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研討吉狄馬加詩歌及彝族作家作品
4月25日至28日,第二屆吉狄馬加詩歌及當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討會在云南昭通舉行。會議由昭通學院主辦,云南民族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云南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基地(昭通學院)等單位承辦。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邱華棟通過視頻致辭。戈昌武、陳紅、李若青、王國旭等主辦方代表,王家新、耿占春、雷平陽、李騫、納張元、楊玉梅等數(shù)十位作家、詩人、評論家與會研討。
邱華棟說,吉狄馬加的作品根植于彝族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同時又融匯到當代文學的大潮中,發(fā)出了自己獨特的詩歌之聲。特別是最近十年來,他的很多長詩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的探討。這些長詩以宏大的氣魄呈現(xiàn)了當代世界的復雜狀況,深入思考了人類的前途和命運。隨著眾多彝族作家作品的涌現(xiàn),當代彝族文學越來越得到重視。吉狄馬加與當代彝族文學、文化之間的關系,與其他彝族作家、詩人之間的互動,應該是這次研討的重要內(nèi)容。
圍繞吉狄馬加的作品,與會者談到,吉狄馬加在40多年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始終保有一位詩人的理想和情懷,秉持一位詩人的視野和追求。他既以對于自己民族的歷史文化與風俗習慣的描寫見長,同時又不斷拓展自己創(chuàng)作的思想疆界,筆觸穿越了地理空間,開拓了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視野。因此,他的詩歌不再單純是本民族流逝記憶的挽歌,而是對土地、山野乃至地球的關切,是對有生之靈的關注,是對人類、文化以及精神的負重,有高度、有銳度、有力度。
與會者還從不同維度對當代彝族作家作品進行研討。普馳達嶺、邱婧等從宏觀上分析彝族詩歌創(chuàng)作的整體特征,聚焦彝族詩歌與寓言、族群記憶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分析其在全球化語境下的審美新變。王紅彬、劉啟濤、尹宗義、王莉娜、艾自由、米豆、普順良等與會者重點分析了呂翼的《馬嘶》《肝膽記》等小說,認為作者善于在巧妙的情節(jié)中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表達對于人情人性的深刻思索。李喬的地域書寫,阿庫烏霧、李騫的抒情詩,楊佳富、楊昭的小說創(chuàng)作等也都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關注。大家表示,彝族作家的作品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進行了較好的融合,深刻思索了新語境帶來的機遇和挑戰(zhàn),展現(xiàn)了人民的嶄新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