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以文藝作品書寫民族融合的大歷史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我們近些年來在民族工作中不斷強調的。從中我們可以領悟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慨然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也可以領略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目標任務。
我的理解是,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是手段,而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才是目的。自然喜歡差異,“沒有兩顆完全相同的豌豆”,物是這樣,人亦如此。研究中國的歷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我認為首先要解決以下兩個基本問題:
一是如何理解“華夷之辨”的問題。華夷之辨,亦稱“夷夏之辨”。《春秋左傳正義·定公十年》文中記載:“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比A夏的意義,就是禮儀與服章,相反,沒有禮儀與服章,則稱為夷。周王室建立政權之后,建立諸侯封國。而有資格分封侯國的,只有四種人,即王室的直系男性后裔、王室母系的直系親屬、王室女性的外甥及妻舅。分封的這些諸侯國,被稱為諸夏,包括夏、商、姬、姜四大氏族,具體是姒、子、贏、姬、妘、媯、姚、姞八姓,被稱為上古八大姓。這些人,便是最早的漢人。上古的諸夏,就是最早的漢人部落,群居于中原。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中原、中國與中華》,闡述諸夏文化圈的不斷擴大及諸民族融合的漫長過程。中原最早的地域,包括今日山西的中南部、河北的南部、山東及河南全境,范圍相對狹小。秦始皇嬴政建立大一統(tǒng)的王朝后,建設了兩個巨大的國家工程:一是修建長城,秦長城最遠處抵達甘肅中部、山西北部、內蒙古西部,長城之內,皆為秦國領土,比周朝擴大了好幾倍,但還不是當下中國版圖的全部;第二個工程是秦直道,相當于今天的高速公路,以咸陽為中心,用寬闊的車道連接國境的東南西北。這兩大工程的直接意義在于擴大了漢文化的范圍及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在周朝,中原之外則為夷;在秦朝,長城之外則為夷。
夷,早期泛指漢之外的所有民族,后來,在夷的基礎上逐步擴充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在中原政權的治理思想中,凡為諸夏,稱為化內之民,中原之外,則稱為化外之民。中華,其本意是對中原禮儀文化的贊美,但在民族學的概念中,約定俗成成為了中國大地上所有民族的統(tǒng)稱。從中原走向中國,從中國走向中華,這是歷史的必然。只有深刻認識到各個民族在歷史進程中不斷融合的發(fā)展趨勢,才能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融合。毫無疑問,中原文明是農耕社會的文化結晶,漢民族就是農耕民族。與之對應的是游牧民族。在漫長的古代,從西周到明朝,游牧民族一直是建立在農耕文明基礎上的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脅。兩種民族的爭斗與博弈,不僅僅在中國存在,而且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對土地資源的利用與認知,兩種民族截然不同。在江南,五畝水田足以養(yǎng)活一個五口之家的農民,而在塞北,一個牧民要養(yǎng)活一個五口之家,可能得擁有300只羊。這么多羊要活下來,則需要六千畝草場。兩相比較,生活方式的選擇,決定了人們對土地依賴的程度,也決定了兩種民族生活風俗的差異。逐草而居的牧民與深耕細作的農民的時空感是完全不一樣的。農民安土重遷,有著強烈的故鄉(xiāng)的觀念,而牧民喜歡走在遷徙的路上。
秦始皇修筑長城,從地理上看,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分界線,其目的也是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但是,真正的入侵,長城是擋不住的。歷史上,匈奴、丁零、柔然、鮮卑、契丹、女真等都是游牧民族。女真人的民族特性要復雜一點,契丹人建立遼國后,一部分女真人遷到遼河流域,即今天的遼寧、河北一帶,后來稱他們?yōu)槭炫?,留在松花江及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則被稱為生女真。
中國二十四史,除了漢人建立的秦、漢、晉、隋、唐、宋、明幾個大王朝外,還有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和北齊、匈奴人建立的前趙、契丹人建立的遼、女真人建立的金等等。二十四史之外,還有離我們較近的清朝。所以,如果不正視游牧民族在中國政治舞臺上取得的成就,恐怕就不能正確且全面地了解中華民族史。
對游牧民族的研究,在全世界的史學界都不算發(fā)達。我搜尋這方面的史學專著,比較有名的大概有7部,其中一部是法國人寫的《蒙古帝國史》,有兩部為美國人所著,還有兩部是俄羅斯人所著。在我看來,對游牧民族歷史的研究,特別是對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融合進程的研究,應該進一步加強,編寫一部《中華游牧民族史》與《中華民族史》。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不斷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中華民族大融合,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特點。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還有元朝時期,都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期。少數(shù)民族創(chuàng)立王朝并推行漢文化的不在少數(shù),比如北魏、前趙等,他們的統(tǒng)治者積極推行漢制。
近些年來,我走過很多地方,看過不少民族融合的高地,如東北的黑龍江流域(上游是額爾古納河)、蒙古高原上的西拉沐倫河及其大遼河、海河流域,還有西北的河西走廊、新疆的疏勒河古道及塔里木河流域、川西的大渡河與雅礱江之間,以及滇西麗江、滇南瀾滄江之側的西雙版納……這些地方的名勝古跡,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單位,我?guī)缀跞咳ミ^。從中,我找到了不少已被遺忘的歷史,或正在逐漸消失的文化。我深深感到,中華民族的融合是一部蕩氣回腸的歷史大書,是中華民族各個民族共同培植的人類文明之花。因此,我殷切地希望我們的作家藝術家應該就民族融合的問題,寫出更多更好的文藝作品,讓今天的國人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具有多么非凡的意義。
(作者系全國政協(xié)委員、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