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先驅景梅九與新文學作家
景梅九是近現(xiàn)代革命的先驅者,也是文學革命的先驅者,以革命家、文學家的雙重身份,開辟大片文學園地,團結、扶植了一大批新文學作家,促進了中國文學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歷史轉型。
景梅九
創(chuàng)辦于1934年的《出路》雜志
一
近代文學80年,現(xiàn)代文學30年,二者的銜接、轉型“節(jié)點”上,經(jīng)歷了一個蛻變的過程。其時涌現(xiàn)了眾多的文學大家,如梁啟超、林紓、魯迅、胡適、周作人、茅盾等,他們在不同“崗位”,發(fā)揮著不同而又重要的推進文學“革命”的作用。景梅九同樣是一位“承前啟后”的人物,他不僅是近現(xiàn)代革命的先驅者,也是文學革命的先驅者。革命是他的職業(yè)、使命,文學是他的修養(yǎng)、靈魂;他不曾躋身文壇,但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各類文體大量文學作品,他長期主編多種報紙刊物,為新文學作家提供了廣袤的園地;他鼎力幫助、扶持青年作家,為他們鋪平人生之路。
景梅九被譽為民主革命家、現(xiàn)代報人、著名學者、文學大家,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他1882年生于山西安邑城關(今運城市鹽湖 區(qū) )一個耕讀之家。名定成,字梅九。自幼聰慧志學,12歲中秀才,17歲入太原晉陽書院,后升入京師大學堂。1903年,21歲時赴日留學,專攻理化,更熱衷文科。1905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并擔任山西分會評議部長。投身革命,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1908年畢業(yè)歸國,遂于晉、冀、魯、豫一帶,從事反清革命與建立共和的 斗爭。在京創(chuàng)辦《國風日報》,成為同盟會重要喉舌。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山西軍政府成立,他出任政事部部長。是年底他協(xié)助李岐山軍攻運城,成立河東軍政分府。1912年初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他當選眾議院議員,同時兼任山西稽勛局局長。在風云變幻的民國初創(chuàng)時期,他堅決維護共和政體,與袁世凱、張勛的帝制復辟,與蔣介石的統(tǒng)治,進行了英勇斗爭。1934年他在西安開辦“國學社”,創(chuàng)辦《出路》期刊,宣傳抗日斗爭,激發(fā)民眾愛國精神。建國后,他擔任西安市人民代表、政協(xié)陜西省委員、西北行政委員會參事等職。1961年在西安病逝,終年79歲。
從晚清到辛亥革命、從民國到“五四”運動、從抗戰(zhàn)到新中國,景梅九是以革命家的身份,活躍在歷史舞臺上的。但他對仕宦始終保持了一種淡泊、超然的態(tài)度,他更愿意做一個智者、“智囊”,或是辦一份報紙、期刊,宣傳他的思想理論。他有扎實、豐厚的古典文化和文學功底,有開闊、活躍的新思想、新文學觀念,更愿意通過文學、學術,安頓自己的生命與靈魂。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幾乎涉獵了所有文學文體,詩歌、散文、雜文、戲劇、評論等,都有代表性作品;小說是他最看重的文體,三十余年創(chuàng)作有二三十部短、中、長篇小說。文言小說如《清快丸》《軒亭記》《玉樓影》等,白話小說如《傀儡外紀》《初戀》,《罪案》則是一部杰出的長篇紀實小說。學術研究《石頭記真諦》,是學界公認的“紅樓夢研究”索隱派的代表性著作。陳平原說:“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基本上是由以梁啟超、林紓、吳趼人為代表的與以魯迅、郁達夫、葉圣陶為代表的兩代作家共同完成的?!彼亚耙活愖骷曳Q為“新小說”作家,把后一類作家稱為“現(xiàn)代小說”作家。景梅九自然屬于前一類“新小說”作家。在他的小說中,既有“古典型”作品,又有“現(xiàn)代型”作品,前者上承古典小說,后者下接“五四”現(xiàn)代小說,表現(xiàn)了他從古典向現(xiàn)代的變革與轉型。
現(xiàn)代文學學者賈植芳指出:“中國新文學初期有一大批作家是留日學生,他們以激進的姿態(tài)投入并推動了新文學運動。”并把留日學生分成四代人,第一代是戊戌變法失敗后開始東渡日本的,時間在1902至 1907年,如王國維、魯迅、周作人、陳獨秀、錢玄同等。景梅九正是這第一代中人,但他是革命家兼文學家雙重身份。把景梅九與魯迅作比較、作聯(lián)系,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魯生于1881年,景比魯小一歲,同代人。景、魯同在1903年赴日留學,景略晚半年。他們都參加了抵制日本“取締規(guī)則”的活動,聆聽過孫中山的講演。他們都崇敬章太炎,并上過章在寓所開設的講學課。經(jīng)歷相似。但那時景梅九熱心革命活動,擔任山西同鄉(xiāng)會會長、同盟會山西分會評議部長,創(chuàng)辦《第一晉話報》《晉乘》等期刊,發(fā)表長篇小說《玉樓影》以及政論多篇,顯得更為活躍。而魯迅先入東京弘文學院,后轉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只是在1903年《浙江潮》發(fā)表編譯歷史小說《斯巴達之魂》,剛剛顯露頭角。董大中說:“景梅九后來回憶,他在日本曾跟魯迅見面,但不知道他是魯迅,因為魯迅是后來使用的筆名。他說是在章太炎家里遇見的;……現(xiàn)在知道兩人都參加了反對‘取締規(guī)則’的活動。這次活動,景和魯迅也有可能見面,時間在前。”
上世紀20年代前半期,景梅九與魯迅同在北京。景從政、辦報,魯從文、教書,二人并無交集。但以高長虹為首的狂飆社進入北京,形成一個以山西作家為主體的作家群,自然而然凝聚在魯迅身邊,形成一個“文學群”,又自然而然團結在景梅九周圍,構成一個“同鄉(xiāng)群”。二個群之間聲氣相投,各有所能,不僅激發(fā)、促進了青年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同時也獲得了家庭般的溫暖、襄助,而且使兩位“先生”——景梅九、魯迅,有了更多的相知、相通。因此,1936年10月19日魯迅在上海逝世,景梅九得知消息,悲痛地寫了《悼魯迅》兩首詩:“廬山真面無人識,魯迅原來卻姓周。只為一篇《阿Q傳》,頓教聲譽遍環(huán)球?!薄熬菛|方高爾基,搖旗吶喊震萎靡。橫沖直闖入文陣,苦斗精神死未疲?!痹娭袑懗隽司懊肪艑︳斞敢姸醋R、后知后識的往事,寫出了對魯迅作品的諳熟,寫出了對魯迅吶喊、苦斗精神的贊頌。景、魯?shù)男撵`是相通的。是年11月7日,西安各界召開隆重的魯迅悼念大會,當局出動大批警察彈壓,景梅九出席會議、登臺講演,情動于衷。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夜,景梅九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國風日報》,成為同盟會的思想理論陣地。1922年又創(chuàng)辦日報的《學匯》副刊,宣傳同盟會思想以及無政府主義。景梅九廣攬人才,聘用了安徽作家索非做副刊編輯。索非與巴金熟悉,便請巴金撰稿,這正合景梅九的心思。于是從1925年2月18日,巴金以極樂、芾甘為筆名,發(fā)表了傳記文學《柏克曼傳記》,連載3天;紀實文學《克龍士達脫暴動記實》,連載22天;書信《日本勞動運動同志的來信》;短論《無政府主義與暴行》,連載4天;散文《魔鬼之島:索洛瓦次基》,連載2天;政論《馬克思的“無產(chǎn)階級專政”》,連載2天……刊期23天。集中表現(xiàn)了巴金寫作早期對陳腐的傳統(tǒng)思想、宗教迷信以及私有制的揭示與批判,對自由、平等的現(xiàn)代社會的呼喚,是研究他早期創(chuàng)作思想發(fā)展的重要作品和資料。
二
景梅九說:“革命黨人傳達主義,全仗著書和報”,“拿破侖曾說過一報紙,強于五千毛瑟的話”。他一生創(chuàng)辦的報紙、刊物有15種之多,如《第一晉話報》《晉乘》《京華旬記》《山西民報》《國光月刊》等,而辦的時間長、影響大的首先是《國風日報》,1911年在北京創(chuàng)刊,1949年???,中間五次創(chuàng)復,長達38年;其《學匯》副刊,從1922年至1925年,出版五百余期。其次是《出路》期刊,抗戰(zhàn)時期的1934年出版于西安,1936年???,三年時間共出54期。《學匯》與《出路》,遵循了景梅九“輸入文明,改良社會”的一貫思想,以人文科學特別是文學作品為主。
辦這些報刊,景梅九一方面宣傳了他的革命思想理論,另一方面開辟了廣闊的文化文學園地,為各種各樣的作者、作家,提供了發(fā)表作品的機會。景梅九又是一個俠肝義膽、甘為人梯的人。他不僅為年輕的新文學作家提供報刊版面,還在報紙另辦副刊,由他們獨立辦刊。他同這些青年作家成為朋友,想方設法為他們解決人生、生活問題。他的思想、創(chuàng)作,也在無形中影響著青年作家。董大中說:“不僅他那些作品在山西為許多人所喜愛,影響大而深遠,而且山西新文學第一個作家群幾乎都是在他的支持和幫助下成長起來的。”其實豈止是山西作家,陜西、河南、北京乃至全國一些青年作家,都在他的文學園地中生根開花,只是今天難以弄清了。
高長虹以及狂飆社最初就是在景梅九的《國風日報》落腳的。1924年夏,高長虹等人在太原成立狂飆社,創(chuàng)辦《狂飆》月刊。是年9月,高即闖蕩北京,正值《國風日報》復刊、景梅九復職。亦如高長虹所說:“于是,便到了雙十節(jié)。北京政局起了劇變,即馮玉祥班師是也。應運而來的,一個老朋友所辦的被曹(錕)政府封閉的日報復活了。我們在那里又辦起兩個周刊:一,《世界語周刊》;一,即《狂飆》周刊也?!犊耧j》因此也便再生,我同北京出版界的關系也便正式開始了?!备唛L虹生于1898年,比景梅九小12歲,他一到京就找景談妥了在日報辦《狂飆》周刊之事。同時景又讓高擔任《學匯》校對,可見景對高的喜歡、信任、支持。景是從晚清過來的作家,高是“五四”后涌現(xiàn)的作家,景是高的 前輩。但高稱景為“老朋友”,可見二人關系之“鐵”。這年11月,《狂飆》周刊面世,連出17期,團結了一大批青年作家,有山西的也有外省的,活躍在魯迅、景梅九身邊,由此奠定了一個文學社團和一批新文學作家,在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位置。高長虹發(fā)憤寫作,作品一邊刊登在他主編的《狂飆》周刊上,一邊發(fā)表在《學匯》副刊上,副刊上他用長虹、殘紅署名,從1922到1924年,發(fā)表詩歌《反詩》《離婚曲》,批評《近代藝術與無政府主義》,理論《人類》《革命研究》,翻譯作品《一生》《戀愛的喜劇》等,且多為長文連載,刊發(fā)八十余篇。
李健吾創(chuàng)作伊始也得到了景梅九的大力支持。當時在北京,以魯迅為核心的狂飆社“文學群”,是以山西作家為主體,有高長虹、高歌、常燕生、閻宗臨、段復生等,但還有湖南的向培良、河南的尚鉞、福建的鄭效洵、四川的黃鵬基等。而以景梅九為核心的“同鄉(xiāng)群”,則是以狂飆社山西作家為主體,又有在京的山西青年作家特別是在讀的大中學生。李健吾就屬于這最后一類。1922年16歲的李健吾正讀北師大附中二年級,與同學蹇先艾、朱大枬三人成立曦社文學社,1923年他們創(chuàng)作了一批稿子,想辦一個文學期刊,就找景梅九求助。李健吾的父親李岐山是景梅九的患難朋友,兩家親如一家,于是《國風日報》又多了一個副刊《爝火》旬刊,順利出版發(fā)行,李健吾在上面發(fā)表三篇話劇習作。盡管旬刊只出了兩期,但初次辦刊、開始創(chuàng)作給他很大鼓舞。同時他還在《學匯》副刊發(fā)表了獨幕話劇《現(xiàn)在的朝鮮西鄰》,替兄長李卓吾辦的《工余》做了一回廣告。
荊有麟是山西猗氏縣(今臨猗縣)人,上世紀20年代初期赴京求學,在北京世界語專門學校讀書,成為與魯迅來往密切的學生。他先在《京報》擔任校對,后到《國風日報》幫忙。他喜愛文學,勤于創(chuàng)作,從1922年到1923年,就在《學匯》發(fā)表十幾篇作品:《人家叫我怪物》《討論大會的應聲》《下雪感言》《我們的前途》《新年》《觀梅有感》《 努力和奮斗》《革命與 反抗》…… 后出版著作《國共之間》《魯迅回憶》等。
李尤白是從山西遷居到陜西的文學青年,秦晉相鄰,很多人穿行在兩省之間。1946年他在景梅九于西安復刊的《國風日報》發(fā)表敘事長詩《呂梁山的野牡丹》,引起了景梅九的注意和器重,親自把正在教書的李尤白聘任到日報的文藝版當編輯,二人建立了親密的師生關系。1947年李尤白的敘事長詩出版,景梅九欣然作序,稱詩歌“情思奔放,一氣貫注”,“是一篇使人看了還想再看的成功作品”,鼓勵作者“努力精進,深造自己”,“勿以此篇茲處女作自畫!”另一位山西青年作家姚青苗,1945年在西安辦刊物、搞創(chuàng)作,時在西安的景梅九給與很多關照、支持。姚青苗后來回憶說:“我在西安編副刊及創(chuàng)辦文藝刊物‘駱駝文叢’時,梅老亦常寫稿,并且投稿很踴躍,不找自來,源源不斷。”“以后‘駱駝文叢’每期,他都詳細閱讀。在他生日的宴會上,他曾經(jīng)對著許多老人們夸獎我描寫北方農(nóng)村及汾河流域的農(nóng)民因爭水利而械斗的小說?!标P愛、扶助青年作家,研讀、借鑒青年作家,使景梅九在思想藝術上不斷與時偕行。
三
翻開百年前《學匯》《出路》電子版、影印件,透過殘破的紙面、漫漶的字跡,那個時代的氣息幽然而來。今天已很難看到原版原本的民國期刊了,但現(xiàn)代掃描、復印技術,使這些老舊期刊死而復生。保存完好的《學匯》副刊是日刊,16開本,10個頁碼,豎排版,每期1.5萬字以內(nèi),有政論、時評、人文研究,文學有小說、詩歌、散文、批評、戲劇等。作者隊伍龐大。小說作者有:灑脫、之嘉、以忠、李樹庭、張新、少陵等;散文有宮甫、必夏、一民、雪花、家驛、韻裳等;詩歌有情僧、胡頃白、溟塵、陳國英、劉開渠、劉啟仁等?!冻雎贰穭?chuàng)刊于1934年,橫跨三年,出刊54期,20個頁碼,欄目同樣是人文、文學諸文體。但大部散佚,筆者只看到5期。文學作者有:原亮、地靈子、秋秋、非凡、吳震華、翟敏、李秀、東直等等。如上兩種期刊的作者,不知哪些是真名、哪些是筆名,那是一個多用筆名的時代。哪些是文學青年、哪些是成熟作家? 哪些是山西人、哪些是外省人? 難以考證。
景梅九的大部分文學作品,以“老梅”為筆名,發(fā)表、連載在這兩種期刊上。他是一個思想開放、不懈探索的智者、作家,他堅定的民主革命思想、深厚的古典文化和文學修養(yǎng)、執(zhí)著的文學創(chuàng)新精神,成為青年作家的榜樣。而這批青年作家都是“五四”后涌現(xiàn)出來的,他們新銳的社會文化理念,新潮的藝術觀點與方法,又影響、啟迪著景梅九的文學創(chuàng)作。景梅九的創(chuàng)作特別是小說,也從古典型的新小說轉向了現(xiàn)代型的新小說,匯入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浩蕩潮流。
對那些學歷高、才氣大的文學青年,景梅九給予了更多的關注與扶持。哪怕他并不認識、少有交往的作者也是如此。石評梅,山西平定縣人,素有才女之稱。1919年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1921年開始在一些報刊發(fā)表作品。1922年她還是大三學生,剛剛創(chuàng)刊的《學匯》副刊,就發(fā)表她的作品。在短短十幾天內(nèi),連續(xù)推出了她的《葡萄架下的回憶》《疲憊的青春》《心之波》《春之波》等六篇作品,堅定了她的創(chuàng)作信心,開啟了她的文學生涯。1923年石評梅畢業(yè),被聘為師大附中教師,1924年之后與陸晶清創(chuàng)辦《京報》副刊《婦女周刊》以及《世界日報》副刊《薔薇周刊》。教書、辦刊、寫作,終成一代女杰。1928年不幸逝世。賀凱,山西定襄縣人,1922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投身學生革命運動。1924年在《學匯》發(fā)表《〈學匯〉的使命》《讀了〈逃婚宣言〉之后》,翻譯作品《一生流罪》《賭》等,從此走上寫作、研究之路,成為著名學者,出版《中國文字學概要》《中國文學史綱要》等,建國后擔任山西大學中文系主任。
有些青年卓有文才,勤奮好學,雖還未開始創(chuàng)作,也受到景梅九的注意、幫助。閻宗臨,山西五臺人,出生貧困農(nóng)家,中學畢業(yè)赴京求學,后在梁漱溟開辦的山東曹州“重華書院”就讀。1924年夏回到北京,衣食住都成為問題。閻宗臨兒子閻守誠記敘道:“正在走投無路時,辛亥革命元老景梅九在北京創(chuàng)辦的《國風日報》要復刊,《學匯》副刊需要一個校對,可以食宿在報社。經(jīng)人介紹,景梅九和父親談話后,同意讓他擔任校對。父親在報社任職,不僅解決了生計問題,而且便于接觸文化界人士,對他的一生來說,是一個重要轉折?!庇谑牵愖谂R在報社認識了同鄉(xiāng)高長虹,加入狂飆社,又結識了魯迅。1925年,閻宗臨決心到法國勤工儉學,但200元路費難住了他。閻守誠說:“朋友建議父親找景梅九想辦法,因為景梅九非常愛護青年。恰好華林(報社編輯——筆者注)和景梅九很熟,就主動與景梅九聯(lián)系,懇請他予以幫助。父親出國的經(jīng)費就由景梅九解決了?!逼鋵嵕懊肪艌笊绲慕?jīng)費也很窘迫,常??克伎顏砭S持。后閻宗臨不負眾望,兩次赴歐,1933、1936年先后獲得瑞士國家文學碩士、博士學位,歷任廣西大學、桂林大學、中山大學等教授,1950年回山西大學歷史系任教授并長期擔任系主任。文學創(chuàng)作有中篇小說《大霧》,散文《波動》《夜煙》,文學評論《文藝雜感》《論偶然》《回憶魯迅先生》等,集輯《閻宗臨文學作品集》;歷史著作有《歐洲文化史》《羅馬史》《歐洲史要義》等,被學界譽為史學大師。
景梅九與索非的交往,折射出一段有意義的文學史實。索非1889年出生于安徽績溪,本姓周。青年時背井離鄉(xiāng),求學謀生。曾任《微明》半月刊主編,宣傳無政府主義思想。1923年,景梅九聘請他到《學匯》副刊當編輯,一直到1925年堅持三個年頭。他與巴金相識,有共同的思想信仰,即約請巴金寫了一批稿子,深得景梅九贊賞。1925年,索非還與巴金等發(fā)起成立了“民眾社”。1925年《學匯》???,1927年索非到達上海,成為著名的“開明書店”員工,后升為高級職員。巴金這一時期的很多重要作品,都是經(jīng)他的手推薦、編輯出版的,他們成為密友。1946年中國臺灣著名教育家范壽康,邀請索非赴臺擔任臺北開明書店負責人,索非盛情難卻,在臺灣經(jīng)營圖書事業(yè),直到1988年辭世。
索非既是一位編輯,也是一位作家。上世紀20年代初就發(fā)表大量兒童文學作品,成為《學匯》編輯后進入創(chuàng)作噴發(fā)期。在副刊上發(fā)表有詩歌《沒有人》《飛艇》《形具》《未來》《失掉了的心》;紀實小說《地獄還魂記》,從1924年422期連載到1925年484期,共51期;評論《觀劇雜感》《電影里得來的感想》等等?!秾W匯》辦刊4年,作者發(fā)表作品排行,老梅746篇,索非95篇,高長虹84篇。索非知識淵博,寫作甚勤,1927年開明書店出版散文集《苦趣》,1946年百葉書店出版散文集《龍?zhí)准罚?939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科幻小說《人體旅行記》等。但大陸學界、讀者淡忘了這位新文學作家。
景梅九以革命家、文學家的雙重身份,開辟大片文學園地,團結、扶植了一大批新文學作家,兩代作家互學互鑒,砥礪精進,促進了中國文學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歷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