在和同伴商量如何啄破荔枝堅硬的外皮。蝴蝶翩翩起舞,梔子花迎風(fēng)怒放,共同呈現(xiàn)出夏天自然界的魅力風(fēng)姿。宋徽宗主張狀物精細(xì)入微,注重表達(dá)自然的生機,從這幅畫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鮮明的繪畫風(fēng)格,穿插有致的物象間洋溢著迷人的自然生趣。
近代畫家齊白石也常畫荔枝,曾云:“牡丹為花之王,荔枝為果之王,白菜為菜之王”,由此可以看出齊白石對荔枝的偏愛。齊白石還寫有《荔枝詩》:“丹砂點上溪藤紙,香滿筠籃清露滋。果類自當(dāng)推第一,世間尤有昔人知?!饼R白石晚年的荔枝畫用色艷麗,筆力雄健,形成鮮明的個人風(fēng)格。他繪有一幅《荔枝小雞》。畫面中,幾枝成熟的荔枝從右上角傾斜而下,占據(jù)畫面主體,兩只毛茸茸的小雞站立在荔枝果下,惦念著空中鮮艷可口的美食。畫家用干筆重墨寫出荔枝主干,用筆蒼厚古樸,有篆書筆意。畫樹葉時,畫家毛筆筆肚上水分較多,寫出來的葉片含水量較大,水分和色彩融合氤氳,使得葉子生機勃勃、翠綠欲滴。鮮艷的荔枝果實掩映在樹葉下,像是一位位含羞的美人。兩只小雞身上的墨色變化豐富,淡墨在宣紙上洇開的痕跡恰似小雞的絨毛。畫家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小雞的身體結(jié)構(gòu),生動傳神。
嶺南畫家容漱石的荔枝更是活色生香、馳名畫壇。容漱石師從高奇峰,尤擅畫荔枝。他的國畫作品呈現(xiàn)出嶺南畫派的鮮明特色:多畫南方風(fēng)物和風(fēng)景,章法、筆墨不落俗套,色彩鮮艷雅致,令人賞心悅目。他的荔枝作品,骨法用筆,枝干線條厚實有力,畫葉子時提按轉(zhuǎn)折特別豐富,設(shè)色明快艷麗,整體風(fēng)格清新可人。他在畫荔枝果實時,尤其注重表現(xiàn)荔枝的體積感,顏色的深淺變化使得果實看起來立體生動。對荔枝斑痕的刻畫也極為細(xì)致,畫家會精心勾勒出荔枝身上的每一處圓環(huán)和圓環(huán)中的凸點。葉子的大小、新嫩、枯潤、顏色、姿態(tài)變化極其豐富,單從葉子的色彩來看,就呈現(xiàn)出從嫩黃、嫩綠、淡綠、草綠、翠綠、花青、赭黃、赭石、胭脂等冷暖色調(diào)的自然過渡。畫面多配以白頭翁、山雀、灰喜鵲等鳥類,靈動的鳥兒穿梭于荔枝林間,享受著大自然賜予它們的美食。
欣賞詩文書畫中的荔枝,重溫與荔枝有關(guān)的歷史典故,常常感受到風(fēng)雅和浪漫。自然造化為人類奉獻(xiàn)出如此鮮美可口的果實,人類也用自己的才華吟詠描繪著美味的荔枝,感恩自然的饋贈。荔枝的出現(xiàn),不僅豐富了我們的味蕾,給了我們無盡的口腹享受,更帶動無數(shù)的文人雅客創(chuàng)造出精彩紛呈的荔枝文化,這是自然和人文之間的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