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啟示錄——從《皮囊》到《命運》
明湖讀書會于2018年4月23日成立,是一個在暨南大學中文系現(xiàn)當代專業(yè)老師指導下由愛好讀書寫作的學子組成的讀書會,成員含本科生、碩士、博士百余人,成員從2019年起曾參與《作品》雜志的“品藻”專欄及“明湖杯”大學生文學評論比賽。
申霞艷:明湖讀書會這次讀長篇《命運》,這本書很感人,百歲老人阿太的一生給我們諸多啟迪。蔡崇達的非虛構(gòu)作品《皮囊》讓我們結(jié)識了阿太,她是作者外婆的養(yǎng)母,也是《命運》的主角。附錄引用《皮囊》與開篇形成圓環(huán),將虛構(gòu)導向真實。紀德說:“人應該時時懷有一種死的懇切?!卑⑻侨绱?,她無數(shù)次迎接死神、觀摩葬禮、拜訪神明、眺望大海、憑吊人生……阿太不能生育,卻在丈夫下南洋后拉扯大三位子女,素樸、寬廣而仁慈的阿太乃中國婦女精神的縮影。小說中對閩南民俗尤其是神明的刻畫可圈可點,作為敘事空間的大海對人們精神的熏陶等方面都值得大家深入討論。
邱毓賢:《命運》是一本海邊之書。99歲的阿太輕柔地回憶她的一生。在多重代際的故事中,“?!蹦撕诵囊庀?,“討海”的“討”一字微妙點出人與海的關(guān)系。疍民向?!坝憽眮砹松?,也“討”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大海洶涌的波濤折射出人們的生存鏡像。阿太的母親在礁石上滑落葬身大海。阿太的丈夫出海掙錢,前往臺灣的人從此匆匆登陸。來自北方的饑荒家庭就此投海,臺風掀起的海水將人覆沒。北來、西來、百花三個孩子來自不同地區(qū)。蔡屋閣、北來、西來乘船前往馬來西亞。這片海因此成為“故事之海”,也成為“命運之?!薄H藗儗ふ倚念^的壓艙石,使自己不要為命運所流放。它看似接受生活的推動,實則捏住存在的變數(shù)。阿太平視命運,既供奉神明,向神明求助,亦敢于與神明吵架。這種善意與不屈支撐起獨特的閩南生存哲學。最終,面對人應該如何活著的難題,《命運》給出“海我相融”的答案。站在入??诘陌⑻懙鼗赝?。她的故事匯于浩瀚汪洋。
曾 嶸:《命運》以幾代人的故事探討故事之于生命的意義。小說主要由阿太的回憶敘事構(gòu)成,文中頻繁出現(xiàn)的“我阿太”“我阿母”“我阿妹你太姨”“你外婆我女兒”這類主語,制造出重巒疊嶂的敘述效果,命運也由此獲得了復雜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我們從中不僅看見個人的婚喪嫁娶、家族的生死存亡,而且感受到歷史的時隱時現(xiàn)——二十世紀百年中國史中的戰(zhàn)爭與革命。小說提出了一個嚴肅命題:故事作為一種生存方式。神婆搜集故事、反哺世人,是民間最有魅力的“講故事的人”。蔡也好的通靈本領(lǐng)并非神靈所賜,而是來自包容和堅忍的品格。她懷抱廣闊的時空,將“神話”“鬼話”“人話”盡收耳中,打破了海與陸、天與地、生與死的區(qū)隔,這是經(jīng)受歲月磨煉后的智慧和魄力。蔡屋樓傾聽命運,接納苦難,在死神面前傲然挺胸,展示“認命”和“抗命”的樸素辯證法。她通過敘事賦予時間以意義,賦予生命以尊嚴,丈夫楊萬流、妹妹蔡屋閣,還有孩子北來、西來、百花,都經(jīng)由講述再次獲得了生命。原來“講故事”就是生命的通靈術(shù),我們需要故事,包括老者的口述、抽簽詩、僑批、電報、悼詞……讀者作為聽故事的人,正如文中的“死亡觀摩團”,在貯存記憶的同時獲得療愈,獲得直面死亡、修改命運的勇氣。在這個意義上,《命運》關(guān)于故事也關(guān)于生命。
邱文博:《命運》的主體是阿太的五段回憶,每一段回憶皆以死亡作結(jié)。小說中的死亡大致可分三類:一是如果子成熟后自然掉落般的死亡。蔡屋樓坐在被玫瑰花包裹的院子里,看著身旁一生的物品,和曾孫講述屬于自己一生的故事之后,如同一條潺潺流淌的溪流,緩慢平坦地匯入死亡的海洋。二是內(nèi)心的不甘與執(zhí)念始終無法疏解,最終郁結(jié)而死的死亡?!鞍⑻钡淖娓敢簧荚谂c命運抗爭,試圖幫助宗族延續(xù)香火,卻始終搞不明白命運,被人生的問題卡住無法掙脫,最終行至暮年,內(nèi)心始終不甘,郁郁寡歡而死。三是被命運戲弄,生命的溪流在經(jīng)過山谷時突然墜落成瀑布,在拐彎后就突然匯入大海消失不見的死亡?!鞍⑻钡陌⒛竿蝗粔嫼!⒈眮砣牒W詺?,西來突然病故,他們都是被命運戲弄,生命突然走向死亡。小說通過對死亡的書寫來討論“人的一生應該怎么活”這一話題,正如“阿太”的阿母陷入生存困境時,神婆只是帶她去看葬禮,去目睹死亡、聆聽故事。在小說看來,無論哪一類死亡,都蘊含了不同人生選擇和命運抗爭下的生存哲理。漂浮的魂靈、庇護的神廟、神圣的神明、守護的祖先,便是死亡教給這座小鎮(zhèn)居民的生存哲學。小說也希望借對死亡的書寫,傳遞著向上的生存力量,慰藉著每一個正在人世間辛苦生存的人,支撐著每一個正在與命運洪流抗爭的人。
古格妃:《命運》的敘述節(jié)奏從容舒緩,凝結(jié)著作者關(guān)于時間、命運、死亡等重大疑難的體悟?!霸趺椿睢钡娜松y題橫亙在每個人面前。臨海而居,信奉神明,自給自足的人們靠?;钪部抗适禄钪?。神明崇拜盛行的閩南地區(qū),香火繚繞于城中與心間,但不同于簡單貼上的迷信標簽,小說中,神界與人間的界限并不分明,神會因為忙不過來轉(zhuǎn)而求人幫忙,人也可以和神嬉笑怒罵,人們進神廟,聽故事,討說法,在神殿靜坐的時刻,靈魂得以晾曬,命定的說法因而有了多重的解釋空間。在這里,神更多是人內(nèi)心信仰的投射,可以和鬼神對話的神婆,從人性中發(fā)掘到了神性,并將其放回神龕。此外,神性也能在講述中生長,老年的阿太通過講述故事,成為當?shù)刈詈玫纳衿牛诵耘c神性相依相生。神廟里的故事積攢的是生人的遭際,葬禮上的故事沉淀的則是逝者的一生。阿太的阿母走投無路時,神婆只是帶著她看葬禮,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前人故事的集合,自我的心靈秩序也在觀看中得以喚回和重塑。小說沒有去糾纏“命運”的存在,而是直接往前一步,追索與思考命運從何而來,又該如何去對待。在阿太跌宕了近百年的人生故事里,命運的讖言在場又不在場,她看透了一個時代,也看清了自己的命運,因生活的負重激起對命運的抗爭,由此籌劃種種生存的可能性,這是一種“于無常中向上而生”的生存智慧。阿太最終完滿地生下了自己的“命運”,她的人生故事也將在后輩的人生中繼續(xù)生長。
許哲煊:《命運》里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神明世俗化的書寫。神明并非神秘的命運掌控者,而是被賦予了人一樣的千姿百態(tài),會愛美,會斗嘴,會在業(yè)務繁忙時兵荒馬亂,也會在被忘卻時依依惜別。神明被安放的空間也具有世俗化特征。神所在的廟宇并非高高在上的朝圣之地,而是溫馨的日??臻g,人們與神明絮叨家常、召開集會、躲避災難……在極端政治環(huán)境中,神明更被藏在生活的縫隙里,例如被窩、骨灰盒,甚至廁中。這些空間隱蔽而瑣碎,凸顯神明在人們心中的親近地位:它作為信仰潛藏于個體內(nèi)心,甚至沉淀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更進一步看,神明的來源也是世俗化的。閩南多數(shù)神明原為人所化。當個體為這人間承擔下大苦難,他就可以被奉為神。這背后體現(xiàn)的是對民間歷史經(jīng)驗的傳承與紀念,同時也展現(xiàn)出一種集體觀念:個人的苦難被放到集體與歷史語境中,人在對抗命運的過程中漸趨神化,而這種神化由集體賦予。個體與集體、人與神成為共擔者。這也展現(xiàn)出一種特別的人神關(guān)系,神明既是人類的庇護者,也是同行者。阿太會對神明嘮叨生活瑣事,蔡也好會與神明談天斗嘴。人對著神既能祈禱,又能爭吵,神成為一個可以商量的對象。作者在后記中也將神稱為“朋友”。若說神明掌握人的命運,那么以神為友的人,其實也在與命運做朋友罷。或許人生的起伏其實是偶然性與主體性的結(jié)合碰撞,而神明以其超世的一面成為人們在偶然性面前的寄托與希望,又以入世的一面陪伴大家度過凡俗的人生。
林蓓珩:比起神明的陪伴,《命運》里“家”的建構(gòu)尤為使我感動。它的內(nèi)核是人與人之間最樸素的美好感情。位于故事中心的三代人都過早地經(jīng)歷了家庭的破碎。作為“留下來的人”,他們有著身世飄零的宿命感和對精神安定的本能渴求。不管是阿太想盡辦法受孕,還是太姨為了生個孩子送給姐姐而出嫁,都是千方百計地想組建完整的家,在血脈的賡續(xù)中尋找活下去的理由。在原有的希望落空之后,北來、西來、百花三個來自天南海北的無家可歸的孩子,卻使得家庭以另一種方式成立。這種不以血緣關(guān)系為前提的牢固牽絆,打破了傳統(tǒng)認知中“家”的定義。每個人都在需要和被需要的良性互動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即使條件艱苦,也能甘之如飴。如同阿太的人生哲學所言:“這世界最容易的活法,就是為別人而活。而如果那人恰好也是為你而活的,那日子過起來就和地瓜一樣甜了”。對生命脆弱的自我認知、執(zhí)著生存的原始本能和在此基礎(chǔ)上蘇醒的責任感,構(gòu)成了這個特殊家庭強大的向心力。時世的艱難反而使它愈加堅不可摧。此后的歲月里,直到人生盡頭,每個人都頻頻回首,望向他們共同建立起來的,無窮變數(shù)中的穩(wěn)固支點。同籠罩在每個人頭上的命運相比,家作為一股隱藏在文本之下的潛流,賦予了人們瞻望前景的勇氣和坦然面對命運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