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馮雪峰主編《文藝報》,丁玲“向來”“主張”的是什么?
1952年,由馮雪峰接替丁玲擔任《文藝報》主編。從當年1月25日出版的《文藝報》第二號起,主編署名由丁玲、陳企霞、蕭殷三人變?yōu)轳T雪峰。編委有馮雪峰、陳企霞、蕭殷、張光年、馬少波、王朝聞、李煥之、黃鋼。
作為1950年代人民文藝建設中最重要的國家文學媒體之一,《文藝報》主編的變換,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人事安排。關于這一人事變更的直接原因,1957年的批判材料認為是丁玲的推薦:“1952年丁玲改任《人民文學》主編,她推薦馮雪峰接替她作了《文藝報》的主編,陳企霞作副主編。他們把《文藝報》變成了抗拒領導和監(jiān)督的‘獨立王國’?!保ā抖£惣瘓F參加者 胡風思想同路人 馮雪峰是文藝界反黨分子》,《文藝報》1957年第二十一號,1957年9月1日)這當然是特殊的批判語境下模糊的說法。當下學術界通常提到的一則更為具體的材料,即丁玲在1983年的回憶性文章《我與雪峰》(刊《社會科學》1983年第8期)中所說“由馮雪峰來編,我向來是這樣主張的”。如包子衍《雪峰年譜》(上海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頁“1952年1月”條下記有:“1月下旬,開始兼任《文藝報》主編。……”其后則附錄丁玲《我與雪峰》中文字:
他主編《文藝報》是有人在會上提出來我贊成的。因為我覺得我編《文藝報》不適合。我不是搞理論的,他是搞理論的。他編《文藝報》比我好,由馮雪峰來編,我向來是這樣主張的。
丁玲《我與雪峰》這篇文字實際上是丁玲在首屆馮雪峰研究學術討論會(1983年5月30日—6月2日,浙江義烏)上的發(fā)言摘要,由雪峰學術研究會整理供稿,在上海的《社會科學》發(fā)表。其中前后段落如下:
……人生啊,實在是太曲折了,也太痛苦了。我們要革命,要做工作??墒牵覀儾蝗菀兹〉煤芎玫臈l件和環(huán)境,發(fā)揮自己的能量。有時我們得在很重的壓力底下,倔強地往上生長。我不能不想起一些事情。他主編《文藝報》是有人在會上提出來我贊成的。因為我覺得我編《文藝報》不適合。我不是搞理論的,他是搞理論的。他編《文藝報》比我好。由馮雪峰來編,我向來是這樣主張。我工作的時候,對我的工作我完全負責;當我不做這個工作別人在做的時候,我決不插手。所以,一九五一年雪峰接手編《文藝報》我就沒有管《文藝報》的事。一九五四年批《文藝報》的貴族老爺態(tài)度。那時,我從外地剛回來,《文藝報》的副主編陳企霞也剛從外地回來,馮雪峰我還沒有見著。當時我對作協(xié)黨組的一位負責同志說,是不是我們開個黨組會,在黨組會上先談一談然后再拿到群眾大會上去。那個大會是批胡風的。這時,我們這些黨員都不知道會該怎么開,目的是什么? 我們作為大會的一員坐在那里聽。我想批胡風怎么批判《文藝報》貴族老爺呢? 所以我提議,我們黨內是不是先談一談吶? 我覺得一個同志如果思想上有問題,我們應該批評他幫助他,而不是一下就拿到群眾大會上批。但給我的答復是:“我們再不搞這一套了 ! 干嘛要讓他們事前有所準備?。俊蹦菚r我心里想,就是不讓人家有準備,就要這么突然一下,悶頭一棍?!髞?,很多人眾口一詞,都說馮雪峰用貴族老爺式態(tài)度對付文藝青年?!?/span>
該文最早被收錄于丁玲的《文學天才意味著什么》(北方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一書。其中有兩處改動。其一是,篇名改為《我與雪峰的交往》。其二是,其中的“他編《文藝報》比我好。由馮雪峰來編,我向來是這樣主張。我工作的時候,對我的工作我完全負責;當我不做這個工作別人在做的時候,我決不插手”一句中的后一個句號改為冒號,并刪去“由馮雪峰來編”,即改為:“他編《文藝報》比我好。我向來是這樣主張:我工作的時候,對我的工作我完全負責;當我不做這個工作別人在做的時候,我決不插手?!蔽恼缕┳⒚鳎骸耙痪虐巳晡逶氯罩v話一九八三年九月四日校閱?!笨梢娢淖纸?jīng)過了丁玲本人校閱。按修改后的說法,可以看出,馮雪峰接手丁玲編輯《文藝報》一事,她只是贊成,認為馮編比自己更合適,而不是“向來是這樣主張”。丁玲所向來主張的,是該句后面的內容“我工作的時候,對我的工作我完全負責;當我不做這個工作別人在做的時候,我決不插手”。從整段語意來看,后面的“所以,一九五一年雪峰接手編《文藝報》我就沒有管《文藝報》的事”,印證了校改的用意。后面的一大段文字,為1954年馮雪峰突然受批判鳴不平,也意在說明自己自1951年后因為沒有管《文藝報》的事,不太了解具體情況,希望能在黨內就馮雪峰的情況先談一談以便大家有所了解。《丁玲文集》第九卷(湖南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丁玲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六卷將《我與雪峰的交往》一文收錄時,照錄了《文學天才意味著什么》本文字。
但即使在《丁玲全集》已經(jīng)出版的今天,關于上述一段引文,不少論著多仍然沿襲《我與雪峰》一文中所標點的說法。如孫曉忠《當代文學中的馮雪峰——以〈文藝報〉為中心》(刊《文學評論》2005年第3期)中涉及此事時,在注釋“我覺得我編《文藝報》不合適,我不是搞理論的”,“馮雪峰編《文藝報》比我好”一句時引用:丁玲說:“由雪峰來編,我向來是這樣主張的”,并注明出自丁玲《我與雪峰》(《社會科學》1983年第8期)一文。李迎春的博士學位論文《建國初期的〈文藝報〉研究(1949—1957)》(河南大學,2006)、曾笑栗《作為《文藝報》主編的馮雪峰》(《文藝報》2019年9月16日第1版),均引用“他編《文藝報》比我好,由馮雪峰來編,我向來是這樣主張的”。
兩種不同的表達,雖然并不影響丁玲對搞理論的馮雪峰編《文藝報》比她更合適這一基本看法,但丁玲關于此事的“向來”的“主張”,還是有細微差別,不可不辨。
還可以順便提及的是,丁玲的文章中說“他(馮雪峰)主編《文藝報》是有人在會上提出來我贊成的”中所說的“有人”,張均在《“有力”人物的“爭奪戰(zhàn)”——〈文藝報〉人事糾葛及編輯理念之演變》中認為:“‘有人提出來’當指胡喬木,但丁玲亦不便明說。實際上,各當事人都諱言而又心知肚明的是,在1951—1952年,胡喬木聚集丁玲、馮雪峰、陳企霞等作家,有意識爭取更多文學資源,形成了對周揚的事實優(yōu)勢?!保ā?中 國 當 代文學報刊研究[1949—1976]》,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97頁)而據(jù)李向東與王增如合作的《丁玲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5年版)中則說:“丁玲在1985年秋天的一次談話中說:嚴文井提出來,馮雪峰主編《文藝報》比較適宜,丁玲調《人民文學》主編,干部調整一下。艾青,大家對他有點意見,就要我去搞《人民文學》,要雪峰編《文藝報》,他是搞理論的,他編《文藝報》比我好。”(第469頁)其中指明系“嚴文井提出來”。王增如曾擔任丁玲最后一任秘書,其說值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