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禁忌“不剃頭”怎么就成了正月的年俗?
很多地方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傳說。從科學的角度講,這當然是一種迷信?!安惶觐^”成為正月禁忌伴以種種解說,比如它在清朝的原文本來不是“死舅”,而是“思舊”——“不剃頭”是思念舊明,來自清朝百姓對剃發(fā)令的反抗。
其實,最早記錄“剃頭傷舅舅”的時間不在正月,而在五月,且僅限端午節(jié)這一天。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漢代就有禁忌 “五月蓋屋,令人頭禿”
五月五日端午節(jié)。端,開端、首個。秦朝避始皇帝嬴政名諱,將歲首正月稱為端月;午指五,五、午音同。歷法一月建寅,排至五月是為建午之月,端午因此也稱重午或重五。此外,又稱端陽——這“陽”應是緣自重午之“午”:古人以十二地支論說陰陽,“午為陽極”。雙午重疊,恰值夏至月份,被當做一年里陽氣最盛的日子。傳統(tǒng)哲學講究陰陽平衡,失衡便不好。雙午為火旺之象,過旺則為毒,“毒月”“毒日”之說由此而來。
《后漢書》所記“五月五日,朱索五色為門飾,以難止惡氣”,已見端午節(jié)的端倪;晉代周處《陽羨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書中與端午節(jié)名稱一并記載下來,還有節(jié)日代表食品“一名粽,一名角黍”“以菰葉裹黏米”“蓋取陰陽包裹未散之象”,言及陰陽五行學說賦予節(jié)日的歲時含義。
至于說粽子象征“陰陽包裹”,葉與米,哪為陰哪是陽呢?周處《風土記》講另一端午食品煮肥龜,“龜骨表肉里,陰內陽外之形,所以贊時也”。這也就提供了解說粽子“取陰陽包裹未散之象”的參照,即葉為陽、米為陰——用以象征夏至時節(jié)陽氣旺盛、陰氣萌作。那句“所以贊時”,則反映古人順應大自然,又希望在“純陽用事”的時節(jié),以民俗事象的形式,表達與大自然互動的愿望。
這部古代風俗史重要文獻的記載,已涉及后世端午習俗的大體內容:“造百索系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五色絲,一名朱索,又有條達等織組雜物以相贈遺。采艾懸于戶上,踏百草,競渡。是月俗多禁,忌蓋屋及暴薦席。”絲、縷、索,這一類帶狀物,多種名稱表示古人賦予端午的多樣期待;蒲劍艾虎,斗草采藥,競渡龍舟,后世端午諸多講究此時也大體具備。
至于“俗多禁”,如“忌蓋屋”,漢代《風俗通義》記俗信:“五月蓋屋,令人頭禿。”蓋屋,并非指建造房屋,而說的是以茅草覆蓋屋頂。屋上茅草與頭頂毛發(fā),是不是存在類比想象的空間?既然這想象空間,和“惡月”“惡日”有著扯不斷的關聯,那么,“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于父母”之說,衍為“五月蓋屋,令人頭禿”,再衍出“不剃頭,恐妨舅”之說,便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
民俗的共享或遷移 “不剃頭”并非孤例
明末清初文學家孔尚任《節(jié)序同風錄》一書,《端午》標題下兼收這三者:一、“是日生子者不吉,束一木或荊條,于堂斬斷五六尺許,祝曰‘如是止,勿張抵戶’,則兒易育,不妨父母”,涉及對“不吉”的禳解。二、“忌蓋屋,犯者頭禿”。三、“不剃頭,恐妨舅”。乾隆年間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五月不遷居,不糊窗槅,名之曰‘惡五月’。以艾葉貼牖,謂之解厄。五月多不剃頭,恐妨舅氏”。二書所列,均含“不剃頭”,潘榮陛點出這些禁忌出于“惡五月”之說。
原本“五月不剃頭,恐妨舅氏”,怎么就成了“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來作三段引文的對比——
一、清乾隆年間《帝京歲時紀勝》,前曾引:“五月不遷居,不糊窗槅,名之曰‘惡五月’……五月多不剃頭,恐妨舅氏。”
二、同是《帝京歲時紀勝》:“正月不遷居,不糊窗槅,為‘善正月’?!?/p>
三、河南欒川、魯山等地風俗,如《魯山史話》:“正月不剃頭,不遷居,不糊窗,不口角,稱‘善正月’?!?/p>
夏至、冬至是一對至關重要的節(jié)氣,形如雙璧,在歲時框架的構成方面,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對稱特征。夏至成就了端午,冬至曾經的歲首位置讓給了春節(jié)(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后的名稱),文化的積淀都還在。通觀傳統(tǒng)節(jié)日,容量豐,且視野廣大者,首推迎春過大年,其次應該即是端午了。既然兩個節(jié)日有些內容是重合的,起由端午的五月“不剃頭”,移至春節(jié)正月禁忌,似乎并沒有多少溝溝坎坎。
歲時節(jié)日之間,民俗事象的共享或遷移,“不剃頭”并非孤例。就說以葫蘆造型為端午民俗符號,宋代《歲時廣記》已見記載。清乾隆《帝京歲時紀勝》,五月朔窗牖貼紅紙吉祥葫蘆。光緒《津門雜記》,五月端午,有龍船戲,比戶貼葫蘆門符。貼葫蘆又是迎春風俗。乾隆《直隸遵化州志》,除夕剪紅紙葫蘆貼于牖戶,曰拒瘟。民國《豐潤縣志》,除夕貼春聯、葫蘆于戶牖。春日里,曾在白洋淀邊同口鎮(zhèn)、鄚州古城旅行,所見家家門上貼著紅紙剪成的春葫蘆。夏貼葫蘆、春貼葫蘆,是春葫蘆因循了夏葫蘆,還是夏葫蘆借鑒了春葫蘆,若要厘清,也需下一番工夫。
這個癸卯年,夏至恰在端午頭一天,按照古俗,接連兩天吃粽子。愿讀者都有好心情、好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