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的北京之行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居士,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qū))人,胡適與魯迅考證其為《西游記》的作者。而吳承恩與北京的淵源,或許鮮為人知——他曾三次到過北京“求職”。
嘉靖八年(1529年),吳承恩到淮安龍溪書院讀書,以求功名,但科舉屢遭挫折,直到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才被江南學(xué)政推薦到南京國子監(jiān)就讀。次年(1550年)補得“貢生”(舉人副榜),遂到北京“謁選”(赴吏部應(yīng)選官職)。
5月初,吳承恩從淮安下古鎮(zhèn)乘船,沿大運河北上赴京。這是他第一次來北京。一路上吳承恩走走停停,盡覽沿途風(fēng)景,登山東泰山、游天津楊柳青、逛順天府通州城等,最后才抵達北京。時有李春芳、沈坤等好友招待。李春芳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進士,與吳承恩結(jié)交已久。沈坤與吳承恩為同鄉(xiāng)兼好友,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進士。
6月初,吳承恩進京后,“謁選”之事不大順利,畢竟只有“貢生”的“學(xué)歷”,與“貢士”“進士”的“學(xué)歷”相差較大,所以兩個月沒有結(jié)果。
這一年八月,北京發(fā)生了“庚戌之變”,即敗退漠北的元朝殘余勢力,在韃靼土默特部首領(lǐng)俺答汗的統(tǒng)領(lǐng)下,10余萬鐵騎長驅(qū)直入,于十六日從薊鎮(zhèn)進攻古北口,遂進犯京師,逼近安定門外,且圍攻北京城三日。明廷主將仇鸞采取“堅壁”之策,任憑俺答汗劫掠京郊。俺答汗在飽掠之后揚長而去,由此給京城帶來危機,也給吳承恩謀職之事造成很大影響。
好容易等到事情有了些眉目之時,吳承恩突然接到一封老家來的信,讓他如五雷轟頂——15歲的兒子吳鳳毛夭折。吳承恩是三代單傳,如此打擊使他難以承受,便要速返故里淮安。
臨行前,他寫下《庚戌寓京師迫于歸志呈一二知己》詩:
世味由來已備嘗,鷗心寧復(fù)到鹓行。
縱令索米容方朔,未必含毫象子長。
六月車塵驚客鬢,連宵鄉(xiāng)夢繞山堂。
明珠有贈慚無報,系在羅襦未敢忘。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吳承恩第二次進京“謁選”,但一直在吏部“掛選”。好友李春芳父母于本年春來京邸,恰逢李春芳父親七十壽辰,吳承恩參加了李春芳為父親所辦壽宴,并撰《元壽頌》為之賀壽。不過,對于吳承恩來說,在京期間最重要的事務(wù),還是前往吏部探尋“謁選”之事。吏部為明清中央行政機構(gòu)“六部”之一,其舊址在東長安街南面,大致為今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位置。
據(jù)傳,在京期間,吳承恩曾多次到京畿尋游,尋訪過西山大覺寺、十方普覺寺(今香山臥佛寺),還到過通州佑勝教寺訪禪。
佑勝教寺,俗稱“塔庵”,位于通州城北,京杭大運河西岸,以燃燈佛舍利塔而聞名,乃大運河北京段的標志性建筑。該塔始建于北周末期(577-581年),唐代貞觀七年(633年)復(fù)建,此后歷代多次重建,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進行大規(guī)模修葺,并在須彌座束腰處鑲有精美的磚雕,而每個角各安置圓雕力士神像。有的披鎧甲執(zhí)劍,有的袈裟合掌,有的慈眉善目,也有的兇相畢露,每尊神像都雕琢得惟妙惟肖。其中有一尊豬神像,肥耳巨嘴,碩鼻闊腹,形象十分逼真,令人想起《西游記》中的豬八戒。關(guān)于《西游記》中豬八戒形象的來源,歷來眾說紛紜。在中國上古神話中,豬為重要圖騰之一;在佛教中,摩利支天的坐騎便為野豬;而在道教系統(tǒng)中,在唐宋時期便出現(xiàn)了由“北斗九神”演變而來的“天蓬元帥”。燃燈塔的這一豬神像,也可為我們探究豬八戒提供參照。
在北京滯留一段時間后,因“謁選”仍無結(jié)果,吳承恩已日漸拮據(jù),只好辭京而去。
吳承恩第三次到北京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并在京暫居一年多的光景。經(jīng)過初考、復(fù)考后,吳承恩終于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與當時著名學(xué)者、進士歸有光,先后被朝廷委任。歸有光任長興縣(今屬浙江省湖州市)知縣,吳承恩任長興縣丞(正八品,輔佐知縣并經(jīng)管糧、馬稅征方面事務(wù)),遂離京南下任職。此時,吳承恩已年過花甲,而多年來南北往返的奔波,終于有了一個較為完滿的結(ji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