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相父”稱號獻疑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蜀漢后主劉禪稱丞相諸葛亮為“相父”,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9年最新修訂本注釋道:“相父——皇帝對任宰相的元老表示‘事之如父’的稱呼?!绷_竹風(fēng)主編《漢語大詞典》也認為相父是“皇帝對繼續(xù)任職的先朝宰相的敬稱。表示事之如父”。那么,在歷史上,劉禪是否果真尊稱諸葛亮為“相父”?這究竟是小說家的想象還是歷史事實?
史書無明確記載
對于諸葛亮“相父”稱號的問題,學(xué)界似乎普遍都認可《三國演義》的說法,認為劉禪繼位后確實曾尊稱諸葛亮為“相父”。任重在《臣為君父的時代——中國古代君相關(guān)系的演變》中提到“蜀漢皇帝劉阿斗口口聲聲稱諸葛亮為‘相父’”,李鋒軍《也談諸葛亮忠于蜀漢說——兼與朱子彥先生商榷》也說“諸葛亮功勛卓著,被尊為 ‘相父’”,沈伯俊《諸葛亮形象三辯》同樣指出諸葛亮“既是支撐蜀漢政局的擎天棟梁,又是擁有‘相父’之尊的劉禪的精神靠山”,譚良嘯《劉備在白帝城論析》則認為劉備令劉禪“父事丞相”的遺詔是為了要“明確諸葛亮的相父地位”。
根據(jù)《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的記載,劉備的確曾下詔敕后主:“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然而,筆者認為,雖然劉備在彌留之際叮囑劉禪對待諸葛亮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但這并不意味著劉禪在繼位后就一定會尊稱諸葛亮為“相父”,二者并無絕對的關(guān)聯(lián)?!笆轮绺浮迸c尊稱為“相父”是兩碼事,不宜混為一談。劉備令劉禪“父事丞相”,但并沒有指明讓劉禪尊稱諸葛亮為“相父”。退一步講,即便劉備真的令劉禪尊稱諸葛亮為“相父”,但劉禪繼位后會不會奉詔施行也不宜貿(mào)然下定論。所以,無法根據(jù)這條記載證明諸葛亮享有“相父”稱號。
從現(xiàn)有文獻來看,劉禪在給諸葛亮的詔書中均稱其為“君”,在《討曹檄文》中則稱“諸葛丞相”。此外,尚有“葛氏”的叫法,《三國志·蜀書·后主傳》注引《魏略》曰:“及(劉)禪立,以(諸葛)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但均不見“相父”的稱謂。況且,如果劉禪果真尊稱諸葛亮為“相父”,那么對于如此至高無上的榮耀,對諸葛亮甚為敬重的《三國志》作者陳壽一定會在書中明確指出,不會隱而不顯,而其他文獻亦無證據(jù)表明劉禪曾尊稱諸葛亮為“相父”。
漢末三國時期無“相父”稱謂
先秦時期,君主與宰輔間的關(guān)系比較淳樸自然,君稱臣為父的例子并不鮮見,周武王以姜尚為相,尊其為“師尚父”。春秋時期,齊桓公稱管仲為“仲父”。戰(zhàn)國時期,秦昭王稱范雎為“叔父”,秦王嬴政稱呂不韋為“仲父”,項羽稱范增為“亞父”。然而,自漢武帝將儒家思想確立為封建社會官方統(tǒng)治思想后,君相間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宰相雖貴為群臣之首,但在皇帝面前也只能是臣仆,幾無可能被尊稱為父。
東漢末年,權(quán)臣董卓欲效仿姜尚稱“尚父”,便去詢問左中郎將蔡邕的意見,蔡邕說:“太公輔周,受命翦商,故特為其號。今明公威德,誠為巍巍,然比之尚父,愚意以為未可。宜須關(guān)東平定,車駕還返舊京,然后議之。”(《后漢書·蔡邕傳》)蔡邕認為姜太公輔佐周室,安邦定國,天下尊之,故可稱“尚父”。董卓雖有安定社稷之功,但尚須平定關(guān)東后方可商議。可見當(dāng)時人們對于尊臣為父的態(tài)度相當(dāng)謹(jǐn)慎,已非先秦時可比,董卓雖大權(quán)在握,亦不敢突破禁忌,只得止之。
漢末三國時期確有個別被稱為“仲父”者,如彭城張昭與綿竹秦宓。張昭南渡后,為孫策所用,委以文武,“吳中稱謂之仲父”(《三國志·張昭傳》注引《典略》)。劉備定蜀后,廣漢太守夏侯纂延請秦宓為師友祭酒,尊稱為“仲父”。但這只是地方官吏或普通大眾對德高望重者的一種尊稱,并非君王對臣下的稱號。
當(dāng)時又有“相公”“相王”的稱謂,如王粲有詩云:“相公征關(guān)右,赫怒振天威?!保ā度龂尽の涞奂o(jì)》注)曹操時為丞相,又稱魏公,故曰“相公”。《漢晉春秋》載司空荀顗云:“相王尊重,何侯與一朝之臣皆已盡敬,今日便當(dāng)相率而拜,無所疑也?!保ā度龂尽り惲敉鯅J傳》注)其中“相王”指爵位為晉王的相國司馬昭。無論“相公”還是“相王”,均只是在丞相或相國的官職名號后加爵位而已,與“相父”稱臣為父的內(nèi)涵顯然是有區(qū)別的。
藝術(shù)形象應(yīng)區(qū)別于歷史形象
《三國演義》向以“七分實事,三分虛構(gòu)”(章學(xué)誠《丙辰札記》)而著稱,取材于歷史又不為歷史事實所限,是它的一大創(chuàng)作特點,許多基于歷史事實進行藝術(shù)加工的故事如桃園三結(jié)義、溫酒斬華雄等雖不是歷史事實,但已是婦孺皆知、深入人心,這誠然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極大成功,但同時也模糊了歷史與文學(xué)之間的界限,“以致觀者往往為所惑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人們對于三國歷史的正確認識。
《三國志·諸葛亮傳》雖記載有劉備給后主劉禪所下父事丞相的遺詔,然“事之如父”與尊稱“相父”并不等同,且史書也未見劉禪尊諸葛亮為“相父”的明確記載。同時,中國古代歷史上雖曾有過尊臣為父的特殊現(xiàn)象,但“相父”之稱卻甚罕見,典籍所見多為“尚父”“仲父”等稱號,且多在儒家思想尚未確立為封建社會統(tǒng)治思想的先秦時期。西漢武帝之后,除在養(yǎng)老敬老的禮儀層面曾有過少數(shù)“父事三老”之特例外,中國古代國君尊臣為父的歷史已一去不返。
王子今先生在《秦漢稱謂研究》一書中寫道:“《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中趙云對劉備夫人又稱呼‘主母’?!@是《三國演義》作者作為小說家想象的漢末稱謂,我們目前還沒有看到歷史資料的實證?!惫P者認為,王子今對于“主母”的解釋同樣適用于“相父”,漢末三國時期并無“相父”的稱謂。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在劉備遺令后主父事丞相的歷史事實基礎(chǔ)上,將其演化為劉禪尊稱諸葛亮為“相父”,這種做法是符合藝術(shù)創(chuàng)作規(guī)律且非常精彩而為人所稱道的,反映了以羅貫中等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們對古代君臣和諧關(guān)系的美好向往。但就目前材料看,諸葛亮“相父”的稱謂還只是小說家基于歷史事實的藝術(shù)想象,不宜作為定論進行歷史研究。正如章學(xué)誠所言,“但須實則概從其實,虛則明著寓言,不可虛實錯雜”(《丙辰札記》)。
(本文系陜西省社會科學(xué)院2022年度重點研究課題“新時代傳承弘揚陜西優(yōu)秀家風(fēng)家訓(xùn)研究”(22ZD1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社會科學(xué)院文化與歷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