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才俊從這里走向世界 ——百年前誕生的著名學府上?!按笸?/i>
1914年建造的“大同”教學樓
辛亥革命后,上海誕生了一所私立大學——大同學院,后改為大同大學。我關注“大同”,不僅因為它是辛亥革命后出現(xiàn)在我國的第一所私立大學,也不是因為馬相伯、吳稚暉曾出任該校校董會董事長,而是我在有關“大同”的史料中,看到了一群曾經就讀于這所學校的學生的姓名,后來他們的名字如雷貫耳。塵封的檔案里,留下了他們當年入學時青澀的面容。
大同群“星”閃耀
這些人中有1925年入學的傅怒安,即后來人盡皆知的著名翻譯家傅雷;有1928年9月入學的錢秀玲,即后來成為被世人傳頌的“比利時英雄”;有1930年2月入學的郁中正,他就是著名科學家于光遠院士;有1933年9月入學的華君武,他后來成為家喻戶曉的漫畫家;有1935年入學的錢美端,她即是后來的著名水利水電專家錢正英院士;還有1939年9月入學的平鑫濤,他日后成為著名出版家,也是言情小說家瓊瑤的丈夫……而這其中發(fā)生在錢秀玲身上的故事,更是充滿傳奇。
錢秀玲于1929年離開“大同”后,遠赴歐洲,進入比利時魯汶大學化學系就讀,后來在那里結婚定居。二戰(zhàn)時,德軍占領比利時。其時正懷有身孕的錢秀玲不顧個人安危,多次歷險奔波,利用其堂兄和當時德軍駐比利時最高行政長官馮·法爾肯豪森的友情——此前他在中國擔任國民黨軍事顧問時與錢的堂兄成為摯友,通過馮·法爾肯豪森,從德軍槍口下救出了上百名比利時人。二戰(zhàn)結束后,比利時國王因此授予錢秀玲“國家勛章”;在中國,也曾根據(jù)她的傳奇經歷,拍攝了電視連續(xù)劇《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
總之,上述這些曾入讀上?!按笸钡膶W生,盡管后來的人生走向不盡相同,但他們都在“大同”浸潤過,吮吸過這里的文化教育營養(yǎng)。這里也因此成為他們人生中的一個驛站。而這樣一所私立學校能培養(yǎng)出一群日后如此璀璨亮眼的杰出人物,要想讓人不關注它也難。比如它的創(chuàng)辦者究竟都有誰,他們經歷了什么,他們身上又有著哪些值得記取和探究的故事等等,相信不少讀者和我一樣,都想有所了解。
志同道合者相聚滬上
回首“大同”當年,一群風華正茂、英氣逼人的年輕人和他們發(fā)起成立的立達學社,首先浮現(xiàn)在了我眼前。這些年輕健碩的身影分別是胡敦復、朱楚善、平士衡、顧寶瑚、吳起潛、張傳本、顧澄、郁德基、周步瑛、華錫綸、趙學沂。這11人中,除了胡敦復于1909年在美國獲得學士學位,回國后應清政府游美學務處聘請,主持用美國退還“庚子賠款”選考赴美留學生外,其余十人均在清華執(zhí)教。
胡敦復,1886年3月出生于無錫,從小“聰穎逾恒”,2歲即開始識字。11歲時入讀上海南洋公學,后在此完成高等預科。爾后由老師蔡元培推薦,師從馬相伯學習拉丁文、法文和數(shù)學,并深得馬師激賞,后一度曾在廣州中學堂教書。1905年,胡敦復回到上海,入馬相伯創(chuàng)辦的復旦公學理科繼續(xù)深造。1907年,兩江總督端方在江南選拔15名男女學生出國留學,胡敦復、胡彬夏兄妹入選。入選者中還有宋慶齡。胡敦復后從美國康奈爾大學畢業(yè)。1909年6月,游美學務處在北京成立,由曾擔任過駐美使館參贊和游美學生監(jiān)督的外務部左丞左參議周自齊任總辦。周自齊便從美國聘胡敦復回國,讓他具體負責游美學務處考選、遣送留學生的工作。3年中,胡敦復共經辦錄取了三批180名留美學生,他們中許多人日后成為我國現(xiàn)代科學事業(yè)發(fā)展的奠基人以及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等,如梅貽琦、竺可楨、姜立夫、胡適、趙元任,以及胡敦復的弟弟胡明復、胡剛復等。
后來鑒于游美學務處和清華學堂的工作多受制于美國公使館,加之中、美教員待遇也不公平,遂由胡敦復倡導和發(fā)起,與朱楚善等10人,于1911年夏在清華成立立達學社。立達學社以“自立立人,自達達人”為宗旨,主要從事“教育事業(yè),或建設,或補助,或刊行著撰”等活動。胡敦復被推選為社長。社章規(guī)定,“無省界,無國界,凡當世賢豪績學崇實之士,有濟世之宏愿,與本社宗旨合者,經全社公認延請,皆得為社員”。于是,一眾社員爾后便在這里“講學勵志,成抱宏愿。爰結契約,成斯法團,以期厚集群力,為建立事業(yè)之儲備”。但不久后,胡敦復與美籍教員在教育理念和觀點上起分歧,憤而辭職,于是年秋天回到上海。隨后,立達學社一眾志同道合的社友,也紛紛辭職南下,相聚滬上,遂醞釀由立達學社出面,創(chuàng)辦一所不受外國人干涉的學校,定名“大同”,系取《禮記·禮運》篇所揭大同之意。大家公推胡敦復為大同學院首任校長。
這些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大同”創(chuàng)辦者,本著“立達同人以事貴力行不尚空談,故于基礎未定之時,皆緘默不一宣”的精神和原則,“悴于社務,少從事于社會交際……然于所辦事,有百折不回之風,又皆見利思義,謙退為懷,故略有成就”。
“大同”的創(chuàng)建,即是他們的“成就”之一。
名傳遐邇的“三胡”
決定創(chuàng)辦“大同”后,由在上海待的時間較長、對上海情況相對了解多一些的朱楚善、平士衡尋租到肇周路南陽橋堍南陽里一處民房,該平房內有屋子十多間。初設預科和普通科,于1912年3月19日正式開學。這也是辛亥革命后我國最早成立的現(xiàn)代高等學校。史料記載,大同學院開辦初期,立達同仁不僅不取分文報酬,還將自己在外兼課、兼職所得報酬的20%捐給學院作經費。
“大同”開學后不久,除了本埠學生,不少外地學生也紛至沓來,校舍很快不敷使用。于是朱楚善、平士衡,再加上華錫綸,又在上海整整尋覓了3天,終于在南市豐記碼頭找到一處陳姓人家的房屋,有所名為尚俠的女校也曾設在其中,于是便遷校于此。到下一學期,川廣兩湖等省學生負笈來“大同”求學者更多。校方考慮后,遂利用所收學費和社友捐薪的積蓄,在南車站路北首購地9畝,自建校舍。后于1914年夏天遷入新校址上課。鑒于國家急需人才,他們決定再辦大學預科,并增設科目,以培養(yǎng)預備出國留學生。1922年11月,北京北洋政府教育部批準立案,大同學院改名大同大學。至1937年,大同大學規(guī)模已可列入國內一流學府。上海市原市長汪道涵曾回憶道:“我曾聽過胡敦復教授講授微積分,胡先生學識豐贍,講課清晰。當年創(chuàng)校時,以‘大同’為名,就有著美好的深意?!笸苡忻麣?,培養(yǎng)出許多人才?!?/p>
應該一提的是,“大同”的發(fā)展,是以“大同”人艱辛的付出,甚至生命的奉獻為代價的。僅至1935年,他們中的顧寶瑚、華錫綸、吳起潛就因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大同”積勞成疾,英年早逝。與“大同”同樣有著很深淵源的胡敦復的二弟胡明復,則于1927年在家鄉(xiāng)溪水中游泳時不幸溺亡,年僅36歲,令人扼腕嘆息。胡明復也是在美國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首位中國留學生。其弟胡剛復也是哈佛博士。有意思的是,胡明復當初在學習上并不被家里人看好,但他憑借自信,不懈努力,頑強攻讀,終于與堂兄胡憲生等考取庚子賠款第二屆留美生。而在前兩屆考取庚子賠款的留學生中,胡家親兄妹四人(包括堂兄弟共有五人)中選,成為中國現(xiàn)代留學史上的一段佳話,人們也因此把胡敦復、胡明復、胡剛復稱為“三胡”,名傳遐邇。
胡明復入讀美國康奈爾大學文學院時,與后來成為著名語言學家的趙元任為同班同學。兩年后,胡適從該校農學院轉入文學院,他們3人遂成為同班同學,成績都名列前茅,還同坐一排。同學們對他們3人很是羨慕。1913年,他們3人同時被推舉為負有盛名的美國大學生聯(lián)誼會會員;1914年畢業(yè)前夕,胡明復、趙元任又被推舉為美國榮譽科學會會員。此時胡明復與一批中國留學生籌備創(chuàng)辦了科學社和《科學》雜志,立志為振興中國的科學事業(yè)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1917年底,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的胡明復回到上海后,婉拒了北京大學等不少大學的聘書和邀請,投身于中國科學社和《科學》雜志事務,以傳播和發(fā)展科學。此外他還任教大同大學,以此圓他要在中國辦出理想大學的夢和實現(xiàn)教育救國的理想。而“大同”就是他夢中的理想大學的坐標。當年坐落在上海南車站路上的“大同”舊址校舍,就出自他的親筆繪圖和設計。
1924年,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王云五聘請胡明復兼任數(shù)學函授主任。胡由此聯(lián)絡滬寧兩地一些數(shù)學教師,主持編寫普及性數(shù)學書籍,為中國數(shù)學傳播做了基礎性工作。除此之外,他還編寫出多種教材,并翻譯《科學大綱》等科學書籍。鑒于胡明復在20世紀初就曾對如何發(fā)展科學以及科學的性質等問題進行過探討,提出過一些獨到見解,他也被視為在中國進行科學哲學、科技政策研究的先驅。他的思想和教育營養(yǎng),無疑曾惠澤于就讀“大同”的一干俊彥,使他們因此受益;爾后他們走出這個驛站,又澤被社會。
胡明復遇難時正值北伐戰(zhàn)爭時期,每天重要消息多多。盡管如此,翌日報紙還是在顯著位置刊登了他英年早逝的報道。1927年7月9日,國民政府還在公報上發(fā)布政府令,稱胡明復“盡瘁科學,志行卓絕,提倡教育,十年不倦”,令大學院長“將該故博士生平事績,勒碑禮堂,永留紀念”。1929年,中國科學社將建于上海亞爾培路(今陜西南路)的中國第一座采用新式建筑設計的圖書館——中國科學社圖書館,命名為明復圖書館。
1918年夏,胡剛復獲得哈佛博士學位后,婉拒了導師的一再挽留,回到中國,投身于高等學校教育工作。胡剛復在任南京高等師范學堂物理學教授期間,兼職上?!按笸苯淌?,奔走于滬寧兩地,且不領兼職工資。他在大同大學所創(chuàng)建的近代物理實驗室,因受到南通實業(yè)家張謇父子捐助,得以購進諸如邁克耳孫干涉儀、密立根油滴儀等重要儀器和設備,這在當時國內私立大學中可謂絕無僅有。而物理學本以實驗為基礎,正是從這一層面理解,胡剛復也被視為真正把物理學引進中國第一人。胡剛復認為,要培養(yǎng)一名科學家,包括理論家,就必須讓他在學習期間接受扎實的實驗訓練,同時他還嚴禁學生偽造實驗數(shù)據(jù)。名師出高徒,他的學生中,早期就有吳有訓、嚴濟慈、趙忠堯等;稍晚有錢學森、吳健雄、盧嘉錫等;再晚些則有程開甲、胡濟民等,皆為著名科學家。不言而喻,這樣的實驗訓練,“大同”學生當然也是受惠良多。
泥土中的種子
“三胡”的堂兄弟胡憲生學成回國后,除了協(xié)助胡敦復創(chuàng)辦“大同”,后來還曾擔任“大同”校董、文學院院長、哲學教育系主任等職,并教授英文。他自編和與人合編的英文教材,由國民政府教育部審定,商務印書館發(fā)行,為全國各中學采用。胡憲生的英語教學對學生提高和掌握英語基礎,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使他們受益匪淺。比如曾從“大同”畢業(yè),有“一代名師”之譽的方季石先生,在90歲高齡時猶回憶道,他在擔任中學英文和大學英語系主任時,就是模仿胡憲生的教學法。除了教學,胡憲生翻譯的英文小說《人猿泰山》《野人記》也成為當時的暢銷書。
與胡憲生一樣,在“大同”英語教學上同樣大有建樹的還有農家子弟出身的平海瀾。平畢業(yè)于日本東京英語??茖W校,在日期間曾面見孫中山,并受后者思想影響和激勵。平海瀾學成回國后任“大同”教務長,并執(zhí)教英語,兼教其他。他常說:“辦學育人,是辛苦的,但為民族革命培養(yǎng)人才,是我畢生的意愿?!笨梢哉f,平海瀾為“大同”貢獻了畢生精力,他也因此被譽為“中國英語教學的先師”。
參與創(chuàng)辦“大同”的吳起潛,則是自學成才的典型。他酷愛數(shù)學,被視為數(shù)學天才。如有一次縣試,有兩道數(shù)學題無人會解,結果懸賞征解,被吳起潛解出。吳也是將自己的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數(shù)學教育事業(yè),他在“大同”一手創(chuàng)辦了理學院數(shù)學系,為中國近代數(shù)學教育作出了出色的貢獻,成為知名數(shù)學教授,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但他常說的是:“我的成績不算什么。我希望后來者居上,一代勝如一代,社會才有進步。我現(xiàn)在不過是地下的基石,泥土中的種子,我希望將來有摩云的高屋造起來,參天的大樹長起來。”
是的,限于篇幅,本文不及一一盡述的所有“大同”的播種者、執(zhí)教者,都愿視自己為地下的基石。不僅如此,他們還希望讓這里成為莘莘學子的一處人生驛站——在這里充電、加油,然后昂首挺胸走出去,馳騁于廣袤無垠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