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住東四一帶的大學教授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北京城里逐漸興起多所大學,東城最著名的大學,當屬位于沙灘一帶的國立北京大學。在朝陽門北小街一帶也有一所大學,即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
這所學校歷經(jīng)坎坷。1925年8月, 北洋政府教育部因為“女師大風潮”為由,令北京女子師范大學解散,其校址改辦國立女子大學。沒過多久,原女師大師生強烈要求恢復學校建制, 并奪取原校舍, 北洋政府教育部被迫恢復女師大, 女子大學遷往教育部東院辦學。
1928年,國民政府實行大學區(qū)制,將北京9所國立高等院校合并為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大學改組為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1929年,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租下前清孚郡王府(俗稱“九爺府”)作為校址。同年六月,學校由西城舊校址遷往朝陽門內(nèi)北小街新校址。該校在九爺府辦學,一直到1937年。
1937年“七七事變”后,國立北平大學所屬的女子文理學院、法商學院、醫(yī)學院、農(nóng)學院、工學院內(nèi)遷西安,與國立北洋工學院、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北平研究院等組建西安臨時大學,即設在漢中城固縣的西北聯(lián)合大學。
正是因為多所高校離東四不遠,這一帶的胡同里住著好幾位大學教授。
三位大學老師住東四四條1號
根據(jù)1929年出版的《國立北平大學女子學院第一屆畢業(yè)同學錄》的記載,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的院長顧澄就住在東四四條1號。
顧澄,字養(yǎng)吾,1882年出生,江蘇無錫縣人,畢業(yè)于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
顧澄在民國初期是個很活躍的人物。1911年3月,蔡元培組建中華民國教育部,在《民立報》公開邀請范源濂(靜生)、許壽裳(季茀)、周樹人(豫才)等二十余位先生赴京組建了北洋政府教育部,其中就有顧澄。同年初夏,顧澄參加了由胡敦復倡導,朱香晚、華綰言、吳在淵、平海瀾等人在清華成立的“立達學社”。該社以“自立立人,自達達人”為宗旨,以興學、研究學術(shù)為理想,胡敦復被舉為社長。
顧澄與當時的社會名流多有來往。1912年9月,顧澄還與南社成員(南社1909年成立于蘇州,其發(fā)起人是柳亞子、高旭和陳去病等人,為推翻清王朝,迎接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輿論準備),在黃興的北京寓所舉行南社雅集。
1913年,顧澄將英國統(tǒng)計學家尤爾的統(tǒng)計學名著《統(tǒng)計學之理論》翻譯成中文,學術(shù)界不少人把這看作英美數(shù)理統(tǒng)計學傳入中國之始。但由于該書數(shù)學符號和公式較多,難以將其作為統(tǒng)計教材使用,因而當時的影響有限?!遏斞溉沼洝愤€提到過這本書:癸丑(1915年)十二月八日,“顧養(yǎng)吾贈《統(tǒng)計一夕談》一小本,稻孫繪面(錢稻孫繪制封面——注)?!?/p>
1925年,北京發(fā)生“女師大風潮”,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解散女師大,改設“國立女子大學”,任命胡敦復為校長。顧澄在該校任教授兼理科主任。1932年7月,顧澄出任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院長兼數(shù)學系主任。
第二年10月,范文瀾接替顧澄繼任女子文理學院院長,顧澄到交通大學上海本部任數(shù)學系教授。
1935年7月,中國第一個全國性數(shù)學學術(shù)團體——中國數(shù)學會暨第一屆年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成立。會議根據(jù)會章規(guī)定,選舉胡敦復、顧澄、何魯?shù)?人組成董事會,胡敦復任董事長。大會還決議出版兩種數(shù)學雜志:一為學術(shù)性刊物《中國數(shù)學會學報》,由蘇步青任總編輯;另一種為《數(shù)學雜志》,由顧澄擔任總編輯。
根據(jù)《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職教員錄》《國立北平大學一覽》等資料記載,1932年至1936年間,顧澄住在東四四條1號。
1937年,日軍全面侵華。后來,南京失守后,顧澄投靠日本人淪落為漢奸。
根據(jù)《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職教員錄》記載,當時與顧澄同住東四四條1號的還有一名姓顧的教授:顧隨。兩人雖然都姓顧,但毫無親戚關(guān)系。顧隨當時是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的國文系教授。
顧隨(1897-1960),字羨季,筆名苦水,別號駝庵,河北清河人。四五歲時進入家塾,學習四書五經(jīng),唐宋詩文及先秦諸子的寓言故事。1907年入廣平府中學堂,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到山東青州中學任教。1926年,執(zhí)教于天津女子師范學院。
1933年至1936年,顧隨執(zhí)教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任國文系教授。根據(jù)1936年4月出版的《國立北京大學職教員錄》,1934年至1936年,顧隨還執(zhí)教于國立北京大學,任文學院中國文學系講師,講授唐詩宋詞、元明散曲等。
當時很多知名學者在北大文學院任教。文學院院長、中國文學系教授兼主任是胡適,教授有馬裕藻、羅常培等人,名譽教授有傅斯年、沈兼士、錢玄同、沈尹默等人。講師則有五位:馮文炳(廢名)、聞一多、顧隨、唐蘭、趙蔭堂。
“七七事變”后,顧隨留在北平,執(zhí)教于有英美教會背景的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離開了寓居四年的東四四條1號。
當時在東四四條1號,還住著一位女士:孫誦昭,她是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的國畫系講師、公共課講師。
孫誦昭(1878-1968),女,字宋若。江蘇無錫人。能詩文,擅長中國畫。孫誦昭自幼隨父親學習書法、國畫,同時也經(jīng)常得到母親的教誨,少年時期便在國學、書畫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
根據(jù)檔案記載,1937年北平淪陷后,朝鮮人李秉憲在東四四條1號開設金剛旅館。孫誦昭離開了東四四條1號,遷居東四三條28號??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孫誦昭賦閑在北平,以出售書畫維持生計。鮮為人知的是,在此期間,她曾擔任箴宜小學校董(校址東四六條班大人胡同5號),為箴宜小學?;I措辦學經(jīng)費。
新中國成立后,孫誦昭加入了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任北京中國畫院畫師,1952年被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齊白石曾為她的畫作題詩:“舊時風月借山來,親見枝頭栩栩開。今日筆端能變化,分明不作夢中猜?!?1968年孫誦昭病逝,享年90歲。生前著有《寒灰吟草》《養(yǎng)拙齋書畫課》等。
另外,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數(shù)理系教授施仁培,則住在東四四條47號。施仁培,字孔成,江蘇崇明人。191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他曾執(zhí)教國立東北大學、國立農(nóng)科大學及北京大學。
中國大學教授為子女遷居東四七條
除了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的教授,中國大學的幾位教授也在東四一帶居住。根據(jù)不同時期的《中國大學教職員錄》記載,上世紀三十年代中國大學法律系教授耿光,為了照顧在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上學的女兒,從西城遷居東四一帶。
耿光,字翰澄,湖南長沙人,日本東京商科大學畢業(yè)。1928年起,任中國大學法律系講師、教授以及法律系主任等職。
1932年,耿光的女兒耿競考入女子文理學院文學院史學系。為了照顧女兒就近上學,原住在中國大學(大木倉鄭王府)西邊學院胡同30號的耿光,遷居東四七條6號。耿競畢業(yè)后,耿光遷回到中國大學北邊的十八半截的中寬街7號居住,即今什坊小街北豐胡同。
值得一提的是,民國著名教育家凌善安,也在東四居住。
凌善安(1881-1948),字子平。廣東人。1888年,凌善安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畢業(yè)后,又轉(zhuǎn)到美國舊金山大學深造。1899年凌善安歸國,做八旗子弟學校的英語教習。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先后在中國大學、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國立北平師范大學等北平多所高校的英文系任教授,被譽為北平教育界的“學閥”。
1928年至1934年,凌善安任中國大學英文教授,還兼任圖書館主任,教授歐洲文學史、演說、文學史。根據(jù)1928年12月的《北平民國大學教職員錄》記載,這一時期,他住在東城亮果廠小取燈胡同6號。
1930年,凌善安創(chuàng)辦育華中學,校址設于西四大茶葉胡同15號,他就住在學校里。辦學經(jīng)費來源于南洋樹膠園的收入以及社會各界的捐助。這一時期,他還兼任中國大學、北平民國學院、女子文理學院英文系教授。后來,育華中學分設男、女校,育華男校設在廣安門大街71號,女校暫設在東四九條32號,后遷西皇城根20號,此時,凌善安住在西皇城根育華女校。1939年,凌善安在東四九條原育華女校舊址,創(chuàng)辦了九思小學,凌善安就任九思小學校長。根據(jù)1942年1月出版的《北京教育處所一覽》記載,到了1942年,九思小學已有初級四個班,高級兩個班,學生200多名,學校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而作為校長的凌善安直接住在東四九條的九思小學校園里。
凌善安先生在東四九條度過他生命中最后的時光,1948年,凌善安去世,終年68歲。
北大職工宿舍在東四十條
因為東四離北大也不遠,北大的一些教授也會到此尋找居所。根據(jù)《國立北京大學一覽》,北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教授,研究康德哲學的著名學者鄭昕,就在東四三條1號居住。
鄭昕(1905-1974),字汝珍,安徽廬江人。南開大學肄業(yè),后留學德國、美國?;貒螅?933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專任講師。當時,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主任是張頤,教授有湯用彤、馬敘倫等,講師有鄭昕、周叔弢、熊十力等人。鄭昕是哲學系最年輕的教員,時年29歲。鄭昕講授《邏輯》、《認識論》、《柏拉圖哲學》、《康德品鑒論衡》課程,其中《邏輯》為必修課。
1934年,鄭昕遷居東四三條1號?!捌咂呤伦儭焙螅嶊侩x開了寓居四年多的東四三條1號,跟隨北大南遷長沙、昆明等地,任西南聯(lián)大哲學系教授。
汪子嵩(1921-2018)所著《中西哲學的交會——漫憶西南聯(lián)大哲學系的教授(之二)》中寫道:“他(鄭昕)在上面講述康德哲學,好像是在介紹一件最杰出的藝術(shù)作品那么真誠……與其說鄭先生是一位哲學家,不如說他更像是一位喜歡飲酒作樂的詩人。他生活放浪,不拘小節(jié),連在黑板上寫字,也是一會兒德文、一會兒英文,一會兒中文,橫七豎八。他在《康德學述》一書的‘弁言’中說他寫的這些文章是‘平日隨己之所好,心之所記,一一筆之于書,剪裁為文’。這和康德生平奉行嚴格的生活規(guī)律,一時一刻都準時行事,恰恰成為鮮明的對比?!?/p>
抗戰(zhàn)勝利后,東四十條39號成為國立北京大學部分教職員工的宿舍,鄭昕教授遷居于此。與他同住的還有文學院哲學系教授容肇祖,史學系教授向達,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孫楷第等多位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