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大理
一
在喜洲古鎮(zhèn)采風時,我趁大家觀看展覽時獨自走到鎮(zhèn)里的街上游覽。游客雖不多,但胡同和街角的攤位依然有人光顧,我就對著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竹編制品、扎染服飾、銀首飾使勁兒看。
走到一家賣下關(guān)沱茶的門店前時,老板娘招呼我進去坐,我禮貌地擺擺手,她就走出門來和我聊天。
聽說我是從北京來的,老板娘身邊站著的一位大姐很興奮地說,她的女兒女婿都在北京工作過,我問她孩子們?yōu)槭裁礇]有繼續(xù)留在北京發(fā)展,她說都回老家來了。老家現(xiàn)在也有很多項目可以做,家里老人還能幫助他們帶帶孩子。
這里,每家門店的名字都很獨特:茶緣,喜傳,槲寄生……
靜靜的街面上,我抓拍到一張年輕的媽媽喂孩子吃飯的照片。她是扎染店的老板,門面上掛著五顏六色的桌布。她看我盯著黃色和褐色相間的那塊桌布,就說,便宜賣給您,80元。其實我無意買桌布,而是詫異扎染不都是藍白相間居多嗎,怎么還有別的色彩呢?我真的是在此長了見識。
我?guī)状瓮A粼谀莻€掛著“漫漫-慢慢-古法手工品”的門前,可惜人家沒有開門。我在想,門里面的手工品都有哪些種類呢?右首,是一家白族風格的庭院,門楣上書有“清白傳家”四個字,門框上有一塊牌匾,上寫“蘭尚居”,再右首,是尹氏宗祠,更顯年代痕跡。
最有看點的是那家“熙渡茶畫會”,門面就是一扇開著的窗口,窗簾半掛著,隱約看得見里面的瓶瓶罐罐。窗臺下,擺著兩把掉了漆的藍色圈椅,那圈椅沒有腿,擺放在長條的陳年木板上,遠遠看去,滄桑感疊加,別有一番意趣。
街上也有現(xiàn)代氣息的門面,簡易的白色鐵藝桌椅配上老舊的門窗和花草,營造出別樣的氛圍,靜待游客前來喝茶、喝咖啡、聊天。恰好,這個門店就在喜洲農(nóng)耕文化藝術(shù)館庭院里。
有那么一刻,一行人閑散地坐在庭院里,望著院子里那兩棵百年古樹,琢磨著、品味著當年喜洲選址時所遵循的“不城不市不區(qū)”的理念。
喜洲呈現(xiàn)的田地有美感,整齊劃一的阡陌田壟、精心耕作的田園景觀,盡管連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都說土地是鄉(xiāng)下人的命根,但喜洲掌握良田沃土的士紳們卻將生活的底色鋪在了傳統(tǒng)農(nóng)耕的習慣上,鋪在了善耕善種的農(nóng)民心上。
喜洲鎮(zhèn)在云南大理是一個很特別的白族小鎮(zhèn),以喜為名,以洲而域。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在南詔、大理國年代,這里是一座重要的工商業(yè)城市?!洞罄砜h志稿》中有記載:“至于商務(wù)思想,惟喜洲一地人物為最優(yōu)勝之資格。”
民國時期的喜洲商幫將喜洲的經(jīng)商傳統(tǒng)發(fā)展到極致,出現(xiàn)四大家、八中家、十二小家等24個有代表性的商業(yè)集團。有人說,他們成為了那個年代的滇西GDP制造者。
此話不虛。當我們參觀了那個代表著喜洲農(nóng)耕氣息的展覽館后,對喜洲重商親農(nóng)的習俗更有感觸。
“土地是一個大寫的創(chuàng)造者?!边@句話就寫在進門處。
曾幾何時,那些擁抱過世界的喜洲商人們?yōu)榱俗屪约旱募亦l(xiāng)有獨特的風景和無可復(fù)制的田園生活做出了多么大的努力啊。
可以想象,喜洲幾代人情感綿長的鄉(xiāng)愁牽動了多少喜洲游子難忘的尋夢旅程。但他們要落葉歸根,在屬于喜洲的田地里休養(yǎng)生息。
可貴的是,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走出去,再回來,喜洲人早就具備開放的心態(tài),我們眼前的魅力家園就展示出了他們的胸懷、雄心和壯志。
二
“哎,那個劍川來的小伙子。”這是電影《五朵金花》里的一句臺詞。自此,我就知道了云南劍川這個地方。據(jù)說金庸所著的《天龍八部》,開端和結(jié)局也都是從劍川起筆落筆。
千百年來,茶馬古道從劍川穿過,多少途經(jīng)此處的馬幫喝過劍川的米酒,聽過劍川的迎客調(diào)。
代代相傳的木雕工藝讓多少劍川工匠袒露赤誠心愿。我在一家小小的木雕門店里給父親買了一只煙斗。店主說,這就是個念想。其實,我就是沖著這句話買的,并理解了那“念想”蘊藏的深層含義。
了解劍川的最佳方式,就是參觀這里的國家方志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
街心廣場的地面上,有用心設(shè)計的南方絲綢之路的地圖。路線走向,途經(jīng)地名,東西南北相連接的地方……這條被譽為“中國最古老的國際通道之一”的商道,曾經(jīng)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南方絲綢之路分館,再現(xiàn)了茶馬古道千年風貌。
千年,從古代到現(xiàn)代。一條南方絲綢之路跨越萬里長途,連接世界,商通四海。今天大家都在說“絲路精神”,再結(jié)合“一帶一路”倡議去感知和解讀時,會更清晰、更全面。
“絲路精神,根植于歷史,面向未來;源于中國,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逼鋬?nèi)核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
從一條街,看一條走向世界的通道。遙想500多年前,是誰駐足劍川,讓遠來的風華呼嘯而來?一館盡覽百年劍川滄桑。
站在劍川,轉(zhuǎn)換視角,找尋專屬劍川的表達方式。
在世人眼里,那些沸騰著生活氣息、融合個人奮斗與家國情懷的時代敘事,持續(xù)引發(fā)人們的情感共鳴。而將絲綢之路地圖篆刻在廣場地面的背后,有多少人走在路上,有多少貨物流通世界各地,有多少人擺脫局限將目光轉(zhuǎn)向國際市場,一種“走出去”的勇氣滿足了多少人出行的想象?
在南方絲綢之路分館,我的目光所及之處,由遠而近,看到了商人們用腳印寫成的詩行。一排排詩行,竟是那樣氣宇軒昂。
從某種意義上說,只有靠近或走近時,才能沉下心來重新認知一段歷史。人們常說穿越千年時光,怎么穿越?
就在由數(shù)字光影打造的“時光隧道”和“八荒縱橫貫古今”的沉浸式穹頂空間長廊上,我們真的穿越了——
絲路四季,豐盛的物產(chǎn),各地的風貌,熱鬧的集市,行走的駝隊,美麗的江河、雪山和平原綠洲……長長的路上,無盡的風雨,無盡的收獲。從探索到發(fā)現(xiàn),南方絲綢之路沿線的地區(qū)和人們就這樣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劍川周邊,湖水蕩漾,水鳥飛翔;劍川古城,書香浸潤,文脈相傳;劍川百姓,生活富裕,詩意棲居……對我們所有的夢想進行歸類分析時,盡情尋找規(guī)律,沒有任何限制地進行思考,打開思路。
在劍川沙溪鎮(zhèn),我記下石龍村喜林苑這個地名的時候,已是夕陽西下。山風起了,略感涼意。
體驗白族文化,體驗石龍村特有的文化景觀、生態(tài)景觀、村落景觀和田園景觀,一行人在純樸的田野空間里和村民們一起歌舞。村里的演出隊都是由本土優(yōu)秀歌手組成的,石龍霸王鞭,白族調(diào),一招一式,一唱一喊,都是原生態(tài)的味道。
據(jù)當?shù)匚穆镁值耐窘榻B,這個村里的村民就是當年舞蹈家楊麗萍導演大型原生態(tài)歌舞集《云南映象》的主要演員。彝、藏、佤、哈尼等10多個民族原始、粗獷、充滿絢麗色彩的生活,在歌舞中生動地展示了出來。
我曾經(jīng)采訪過楊麗萍,記得她說她要用古樸的肢體語言來表現(xiàn)民族自己的東西,將那些原汁原味的舞蹈、被遺忘的舞蹈語言還原,尋覓與生俱來的那種沖動和歡歌。
舞臺上的道具、牛頭、瑪尼石、轉(zhuǎn)經(jīng)筒全是真的。70%的演員都是云南的少數(shù)民族,只是我當時不知道他們大多來自石龍村。
茶馬古道上的沙溪,給了橫斷山脈地區(qū)一抹亮色。
馬幫的鈴聲在山間回響時,沙溪周遭的鹽商、貨商們的心仿佛都長了翅膀。那些馱在馬背上的茶葉、毛皮、布匹、藥材,還有諸多日用品,都寄托著他們商貿(mào)交易的一個又一個新的開始。那些大米、食鹽、香油和乳制品,則在晨曦中給熱鬧的集市增添了更加豐富的內(nèi)容。
聽風,看雨,本就平常的生活,在沙溪卻總有翻檢記憶的詩意。
三
車子沿著鄉(xiāng)間的路緩緩駛?cè)肓宋∩娇h永建鎮(zhèn)東蓮花村。
被稱作“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的東蓮花村,也是“馬背上馱出來的村莊”。我們在這里的馬家大院看到了馬幫文化的過往。
茶馬古道上的“山地之舟”,這是人們對馬幫的比喻。古道茶香,巍山產(chǎn)好茶,早在一千多年前,巍山境內(nèi)就開始種茶了。普洱茶香飄四溢,驅(qū)走了趕馬人一身寒氣,也溫潤了“茶馬互市”的人文精神。
馬幫有群、伙、幫的分別。九匹騾馬為一群,三群為一伙,所有馬加在一起就是一隊大馬幫。
“喜洲幫”“鶴慶幫”以及巍山的“回民幫”,就是傳說中茶馬古道上著名的云南大馬幫。
在馬家大院落座,休息片刻,靜觀院內(nèi)最高的角樓,看著那一扇扇格子窗散發(fā)著歲月的氣息。其實,我們現(xiàn)在無論怎么想象,也還原不出當年以馬家兄弟為首的七支大馬幫、幾百匹馬遠走東南亞的豪情,但這建筑精巧的院落能夠見證財富的積累和蘊藏在民居里的舊夢。
巍山古城的傍晚蘊藏著屬于她的故事。
沿著古城后所街邊走邊看,吸引我的總是門兩側(cè)的對聯(lián)。諸如“書庭桂院溶溶月,深巷睦鄰暖暖風”“詩書禮儀流年立世,善德敦仁柏院沉香”。最讓人揣度的,是一個院子牌匾上寫著“理想國”三個字,底下有一行小字:我們販賣的是生活方式。
想著剛剛路過的南詔博物館庭院前的對聯(lián)“珍藏瑰寶集擷精華佐證邊陲文化,濃縮時空恢弘物理大觀南詔風情”,我頓時被折服了。在巍山古城,竟然蘊含著如此深厚廣博的文化理念。
一家一戶所尊崇的這種文化理念直接帶動著一種文化的傳承。
以往,每到一個地方常常是步履匆匆,可在巍山古城卻靜心從容,其實,早已被這里隨處可見的文字所征服。
這里每條街道都很整潔,且沒有刻意裝扮的成分。順著臨街的泥土斑駁的墻面,那用石塊堆砌的墻基前面,擺放著朽木搭建的花架,那朽木透著年輪的條紋,留有之前被當做車軸或門框的形狀。古樸的花盆里種著蘭花,花架上下各擺一盆,仿佛立刻讓花架增添了身價。
正是因為注重文化,才有了這般的街景。
在文華書院對面,是一個小公園??狂R路的一角種植著一棵清香木老樁頭,近看好像是三棵老樹相擁而成的樣子,少說也得有百余年樹齡了。
當?shù)匚穆?lián)一位教師出身、后在文教局工作過的同志是我們的導游。每到一處,聽著他熟練且幽默的介紹,我們想不記住都難。
特別是當我們走過一個叫“蕙蘭苑”的門店時,他很興奮地告訴我們這名字是店主委托他起的。
“想問我為什么這么熱心起名是吧?”他說,大多時候是他主動而為。對巍山歷史和文化有研究的他,當然希望自己的故鄉(xiāng)依然保有文化氣息。于他而言,這是無法推卸的責任。因為熱愛,所以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接下來的行程中,我反復(fù)舉起手機拍攝,每一處新發(fā)現(xiàn),都讓我體會到一種壯美情懷。從點到面,從局部到整體,感覺處于巍山的院落、山水、農(nóng)田,甚至陳年舊物都熠熠生輝。
每個庭院的看點、歷史和當年的文化氛圍,都在告訴我看什么,怎么看,沉浸于百年前的中國庭院中,我毫不遮掩、毫不吝惜、毫不回避對美好生活的贊頌。
巍山的關(guān)鍵詞很多,像我一樣等著聆聽“喜歡巍山某某事物”這類話的人也很多。在匯聚著居民與自然、連通著天地和美的巍山,果真能在屋檐下的風鈴聲中體悟到一種與眾不同的境界。
巍山溫潤著每一個來到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