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勝:承接過往余韻 拓展嶄新波段 ——2022年散文創(chuàng)作綜述
每年的散文作品既開相同、相似的花,也有與以往不同的花蕊,帶著清晨圓潤的露珠,一同滾入歷史的記憶。
2022年度的散文作品,既承接了過往的余韻,又拓展了嶄新的波段,在深度、高度、境界上都有所提升。
以精神提振散文品質(zhì)
2022年的散文作品,在胸襟氣度、精神品質(zhì)特別是光澤、氣息上有些與以往不同。它們大氣、新鮮、有力,由一己的小我進入更廣闊的天地,書寫人間正道與萬眾人心。這相比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nèi)散文追求片面的“個人化”寫作,無疑是一次跨越。
韓小蕙的《我的老師們》題目普通,但她筆下的老師卻出人意料,除了有她敬佩的學者、文人,還有天安門的志愿者、小區(qū)的垃圾整理員、快遞小哥。季羨林寧愿打雨傘承接樓上廁所的漏水,也不去找樓上鄰居,怕給鄰居添麻煩;作家凌力不讓人報道她,也不愿將她的小說拍成電視劇,只為了傷口的純粹性。于是,作者以這些品德為“師”。但此文最閃亮的還是那些平凡的老師:為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閱兵盛典忙碌的志愿者的奉獻精神;清潔垃圾桶的保潔員大姐,每天應對惡臭,一直站著工作,下班了還要到商場繼續(xù)工作,然而她一身整潔、從不懈怠、精神飽滿、心態(tài)快樂。文章充盈著正氣,洋溢著朝氣,飽含著感恩,有一種朝陽般的明麗壯闊,讀之讓人感慨不已。
李一鳴的《一個人的創(chuàng)業(yè)史》與梅潔的《奮斗者的精彩人生》可以對讀。它們都寫小人物,都寫底層人的奮斗。李一鳴筆下的是一位農(nóng)民,他不斷打工,“創(chuàng)業(yè)”成為其目標,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不過,他從不氣餒,收拾好心情再來。這篇文章的深度在于,有一種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中國普通農(nóng)民身上如野生植物般蓬勃生長,不可抑止。梅潔寫的是一位工人,他從不包分配的中專畢業(yè)后,進企業(yè)打工,喂豬、洗紅薯、做粉條的工作夜以繼日。然而,他不屈從于命運,堅持讀書寫詩,用了23年拿到各種各樣的資格證書,最后成為高級記者,并在城里安居下來,有了自己的萬冊圖書。這是一個靠讀書、寫詩走出困局的故事,主人公百折不撓的精神充滿感召力。
王開嶺的《靜止的春天》寫新冠疫情下的生活。擾亂了人們的生活,但文章并不悲觀絕望,而是以心靈的陽光和美好的期許對待生活。可以說,越是在困境中,生命越要堅韌充實。從容不迫、優(yōu)雅開明、詩意盎然的敘事與筆調(diào),也使此文如春花般盛開。
除此之外,郭文斌的《大年本身是余慶》、李登建的《最后的鄉(xiāng)賢》、辛茜的《遇見黎明,萬物從容》等都是此類散文。精神的光芒不僅從人的身上升起,也在時間的地平線上照耀萬事萬物。從中讀者能夠聽到時代的心跳,以及帶有美好感受的生命的歌吟。
穿越歷史回聲的現(xiàn)實觀照
歷史回憶一直是文學特別是散文的母題。2022年的散文作品在此有所開拓與創(chuàng)新。其主要特點在于,對于歷史有了新解,特別是賦予其現(xiàn)代內(nèi)涵,也有了某些文化意義上的思考。
穆濤的《黃帝給我們帶來的》《〈尚書〉與〈詩經(jīng)〉的一場風云際會》《舊文獻里的種子,以及優(yōu)質(zhì)土壤》《季節(jié)里的中國原理》《中國歷史的學名叫春秋》等散文,是一個關(guān)于歷史回望與現(xiàn)代思考的集束。這些資料性很強、考證細密、用功甚為專精的文章是學者型作家的標志,但最有價值的還是其中的中國文化自信,以及由此延展的中國古代制度、文化資源的現(xiàn)代價值。如穆濤所說:“修身養(yǎng)性是內(nèi)裝修,但內(nèi)裝修妥帖了,還要有所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如果一輩子碌碌無為,應該是最大的憾事。”“一個人做好內(nèi)裝修,安頓妥當了自己和家人,之后去做一番治國安邦的大事業(yè),但最高的理想狀態(tài)不是傲視群雄,一覽眾山小,而是與天下人和諧相處,共筑大同世界?!边@是現(xiàn)代人從歷史中咀嚼出的生命智慧。
李登建的《臺子的光芒》寫的是清光緒十八年在山東齊東縣為防御黃洪建立的一個臺子。文章入口小,但有歷史縱深感,對于人事物的描寫精雕細琢,營造了歷史性、在場感、現(xiàn)實性。這是人與自然、歷史、現(xiàn)實、自我的搏斗與和解,也是對人生、人性、生命的深刻解讀。文末,作者寫到帶著“我”去尋訪臺子的王大生先生,紅紅的眼窩里汪著淚水,長嘯一聲:“我的老臺子,只剩下一個小小的火燒了……”臺子在歲月中沉寂,其光芒暗淡到只剩下一個火燒店,這仿佛在向世人發(fā)問,也是提出了一個需要解答的文化問題。
王月鵬的《海水與火焰》《在半島》《海里的根》《石帆》都與大海有關(guān),是關(guān)于海與海島生活的感悟與升華。其中,有漁民的下海捕撈史,有海的歷史文化文明碎片,也有漁民的家史、村史,都反映了海洋文化文明的現(xiàn)代折光。作者還從海邊的奇人逸事中看到了生命底色。如海邊有塊石頭被稱為山,因露出地面的部分很少,卻挖不到底,于是,作者說:“這座最矮的山,與那些孤獨的島,有著相仿的境遇?!薄澳切┍浑[匿的部分,才是真正讓人尊重的存在。”
歷史文化散文在2022年增加了深度,也拓展了時空感,使歷史與人生智慧得以凸顯。這在南帆的《二十九座滕王閣》、馮秋子的《寂靜之聲》、彭程的《南漳的前世今生》等作品中都有表現(xiàn)。歷史的身影雖然斑駁,但用現(xiàn)代的眼光依然能看到它的余暉,以及傳達出來的那種難以言傳的隱喻與符碼。
情到深處的感動與遐思
散文是自我抒情的最好方式。只是與詩歌比,散文更真實可靠,也具有平衡感,特別是容易將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挖掘出來,或是讓它自然而然流淌出來。2022年散文作品的抒情性令人讀來別有滋味。
王堯的《書桌上的字詞句》寫到父母親情,寫到自己與家庭的關(guān)系,也寫到自己求學、教學、寫作的心境。難得的是情深似海,卻用平淡的敘事表達,在淡淡的詩意中透出人生的寂寞,也包含了某些對生活的理解與智慧。讀王堯的散文隨筆,內(nèi)心會悄然被他的文字、情緒、思想與心語打濕,并升華起有關(guān)古往今來的思緒。作者說:“現(xiàn)在,我在老屋的東房,面對著書桌,把抽屜里的東西裝進一只包里。陽光下的灰塵柔弱地飄浮,我在恍惚中,回到青年,回到少年。父親沒有寫過一本書,但我覺得這張書桌上疊滿了父親的字詞句。這些字詞句散落到我的稿紙上,慢慢生長發(fā)育,我寫《民謠》,就是寫村莊的字詞句。”這樣的文字像打開一把古舊的扇子,在生命的鋪展中,所有情愫都像長了翅膀一樣,飄然而至。
徐可的《啟功夫子逸事狀》《仁者啟功》是專寫啟功先生的。文章立足于啟功的學問人生、書畫藝術(shù)來談其品格境界。其間的崇尚、喜愛、相知、相與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從清、正、秀、雅、勁、潤六個方面來品味啟功的書法,也是對其人品的高度概括。“讀先生法書,如對清風明月,如臨一泓清水,令人神清氣爽,塵雜俱滅?!蔽恼逻€記取了作者與啟功先生的交往,“更有幸與先生相交十數(shù)年,與先生‘情逾祖孫’”。寫啟功的文章甚多,但像徐可這樣建立在信、愛、知、明、悅的基礎(chǔ)上,又能有所領(lǐng)悟和幻化的散文作品,并不多見。
張清華的《鄭敏先生二三事》是寫老詩人鄭敏的。張清華在文章中盡管只寫了與鄭敏交往的幾件小事,但用情專深、感覺敏銳、詩心飄揚,一下子將書寫人物的人生、生命、詩歌帶入了純凈境地。從鄭敏贊美張清華的聲韻并想教授他和聲,到老年鄭敏在一次聚會上反復問了十多次張清華“你叫什么名字”,再到鄭敏去世后告別儀式的落寞,這幾個都是耐人尋味的細節(jié),還有結(jié)尾張清華送別鄭敏的一首詩,都將作者的情懷打開,在天地間起舞,形成一種帶磁性的場的魔力。
張鴻的《夢境里的父親》起于平淡,敘述平凡,但情真意長。對于女兒來說,父親很少褒貶她,也不像對哥哥那樣抱有更多期望,這反倒有助于她成長。通過陪父親住院看病,特別是父親臨終時流下的一滴淚,讓女兒魂斷夢里,有了與父親難以分舍的細節(jié)。這種通過普通平淡的父女關(guān)系所展示的深情,很見藝術(shù)功力。
當下寫人紀事的散文很多,但真正有情、有深情又能以一種藝術(shù)形式表達出來,并非易事!而2022年的散文創(chuàng)作在這方面有不少收獲。
草木世界折射天地之道
散文寫人相對容易,寫好萬事萬物則相當困難。這是因為作家較少有耐心觀察物性,也很難真正從物性角度寫物,并由此生成哲學意義的天地之道。2022年散文創(chuàng)作在此有所推進。
彭程的《金海湖的來去》《遠處的風聲》《枯葉的預約卡》是寫景之作。由于作者由人入物,由動變靜,由外觀到內(nèi)視,可以心態(tài)泰然、一平如鏡、細如發(fā)絲地體驗物性、情境與心境。作品寫道:“大自然里各個物種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是生物鏈條中的一個不可缺失的環(huán)節(jié)。這些無人過問的果實,實際上也加入了大自然生滅成毀的無限循環(huán),那些掛在枯枝上的,會成為漫長冬日中飛鳥的食物,那些墜落泥土中腐爛的,則會給土壤增加養(yǎng)料。”從“物”的角度形成哲思,會得出與人不同的看法。
楊獻平的《沙漠的細水微光》對于沙漠有獨特的觀察理解。通過廣漠細沙那神一樣的存在,作者說:“人事總是在不斷地消亡和新生,過去的事物,在時間之中變成了后人的某種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其實充滿了悖論。可世界原本就是這個樣子,總是在締造,也總是在揚棄。唯有這沙漠,它只會不斷地擴大,而不會從整體上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币陨衬塾^人,人的不確定性及其渺小是顯而易見的。
王劍冰的《鹽》,雖然寫的是鹽的歷史,但透過鹽似乎有了對生活的新解。因此,他才能“站在鹽井前,說是往下看,實際上滿含仰望之情”,并產(chǎn)生這樣的思考:“出鹵的一刻,千萬朵白浪從細長的竹筒中迸出,像一群躲藏萬年的活物四下里奔突,一會兒便又變成本色的汁液。食鹽晶純,容不下雜質(zhì),它最初的漿水竟如此悲憫,含有對眾生的溫愛與仁慈?!边@是從鹽的品性來反思人性的異化問題。
楊海蒂的《烈焰之花》是寫唐山花瓷的。在作家筆下,這是由純色瓷器向花色瓷器的轉(zhuǎn)變,她用靈動的文字勾勒唐山花瓷之美,其色彩、圖案、線條、光澤、靈魂都讓人銷魂。盡管這種美可用各種形容詞形容,但作者認為最好的內(nèi)在表達是,“最樸素又最驚艷,達到高深莫測的藝術(shù)境界”。這可能是人工藝術(shù)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還有一些寫物之作值得重視。這包括何向陽的《碧水丹山》、王干的《里下河食單》、劉瓊的《食,性也》、朱鴻的《菜之美者》、蔣新的《琉璃醉》、辛茜的《紅花綠絨蒿》、楊文豐的《胭脂夢似的蕎麥花》、趙瑜的《往日敘事》、王子罕的《“狀元樓”的故鄉(xiāng)味》、葉淺韻的《贅物記》、劉學剛的《花木有靈》等。
2022年的散文作品是豐富多彩的。本文只是擷取了其中的幾朵浪花,希望能通過這幾朵顯示其整體氣度與風采,也預示著散文創(chuàng)作的前景與希望。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