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埃爾諾:回到伊沃托,回到記憶之城
2022年,法國作家安妮·埃爾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她“勇敢又確切地書寫從個人記憶中挖掘出的根源,疏離以及集體約束”。埃爾諾生于1940年,5歲時全家搬到伊沃托(Yvetot),18歲之前,她幾乎沒有離開過這座小鎮(zhèn)。即使高中畢業(yè)考入魯昂大學修讀文學專業(yè),由于魯昂和伊沃托相隔不遠,她常常利用周末往返兩地。直到24歲結婚成家,她才算是真正離開了伊沃托。此后的年月里,她因探親回過幾次故鄉(xiāng),但從未以作家的身份重返伊沃托。2012年,應伊沃托市政府邀請,埃爾諾在當?shù)貓D書館和讀者見面,舉辦了一個面向近500人的講座。次年,演講實錄整理成書出版,名為《回到伊沃托》(Retour à Yvetot)。2022年又推出全新修訂版,埃爾諾特別為新版撰寫了序言,并在書中添加了很多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包括埃爾諾的家庭照片、日記片段、學校成績單、六年級的寫作練習、寫給朋友的書信,等等。
安妮·埃爾諾在伊沃托生活成長,伊沃托對她的意義不言而喻,她將伊沃托視作她的“起源之城”,是她寫作的“不朽之地”。埃爾諾的父母在伊沃托經營咖啡雜貨店,全家人的臥室就在店鋪樓上,埃爾諾的生活幾乎沒有私密性。雜貨店位于伊沃托市中心和農村的中間地帶,大部分顧客來自于平民階層,其中有人因為一時拿不出錢而賒賬。雜貨店不同于后來興起的大超市,它的生存維系依托于鄰里關系,這里每天人來人往,彼此相熟,埃爾諾可以叫出每個顧客的名字,知道每個人家里的故事。這些當?shù)仡櫩投荚霈F(xiàn)在她的處女作《空衣櫥》中,只不過被“改頭換面”。
“我恨那個女生,但我更恨我自己”
伊沃托是埃爾諾的“記憶之城”,是她的永恒牽掛。在埃爾諾看來,有關伊沃托的記憶和她的寫作以一種“不可分離”甚至是“無法抹去”的形式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一些作品中,埃爾諾直接使用“伊沃托”這個真實的地名,比如《一個女人》《悠悠歲月》《另一個女兒》;在另一些作品中,伊沃托被縮寫成“Y城”,比如《位置》《羞恥》。對年少的埃爾諾來說,伊沃托代表了現(xiàn)實世界的邊界,她在《羞恥》里這樣寫道:“在1952年時,我對Y市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對于我,不存在其他的地方,不存在其他的世界?!?/p>
伊沃托的區(qū)隔現(xiàn)象非常明顯,這種區(qū)隔更多的是一種社會意義上的區(qū)隔,也就是資產階層和平民階層的區(qū)別。埃爾諾出身平民階層,這個階層的人講話夾雜著方言土語,開著粗俗的玩笑,他們從未去過博物館,更不懂欣賞藝術。如果要去市中心,他們會說“我要進城了”,“進城”則意味著進入一個不屬于他們的地方,在那里,他們的言行舉止會被另一個階層的人評頭論足,稍不留神,“他人目光之地”就會變成“羞恥之地”。盡管埃爾諾的家庭并不算富裕,但是父母格外重視她的教育,把她送到私立教會學校讀書。在學校里,埃爾諾真切地感受到了階級的差距?!靶邜u感”在她身上蔓延。她曾因父親的法語講得不標準而向他抱怨:“你們一直都說不好話,你們怎么能要求我不被老師揪出來批評???”在埃爾諾的青少年時期,因為語言不規(guī)范引發(fā)的家庭爭吵甚至比因為經濟條件不寬裕引發(fā)的爭吵還要多。
在伊沃托的演講中,埃爾諾還說出一個從未在作品中提過的故事:有次上課前,班上一個家庭條件好的女生突然大喊:“誰身上有一股消毒水的味道?我簡直受不了這個味道!”埃爾諾知道這個味道來自于她身上,因為她家沒有自來水,全家人都是在盆里洗手。對于平民階層來說,作為洗衣服的必備品,消毒水是干凈的象征,然而,對于資產階層而言,消毒水的味道具有了某種社會階層屬性,是“女傭的味道”,是“下等人的味道”。埃爾諾為此感到羞恥,“我恨那個女生,但我更恨我自己”。埃爾諾說她不是恨自己羞于承認真相,而是恨自己把手浸在盆里,恨自己不懂另一個階層的好惡,才讓對方有了羞辱自己的機會。
對埃爾諾而言,一切羞恥的根基都要回到1952年6月15日:“那是六月的一個星期天,中午剛過,我的父親要殺我的母親?!弊髌贰缎邜u》就是這樣開篇的。這起事件作為埃爾諾“童年時代記憶最深刻最清楚的日子”,如同夢魘一般,縈繞在作家心頭,久久揮之不去。直到很多年后,埃爾諾才鼓起勇氣把它寫下來。埃爾諾在書中明確表示,她不是在寫故事,也不是在寫回憶錄,相反,她想追根溯源,做一次自己的人類學家。埃爾諾采用社會學的手法,從事件發(fā)生的咖啡雜貨鋪出發(fā),將寫作視角延伸到小鎮(zhèn)伊沃托,她不僅詳細刻畫了伊沃托的地形概貌,還以“清單”的形式列舉了平民階層的日常圖景,把當?shù)厝说纳钋闆r、規(guī)則習俗、使用的語言一一展示給讀者。
是記憶催生寫作,而不是現(xiàn)實催生寫作
離開伊沃托,逃離平民階層,有兩個渠道:一個是學校里的知識,另一個是閱讀。正是這兩者將埃爾諾從她的原生階層連根拔起。在《位置》里,埃爾諾寫道:“當我開始結識Y市的小資產階級,對方問起我的喜好,是爵士樂還是古典音樂,達迪還是勒內·克萊爾,我明白我已經屬于另一個階層了。”埃爾諾學習用功,成績優(yōu)異,她考入魯昂大學,畢業(yè)后通過了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獲得了高中的教職工作,成功實現(xiàn)了“階級躍遷”。離開伊沃托后,埃爾諾先后在波爾多和安納西生活,自1977年起,她搬到距離巴黎不遠的新城塞爾吉(Cergy)一直生活至今。年復一年,她見證了這座新城的修建工程,也讓她想起了1950年代在法國經濟“黃金三十年”背景下施工建設的伊沃托。塞爾吉如同伊沃托的“鏡像”,把埃爾諾的思緒拉到遙遠的往昔歲月。
對安妮·埃爾諾而言,伊沃托具有鮮明的矛盾性:一方面伊沃托是她的幸福之地,她在那里學習知識,開啟閱讀,這兩者塑造了她的品格;另一方面,伊沃托也是她的羞恥之地,讓她感受到階級的差異,激發(fā)了她想要寫作的欲望。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中,埃爾諾提到自己曾“傲慢而天真地認為,就算我是失地農民、工人和小商販的后代,就算祖先因行為舉止、口音、缺乏教育而飽受蔑視,寫作并成為一名作家,足以彌補因家庭出身而遭到的社會不公”。伊沃托在她的寫作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成為她揮之不去的“記憶空間”。這座“記憶之城”保存堆疊了她的種種過往經歷,共同構成了埃爾諾的記憶圖像,宛若一個“重寫本”,擦除了又再次浮現(xiàn)。埃爾諾表示,她所書寫的伊沃托都是基于她記憶之上的伊沃托。如果出現(xiàn)了寫作與實際不符的情況,那也是記憶的偏差,她從未想過篡改事實?!犊找聶弧穼懲陜赡旰?,她回到伊沃托,彼時她已經八年沒有重回故鄉(xiāng)了。然而當她走在伊沃托的街道上時,她發(fā)現(xiàn)眼前真實的伊沃托和她寫作時記憶中的伊沃托并不一樣。所以,埃爾諾才會說,是感覺記憶,特別是兒童時期的感覺記憶催生寫作,而不是現(xiàn)實催生寫作。
安妮·埃爾諾在《位置》的扉頁引用了一句熱奈特的話:“當人們背叛之后,寫作便成為唯一的求助方式?!弊鳛橐粋€“社會內部移民”,埃爾諾書寫平民階層,致力于“深入挖掘那些記憶中被壓抑的、無法言說的東西,去揭示我的階層是如何生活的。寫作是為了理解使我與自己的根源日益疏離的內外因”。埃爾諾年輕時曾立下誓言:“我要寫作,為我的階級復仇?!苯裉彀栔Z自稱難以說清是否已經實現(xiàn)當年許下的承諾。然而有一點毋庸置疑,“正是從我的階級,從我的先輩,從那些因辛勤勞作而過早離世的男男女女那里,我擁有了足夠的力量和憤怒,才有了要在文學中為他們留出一席之地的愿望和雄心?!?/p>
寫作成為埃爾諾的一種癡迷,她以個人記憶為切入口,書寫集體記憶與普遍現(xiàn)實。埃爾諾在訪談集《真正的地點》里寫道:“我確信那些曾經穿過我的東西也一定穿過了其他人?!彼M麜械摹拔摇币阅撤N方式變得透明,這樣讀者的“我”便可以完全融入書中的“我”,使其作品更加具有普遍性。埃爾諾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時稱,這項最高的文學榮譽并非是她個人的勝利,而是一場集體的勝利。對埃爾諾而言,回到伊沃托,是回到根基之所在,是對“我是誰”“我來自哪里”的深刻叩問。埃爾諾筆下的“伊沃托”宛若一塊試驗田,它也可以是巴黎,是蘭斯,是都柏林,是你我每個人的故里……
(作者系中國駐法國使館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