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至暮年與晚期風格
阿西爾在她臨近90歲高齡時寫下的老年生活隨筆《暮色將盡》里所說的,將手指插入泥土中感覺到的快樂和輕松,那種大地帶來的治愈感,恐怕就是《飄》中斯嘉麗的父親對她說的,只有土地才是咱的立命之本。
出去拍鳥的時候,我會遇到一些年紀比較大的老師們,甚至遇到過一位80多歲的老人。他拖著小拖車或自制的小車,拉著各種不同的專業(yè)設備,里外里套了幾層衣服,慢慢地走向山坡,公園,草地和蘆葦灘等,專注且認真。在我們看來,他不過只有六七十歲,當大家得知老人已過耄耋之年,簡直都不敢相信。
行至暮年,人們大多都是恐懼的,甚至是委屈和憤怒的,肉體帶來的折磨和痛苦,社會帶來的壓力和邊緣化,目之所及的快樂年輕人,都讓人感到沮喪。就像我現(xiàn)在三十,看見那句“沒有人會永遠年輕,但總有人正在年輕”總感覺悲傷。鮮少有人,會理解并接受衰老,還帶著難得的幽默感去調(diào)解一切,不再急功近利,不再擔心明天。
《暮色將盡》里的戴安娜·阿西爾,以現(xiàn)在人的視角看,完全是一個略微有點孤獨和哀愁,但一身輕松地實現(xiàn)各種理想且健康長壽的幸運老太太。她也在書中反復強調(diào)自己的幸運,因為她有溫暖富足的家庭和足夠愛她的父母,哪怕受到時代沖擊,貴族沒落,然而她也擁有一個豐盈快樂的童年。一個人一生中可以持續(xù)源源不斷獲得力量的部分,可能就是來自于她/他/祂溫暖的童年,擁有金色童年的人令人羨慕。況且她也如自己所說的那樣,有了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身體也遺傳了來自家族的長壽基因,心靈也曾被有趣的知識或引人入勝的工作熏陶成型,她的事業(yè)是如此成功,和安德烈·多伊奇一起創(chuàng)辦了英國著名的出版社,被譽為20世紀最杰出的編輯之一,76歲才退休,撰寫了多部小說和回憶錄,并獲得了科斯塔傳記獎等諸多獎項。
她一生未婚,談過幾次傷心的戀愛,甚至因為逃避的個性,不愿意承擔家庭中妻子洗涮管家的責任。她在照顧伴侶、劇作家巴里生重病時所感受到的疲憊、痛苦和厭倦,還有不負責的私人醫(yī)生,都讓她感覺到獨立于婚姻是件幸事。在我們讀者看來,她也是和她的母親一樣,是個被寵壞的,更愛自己的小女兒。但,這有什么不好嗎?一個人將自我感受放在第一位,獨自為自己而快樂生活,實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
她一生無子,起初是不愿意,后來是流產(chǎn)造成了大出血。從艱難獲救到醒來后,她重新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一直持續(xù)到老。她人生的最后一個艷遇薩姆也非常自然,他們有七年的時間做周末戀人,交談,熱愛彼此的身體,歡度人生的時光。在她看來,薩姆也是一個可愛的人,“有一種快樂安全童年所賦予的平靜的自信心和廣博的仁慈心”。她總是能從他的孩提時代找到令人喜悅,生動活潑的東西——薩姆是從加勒比海的格林納達來的,是個在英國接受過劍橋教育的非裔政界和文化人士,擁有一個快樂健康甜蜜有機的童年。行至暮年,在荷爾蒙徹底消退之前,還能找到彼此合拍有熱忱的伴侶,這不才是人生的幸事嗎?
在我看來,阿西爾也是個充滿英格蘭特色的老太太,有點兒只許州官放火的意味。比如她可以寫她與情人的纏綿,但回想起自己小時候家鄉(xiāng)那對中年情侶時卻覺得對方太膩歪;比如她可以寫自己從老年班和薩莉身上獲得了年輕人的快樂,卻覺得別的老頭兒說“他們看我就像年輕人”是自作多情,有點兒過分;比如說她喜歡薩姆,但也坦誠,由于時代造就的偏見,對于非裔人群,她也是很晚才能將他們視為有血有肉的個體;比如說她陷入了波伏娃和薩特式的三四角關系,她并不要求別人理解,自己樂在其中。人們驚異于她行至暮年的坦誠,對于老人更不會做過多的道德層面的批判,這也許是年齡帶來的豁免,包括對她的小說和傳記。
我們年輕時這么苦悶,老年能不能迎來快樂呢?我們能不能擁有快樂和輕松呢?我不知道。我想起薩姆和阿西爾的談話,薩姆相信因果轉(zhuǎn)世,因為這可以解釋為什么人和人的命運天差地別,阿西爾問他:“那為什么那么多黑人都過得不好呢?難道他們都是壞人嗎?”
薩姆很生氣,并拒絕繼續(xù)討論下去了。
上帝會原諒我的,因為這是他的工作。這句話讓阿西爾開懷大笑,愿她在另一個世界重回青春,快樂無比。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可愛的小書,總讓人意猶未盡,我準備再去看看她其他的書。阿西爾推薦了很多不錯的作家和非虛構(gòu)作品,我也做了筆記。園藝之于英國人,正如種菜之于中國人。我完全能體會到阿西爾所說的,將手指插入泥土中感覺到的快樂和輕松,那種大地帶來的治愈感,恐怕就是《飄》中斯嘉麗的父親對她說的,只有土地才是咱的立命之本。紅土地就是一切。而作為一個多年馳騁的老司機,我非常能理解她說上了年紀幾乎寸步難行,但一開上車就感覺重歸青春。我也希望自己能開車到七八十歲,直到老花眼的到來。
現(xiàn)代科技所帶來的老年電動輪椅也可以讓年輕人望塵莫及,我要蹦迪到10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