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那就是古代高分作文教材啊
近日,央視綜藝《典籍里的中國》提到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撰著的《文心雕龍》,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文章學論著,更是眾人眼中的“寫作高分秘籍”?!拔男摹本褪俏恼碌挠眯?、立意,“雕龍”則指寫作要像雕刻龍紋般細膩。它被后世奉為“作者之章程,藝林之準的”,堪稱千年前的高分作文秘籍。
那么,除了“作者之章程,藝林之準的”這樣的稱贊之外,堪稱千年前高分作文秘籍的《文心雕龍》到底有多絕?
好文標準 文質(zhì)兼顧,樹德建言
《文心雕龍》,作者劉勰從齊明帝建武四年(497年)開始動筆,歷經(jīng)五年,到齊和帝中興元年(501年)才完成了這部足足有十卷的巨著。分上下兩部,每部各二十五篇。其中,《原道》《征圣》《宗經(jīng)》《正緯》《辨騷》是全書總論,也是劉勰建立文學批評理論的基本原則。之后從《明詩》到《書記》,是對詩、賦、頌、奏、議、書等三十三種文體的討論?!渡袼肌返健犊傂g》十九篇,是文章創(chuàng)作方法的討論;《時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則是具體的文學批評論述?!段男牡颀垺吩谖膶W的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有很多新見解,代表了南朝時代文學理論的最高成就,也是我國古代第一部批評文學著作。
既然要批評,自然就有一套嚴密的文學理論標準了?!段男牡颀垺氛Q生之前,不是沒有文學批評或者文學理論著作。比如同樣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時代的陸機,就有一篇《文賦》,就提到了應該怎么寫文章,以及什么才是好文章:“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先要極盡想象,好好構(gòu)思,再謀劃全局,選擇精妙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盎蛲滋资?,或?qū)}而不安”,有時候文思如泉涌,信手拈來,有時候苦苦思索,半天也寫不出一句滿意的句子;雖然文章題材不同,但都要注意詞句通順,語言流暢,不要冗長,等等。陸機的論述固然很好,但和《文心雕龍》相比,理論體系,或者說文章評價的標準,就相對沒有那么嚴密了。
那《文心雕龍》的標準是什么呢?
第一,需要用心雕琢文章。這種雕琢,是對文字詞句要有琢磨?!盎⒈獰o文,則同犬養(yǎng);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對呈現(xiàn)的文采要有潤飾,讀起來賞心悅目,能夠感受到文字之美,但這種雕琢又不能太過。雕琢太過,呈現(xiàn)出來的文字,要么就是顯得刻意做作,你光想著雕琢辭藻,所思如何?所想如何?繡花枕頭一包草,看起來漂亮,可人家讀完,腦子里走過一遭,沒任何印象,于世何益?不如不寫!
此外,文章本意,乃是托物言志。好的文章,一方面要發(fā)乎天然,一方面,也需要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正所謂“水性虛而淪漪結(jié),木體實而話萼振”,如果一味雕琢文字,那就是本末倒置,讀者的注意力全部被華美的辭藻吸引,反而忽略最重要的思想表達了。
而這,也是劉勰“好文章”標準的第二點:文質(zhì)兼顧。然而,絕大多數(shù)文人,尤其是劉勰生活的齊梁時代,有才華的人非常多,留下的經(jīng)典之作也不少。他們寫的文章難道不算文質(zhì)兼顧嗎?
對劉勰來說,可能不算。因為劉勰認為,“摛文必在緯軍國,負重必在任棟梁,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真正好的文章,其蘊藏的思想,應該是儒學思想,是需要帶著一定經(jīng)世致用、教化百姓的目的的。也因此,有的文章沒有什么思想內(nèi)涵,純粹只為了雕飾文藻。這雖然也是一種文章風格,但對劉勰而言,這是不可取的。劉勰認為的好文章,不但需要文質(zhì)兼顧,雕琢辭藻但表現(xiàn)自然,甚至某種意義上說,對文字的雕琢,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思想內(nèi)核,理由何在呢?
這又不得不提到劉勰文章的第三點:君子處世,樹德建言了。
劉勰認為,人生在世,需要立德、立功、立名,以求不朽——這是千百年來,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之一。但立德、立功,需要實力和運氣,也需要時代的眷顧。
作者劉勰 寒門無路,《文心》成名
比如劉勰自己,祖上是東莞莒人,但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出生。十歲喪父,二十歲喪母。因為家里太窮,娶不起妻,劉勰只好住到定林寺去,平時有空,就幫僧祐整理佛經(jīng)。這一待,就是十多年。從二十出頭的青年,一直到三十七八的壯年,劉勰一直是在青燈古寺的伴隨中度過的。但即便佛門氣息日夜縈繞,劉勰也從來沒有忘記過儒家教誨。早在七歲那年,他就夢見過自己攀彩云,跟著孔子往南,而到了三十出頭的時候,劉勰再次夢到了孔子。三十而立,大丈夫應有作為!但大丈夫如何能有作為?
在魏晉南北朝那個“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勢族”的年代,即便到了劉勰生活的齊梁時代,世家大族的影響已經(jīng)不像魏晉時候那么大,有的寒門士人或沒落庶族也有機會做官,甚至位至高官,但對劉勰這樣久居寺廟、家族沒落的寒家子而言,入仕依然只是一個奢望。仕途難進,在那個時代,還有個辦法就是依靠軍功起家。但劉勰一介文人,如何能沙場點兵,揚名天下?更不要說魏晉南北朝時,儒學雖然不曾斷絕,但也相對式微,立德更是艱難了。
對劉勰來說,想要有所作為,唯一能做的,就是立名。而《文心雕龍》,就是他想象中的立名之作。劉勰希望這本書能給自己帶來當時,以及后世不朽的名聲。
他的確做到了。
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502年),劉勰背著寫好的《文心雕龍》,心情復雜地去拜訪文壇領袖沈約。說心情復雜,是他一方面自信于自己的才華,認為自己傾十余年之積累寫下的這本《文心雕龍》,一定會是當時文壇,乃至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但另一方面,一個文壇邊緣、從未有過什么名聲的佛寺寄居者,拿出來的文字,真的能讓這個已經(jīng)見過無數(shù)才華橫溢之人,甚至本身就才高八斗的文壇領袖青眼相看嗎?
好在,命運是站在劉勰這邊的。
最開始,沈約的確看不起這個在路上貿(mào)然攔住自己車輛的人。他看起來又窮又局促,背上負著一個大包裹,仿佛隨處可見的賣貨郎。攔住自己是為什么?買下他背上的那些貨嗎?
然而翻開《文心雕龍》之后,沈約大為震驚,重新審視起眼前這個貌似貧賤的中年人來。
“你叫什么名字?”
“劉勰,字彥和?!?/p>
“從哪里來?”
“定林寺,幫僧祐大師整理佛經(jīng)?!?/p>
“可有官職?”
“沒有?!?/p>
沈約沉吟片刻,立刻推薦劉勰入仕為官。雖然只是一個小官,但對劉勰來說,這已經(jīng)是一個巨大的喜訊。
三十九歲了,將近不惑的年紀,他終于踏上了入仕的第一步。
僧人慧地 功成身退,不如歸去
此后的劉勰,大部分時候做的都是有關公文寫作方面的官員,職位不高,但頗有政績。而梁武帝天監(jiān)十七年(518年),劉勰更是做了一件大事。他上表給梁武帝,請求以后祭祀先祖,一律采用蔬果。
現(xiàn)在中國的佛教,大部分都是吃素的,有很多居士也吃素。但實際上,在梁武帝蕭衍之前,佛教徒是可以吃“三凈肉”的。沒有看見這個動物被殺、沒有聽到它被殺、也沒有懷疑它是因為你被殺的三種肉,就叫“三凈肉”,是可以吃的。但蕭衍出于宗教和政治兩方面的原因,寫了一篇《斷酒肉文》,要求佛教徒斷絕酒肉。劉勰這篇表文,顯然讓梁武帝龍心大悅,立刻給他升了官兒,還得以進入東宮,侍奉昭明太子左右。而這,是劉勰的又一個知音。
昭明太子也非常愛好文學,他下令編纂的《昭明文選》,是我國最早的詩文總集,在唐朝甚至有“文選爛、秀才半”的說法,也是一部經(jīng)典之作。劉勰強調(diào)文質(zhì)并重,且側(cè)重儒家文教治國的思想,也是昭明太子一向的主張。因此,昭明太子對劉勰贊譽有加。
在太子的看重下,劉勰名聲越來越響。整個首都的寺廟、佛塔,或者名僧的碑志,只要約得了,就一定會請劉勰撰文。就這樣,十年一晃而過。此時的劉勰,再也不是當年寄居定林寺的寒家子了。然而此時的劉勰,又再次回到了定林寺。因為中大通三年(531年),昭明太子去世了,梁武帝讓劉勰和定林寺的僧人慧震一起編寫佛經(jīng)。也許是因為劉勰一直侍奉東宮,梁武帝想讓他用這種方式紀念昭明太子,但對劉勰而言,這時的他,已經(jīng)六十七歲了。
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歲,在魏晉南北朝那個亂世,已經(jīng)算是高壽了。而縱觀一生,劉勰想求的,無非就是立德、立功、立名三不朽,求其之一。
回到三十年前,背著《文心雕龍》貿(mào)然攔住沈約行車那一刻,劉勰恐怕永遠不曾想過,自己會有入侍東宮的時候,會有得到昭明太子看重的時候。他想要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得到了,甚至還遠遠超過了自己的期望。而他的知音昭明太子,想要的還有那么多:儒學治國、安定天下、興文章之盛事……這一些宏圖,全都斷在了中大通三年,斷在了猝然的三十一歲。
人生在世,誰知道下一刻會發(fā)生什么?功名利祿轉(zhuǎn)頭空,美人皮相化白骨,福禍難料,死生無常。在定林寺寫經(jīng)的時間里,劉勰想了很多,但總結(jié)起來,無非四個字:功成身退。
于是,他燒掉了自己的頭發(fā),再上表給梁武帝,表明自己想出家的愿望。梁武帝半生崇佛,當然不可能不允。劉勰便在定林寺出家為僧,改名慧地。而正像他自己預料的那樣,人生萬事,該做的已經(jīng)做完了,該到歸去的時候了。沒過多久,劉勰去世,享年六十八歲。
后世影響 開源發(fā)流,為世楷式
劉勰一生,除了與佛教之間的緣分,好像就只有一本《文心雕龍》可以說上幾句。某種意義上說,也許他降臨人世,就只為了給世人帶來這本文學經(jīng)典。
它的影響的確是巨大的。
劉勰還在世的時候,《文心雕龍》已經(jīng)成為一部重要的文學著作,被不同人抄傳。到了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更是極其推崇《文心雕龍》,“家有詆訶,人相掎摭,故劉勰《文心》生焉”,認為《文心雕龍》于當時風格混亂的文壇而言,是一本明確清晰的創(chuàng)作指南。如果沒有《文心雕龍》提出文章的規(guī)范與標準,隋唐文章是否還能快速發(fā)展?劉知幾顯然持否定的意見。而他自己創(chuàng)作《史通》,也是受了《文心雕龍》的影響,不但動機和劉勰類似,都是希望能傳揚儒學之道,在體例上更是模仿《文心雕龍》,寫了四十九篇。就像劉知幾認為,沒有《文心雕龍》,就沒有隋唐文章盛世一樣,沒有《文心雕龍》,也不會有劉知幾的這部《史通》——要知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史論專著,標志著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的形成。
唐代之后,《文心雕龍》的影響更加廣泛。譬如南宋大儒,編寫《三字經(jīng)》的王應麟,就深受《文心雕龍》影響,認為文章應該以理為主,但又不能只以明理為主,需要雕琢成天然之態(tài),“文質(zhì)兼顧”。他還在自己的《困學紀聞》里引用了很多《文心雕龍》的文字,佐證自己的觀點。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王應麟更是以《文心雕龍》的標準為標準,提出了自己的文學論點。
而明朝三才子之一,寫下《三國演義》開卷引用詞《臨江仙》的楊慎,開創(chuàng)明朝的“《文心雕龍》學”之后,研究《文心雕龍》的人越來越多。紀昀(紀曉嵐)、何焯、顧廣圻、孫詒讓、章學誠……他們對《文心雕龍》的評價都很高。
清代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更是把《文心雕龍》中的文學命題,譬如“明道、征圣、宗經(jīng)”,發(fā)揚光大。桐城姚永樸在此基礎上撰寫的《文學研究法》,建立起新的文學觀念與文學理論,也奠定了自己在文章學領域的地位。
到今天,離劉勰去世已經(jīng)快1500年了,盡管文言文已經(jīng)變成了白話,古時字句,很多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不再明晰,但《文心雕龍》里面的文學理論,關于文章好壞的標準,后世雖有闡發(fā),核心依然不變。而研究它的人,也依然絡繹不絕,它的價值,也依然受到重視。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劉勰的確用這本書,實現(xiàn)了“立名”之不朽。泉下如果有知,只當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