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買力的巴扎
不知從哪一年開始,這鄰鄉(xiāng)鄰鎮(zhèn)都有了巴扎。今天是周六,照例又是英買力鎮(zhèn)的“巴扎日”。整個縣上做買賣的生意人都會帶著貨物來英買力巴扎。平日英買力有七十多個攤位,到了巴扎日,這個數(shù)字變成了三百多。英買力鎮(zhèn)人多地少,各族群眾從事商業(yè)活動由來已久,英買力巴扎是沙雅縣最早自發(fā)形成的巴扎。巴扎事關(guān)百姓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英買力的老鄉(xiāng)們都說:看病也沒有趕巴扎重要。
早早地,村里趕巴扎的人們就做起了準(zhǔn)備。賣東西的人昨夜就把能裝上車的貨物裝好了,今早又清查了一遍。需要添補的物件瞅著車上有個縫兒塞進去。以前村民們是依靠驢馬牛和摩托車,現(xiàn)在家家都用電動三輪車或者小汽車運輸。買東西的也起了個大早,安頓好屋里的大人小孩后開始拾掇自己。鮮亮值錢點的衣物,閃閃發(fā)光的飾品,這時都有了出頭露臉的機會。收拾利索,喚上早已約好的伙伴就出發(fā)了。遠點的搭便車或騎自行車,近的三五人結(jié)伴而行,嘰里喳啦,嘻嘻哈哈,好不熱鬧。
人們漸漸從四面八方趕來,巴扎喧鬧起來了。
熱鬧、嘈雜,凡是去過巴扎的人都知道的。英買力的巴扎也不例外。粗粗細細、忽高忽低的叫賣聲、討價聲、牲畜的嘶鳴聲合在一起向高空飄揚,遠遠聽到,就知道那里有個巴扎。
天氣不算晴朗,塵樣的天空罩在頭頂三四天了,這是因為一場雨正在醞釀。沒有人喜歡這種霧沉沉的天氣,像一個性子畏畏縮縮的男人,倒不如痛快地下場雨。但這巴扎沖淡了人們窩在心里幾天的郁悶。鮮艷的物品讓人瞅不夠,熱鬧的叫聲笑聲聽著就心里亮堂。
巴扎門口有做烤包子的,鎮(zhèn)上楊書記說,這家的包子味道特別好??上覀兌紕倓偝粤艘淮蟊P子抓飯,按照新疆人的說法,太飽了,根本沒留肚子??景泳o挨著的烤馕也是誘人。碗口大小,厚墩墩的,個個金黃,面包一樣的光澤。新疆人對馕沒有抵抗力。哪怕吃飽喝足的胖子也沒有足夠的毅力抵擋一個才烤出來的熱馕。年輕時減肥,每次能抗住別的碳水化合物的誘惑,唯有熱馕會讓我破功。那剛出坑的馕具有魔力,讓人放松警惕。
果真同伴禁不住誘惑買了一個,剛還說不吃不吃的幾個人都不見外地掐一塊。我們一邊吃一邊進入巴扎,對面正好過來個維吾爾族小伙子手里也舉著馕在吃。新疆南北,無論什么民族、什么職業(yè),只要你是新疆人,都有買了熱馕當(dāng)街就吃的習(xí)慣。
英買力鎮(zhèn)的巴扎按物品功能有序排列。入口處,賣布匹衣服的攤位不少。布匹瀑布一樣披在橫桿上,衣服烤肉一樣串在架子上。老人小孩的衣服居多。會玩手機的姑娘小伙都去某寶某音等電商平臺買衣服了,站在布匹前仰著脖子的多是中年女人,都是來給家里老人孩子添置衣服的。一個“130”車旁圍滿了清一色的家庭主婦。五顏六色的秋衣、秋褲糾纏在一起,大媽大嬸們挑揀著,抓住兩件比較著——顏色、式樣、長短,互相參謀著。一個耳朵上戴著大金耳圈的小媳婦終于挑好件玫紅色的T恤,雙手一折交叉抱在胸前,開始討價還價。賣主卻是個男子?!?0塊不賣,最低12塊”,賣主堅決地說完再不理睬。受了冷落的大耳圈重又端詳手里的衣物,猶豫著掃了攤主的二維碼。剛走幾步,大約想起自己的男人該換條秋褲了,又回過頭,擠至車前重新翻揀。
由幾根鐵棒焊成的框架架上木板就是陳列臺,上面擺滿了色彩絢爛的化妝品,有人在試,有人在挑。攤主是個漂亮的維吾爾族女孩。我想看看眉筆,怕她聽不懂,手在眉毛上比畫著。還沒比畫完,她就指著一排眉筆說,這些都是。一口流利的漢語,耐心地給我講哪個顏色好。她年輕的面龐上睫毛太長了,黑眉毛更是讓我羨慕。
新疆得天獨厚的日照和氣候條件,有最甜的水果,自然也就有了最好的干貨。新疆人把堅果和各類果干都叫做干貨。干貨在新疆消耗量很大,不單節(jié)假日擺在桌上招待客人,更是日常的食物。我維吾爾族同事的爺爺八十多歲了,常年保持每天吃核桃、紅棗和葡萄干的習(xí)慣。而且必須是幾樣干貨一起咀嚼,這樣吃了才“亞克西”。還有,抓飯、點心和一些果茶里都會放點葡萄干、杏干、桑葚干等干貨。所以,在每個巴扎上,干貨的地盤無不是場地大、品種多。核桃、巴旦木、葡萄干、桃干、杏干、桑葚干、西梅干、無花果干……羅列起來十個手指頭都不夠用。干貨有批發(fā)經(jīng)營的,也有農(nóng)民自家園子里種了吃不完一麻袋一麻袋裝著賣的。如果你“大媽”“大叔”討好地叫上幾聲,村人會耐不住磨纏塞給你一把又一把。
還有那各色的水果攤子,也是最甜蜜之處。甜瓜、西瓜,整個、半個、一牙一牙切好的,色澤飽滿,蜜汁晶瑩。幾年前,鮮榨的石榴汁還只是南疆巴扎攤特有的鮮榨飲料,如今在北疆的市場上偶爾也會見到。我買了一瓶喝,甜、帶點澀,還有一點酸,再加上冰塊的清涼,果真是期待的味道。
在楊書記的帶領(lǐng)下,我們找到了巴扎上最好的蜂蜜。沙雅縣央鄉(xiāng)二大隊的艾則子·吾斯曼家住在塔里木河邊,附近長有南疆特有的奇花異草。他爺爺年輕時,跟著一個湖南來的養(yǎng)蜂師傅學(xué)習(xí)制作蜂蜜,釀造出最純正的沙棗花、羅布麻花、油菜花、紅柳花蜜。到艾則子這一代,他家已經(jīng)是遠近聞名的養(yǎng)蜂大戶。為了推銷家鄉(xiāng)的特產(chǎn),艾則子還在抖音上開了店鋪。好蜂蜜可遇而不可求,臨走,我們貪婪地買光了他拿到巴扎上的所有蜂蜜。
正是農(nóng)耕時節(jié),冷清了一個冬天的農(nóng)具區(qū)域,從立春后人就明顯稠了。鐵锨掃把坎土曼,耙子鉤子和叉子,長短方圓,一應(yīng)俱全。攤主也是手藝人,一邊銷售一邊埋頭俯身趕制新農(nóng)具,專注度不亞于一個科學(xué)家嚴絲無縫做實驗。一把坎土曼的木柄就要做好,正在裝鐵頭??餐谅蔷S吾爾族農(nóng)民的主要農(nóng)耕工具,維吾爾語稱“凱特曼”。木柄長約一米,鐵頭的大小不等,大的長約三十厘米,寬約二十五厘米,鐵頭有的寬有的圓。吐魯番、焉耆的坎土曼和阿克蘇、喀什噶爾的,就略有不同。愈往南,坎土曼愈由方形漸變成圓形,而且由瘦小變得碩大,很像是鐵鍬最終衍變成坎土曼。這種有趣的變化,正好反映了地層土質(zhì)由凍結(jié)而漸濕潤的狀況;就像隨著溫度逐漸升高,人們的衣著從棉襖、毛呢變成了夾克。這種農(nóng)具特別受南疆農(nóng)民喜歡,既可以鋤地挖土,又可以修渠澆水,還可以從事其他日常勞動。在廣闊田地,在果樹林間,當(dāng)維吾爾族農(nóng)民用坎土曼挖地修渠時,你會感到一種富有力度和節(jié)奏感的美。
在喀什和田的老城里,最老的鋪子是鐵匠鋪,而鐵匠鋪打制最多的就是坎土曼。據(jù)史料記載,中原人使用的鋤頭便是兩千多年前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的技術(shù)成果之一。到了一千四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刃部呈弧形的寬體鐵坎土曼取代了石鋤,成為挖地、刨地、鏟土和取土的萬能工具。解放前,新疆南部還保存封建社會莊園制度的墨玉縣等地區(qū),農(nóng)奴從貴族那兒領(lǐng)得“份地”時,也領(lǐng)取一把坎土曼,作為整年為貴族服勞役的象征。解放后,維吾爾農(nóng)民翻身做主,他們用坎土曼創(chuàng)造幸福富裕的新生活。
艾力·阿那依提拉的攤位太大了,小到螺絲,大到電動播種機,此外還有各種裝修用的工具,應(yīng)有盡有,簡直像個五金店。路過之人都會認真地瞅上兩眼,希望借此想起家里還缺什么物件。
攤位上慈眉善目的老人也不少。人不多的時候,他們就撇下一堆貨品三三兩兩聚到一起,聊聊孫子,說說家里的牛羊、就要開始的春耕。愜意和輕松愉悅寫在臉上,老人們趕巴扎的一半快樂在于和老朋友的相聚。
我被一個攤子上五十厘米長的方形鏟子吸引了,拿起來做著鏟灰的姿勢。正納悶這材質(zhì)做灰鏟有點可惜了,結(jié)果被同伴糾正,這是老百姓炒大鍋菜或者食堂專用的鏟子。哈哈,我這就跟把麥子當(dāng)韭菜一樣可笑。同伴又拿起一個做得很漂亮的火鉗?;疸Q生鐵制造,粗細均勻,弧度合適,比我家小時候用粗鐵絲擰的簡直周正太多了。我們這群人都有在農(nóng)村成長的經(jīng)歷,雖然早已是朝九晚五的城市人,但看著這些似曾相識的農(nóng)具,就像在人群中遇到了好久不見的老朋友,一時竟五味雜陳。萬同學(xué)在內(nèi)地長大,他熟練地舉起一把叉子,滿懷深情地看著。他眼前一定是小時候在麥場上幫父母揚場的情景吧!
要判斷一個巴扎的火熱程度,還可以看烤肉攤位的煙氣是否稠密,或者能否遠遠聞到香噴噴的烤肉味。相比于城市里動輒五元十元甚至二十元的大串烤肉,英買力巴扎的烤肉串小,也很便宜,肉、肚子、板筋、腸子、腰子、肝子……一塊或五毛錢不等。亞森家的烤肉干凈,又嫩又香。攤位前,四個小孩一人一串烤肉,玩一堆泥巴,邊吃邊玩,很投入。那長睫毛的巴郎子和賣烤肉的爸爸一樣,一高興就揚起脖子大笑。
瓜果蔬菜、特色飲食、服裝布匹、日用百貨、畜牧產(chǎn)品、家電等等琳瑯滿目,可以說在英買力巴扎沒有老百姓買不到的東西。這里還有英買力的特色烤肉“牛頭烤肉”。二十多年前,從事屠宰生意的阿合尼亞孜將牛頭肉做成烤肉,因為味道好名氣傳開了。顧名思義,其肉取自牛頭,肉更筋道,但取材加工麻煩,烤制也需要技巧,目前只有英買力的巴扎上有幾家。
不知什么時候飄起了雨。南疆雨少,雨中巴扎很罕見,攝影家張老師好不興奮,腳步歡快地去尋找鏡頭。
前面不遠處一個懷抱母雞的男人吸引了我們的注意。不過是只平常的雞,卻被他毫不嫌棄地抱個滿懷,還用衣服護著。他旁邊的一個農(nóng)民和他比比畫畫,看著雞說著什么。他們在用古老的方式進行交易。看到我們饒有興趣的目光,兩個男人沖我們心無城府地憨笑。他們都像才在地里干完活,身上滿是塵土,但笑臉干凈熱情。楊書記說,這只雞的雞苗還是鎮(zhèn)里去年春天給買的。每個村里總有幾個日子過在后頭的,鎮(zhèn)政府每年給買雞苗、羊羔,讓他們養(yǎng)大后或吃或賣,以改善生活。
也因為巴扎,快餐小吃的攤子驟然間多了起來,一鍋鍋的熱氣在清冷的空氣中騰騰而上,烤包子、涼皮子、餛飩,還有大鍋大鍋煮得稀糊爛的雜碎湯和紅紅綠綠的丸子湯,最是勾人食欲。熟客居多,要多盛一些,即使是頭回來的新客,賣主也像鄰家的嬸子大叔一樣親熱而謙和。幾個年輕媳婦拍拍袖子上的塵土坐在擦得锃亮的凳子上,接過主人倒好的熱茶,“吁吁”地喝著。嘴里咕噥著什么,我猜大概是“不急不急,你先煮著,煮爛了才好吃”。
米力克的一鍋抓飯就要煮好了。這個臉膛又黑又紅的漢子,看上去三十來歲,一邊熟絡(luò)地和吃飯的人說話,一邊手里絲毫不停。他雙手在圍裙上搌了搌,拾起爐鉤捅捅火,煙囪呼地竄出一股煙,火著得更旺了。他喜歡聽著音樂做飯,每次都帶來一個大音箱。一邊做抓飯,一邊享受音樂,歌曲總是那幾支,他百聽不厭。他的抓飯人們也是百吃不厭?!白ワ埬敲聪?,是因為多了音樂吧!”人們這樣開玩笑。一大份抓飯三十元,米不夠了還可以再加。說著話翻著鍋,香味和音樂一樣在巴扎散開。沙雅土生土長的楊書記說,沙雅畜牧業(yè)發(fā)達,羊吃的是羅布麻、紅柳、胡楊、甘草、駱駝刺、白楊的葉子,喝的是塔里木河、渭干河的天山冰雪融水。這里的羊每天要在戈壁灘上走十幾公里才能吃飽,這種羊叫運動羊,肉質(zhì)細膩,脂肪層薄而分布均勻。不夸張地說,這種肉做出來的抓飯,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抓飯。臨走時,楊書記笑著對米力克說:“你的主意對得很,每次一大鍋抓飯,不多做,反而大家都惦記?!辈恢f到了啥,倆人都開懷大笑起來。
忽然不遠處傳來了吵嚷聲。村人好湊熱鬧,好奇地圍過去。原來兩個壯年男子買牛賣牛討價還價時發(fā)生了口角。買家說牛太瘦,腿又短。牛主人生氣。談不攏,兩個牛脾氣的人杠上了。周圍相識或不相識的人們急忙去勸架,三下五除二地將撕扯到一起的倆人拉開。弄清了原因,人們七嘴八舌地充當(dāng)起法官,評判著倆人的是非,連哄帶勸平息了一場糾紛。圍觀的村人評價著長短是非散開來。才過一會兒,其中一個面紅耳赤的男子竟又滿臉帶笑走在巴扎上了。
返回時,我們看見那個剛才抱著雞的男人,已經(jīng)坐在烤包子攤前吃上他心愛的烤包子了。一口包子,一口可樂,臉上洋溢著孩子一樣滿足的笑容。
下午五點多,巴扎開始散了。歸去的村人手里拎的、車上掛的,或菜或肉,或是些小孩喜歡吃的零食,包里背的是給老母或男人們買的衣服。剛剛買的牛馱了兩袋春耕要用的種子?!坝绣X的人去巴扎買東西,沒錢的人去巴扎看熱鬧”,有些人什么也沒買,晃了大半天,氣色竟比來時還精神。馬路也又寬大空闊起來。只有地上撒落的各種商標(biāo)、包裝袋、蔬菜葉、炭灰、牲畜糞,證明這里方才熱鬧得很!
六點時,離巴扎不遠的一個小廣場響起了《阿娜爾罕巴拉》的音樂。正在舉行婚禮,楊書記說,今天將有十八對新人的婚禮要舉辦。這么多!我們驚呼。楊書記說,這還不算多,最多的時候可以達到二十幾對。
已經(jīng)來了兩對新人。兩個維吾爾族新娘子均著白色婚紗,華麗如公主。男孩則都是純色襯衣加藏藍色西裝,俊朗挺拔如紳士。其中一個新郎是漢族男孩。新郎新娘的好朋友圍著圈拍手,間以簡單的舞蹈動作。隊伍里漢族和維吾爾族年輕人都有,差不多的年紀、差不多的姣好身材、差不多的精致打扮,個個體面優(yōu)雅,不細看,根本分辨不出他們誰比誰更漂亮更帥氣。誰能想到他們都是附近的農(nóng)民。尤其是女孩們,不是紗裙就是小禮服,不畏雨天降溫,小風(fēng)嗖嗖,竟有幾個還光著腿。我們理解她們,年輕時我們不也曾這樣熱烈浪漫過?熱鬧喜慶的氣氛感染著,我們也加入轉(zhuǎn)圈隊伍,拍手為幸福歌唱,為新人祝福。我前面穿藍裙子、頭發(fā)染成黃色的時髦女孩很像電影明星。她飛快地旋轉(zhuǎn),長發(fā)像傘在空中打開,藍色的綢緞長裙一起一伏間搖曳著珍珠的光澤,明亮的眼珠、嬌艷的紅唇、自信的微笑,她真美呀!漂亮的女孩,今天你會遇到心上人吧!祝福你!
從巴扎回來的人路過廣場,也加入了進來。有人放下貨物就載歌載舞起來。廣場越發(fā)沸騰……
雨還在下,先是砂糖狀淅淅瀝瀝,后來變成柳絮樣輕輕落下,落在布滿甜蜜的廣場上,落在舞動的腳步下,落在英買力的每一寸土地中……南疆的雨是稀罕物,這是一場預(yù)示著吉祥美好之意的雨。沙雅再次創(chuàng)造了奇跡。
(作者:王新梅,系中國作協(xié)會員,出版小說集《夏天》《博格達峰下》,曾獲天山文藝獎,現(xiàn)居烏魯木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