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綠綠:詩人熱愛寫下的每首詩
杜綠綠,詩人,兼事批評。主要詩集有《近似》《冒險島》《她沒遇見棕色的馬》《我們來談談合適的火苗》,最新詩集《城邦之謎》。
崖麗娟:綠綠老師您好,在3月21日“世界詩歌日”到來之際完成我們的訪談,感覺特別有意義。在您提供的這份簡歷里雖然沒有提到獲獎情況,但據(jù)我所知,您曾獲珠江國際詩歌節(jié)青年詩人獎、《十月》詩歌獎、現(xiàn)代漢語雙年十佳、中國詩歌網(wǎng)年度十佳詩人(2018)等獎項,確實是非常優(yōu)秀的詩人,臧棣、西渡、張?zhí)抑蕖⒗渌?、宋琳、霍俊明、胡續(xù)冬等詩人和批評家都寫過評論文章。2023年第1期《上海文化》刊發(fā)李娜寫的評論《云端之夢與云上自省》,從女性觀察角度較為客觀地評析了您的詩集《城邦之謎》。您的詩歌語言凝練,精準,詩中融入極富個人奇異體驗的感性認知,充滿戲劇性,帶著獨特的夢幻氣質(zhì),與我們平時讀到的詩歌不太一樣。詩歌對您意味著什么,在創(chuàng)作上做了哪些探索,您注重表達什么?
杜綠綠:崖老師您好,謝謝您始終耐心等待我的回答。訪談拖這么久,一方面是因為我的懶散,另一方面也有我的畏懼心理作祟。我不太喜歡談論自己的寫作,有限的幾次都是為了配合刊物的工作。不過,這恰恰表明我不是沉默的人,我熱愛傾訴,我寫下的每句話都不能是謊言。但談論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想法,讓我感到害羞。那是我內(nèi)心的隱秘,即使它們毫無秘密可言。我無法做到不誠實。所以,我基本上會避開直接談某首詩而談一些與詩相關的話題。您問詩歌對于我意味著什么?實話說,我從未考慮過這個問題。大部分詩人除了寫詩,都必須從事與文學完全無關的工作謀生。不能否認,有一些詩人試圖在文學史中留下虛妄的身影,而對于更多的詩人來說,寫作是因為有話要說,寫作即是生活。詩人們的每一天,都在積累經(jīng)驗以及捕捉意識,豐沛的涌動的現(xiàn)實刺激著詩人們的心和觀察,塑造著詩人們的觀念。所有的一切,都處于變動中,語言、認知、情感、意識……我們寫詩,便是為了努力在變動中找到一點堅固的東西,妄圖發(fā)現(xiàn)某種可能存在的永恒的力量。
至于您說,我的詩與別人的詩不太一樣,那要從哪里來看。每個詩人都身處傳統(tǒng)中,除了自身的經(jīng)驗,必然受惠于前人的啟發(fā)。眾多前代詩人和同代詩人的聲音匯聚于我們。學習書法的人“紙抄紙”,臨百家帖,學習筆畫、結構的技術,可如果書寫者沒有從碑帖中提取出自己的筆法,那他只能成為模仿者、抄寫者,有了個人的筆法,若行文中沒有獨屬的氣息,也依然不成器。每一步都很難,氣息尤其難,這點是一個人的綜合呈現(xiàn),涉及人的天性、人世的方方面面,并且不是潛心學習就能得來的。往往格局的高低,就在這最后一步。有的人,天生就有了。有的人勤奮一生,也沒有。
寫詩也是如此。我想,詩人的不同更多是自身的聲音不同,聲音不同沒有高低,異質(zhì)化也不一定算優(yōu)點。說到底,要看有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的聲音,然后將這個顫抖的、粗啞的、猶豫的、逃避的,抑或是響亮的、肯定的、慘不忍睹的、齷齪的、風雅的聲音,用準確的語言呈現(xiàn)出來。你得允許你的聲音是虛偽的、不堪的、高尚的、卑微的,真實地表達它們是對寫作能力的考驗,也是對詩人的勇氣和誠實的考驗。缺乏這些,很難能寫出讓自己喜歡的詩吧。當然,呈現(xiàn)的方式又是個難題。多迷人啊,寫詩,在難題中尋找通關的路徑。
您問題的每一個小點,都能引發(fā)復雜的回答。關于我詩中的戲劇性問題,《城邦之謎》北京分享時,張?zhí)抑?、李洱、西渡曾?jīng)討論過,他們談得很深入,拓展很開。那次對談已整理好,據(jù)說要發(fā)表出來。
崖麗娟:確實,關于您詩中的戲劇性問題,專家們分析得還比較透徹。詩集《城邦之謎》出版后,北京、廣州、安徽等地分別開過分享會,我每次都關注。您談到自己很看重這本詩集,認為是2015-2020年這5年寫作趣味和寫作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這首《城邦之謎》同名詩在各類詩歌刊物或平臺上常被推薦或評論,您自己也在不同場合朗讀過。寫作至今,有沒有哪幾首詩是自己特別滿意的作品,這首詩可視作您的代表作嗎?
杜綠綠:詩人公開出版詩集,在沒有外力支持的情況下,太難了。相對來說,年輕點兒的詩人出詩集更難,得等待機緣。機緣什么時候來,就什么時候出。為什么我看重《城邦之謎》呢?這本詩集恰好是我的寫作產(chǎn)生了變化后的一個階段體現(xiàn)。不是說這本詩集寫得有多好,好不好,差不差,自己說了不算,甚至同代人說了也不算。而是,我明確地在這本詩集里看到了“變化”,與此前不同,與出版后我新寫的詩比較,也有不同。變化,應該受到寫作者的重視,它的出現(xiàn)對寫作者是提醒和肯定,也是反省和可能的否定。不可害怕變化,“壞”的變化也是好的,或者是對好的預示。我們必須在寫作中探索那細微的曲線走向,“穩(wěn)定”對寫作的傷害性太大了。而對于我現(xiàn)在彈動的線路圖,無論是速度還是幅度,其實我不夠滿意。
每一本詩集,都可看作對過去的小結和終止。若不是要時常為一些平臺整理自己的詩,我很少會讀舊作。我盡力忘記它們。偶爾我會讀更早前的詩,比如十多年前的,企圖修改它們。舊日的詩行稚嫩而極具誠意,使我感動,讀最早的詩像讀一顆陌生人的心,以至于修改工作很難進行下去。
關于代表作這個問題,作者自己來說是否有些不妥?這或許應由批評者和讀者來確定。詩人會熱愛寫下的每一首詩,那每一行詩都付出了對生活的真意與理解。一個真正的詩人,必然會被紛至沓來的經(jīng)驗裹挾。這些經(jīng)驗,塑造了詩人。如果詩人誠懇地寫出它們,怎么可能不愛呢?我個人不太愿意甄別哪首為代表作,我的孩子,都是我的代表。如今的處境是:很多屬于研究者的工作,都被創(chuàng)作者自己做了。自媒體經(jīng)營時代,大家都焦慮。
多次朗讀《城邦之謎》這首詩,是因為同名詩集剛出版不久,為了給讀者加深印象。您看,您關注到了??傮w來說,在不同的場合朗讀詩,我一般考慮那個時間點、那個地點合適讀哪首,偶爾也比較任性,隨意選一首讀。我不大樂意用外在力量去給一首詩增加多余的東西,即使這個東西是發(fā)光的。詩就是詩,它用自身表達。
《城邦之謎》,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年11月版
崖麗娟: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是美國女詩人露易絲·格麗克,我看到一個標題“她用14本詩集,反抗女人的一生”。格麗克的作品,突出女性的自我表達,也隱喻著對社會既有規(guī)則的質(zhì)疑。作為女性詩人,不管是認同還是反感,“女詩人”身份總會被鮮明地標識出來,性別對詩歌創(chuàng)作有何影響,性別差異可能會在哪些方面體現(xiàn)出來?新詩在我國已有100多年歷史,誕生很多優(yōu)秀女詩人,也有不同的女性詩歌選本出版。我注意到,2022年的詩歌選本《舞動青春——“青春詩會女詩人手稿集”》收入了您的《她沒遇見棕色的馬》,之前在各種女詩人詩歌選本中也常看到您的詩歌入選,這些選本代表的自然是編選者的眼光。您被詩人西渡譽為當今詩壇最好的女詩人之一,寫作時您會注意自己的女性身份嗎?
杜綠綠:每一次訪談、對話、分享,幾乎都會問到這類問題。每代女性寫作者,時刻面對著復雜的女性話題,未來或許會更多。首先要說,這是件好事。日常生活中想不起談論的、不敢不愿談論的,都進入了公共領域熱烈的爭論中。在漫長的歷史中,女性不被屬于社會,不被屬于表達的主體,而是被定義為傾聽者。我被當作女性養(yǎng)大,社會給我定義了性別該有的樣子,那么我自然擁有屬于我的那份意識。不同的女性,由于成長環(huán)境不同,對女性的認識也是千差萬別。所以,無論我在寫作中是否有意調(diào)動,我的寫作理所當然包含了我的個人意識。男性寫作者也如此,他們的寫作中也充斥著他們的性別意識。在對男作家、男詩人進行訪談時,很少會問他們作為男性寫作者如何來看待男性意識,因為男性自古以來就理所當然屬于創(chuàng)造者、表達者,女性不是。當女性成為創(chuàng)造者,這個問題就出現(xiàn)了。這不僅是女性寫作者面對的問題,所有正在創(chuàng)造的女性都會被提問相關話題,比如,女藝術家、女發(fā)明家、女導演、女演員,等等。
或許我們應該思考一下什么是女性意識?女性個體獨有的意識被如何促成?或者說,一個人的意識被什么塑造?近日,我突然回憶起一件往事,當時我在某機關單位編內(nèi)刊。某天我們部門集體外出參觀,接待的兄弟單位負責人在飯桌上,時不時拿我的身形開玩笑。他的語言肆無忌憚,我深深感到了屈辱。可我沒有任何爆發(fā),肯定不是害怕他,他的權力完全威脅不到我,然而作為一個“乖”女孩并不知該如何應對。甚至可以說,我產(chǎn)生了羞愧感,為自己的身形被注意到而羞愧。因為身體而羞愧的可能在男性身上基本不會出現(xiàn),但在女性這里是常態(tài)。近年有一點變化,但似乎又觸及了另一個危險的性別困境。這是非常復雜的討論,暫且回到我們的話題。那時還沒有MeToo的概念,我只能尷尬地等待他閉上嘴巴。這件事已過去十多年,不知為何又想起,可想而知當時給我的刺痛和壓迫感。
我提起這事是想說,作為女性的每一天,生活都在塑造你。讓我們思考下,我為什么要對這件事感到羞愧呢?明明不是我的錯,我卻因為對方的錯而羞愧。女性經(jīng)常會面對這種情況——因為男性的攻擊性話語——他們有時意識不到這點,性別教育使他們不能發(fā)現(xiàn)正在實施傷害,從而錯誤判斷為“風趣”——而產(chǎn)生自我懷疑和痛苦。在類似的事件后,不同的女性會在意識深處走向不同的方向?;蛟S不會那么及時而清晰地顯現(xiàn),但潛在影響必定深遠。有句話說得挺好,忘了是誰說的了,“女性是一種生存狀態(tài)”。
女性必須接受女性身份帶來的各種可能性,并在此之上,得出個體的認識、反思和解決辦法。寫作也是辦法之一。
我們對女性的認識依然受困于既有的觀念,女性該如何做,女性該怎樣思考,女性該怎樣言說……不外乎就是那些用爛了的束縛性詞語。請注意,這些女性的行動都是被局限的。它們要在一個合適的框架中進行。我有個好朋友,她是位很棒的藝術工作者,在某次聊天中,她這樣說:“女性主義對我的教育特別大。當我開始意識到作為個體的我(女性)無論如何努力變得強大,都始終被界定在一個邊緣化的群里(‘你的表達不重要’),我理解了我的身份;與此同時,當知道了自己是‘弱者’時,我才逐漸開始理解性少數(shù)、族裔、勞工、殖民等一系列問題,也即這個世界的現(xiàn)行制度如何將人類中的一部分造就為弱者的問題?!?/p>
如此境況中,女性當然應該去寫作,寫作即創(chuàng)造,即表達,表達的能量會匯聚成光,刺破這個封閉的軟綿綿的裝模作樣的虛偽球體。永遠不要對表達喪失信心。它比核武器不差,長遠來講,勝過任何。生活中、媒體中,我一般不會強調(diào)女詩人的身份,這不是對女性身份的猶豫,而是沒必要。不說也是女性。性別議題始終頗受關注。然而,詩不應被這些限定。
最后說一句,“女詩人”一詞隱含的各種誤解,應該立刻被停止。
崖麗娟:詩歌是緊緊圍繞語言展開的藝術,要求語言對時代經(jīng)驗的高度吸附與精準的審美表達,這涉及一個詩學的問題,即詩歌語言的真實性除了源于詩人主體的真誠之外,還要求其內(nèi)容具有真實性。對“詩與真”,您在創(chuàng)作中有何經(jīng)驗和體會?中國古典詩詞很少被批評,新詩卻不斷受到質(zhì)疑乃至詬病,主要是部分讀者對象征、隱喻覺得晦澀難懂。詩人過于重視個人經(jīng)驗的主觀表達或?qū)W⒂趦?nèi)心世界,是否會對讀者構成閱讀障礙而導致讀不懂?
杜綠綠:古詩幾千年了,經(jīng)歷漫長的成長才逐漸成熟與止步。新詩100多歲,還是兒童呢,人們對孩子除了呵護,最擅長的便是批評。但是請別忘了,兒童的想象力最自由最豐富最無所畏懼,也最難懂。我們都有的常識是,一個嬰兒生下來便懂得如何拿捏成人的心,控制成人為其服務??墒悄膫€成人敢說,他完全懂嬰兒的心呢?成人若想照顧好嬰兒,需要努力去學習、理解嬰兒。同理,讀者沒必要把時間放在抱怨新詩晦澀、難懂上面,若想和新詩同行,那就去學習閱讀、理解新詩,而不是生氣它為什么不按我自己容易明白的方向生長。兒童怎么可能聽任成人擺布呢,他只會長成他也不知道的樣子。這個未知的樣子,會塌了還是立起來,還得再耐心等等。但培育的過程,才最有意義。詩人們投入自身的真實來完成一首詩,這很了不起。
哦,您提到了內(nèi)容的真實性,我只想說:您能確定您的生活是真實的嗎?對詩人來說,一切都必須置于質(zhì)疑中。
崖麗娟:您也兼事詩歌批評,對什么才是好詩有自己的判斷標準。您的評論寫得很好,讀過您評論詩人陳先發(fā)那首著名的《養(yǎng)鶴問題》,觀點犀利,機鋒暗藏,頗有洞見。作為批評家開展評論時,您的出發(fā)點和立足點在哪里?對于優(yōu)秀的詩人來說,寫評論是必需的嗎?對于優(yōu)秀的詩歌批評家來說,寫詩是否又是必要的呢?創(chuàng)作與批評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
杜綠綠:謝謝您關注到,還請勿將我稱為批評家。這不是謙虛,而是自我定位。寫詩十年,寫了兩三本詩集后,我才有一點勇氣確認自己是詩人。文章我寫得少,還不成系統(tǒng),哪里能說是批評家。何況,詩人本是最高的榮譽,若能擔負起這個身份已是我的莫大榮耀。對于詩人來說,寫評論或許不是必需的,但極有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即使你并不想在這方面努力。寫詩到了一定的時期,會有些想法需要總結明確,便自然而然地開始寫文章。文章也成了考量詩人的一關,文章寫不好,他的詩也是可疑的。好詩人寫文章會比較容易完成,他的語言、觀念、結構從詩轉(zhuǎn)成文章,似乎水到渠成。當然我說的不是體制化的、講究規(guī)范的學術文章,而是自由度較大的批評隨筆,當然若想在批評體裁里有所建樹,那是一件需要獨特才能,需要付出時間與精力的艱苦工作。
我從未計劃過寫批評,但是寫了。寫得少,主要因為懶。西渡曾給我的一首詩《迷失的霧》寫推薦語,他這樣開頭:“如果杜綠綠肯努力,她會證明自己是一個在抒情、敘事、評論幾個方面都具有才能的作者,但到目前為止,她的主要精力還集中在詩上……”我這樣散漫的人,最適合的是寫詩。寫詩,想得多,動筆少。在我看來,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為一首詩做準備,絕對不局限于閱讀、語言練習,聽音樂、散步、臨帖、做家務、跳舞,給枯萎的花剝離花盆的時刻,同樣會產(chǎn)生詩。文章寫得少的第二個原因是,我對于詩的想法,多數(shù)已用詩來體現(xiàn)了。我有些詩,便是在討論詩本身。
大概,我會繼續(xù)偶爾寫一些文章。寫文章的過程很有趣,最有趣的是教會了我忍耐和梳理自己。我感覺,對寫詩還是有益的。優(yōu)秀的詩歌批評家,最好也寫點詩,但或許這兩種工作不應該分得如此涇渭分明。想寫什么就去寫,不想寫,千萬別胡來。
崖麗娟: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使詩歌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都變得極為便捷,線上線下詩歌活動非常頻繁。2023年2月,首屆“南方詩歌獎”剛舉行線上頒獎活動,因其首倡自印詩集、評論集可以參加評獎而引發(fā)熱議。不難發(fā)現(xiàn),當代詩壇確實存在為數(shù)不少默默無名的詩歌寫作者。該獎期待發(fā)現(xiàn)當代詩歌中優(yōu)異的陌生者,以鼓勵長期默默努力而受到忽視的優(yōu)秀詩人,這或許傳達出來更多積極的信號吧。您作為評委之一,在這些參評作品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杜綠綠:前面已經(jīng)提到詩人出詩集處境艱難,諸多官方獎項將評獎范圍局限在公開出版物中,對很多沒有條件出版詩集的詩人來說不太公平。無法出版詩集,不代表這位詩人的作品不值得被閱讀。文學在當下屬于小眾,詩更是,精神的流動和探索不可能屬于大多數(shù)人。無需抱怨時代不夠慷慨,在處境艱難的情況下依然從事詩歌寫作,更可體現(xiàn)詩藝的強悍生長性。詩性從來都是從瓦礫中蔓延出來。這點微小的光芒會緩慢滲透進普通讀者的內(nèi)心。沒有詩的世界,是不敢想象的——很可能是世界坍塌的時刻。所以,詩人們在寫,在自印詩集。我們將評獎范圍擴大到自印范疇,是作為詩歌寫作者的感同身受和力所能及的互相支持。不出所料,在收到的參評詩集里,有不少不為人知的名字,他們的寫作令人尊重和欣喜。時代給與詩的銅墻鐵壁已經(jīng)太厚了,我們作為寫作的人,理當盡力穿透過去。不敢說實現(xiàn)了,但這是我的期許。
崖麗娟:上世紀九十年代詩壇進入主智時代,強調(diào)對日常經(jīng)驗的書寫,通過敘事完成一首詩的生成。的確,伴隨著文化多元化發(fā)展,抽象空洞的濫情或假抒情因缺乏“真實”和生動細節(jié)而逐漸失去讀者。難道可以由此說抒情詩已經(jīng)落伍了嗎?詩歌如何介入現(xiàn)實,敘事的詩對我們當下生活真的更有作用嗎?
杜綠綠:抒情、敘事之爭,不那么重要,拉金《上教堂》、畢肖普《在魚屋》、佩索阿《煙草店》,抒情敘事都有吧。濫情和假抒情不在討論的范圍內(nèi),它們毫無被提起的必要。這里引用我的朋友,詩人、譯者厄土的一段話,他說:我現(xiàn)在比較傾向“我們需要努力奔向一種準備的感受”,要重視經(jīng)歷的時地性,不懼怕抒情,但警惕抒情的“概念化”,警惕清晰的情感。他說完后,產(chǎn)生了自我懷疑,于是他又補充了很有意思的比喻,“可以說,詩歌就是一種回籠覺——破除迷糊的嘗試?!?/p>
詩歌介入現(xiàn)實是必然的,每首詩都在現(xiàn)實中,逃避的詩也在介入現(xiàn)實。我們對現(xiàn)實的定義一向過于狹隘和自大。而談到詩的作用問題,唉,我想我不愿意功利地來談論詩。詩,無需承擔作用,雖然它無意間承擔了一些。
崖麗娟:您從安徽到廣州生活,能否談談“異鄉(xiāng)人”身份對創(chuàng)作產(chǎn)生的影響。安徽有很多優(yōu)秀詩人,您和他們有很多互動;其實您不僅和安徽詩人、廣東詩人交往密切,在北京、上海也有不少詩人朋友,也請談談詩人友誼對您的影響。
杜綠綠:“異鄉(xiāng)人”也是經(jīng)常被提起的話題,如同女性話題常被問起。詩人在精神上永遠處在異鄉(xiāng)。僅從地理概念來把我稱呼為異鄉(xiāng)人,我感到稍微的不滿足,或者說我期待批評家們能找出一個更準確的詞,而不是延續(xù)精神的異鄉(xiāng)人說法。
我的朋友看似不少,但不好意思地說,事實上我比較宅。多數(shù)時間,我待在山邊的家中。詩人之間的友誼,對我影響很深,細談起來得長篇大論。簡單點說吧,他們給了我安慰和力量,蘊含在生活當中,使我學會了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理解此時。如果說從前代詩人那里認識了過去,那么同代詩人帶給我的是當下和未來,觀察他們的寫作,也是觀察自己的寫作。若從最淺層的方面來說,和詩人們的交往最令我放松。在他們那里,我從不需要成為一個恰當?shù)男蜗?,我只需要成為我,不合時宜也很好。友人們對我的包容和照顧,讓我慚愧。
崖麗娟:很多詩人注重詩歌與音樂、戲劇、攝影、繪畫、書法等融合,“詩人”逐漸指代一個更為綜合的藝術活動者的身份,純粹文本性的深掘與綜合藝術互相滲透似乎同時進行,呈現(xiàn)出多元跨媒介融合趨勢。有人開玩笑說寫好詩不僅是腦力活更是體力活,要將寫詩進行下去更需要持續(xù)耐力,您經(jīng)常運動,練瑜伽,還堅持研習書法,與寫詩有關還是純屬個人興趣愛好。除了這些,您還有哪些興趣愛好?
杜綠綠:您對我的日常生活有很多了解,可見我是個不擅長隱藏表面生活的人。怎么說呢?我小的時候?qū)W過芭蕾,這可能打下了運動的基礎。身體喜歡動。運動能舒緩壓力。沒有想過堅持,斷斷續(xù)續(xù)地運動著。這一年,我很少運動,停也就停了。我盡量不勉強自己做什么事,不得不為的事情已太多,何必在能做主的事上為難自己?我系統(tǒng)地學習過三年瑜伽,那是次神奇的召喚,某一天突然有強烈的意圖想要學習瑜伽,于是我就去了。這幫助我對身體進行了很好的觀察和認識,認識內(nèi)心,首先要認識身體。在柔韌和力量的平衡探索中,我確實獲得了一些平靜,但并不夠深入。后來有一段時間,我十分厭惡瑜伽,我不想聽到身體的指令,不想將身體后彎成一個圓,不想做任何一個瑜伽的體式。在那種極度的靜中,我感覺快要無法忍耐了。我說過,生活的每一天都在對寫作產(chǎn)生影響,運動自然也是。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且回避不了。
書法練習,是近一年才產(chǎn)生的愛好。如同瑜伽的來到一樣突然,我忽然想寫字,就開始臨帖了,并且從初次嘗試筆墨開始,沒有停下過。與紙、筆、墨的交流,樂趣無窮。而且,我明確地感受到這件事我似乎能做好,就像寫詩一樣?,F(xiàn)在說此話有點吹牛,畢竟我才不夠勤奮地學習一年,據(jù)說書法要寫3000個小時才算入門。那我還早著呢。寫不好也沒有關系,我寫字更想從恢復筆墨的工具性方面嘗試。我這一代人從寫作初期就使用電腦,輸入法對寫作的影響不可否認,這種影響早期來說是好的,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或許我們該警惕一切便捷。人寫作的本質(zhì)是人本身的體力、腦力的輸出,添加入非本體的事物,不要立刻否定,但最好也不要長期一味接受與肯定。妄圖恢復筆墨的工具性,是極其漫長的過程,試圖筆隨心意,還只能慢慢來。幸好目前來說,寫字對我不是任務,而是樂趣。我基本不做任何需要堅持的事情。那太累了。寫詩這么多年,也是順其自然。我有個優(yōu)點,也可以說是缺點,喜歡一件事便容易沉迷,很難脫離。寫詩,是我喜歡的事,從未停止過喜歡。寫字,還不知道能喜歡多久。
無論運動、寫字,或是其他的興趣,從最初的那一刻來看,肯定不是為了寫作。做得久了,必然會和寫作產(chǎn)生聯(lián)系,互相啟發(fā)。比如,我常在臨帖時,想起詩的寫作,筆墨的運動與語言、心智等運動的關系。每一件事,哪怕再樸素的事,它的發(fā)展邏輯和處理方式,都可與詩對應。世上萬事皆通,這是世界的平衡與通透,也可說是世界重復的建構。我最近比較關注“重復”這個詞,并為這個概念寫了首詩。
任何一個人都應該是豐富的,一生都應不斷拓展身體、技能與思想的邊界。寫作者尤其是。更多地去體驗各種藝術實踐,去感受生活,去做未曾做過的事,不要害怕它們占用了寫作時間。它們會為寫作帶來多樣性。
崖麗娟:您有什么良好的寫作習慣來保持旺盛的創(chuàng)作欲望和熱情,遭遇過創(chuàng)作低谷、有過寫作瓶頸嗎?最近您的好朋友、小說家魏微的小說《煙霞里》頗受關注,您為她寫了一篇印象記,文筆生動,將來是否會考慮嘗試寫小說?接下來有什么創(chuàng)作計劃?
杜綠綠:我沒有什么良好的寫作習慣,這不說明我將寫作的工作性降低。每個寫作者都需要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的寫作者習慣清晨寫作三小時,寫不寫得出來,都面對電腦坐著。有的人習慣夜深人靜坐三小時。我大概屬于習慣最不好的那種,我有時寫一天,從黑夜寫到黑夜,有時一個月不寫。我也曾打算調(diào)整一下。寫作期間,我脆弱的睡眠會更加脆弱。
魏微寫《煙霞里》是對體力、腦力的極大挑戰(zhàn),她經(jīng)常晝夜顛倒,寫著寫著就天亮了。寫小說嘛,沒辦法,體積擱那兒呢。小說家得踏實下來,有顆做農(nóng)民的心和意志力。關于魏微的那篇印象記,是應某刊約稿而寫,字數(shù)有限制,淺談了一下。熟人的印象記不好寫,尺度不太好把握。我前段時間寫了首詩贈魏微,詩題是《我寫作》。寫作的苦與甜,寫作者都明白。
我在疫情期間寫過兩個短篇,動念寫小說是想讓時間規(guī)律起來,不可能天天寫詩,精神上受不了。寫小說會有平緩的工作周期,拼圖一般,能鍛煉耐心和持續(xù)性。寫完后,我發(fā)給小說家格非、李洱幾位老師看了。老師們很認真,既鼓勵了,又提出了修改意見,讓我好好改。格非老師說可以發(fā)表了,但最好別急,認真改完再發(fā),要對自己負責,寫一篇算一篇。他讓我要多寫,寫下去或許發(fā)現(xiàn)更適合寫小說。魏微說,你可別把我們小說當成游戲。我本打算認真修改,因為懶和拖沓,就一直放在電腦里。后來,格非老師還問起過,我慚愧極了。小說和詩的語言完全是兩回事,在嘗試寫的過程中,我力圖平衡兩者的關系。而且,寫小說時我有些害怕,那種對人性的觀察像無底深淵,既有誘惑力,又擔心出不來,像是進入了一個大虛無的境地。我偶爾會想起那兩個短篇,應該會整理出來吧。我是個急性子的人,但在寫作這件事上完全不著急。最有可能的理由是,我從不認為自己的寫作會因為時間的行進而停止。中途有停滯很正常,誰能沒有瓶頸期呢?忍耐、再忍耐一下,做點別的事,會進入寫作全新的階段。“忍耐”是極具意味的狀態(tài),我曾在幾首詩中嘗試從多個方面來理解它。
我很少做明確的創(chuàng)作計劃,但會有個大致的方向。這里就不說了。沒做的事情,說出來沒什么意義。
(崖麗娟,壯族,現(xiàn)居上海。出版詩集《未竟之旅》《無盡之河》《會思考的魚》。在“南方詩歌”開設“崖麗娟詩訪談”專欄,詩歌、評論、訪談發(fā)表于《上海文學》《作品》《詩刊》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