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為何不引李白的詩?
原標(biāo)題:為何不引李白的詩——《金瓶梅》引唐詩考
無論“詞話本”(以戴鴻森校點(diǎn)本為例),還是“繡像本”(以王汝梅校注本為例),《金瓶梅》的引文極為繁雜,除先秦之外,林林總總,無所不盡其極。據(jù)筆者初步統(tǒng)計(jì),《金瓶梅》引韻文約800條左右。所引韻文之多且雜這一文學(xué)現(xiàn)象,包括《金瓶梅》的學(xué)生《紅樓夢(mèng)》在內(nèi),在中國古典小說里是罕見的,甚至可以是絕無僅有的。本文只討論《金瓶梅》所引唐詩。《金瓶梅》引唐詩約61首(次),所引占比與《金瓶梅》所引的元、明戲曲、《詞林摘艷》《雍熙樂府》《水滸傳》等都屬“少數(shù)派”。但是,這不妨礙《金瓶梅》所引唐詩在《金瓶梅》里的功能和意義。
一
回前詩與回末詩?;厍霸娂疵炕氐拈_場詩,俗稱“楔子詩”,亦稱“定場詩”;回末詩即每回的結(jié)束詩。中國古典小說的回前詩和回末詩,出于何時(shí),待考,但有一點(diǎn)是可以肯定的,它在明代小說里定型并且已風(fēng)光無限?!度龂萘x》《西游記》《水滸傳》、“三言二拍”都有回前詩、回末詩。作為比這些明代小說稍后(“三言二拍”有可能與《金瓶梅》大致同一時(shí)期即明嘉靖、萬歷兩朝)的《金瓶梅》,更是把回前詩和回末詩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詞話本回前詩所引唐詩6首(其中1首繡像本同),繡像本回首詩13首(其中1首詞話本同);詞話本回末詩6首(其中5首繡像本同),繡像本回末詩6首(其中5首詞話本同)。回前詩最值得一說的是,繡像本第一回引唐人呂洞賓《警世》(《全唐詩》卷八百五十,下只標(biāo)卷數(shù)):“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凡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里教君骨髓枯?!边@一引詩與詞話本正文之前開宗明義的“四貪詞”中的《色》“休愛綠鬢美朱顏,少貪紅粉翠花鈿。損身害命多嬌態(tài),傾國傾城色更鮮。莫戀此,養(yǎng)丹田。人能寡欲壽長年。從今罷卻閑風(fēng)月,紙帳梅花獨(dú)自眠”相呼應(yīng)。
勸世與教化。借古人之酒澆心中塊壘,或借古人之口訴說今人幽情。這是今古作文的大多路數(shù)。用得好與否即引得好與否,則是文章寫手的高低差別。《金瓶梅》的寫手顯然是一個(gè)通古閱今且幻入化境的文章高手。唐詩,包羅萬象,繽紛燦然;唐詩,對(duì)后世的詩文、典章及社會(huì)心理、習(xí)俗影響巨深?!督鹌棵贰芬圃姀念l率上看,雖不及如《水滸傳》《詞林摘艷》等,但從文章的“勸世”功能和文章的“渲染”趣味來看,《金瓶梅》引唐詩別有旨義。詞話本第一回《景陽岡武松打虎,潘金蓮嫌夫賣風(fēng)月》在作者解讀“撞著虞姬豪杰都休”的“情色”一詞后,引出唐詩“拔山力盡霸圖隳,倚劍空歌不逝騅;明月滿營天似水,那堪回首別虞姬”。此詩引自唐人胡曾的《詠史詩》150首之《垓下》(卷六百四十七)。記住歷史、汲取歷史教訓(xùn),是“詠史詩”的主旨?!霸伿吩姟笔侵袊姼璧囊淮笾黝},同時(shí)也是唐詩里的一大類。唐代的重要詩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寫過不少的詠史詩。《金瓶梅》第一回就如此隆重地引詠史的唐詩,可見《金瓶梅》并非只是一部“上既不告諸天,下亦不告諸人”的“穢言”讀本(《竹坡閉話》),而是一開始就具有深厚歷史觀和勸世價(jià)值觀。詞話本從《水滸傳》武松打虎引出潘金蓮的故事開頭,繡像本則另辟蹊徑,以西門慶義結(jié)十兄弟開頭。雖說兩本許多地方有差異,但所引唐詩的勸世卻是一致的。如繡像本全引程長文《銅雀臺(tái)怨》(卷七百九十九)和雜糅陸龜蒙《和襲美春夕酒醒》(卷六百二十八)。這種引唐詩以彰勸世,是詞話本與繡像本的共同指向。
渲染與佐證。詩、詞、曲(包括賦)進(jìn)敘事文本里,往往是為了敘事的補(bǔ)充、佐證和渲染事與人時(shí)的情感。先說佐證。詞話本第四十回回前詩一字不易引薛逢《長安春日》:“窮途日日困泥沙,上苑年年好物華。荊棘不當(dāng)車馬道,管弦長奏綺羅家。王孫草上悠揚(yáng)蝶,少女風(fēng)前爛熳花。懶出任從游子笑,入門還是舊生涯”(卷五百四十八)。此引唐詩,主要是為了佐證和呈現(xiàn)正在上升期的西門府鮮花烹油的盛景。再說渲染。何謂“渲染”,就是強(qiáng)重?cái)⑹碌那楦小H我晃膶W(xué)作品,沒有作者的主觀情感,即便是西洋文學(xué)理論中的一支“自然主義(Le Naturalisme)”,那一定不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引唐詩于《金瓶梅》里亦如此。第三十八回,兩本引唐詩“銀箏夜久殷勤弄,寂寞空房不忍彈”以形容潘金蓮夜彈琵琶的幽情。此句出王涯《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卷三十一)。詞話本第七十七回引陸龜蒙《奉和襲美行次野梅次韻》“飛棹參差拂早梅,強(qiáng)欺寒色尚低徊。風(fēng)憐薄媚留香與,月會(huì)深情借艷開。梁殿得非蕭帝瑞,齊宮應(yīng)是玉兒媒。不知謝客離腸醒,臨水應(yīng)添萬恨來”(卷六百二十四),《金瓶梅》將“風(fēng)憐薄媚留香與,月會(huì)深情借艷開”改作“風(fēng)憐落娼留香與,月令深情借艷開”。唐詩于此,諷喻西門慶尋花問柳,又暗喻西門慶生命已走向盡頭。
二
《金瓶梅》引唐詩,并不是一字不易,也非全文所引。唐詩的轉(zhuǎn)引,很有些“燒腦”:或隨意或抄誤,或改動(dòng)或集句,其引文與原文都有許多出入。在《金瓶梅》里,所引唐詩,約有三種基本類型。
全引。已見上文。
摘引。詞話本、繡像本第二十九回《吳神仙貴賤相人,潘金蓮蘭湯午戰(zhàn)》有詩句作“柱杖兩頭挑日月,葫蘆一個(gè)隱山川”,此詩引后,吳神仙在西六府測字后便飄然而去。此詩很符合這回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造型。兩句詩見呂洞賓長排《七言》“還丹功滿未朝天,且向人間度有緣。拄杖兩頭擔(dān)日月,葫蘆一個(gè)隱山川”(卷八百五十六)。呂巖《七言》長排,見《全唐詩》卷八百五十六、卷八百五十七。呂的《七言》近千行、七千余字,作者竟然在如此繁蕪的呂詩中摘引了兩行十四字! 可見《金瓶梅》作者的閱讀量。兩本第五十六回引“黃金用盡教歌舞,留與他人樂少年”,轉(zhuǎn)寫西門慶與官府的勾連(送兩歌童與京城蔡太師)。此詩出司空曙《病中嫁女妓》“萬事傷心在目前,一身垂淚對(duì)花筵。黃金用盡教歌舞,留與他人樂少年”(卷二百二十九)。
雜糅?!半s糅”就是將此詩與彼詩取其作者所要而混搭而成。詞話本第八十三回有詩“幾向天臺(tái)訪玉真,三山不見海沉沉。侯門一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轉(zhuǎn)喻此回“月娘嚴(yán)管潘金蓮,潘金蓮不容易再見到陳經(jīng)濟(jì)”的重要敘事?!皫紫蛱炫_(tái)訪玉真”出唐人曹唐《劉阮再到天臺(tái)不復(fù)見仙子》“再到天臺(tái)訪玉真,青苔白石已成塵”(卷六百四十);“三山不見海沉沉”出唐人劉禹錫《懷妓四首》其四“三山不見海沉沉,豈有仙蹤更可尋”(卷三百六十一);“從此蕭郎是路人”出唐人崔郊詩《贈(zèng)去婢》“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卷五百零五)?!督鹌棵贰讽嵨倪@種雜糅很多,但此四句既是混搭又是集句的形狀,卻是很少見的。僅此,可見《金瓶梅》于唐詩、宋詞和元曲的熟稔。同時(shí),也增加了迎合市民所讀所聽的通俗文學(xué)作品的“品位”。
三
最后說到《金瓶梅》沒有錄李白的詩。
《金瓶梅》共引唐人41人,唐詩61首(次)。依一百回的順序,計(jì)唐人有:胡曾、程長文、呂巖(2首或2次,下同)、陸龜蒙、畢耀、溫庭筠、徐寅、于鵠、花蕊夫人、李山甫、袁暉、劉禹錫(2)、杜甫(8)、李中(2)、李益、姚月華、白居易(4)、王轂、羅隱(3)、高駢、魏征、王涯、薛逢(3)、李涉、宋之問(2)、張泌、孟浩然、司空曙、杜牧、高蟾、張曙、蕭嵩、岑參、譚用之、元稹、曹唐、崔郊(2)、李廓、無名氏、趙氏二。由此可以看出,《金瓶梅》引唐詩不拘一格。初唐如宋之問、魏征,盛唐如孟浩然、杜甫、岑參,中唐如元稹、白居易、劉禹錫,晚唐如陸龜蒙、杜牧,羅隱,晚唐五代的詩人如溫庭筠、花蕊夫人,最晚的恐怕是張泌(南唐后主任監(jiān)察御史,降宋后為趙宋郎中)了。溫庭筠和張泌都是“花間”詞人。編于后蜀廣政三年(940年)的《花間集》錄溫庭筠詞66首、錄張泌詞27首。
在這個(gè)名單里,除了缺少對(duì)后世影響巨深的如陳子昂、王維、李商隱等,更缺了天縱之才的李白。與杜甫一道共同標(biāo)志唐詩無法超越的“李杜”的李白!
這又是為何? 在《金瓶梅》引唐詩的過程中,有一個(gè)重要的價(jià)值取向,就是從第一回開始的“勸世與教化”。無論是詞話本引胡曾《詠史詩》中的“明月滿營天似水,那堪回首別虞姬”,還是繡像本引呂巖《警世》“二八佳人體似酥,腰間仗劍斬凡夫。雖然不見人頭落,暗里教君骨髓枯”,都能看到這一點(diǎn)。繡像本第八十七回、九十回、九十二回中,連引杜甫三首詩。第八十七回引《無家別》(卷二百一十七)“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凄。但對(duì)狐與貍,豎毛怒我啼”(《金瓶梅》改作“存者問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家既敗,壯士歸來時(shí)。行久見空巷,日暮氣慘凄。但逢狐與貍,豎毛怒裂眥”);第九十回引《新婚別》(卷二百一十七)“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jié)發(fā)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保ā督鹌棵贰犯淖鳌拜私z附蓬麻,引蔓原不長。失身與狂夫,不如棄道旁。暮夜為儂好,席不暖儂床?;鑱沓恳粍e,無乃太匆忙。行將濱死地,老痛迫中腸”;第九十二回引《遣興》(卷二百一十八)“猛虎馮其威,往往遭急縛。雷吼徒咆哮,枝撐已在腳。忽看皮寢處,無復(fù)光閃爍。人有甚于斯,足以勸元惡”(《金瓶梅》改“無復(fù)光閃爍”不“無復(fù)晴閃爍”)。像這樣深廣憂憤的杜詩,在具有說書性質(zhì)的詞話本里,其實(shí)是不太適宜的。但它在《金瓶梅》里的存在,表明《金》鮮明的教化旨向。而李白的任俠精神和“謫仙人”氣質(zhì),與勸世和教化無關(guān)。
關(guān)于李杜。韓愈的“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僅奠定了李杜在中國詩史地位,同時(shí)為鑒賞唐詩提供了一個(gè)極為重要的參照。到宋,由于黃庭堅(jiān)及“江西派”的巨大影響,崇杜成為宋明兩朝詩歌鑒賞的重要標(biāo)準(zhǔn)。但李白在明就沒有杜的地位了。明初宋濂《答章秀才論詩書》稱李白“神龍之不可羈”;明末胡震亨《唐音統(tǒng)簽·癸簽》說“太白詩閑適”。僅此不足以解釋《金瓶梅》為什么不引李白詩這一問題,但至少可以觀察到,在明尤其在中晚明,像李白這樣的任俠精神和“謫仙人”氣質(zhì),既不符合在明一朝的宋明理學(xué)和詩學(xué)正統(tǒng),也不適合中晚明日漸發(fā)展起來的新興階層和市民社會(huì)的環(huán)境、風(fēng)氣和趣味。
兩本第四十二回引“不愁明月盡,自有暗香來”。此出自宋之問《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yīng)制》:“……鎬飲周文樂,汾歌漢武才。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卷五十三)。詞話本第七十七回引自羅隱《雪》“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卷六百五十九),詞話本改作“盡道豐年瑞,豐年瑞若何? 長安有貧者,宜瑞不宜多”。兩本第八十二回引元稹“待月西廂下,迎風(fēng)戶半開。拂墻花影動(dòng),疑是玉人來”(《全唐詩》卷八百)。這些“勸世”于市井的、新興階層的意識(shí)、觀念、行為相匹配的引詩,皆不屬于“謫仙人”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