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質的重譯須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如何翻譯《哈姆雷特》中的雅言與敬辭
英國國家劇院2015年版《哈姆雷特》劇照
優(yōu)質的重譯必須在他人譯文的基礎上,有許多處新的發(fā)現(xiàn),有突破性的改善。
比如,譯者要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譯文在語言應用上的主要問題并提供具體改善策略。
莎士比亞劇作《哈姆雷特》故事的發(fā)生地是古代丹麥的首都,甚至主要是宮廷和大臣的府?。蝗宋飫t主要是王侯及其子弟和侍從。總體上說,他們的用語風格相對比普通民眾的要文雅一些——詞匯量豐富,措辭雅致,敬辭頻繁。比如,在莎士比亞時代,第二人稱的普通用詞是“thou”和“thee”(你),敬辭是“you”(您)。后來,“you”被去敬化,降格為普通稱呼,當所有人都相互用敬辭時,就無敬可言了。
在古代,中國人寫文章,無論是什么樣的文章,哪怕是與文學無關的實用性文字,都追求文雅風格。許多人在翻譯一般的外國文學作品時,都或多或少有雅化傾向。我們翻譯本來就雅訓的莎劇則正合適。
在《哈姆雷特》中,好用雅言的是馬屁精大臣潑婁聶斯,簡直到了“裝隆(重)作雅(致)”的程度。莎翁把寵臣潑婁聶斯設計為他自己的對敵“大學才子派”的代表,畢業(yè)于牛津或劍橋,說話喜歡拽、玩花活,以至于弄巧成拙,“滑稽百出”。甚至在自己家里,潑婁聶斯跟兒子和女兒說話,也很“作”。如,在第一幕第二場中,他警告女兒奧菲麗婭不要隨隨便便接受哈姆雷特的愛情表達時,說“你要/讓自己留守在感情的后方,躲開/欲望的危險的子彈”。他在催促兒子快點到碼頭去乘船、跟兒子告別時,說“海風都快要推動帆篷的脊背了”;囑咐兒子不要借錢時,說“借進來則會挫鈍節(jié)儉的刀口”。此君確實巧舌如簧,頗具口才。他還對兒子說過這樣兩句告誡的話:“Give thy thoughts no tongue,/Nor any unproportioned thought his act。”卞之琳譯為:“你不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也不要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比鄙偃∏傻母杏X,不像是莎翁為潑婁聶斯這個角色設計的語言。朱生豪的譯文也如此:“不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凡事必須三思而行?!绷簩嵡锏淖g文也差不多:“你有什么思想不要說出口,不合時宜的思想更不可見諸實行。”孫大雨的也是如此。事實上,原文說得頗為討巧,曲折起伏:“不要把舌頭交給念頭,不要把手腳交給任何越軌的念頭。”我盡力把他的“作雅”修辭格調還原性地翻譯出來,不能讓中文讀者誤以為他雖惺惺作態(tài),卻語言乏味。
《哈》劇中的人物喜歡把敬辭(尤其是“您”字)經常掛在嘴邊,以符合首都和宮廷的語言禮儀;但許多譯者或者因為沒有深究這個敬辭在劇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或者因為不會利用北京人張口就來的“您”,所以在譯文中很少用“您”,都改譯成了“你”。他們是用現(xiàn)代英語中“you”(你)的眼光來看待——低看早期英語中的“you”(您)這個敬詞?;蛟S,這是因為不少譯者來自吳方言系統(tǒng),而在吳方言中,基本上沒有敬詞“您”。
在劇本中,莎翁也并非一味用敬辭,有時也用引車賣漿者流的俗語,有時貴族之間也不用敬辭。那么,誰對誰用敬辭?何時用?何時不用?中間為何要轉換從敬到不敬或從不敬到敬?莎翁都是很小心細致地著筆加以區(qū)分的。我們翻譯時必須切切留意。
按照上流社會禮儀,哈姆雷特之前對奧菲麗婭說話時一直用的是敬辭,但在第三幕第一場發(fā)生了變化。在自己的愛被奧菲麗婭否定之后,哈姆雷特對她的態(tài)度由禮貌變?yōu)椴欢Y貌進而陡然變?yōu)榇拄?,對奧菲麗婭的稱呼也由敬辭“您”(you)變?yōu)橐话阈缘摹澳恪?thou和thee)。具體說,是在這里發(fā)生變化的:
哈姆雷特:您不應該相信我;因為美德通過嫁接可以使本性這棵老樹發(fā)出新芽,但老樹不會因為發(fā)了新芽就不再是老樹。我沒愛過您。
奧菲麗婭:那我更覺得是受騙了。
哈姆雷特:你到尼姑庵去吧!你為什么要生育罪人呢?
之前,奧菲麗婭就已經開始在否定哈姆雷特對她的愛,哈姆雷特說“我沒愛過您”,是順著她的否定心理說的氣話,沒想到奧菲麗婭當了真,說哈姆雷特一直在騙她;哈姆雷特就急了,怒了,遂改了稱呼。在此,莎翁以高妙的手法生動描繪了這對貴族少男少女之間的慪氣行為。
(作者為翻譯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