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剛:我和姜德明
1985年8月的興城之行,左起依次為艾青夫婦、姜德明、韓作榮、徐剛。
這篇短文的標題,我曾斟酌再三:把自己和師父姜德明并列,是否合適?但它是有故事的。
1975年夏天,我從崇明去上海解放日報農(nóng)村部送稿,文章需要修改,便住在報社招待所,一個大房間,上下鋪。那天,我從編輯部回來,走到宿舍門口時電話鈴聲響起,周圍空無一人,是我在等這個電話,還是這個電話在等我?我接起電話,對方很客氣地說:“我找人民日報副刊的姜德明,他住三樓,對不起,請大聲點喊?!蔽冶愦舐暫暗溃骸叭嗣袢請蠼旅麟娫?!”連喊三聲有了應答:“謝謝,來了!”從樓上下來的是個中年男子,穿格子襯衫,頭發(fā)整齊,方臉,英俊,帶著微笑,連聲道謝,我遞過話筒便進屋坐在床沿上改稿去了。也就是說,是我找的姜德明,大嗓門呼喚的姜德明。只是接了一個電話,卻生成了一串人生故事。緣乎?幸乎?
姜德明接完電話,就找到我,再致謝意,并在床沿上坐下和我聊天。
“你在哪里讀書?”
“我是北大、清華試點的第一批工農(nóng)兵學員,在北大讀中文系,去年剛畢業(yè)?!?/p>
“你是上海人嗎?”
“我是崇明人?!?/p>
“崇明不屬于上海嗎?”
“是的,但歷史上崇明隸屬江蘇——太倉、蘇州、南通,崇明人說的是蘇州北部方言?!?/p>
“吳儂軟語?”
“與現(xiàn)在的蘇州話不盡相同,有古漢語韻味,如‘官人’,如‘赤骨律’——光膀子,《朱子語錄》引北澗禪師偈曰:‘無位真人赤骨律?!秩纭饫边_’‘光皮滑達’,意指光溜、光滑,趙匡胤詠日出有:‘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fā)?!环N方言的保存與自然環(huán)境相關,蘇州是水陸碼頭,方言在人來人往中變異了,當?shù)乇辈糠窖詭滓褵o存。但崇明島四面環(huán)水,老一輩把這種方言傳承了下來。”
姜德明說:“你在北大聽過王力先生的課吧,語言和文字的研究是文學的根本,還有方言和地理環(huán)境,崇明島、崇明方言有意思!你現(xiàn)在做什么工作呢?”
“回到縣里寫通訊報道,有時也寫詩和散文?!?/p>
“發(fā)表過嗎?發(fā)表在哪里?”
“《光明日報》《解放軍文藝》《北京文學》等?!?/p>
老姜忽然想起了什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陽光燦爛照征途》,有你的詩對嗎?這是‘文革’以來的第一本詩選集?!彼终f:“吳組緗、王力、王瑤、林庚等先生,我是久仰芳名,你由他們親炙,太幸運了!”
我們越說越投機,不覺已夕陽西下,老姜說:“出去走走如何?”我倆先到福州路的一家廣州館子吃便飯,然后走到外白渡橋憑欄遠望。老姜指點著:“這里是魯迅舊居,這里是宋慶齡舊居。這里是魯迅公園,園中有蠟梅,冬日雪天,三兩好友先瞻仰魯迅雕像,然后踏雪尋梅,詩人便會有詩。寫梅花的詩很多,《千家詩》里就有,你最喜歡哪一首?”“宋盧梅坡的《雪梅》其一:‘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p>
“好詩!”姜德明說,“它有詩人才有的奇思妙想,把絕不相干的梅與雪相比,似是量化的‘三分’‘一段’,形象而別出心裁,又與自然環(huán)境契合,讓人想起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語:‘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鯂S還說過:‘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粌H詩詞,一切文學作品皆然。楊朔的散文《雪浪花》,作者倘沒有海的情懷,浪花何來?劉白羽的散文語言風格獨特,他總是把抒寫的主題置于自然風景中,他有寫自然風景的習慣和能力,有這種能力的作家,是兼有人性和自然力的作家。袁鷹的《井岡翠竹》同樣如此?!崩辖勁d漸濃:“有一種寫作是相對困難而妙趣橫生的,它不受一種學科束縛,是跨越學科寫作的,魯迅就是一例。他有雜文,針砭時弊,也寫百草園的花草和蟲,他寫野草,他寫沙漠化和水,已是環(huán)境和自然生態(tài)學科。周作人也是,他善寫花鳥魚蟲。當代汪曾祺亦然,葉永烈也有點這個意思。袁鷹的《井岡翠竹》里既有竹木,又有革命傳統(tǒng),既有深度又有廣度。這樣的作家很不好做,但是會有難得的廣大和美妙。”我聽了覺得新鮮又被震撼。
姜德明告訴我,袁鷹是人民日報文藝部的老主任,為人忠厚,喜歡青年文學愛好者,他對編輯的要求是:審讀每一份來稿。“版面上要有新面孔”是他常說的一句話。我說,光明日報的杜惠老師約我去過報社,并帶我見了郭小川。老姜問:“為什么不到人民日報文藝部走走呢?”我如實相告:“我曾三次攜詩稿去王府井,看報社大門如高山仰止,徘徊復徘徊,終于不敢進傳達室,怏怏而回!”姜德明拊掌笑道:“沒關系,來日方長!”
他又問我:“你去過魯迅的故居‘老虎尾巴’嗎?”
“去過?!?/p>
“有一只提籃,裝著魯迅的日用衣物,就置于先生的床頭,有印象嗎?”
“有。應是三·一八慘案后,魯迅為逃難所備。”
老姜鼓勵我寫一寫這只提籃,寄給他。
半個月后,《魯迅的提籃》寫成,寄給老姜,一個月后發(fā)表。同時接到袁鷹的信,信中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鞭策語。姜德明的來信極幽默:“我把一個新面孔交給了袁鷹?!?/p>
后來,長詩《魯迅》需要修改,我?guī)状稳ゾ┚山旅鹘榻B,住在王府井一條胡同里的報社招待所,他還把我?guī)У郊依锍燥?,由此認識了溫和、慈祥的姜太太——周藹群。袁鷹也來招待所看我,有一天進門便大聲說:“徐剛,李季來看你了!”我又驚又喜,《王貴與李香香》的作者就在眼前了!他衣著樸素,臉部輪廓突出,滿面笑容。交談中得知,李季正在籌備《詩刊》復刊,急需人才和合適的詩稿:“聽袁鷹說你在修改長詩《魯迅》,待你改完了我想近水樓臺先得詩,也請你到編輯部去一趟?!痹椪f他們倆是老朋友,交情甚篤:“你就用心修改,若李季看中,復刊后的《詩刊》第一期選用?!崩罴菊f:“就是這個意思。”然后是聊天,聊崇明島,聊我的母親,聊島上的溝河蘆葦以及農(nóng)人的精耕細作?!耙驗榈厣偃硕啵瑳]有一寸空地、荒地,島上的農(nóng)民稱種田為種花地?!崩罴締枺骸啊N花地’這個詞兒有詩意,有來歷嗎?”我說:“源于農(nóng)民對勞動生產(chǎn)、播種收獲的熱愛。五谷雜糧無不開花,與他們相伴一世的是開花結果的土地?!?/p>
時光到了1975年11月,袁鷹告訴我:“1976年1月1日副刊正式命名為《戰(zhàn)地》,當天人民日報一版頭條發(fā)毛主席的《重上井岡山》詞一組,《戰(zhàn)地》要有一篇寫井岡山的散文配合,老姜力薦你寫?!庇谑?,我匆匆出行,在大雪紛飛中上了井岡山,采訪,寫作,故地重游,有了《創(chuàng)造春天的人們》,并且有了一個從未有過的署名前綴:“本報特派記者”。次年春天,姜德明寫信說袁鷹近日會到崇明調(diào)我至人民日報,又接到袁鷹的電話告訴我日程,幾天后我去上海會同劉征泰、趙麗宏與袁鷹共敘,次日坐船到崇明。到崇明后,由我的老朋友陳孝運及夫人周之珂設家宴。邊吃邊聊,越聊越近,原來袁鷹與陳孝運夫婦,均是由參加上海學生運動轉(zhuǎn)而成為上海地下黨,所屬條線不同,卻都是黃浦江畔轉(zhuǎn)戰(zhàn)于黎明前的黑暗中人。袁鷹為看望我母親,又到鄉(xiāng)下我家住了兩個晩上,再回縣城辦理了調(diào)動手續(xù)。
就這樣到了人民日報,在副刊當詩歌編輯。姜德明耳提面命,他和袁鷹也找我談話,老姜說:“你從一個文學青年成為人民日報編輯,這個轉(zhuǎn)身并不容易,要從點點滴滴做起。一個好編輯首先是編好稿子,但又不僅是編好稿子,還要讀古今中外的書,文學的、歷史的、地理的、自然的??鬃诱f讀《詩經(jīng)》可多識草木鳥獸之名,地上小草、天上羽翼,這是包容天地了。編輯《大地》(《戰(zhàn)地》后更名為《大地》),走向大地,觀滄海,敢登臨,這是好編輯大編輯所追求。”云云。
我在副刊工作了10年,這是我連續(xù)工作時間最長、最愉悅的一段時光。我與師父姜德明的交往和友誼持續(xù)到他人生的最后。我們有過“老飯桌”,為見面聊天,每隔幾個月找個小館吃頓飯,輪流做東,有袁鷹、姜德明、李希凡、英韜和我,一年后李希凡夫人徐潮“抗議”:“為什么男人吃喝,女人在家?”于是夫人同往。老姜身體尚健時,我們每次相見,一杯清茶洋溢談興,老姜談老友郁飛、黃裳、唐弢等,說得最多的是他的書,舊書、孤本、有孫文簽名的書等等。他的藏書僅線裝書就以千冊計,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書以萬本計。他是藏書界公認的唐弢之后的第一人。那些書,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源流,安放在姜德明的書架上,他不時翻閱、受教,其精神風貌流淌到了他的血液中,造就了他的儒雅博學和謙謙君子的風度。他總是穿藍布中式上裝,頭發(fā)黑亮,梳得清清楚楚。
在姜德明身邊工作10年后,我調(diào)至《中國作家》雜志社,中國作協(xié)給我一個月的假期,便有了艾青夫婦、姜德明、韓作榮及我和家人的興城之行。這個暫時被現(xiàn)代化遺忘的小城寧靜而古樸,古城墻上及城墻的磚縫里有小花小草,我和老姜凝視時,有漁人經(jīng)過,說:“誰也不知道它們的名字,春夏秋都有小花開放,嚴冬時則變成干草?!薄翱莶輷u曳,四季風景啊!”老姜說,“但它們從不渴求贊美!”我們每天早晚都沿著城墻到海邊散步,撿拾貝殼,撿拾大海留下的信物。
我在興城寫了一首小詩,難得留有款識,成為刻骨的記憶:
有人說,腳印是走向明天的標記,
我卻寧可說它是我的一個影子;
又一排海浪卷來了,
這里便成了沙與沫的領地;
啊,真的,我是從海里來的
一團鮮嫩而又堅韌的蛋白質(zhì);
浪跡半生,瀛洲??停?/span>
今夜月色真好,
大海要跟我一塊兒游戲。
落款是:“1985年8月,與艾青、姜德明、韓作榮同游興城海濱?!?/p>
那些貝殼是被人撿走了,還是又回到了大海?大海永恒,沙灘如故,而姜德明先生——我的師父,在今年5月26日于睡夢中駕鶴西去。此時,他正在天上看他愛的大海、花草,山巒大地,他肯定會看到那片沙灘,大海的信物源源不斷地被帶來。師父,你喜歡貝殼呢,還是海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