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園:巍巍壇廟辟新園
營建始末
在中國近代史上,朱啟鈐(1872-1964)先生是個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祖籍貴州,出生于河南信陽,自幼家境貧寒,所幸得到姨夫瞿鴻禨的提攜,走上仕途,先后在四川、北京、東北主持多項建筑工程事務,還擔任過北京城內警察總監(jiān)和東三省蒙務局督辦兩個要職。
民國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朱啟鈐任交通部總長,次年一度代理國務總理,隨后出任內務部總長,1914年兼任京都市政督辦,開始對北京城展開一系列的改造工程,對現(xiàn)代北京城市格局影響深遠。其中有一項重要的工程,那就是將紫禁城西南側的社稷壇改為中央公園,并在其中引水疊山、構筑亭榭、培育花卉,向社會開放。
按照《清室優(yōu)待條件》,那時的紫禁城后宮依然歸遜帝溥儀的小朝廷居住,前朝設立古物陳列所,中南海成為北洋政府駐地,昔日的皇城禁地車水馬龍、人員密集,急需為市民提供一個游樂休憩的公共空間。經(jīng)過細致研究,朱啟鈐認為社稷壇位置適中,交通便利,加之其中有許多植被,空地較為充足,基礎條件很好,便決定在此設立中央公園。
社稷壇本是明清兩代朝廷祀奉“太社之神”和“太稷之神”的祭壇,位于端門之西,與太廟相對,形成“左祖右社”的格局。整組建筑群以內外兩圈壇墻環(huán)繞,北面的內壇墻設有三間正門,南、東、西三面各設一間大門,中央筑壇,壇上覆五色土,此外還有戟門、拜殿、宰牲亭、神廚、神庫等建筑。作為皇家壇廟,社稷壇地位崇高,但清朝覆滅后即失去了原有的祭祀功能,到1914年那會兒已經(jīng)非?;氖?,遍地雜草,還有人在里面種植苜蓿、飼養(yǎng)家畜,環(huán)境臟亂,亟待整治。
中央公園興造之始,由段祺瑞領銜的六十位社會名流發(fā)起募捐,半年即籌款四萬多元,用于開辟園門、修筑道路,并利用拆除天安門前千步廊的廢舊木料對壇內建筑進行維修。
1914年10月10日,中央公園正式開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公園以董事會為最高管理機構,由朱啟鈐任會長,親自操持規(guī)劃,每年都在園中增葺山水、亭榭、花木,僅1915年一年就完成了唐花塢、大木橋、松柏交翠亭、投壺亭、碧紗舫、來今雨軒、春明館、繪影樓、扇面亭、國華臺、大鳥籠、格言亭等多座建筑的建設,基本奠定了公園的整體格局。
1915年,袁世凱妄圖稱帝,朱啟鈐積極擁戴,并出任登基大典籌備處辦事員長。次年,袁世凱在討伐浪潮中憂病而死,朱啟鈐被列為帝制禍首之一,遭免職通緝,但仍繼續(xù)主持中央公園的各項事務。1925年孫中山先生于北京逝世后,曾在中央公園的拜殿停靈,為了表示紀念,1928年此園更名為“中山公園”。
1929年,朱啟鈐創(chuàng)建中國營造學社,營造學社的辦公場所設于紫禁城端門外的西朝房,屬中山公園的管理范圍。營造學社的多位成員同時兼任中山公園的董事,時常在園內舉辦展覽、雅集,對園景建設亦有參與,進一步提高了中山公園的藝術品位。
1937年7月底,北平淪陷,中山公園先更名為北平公園,后又恢復中央公園的舊名,但未遭任何破壞,相反繼續(xù)得到建設。當時,公園的董事會中有數(shù)位董事已淪為漢奸,但以朱啟鈐為首的大多數(shù)董事堅守氣節(jié),不與日偽合作。
1939年,中央公園的總面積已達三百六十二畝,山石嵯峨、荷池清雅、亭榭軒敞、花木繁盛,而且基礎設施完備,游樂項目豐富多彩。當年,董事會編印了一本《中央公園廿五周年紀念刊》,詳細記述了此園的發(fā)展歷程、風景概況和管理制度。書中沒有任何獻媚日寇的言辭,而且字里行間依稀可見“借題發(fā)揮”宣揚民族精神之處。朱啟鈐在開篇序言中強調:“斯園也,乃古之國社。……是斯園為我先民奕世精神所寄托,亦已偉矣、重矣,固非以園林視之,徒侈耳目之游觀己也。”其言鏗鏘,將此園比作中華文化精神的象征,既偉且重,雖山河淪陷,園亭失色,但這種精神并未磨滅。
景物燦然
中山公園創(chuàng)建后,首先對社稷壇內的古建筑進行保護與維修,對壇墻內的古樹進行維護。但原來的社稷壇只是一處空曠的壇廟,景觀建筑很少,植物品種單調,也無假山流水,缺乏公園的服務設施。管理者在保留原有文物的基礎上不斷添建改進,如此才形成了真正的園林景象,被譽為“舊苑新公園,城市勝林壑”。
整座公園以內壇墻為界,形成了內、外兩重園林空間,格局近似于“回”字形。內壇墻之內是社稷壇的核心部分,其中的歷史建筑除必要的修繕外,極少更動,體現(xiàn)了對文物古跡的尊重;內壇墻四面辟門,其正門為壇北門,與戟門、拜殿、社稷壇構成一條完整的軸線,格局嚴謹規(guī)整。內壇墻之外則興作較多,點綴假山、水池和亭榭,增加游賞的趣味。公園外墻南端開設了新的大門,向西作了拓展,還將端門外的西朝房劃入園區(qū),使公園的面積擴大。軸線兩側的空地新設方形、圓形以及其他形狀的花壇、草坪,成為古老祭壇、神殿的新式襯景。
中山公園的很多園林建筑、山石小品是從別處移來的特殊文物,為此園增色不少。當時圓明園歷經(jīng)多次破壞,徹底淪為廢墟,殘存的山石、磚瓦和建筑構件不斷遭到軍閥、盜賊的偷竊搶掠,公園董事會于1915年致信溥儀內務府,要求將圓明園的部分遺物運到公園妥善保存,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蘭亭八柱、露水神臺以及青蓮朵、青云片、搴芝石、繪月石四塊奇石。
蘭亭八柱原為一座石構八角碑亭,其八根石柱上分別鐫刻《蘭亭序》的八件相關法帖,亭中石碑的正反兩面刻有明代所繪《蘭亭修禊圖》以及乾隆帝的御筆題詩。這八根柱和石碑都被移到公園西南角,專門建造了一座重檐八角亭加以覆蓋。露水神臺是一塊圓形石座,雕刻精美,曾作為燈臺使用。青蓮朵原為南宋臨安德壽宮遺址上的一塊太湖石,乾隆帝南巡時一見即愛,后由地方大吏進貢藏于圓明園的茜園,石上刻有乾隆帝的親筆題名;另外三塊奇石也刻有御筆題款,十分珍貴。其他一些重要的遷建項目包括1915年移典禮院的習禮亭于壇南門南側;1918年于南門外立的一對石獅子為河北大名縣古廟的文物;1919年將紀念死于庚子之變的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的“公理戰(zhàn)勝坊”遷于南大門內(1952年改稱“保衛(wèi)和平坊”)。來今雨軒中保存的投壺也是某董事所贈的珍貴古物。
遷建和新建的園林建筑大多為中國傳統(tǒng)式樣,以亭子的數(shù)量最多,共有十三座。另有一些水榭、花房、過廳和游廊,總的來說數(shù)量不多,顯得很有節(jié)制。新建的建筑大多有匾額題名,雅致貼切,而且多由當時的著名文人書寫。
園中假山主要集中在來今雨軒、習禮亭、水榭等處,其中來今雨軒附近的假山由一位姓劉的廣東老匠師堆疊而成,玲瓏剔透,最為人所稱道。公園管理方將織女橋一帶的御河之水引入園內,至1939年,園中共有水面五十八畝,流水在西南部匯為一池,池中種植荷花,十分清幽。
園中植物除舊有的上千株古柏、古槐、榆樹、杏樹,主要增種了松樹、柏樹、槐樹、柳樹以及部分果木,重點培育了大量花卉,包括牡丹、芍藥、曇花、丁香、荷花、梅花、桃花、海棠、玫瑰、黃刺梅、榆葉梅、山蘭芝、凌霄花、文官花、太平花、綠萼杏、櫻花等,其中牡丹和芍藥的數(shù)量最多,成為中山公園一絕。除花木外,園中還豢養(yǎng)過鹿、熊、金魚以及孔雀、鸚鵡、皂雕、仙鶴、錦雞等動物,生機盎然。
為民游樂
中山公園自開放之初,即致力于為市民提供豐富而又健康的游樂項目。其主要游園形式體現(xiàn)了中國古典園林的傳統(tǒng)游樂內容,如賞景、宴集、品茗、下棋、釣魚、聽樂等,是當時文人重要的聚會場所,留下了很多詩詞佳句,如張朝墉詩:“垂楊過雨綠陰多,水鳥含煙蘸碧波。恰似湖橋三五里,定香亭上看風荷?!倍竽暝姡骸皹怯^云開夕照遲,馬龍車水各爭馳。夜闌游女紛紛去,正是宮門月墮時?!宾男f詩:“玲瓏一朵芙蓉石,埋沒千年德壽宮。青芝岫又青云片,何止移山奪化工?!迸f京文士還時常在園中水榭舉辦模仿蘭亭修禊的雅集,董遷有詩稱:“修禊名園上巳時,五云樓閣望參差?!?/p>
但中山公園不是一座純粹的古典園林,其籌劃者力求為市民建設一座有現(xiàn)代意義的城市公園、一座“首善之園林”,其功能遠比傳統(tǒng)園林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兼具現(xiàn)代游樂場的特色。按照《公園游覽規(guī)則》,公園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六時至晚上十時,夏天延長到十二時。根據(jù)有效期和項目的不同,游覽券共有八種,定價不一,普通門券需大洋五分,軍人減半。
園中的現(xiàn)代設施有很多,例如先后于董事會南和園西南角設臺球房,辟春明館為照相館。為了給游人提供鍛煉身體的場所,園中設有行健會和兒童游戲場、網(wǎng)球場、高爾夫球場、滑冰場等。園中拜殿,一度作為電影院,1928年改為中山堂。1942年,社稷壇東側新建了一座露天音樂堂。上述游樂項目開舊京園林風氣之先,受到市民的極大歡迎。
與新的時代、新的需求相呼應,園中的部分建筑和景觀設施進一步借鑒了歐美園林的手法,體現(xiàn)了兼收并蓄的近代作風。如上林春為西式鋪面房,俄國僑民瑞金曾捐建噴水池和石雕水塔,園中設鉛鐵罩棚和玻璃花房數(shù)座,所建鐵柵欄也為歐式,格言亭采用西式石構圓亭造型,西壇門外還建有東洋式亭子等。園中除了傳統(tǒng)的石子和墁磚道路外,也用瀝青、洋灰和缸磚等新材料鋪路。
為了服務游客,也為了籌措部分經(jīng)費,園中設置了一些商業(yè)場所,如餐廳、糖果店、西式咖啡館等,均與園景很好地融為一體。更值得稱道的是,中山公園不但是游玩的場所,還不忘寓教于樂——董事會在原神庫中設衛(wèi)生陳列所,展示各種標本、模型、解剖圖表,向市民普及衛(wèi)生常識,還在戟門中設圖書閱覽所,供市民免費閱讀。
除了舉辦文物和花卉展覽,每逢元旦、春節(jié)、國慶,中山公園會舉辦一些游園會;這里也是政治、學術的演講場所,還多次舉辦集會為災區(qū)募集善款,承擔了重要的社會功能。
雖然中山公園歸北京(北平)市公署管理,但其策劃建設、經(jīng)營管理以及經(jīng)費籌措都由民間承擔,具體負責者是公園的董事會。董事會由社會各界人士組成,另設評議部和事務部執(zhí)行具體的工作。市民只需捐款五十元即可成為董事,各機關團體捐款五百元以上也可指定一人擔任董事,參與公園的日常建設和管理決策。每年三月董事會召開全體大會,日常事務則由常務董事會開會協(xié)商,所有董事都是義務工作,并無薪酬。公園的經(jīng)費大部分來源于捐款,少部分由經(jīng)營性的商業(yè)項目補充,財務管理相當嚴格,年收入為四五萬元,收支大體保持平衡。
余蔭蔥郁
抗戰(zhàn)勝利后,中央公園更名為中山公園。1946年4月21日,北平各界人士在露天音樂堂舉辦“國大代表選舉問題講演會”,反對政府與支持政府的雙方在現(xiàn)場爆發(fā)激烈沖突,釀成“音樂堂流血事件”。
新中國成立后,中山公園一直是北京最重要的公園之一,經(jīng)過多次修葺,并對音樂堂作了大規(guī)模的改建和擴建,其龐大的體量打破了內壇墻內的對稱格局和肅穆氣氛,也與原有的建筑風格和園林景象不太協(xié)調。
如今,中山公園建園已經(jīng)超過一百年,亭臺樓榭、假山水池風采依舊,花木繁盛更勝往昔,深受北京市民的喜愛,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民國初年以來,全國各地陸續(xù)改建和新建了許多古典風格的市民公園,至今仍是我國公園的一大重要類型。作為北京最早的一座大型公園,中山公園具有首創(chuàng)的意義。這座由古代壇廟改建而成的歷史名園如同涅槃而生的鳳凰,一方面在保護古跡的基礎上繼承古典造園的優(yōu)秀傳統(tǒng),一方面又體現(xiàn)了與時俱進的現(xiàn)代氣息,值得今人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