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古城
闊別舊居54載之后,作家范小青故地重游,與當(dāng)?shù)卣?、民間文物保護工作者、尋常老百姓等人物零距離溝通,邊走邊寫,歷數(shù)蘇州一帶的老街、古跡,對城市改造的揚棄生發(fā)了深刻的思考。
——編者
1
2021年3月15日,初春的一個早晨,太陽已經(jīng)出來了,天氣微涼。微涼中浮動著一些陌生而又熟悉的氣息,讓人心生感動。
就是早春的那個早晨的那一刻,我抬起手,輕輕地敲了敲6號那扇門。
確切地說,是蘇州市姑蘇區(qū)五卅路同德里6號。
是普普通通的暗紅色的木門,對稱的兩扇。如果有興趣看一下象形字中的那個“門”字,就是這個大門的樣子了。在從前的文言文里,兩扇的稱“門”,一扇的稱“戶”,合起來就是“門戶”。
暗紅色不是木門本身的顏色,它是一層漆皮,漆皮包裹著木門。大門下端的漆皮有一點點剝落,露出了里邊的已經(jīng)非常陳舊的土灰色的木頭。我蹲下去,認(rèn)真地看了幾眼。
也許是松木,或者是水曲柳,總之就是一扇很普通的大門,和許許多多普通的木門差不多,簡潔的,看起來并不很沉重。
但是其實,我知道它有著十分的重量,這個重量,是時間,是歷史,是生命,是人生的路,是路上的風(fēng)雨路上的故事,它是一切的一切。
門的中間,有兩個銅色的門環(huán),底座是普通的圓形底座,不是那種很講究的帶有寓意圖案的精美鑄造的門環(huán)。
門環(huán)的底座也稱為“鋪首”,通常老宅大門上的鋪首會是椒圖、獅虎、龜蛇之類的,取“神獸護宅”之意,并且還可以彰顯主人身份。人們曾經(jīng)尤其喜用椒圖,傳說它是龍生九子之一,性格孤僻,封閉自己,極不喜歡其他生物進入自己的巢穴,這樣的性格用來守門真是再好不過了。
但是這里沒有。同德里6號的大門上,是很普通的鋪首。“鋪首銜環(huán)”的那個“環(huán)”,也一樣普通,就是兩個已經(jīng)昏暗的銅色的圓環(huán)——但是你細(xì)細(xì)打量,靜靜地聽一聽,就知道了。在這普通的昏暗之中,正綻放著時光的年輪打磨出來的光彩,你能聽到它在歷經(jīng)風(fēng)雨后發(fā)出的無聲之聲,你拍打它,它或許不再清脆不再響亮,但那是一種沉悶的厚重的力量——這就是老宅的力量。
不過我沒有去拍那個門環(huán),我只是輕輕地敲了敲門。
老房子的門上貼著對聯(lián):歲歲平安福壽多,年年順景財源廣。也很普通。是一種歲月安好的普通,是一種平凡卻能讓人心動的普通。
2
這里是眾所周知的民國石庫門建筑群,但是因為門框、門檻都被粉刷了,我看不見曾經(jīng)朝思暮想的那些石條石塊,一時竟有些恍惚,在敲門等待回音的這個可能很短暫的時間里,我踩著巷子里鋪著的舊條石,沿著6號往西邊走了幾步,我看到7號、8號那幾戶的門框、門檻也都被粉刷了,白得耀眼,但是再后面的幾戶,11號、12號等等,沒有粉刷,是裸露在外的石頭,舊時的模樣。
一眼看得見的石庫門的門框、門檻,都是粗石條,我的心突然就安靜下來了。
人的心思是奇怪的、難以捉摸的,有時候,幾塊舊陋的石頭,也可以承擔(dān)一些精神的撫慰。
我回到6號門口,里邊沒有動靜,我匆忙抬頭,看了一眼門頭上方,那里有一方凸疊的花形圖案,安排得周正用心,處理得精致細(xì)膩,但是花的形狀有些奇怪,我認(rèn)不出它是什么花,有點難為情,不過沒事,一會兒我就能問一問胡敏了。
門里仍然沒有聲音,我又敲了敲門,依然敲得很輕。我不知道和我一起過來的電視臺的那些年輕的編導(dǎo)攝影,有沒有對我的動作和表情感覺奇怪或者不解。
是的,我小心翼翼,我動作遲緩又遲疑,我心情忐忑不安,我是怕驚動了什么?或者,我是想要驚動什么,卻又擔(dān)心驚動出來的驚動會驚動了我一直以來都相對平靜的靈魂?
里邊始終沒有回音。是里邊沒有人,還是敲門的聲音太輕了?
“應(yīng)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p>
“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p>
我不想用力敲門,我也不敢用力敲門。
近鄉(xiāng),現(xiàn)在,此刻,鄉(xiāng)愁就在我的面前,和我零距離地面對面了。
從離開這扇門,到再次敲響這扇門,整整五十四年時間。1967年1月,我們家搬離了同德里6號。
五十四年后的此時此刻,我在想什么?我的心,是被五十四年堵滿了,還是被五十四年掏空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蔽抑恢溃@是我此時此刻最真實最形象的寫照。
但是后面就沒有了,沒有“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沒有兒童,甚至也很少有中年人青年人,這里是蘇州古城的老城區(qū),它老了,也許,只有老人可以和老城區(qū)相伴相依。
“捷步往相訊,果得舊鄰里?!蔽仪弥吕?號的門,執(zhí)著地想要見到住在里邊的胡敏,她是我兒時的鄰居和玩伴,在我的五十四年前的印象中,她是一個七八歲的小姑娘。屈指算來,她也過六十了。
在遠去的這五十四年中,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回去,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會回去,我曾經(jīng)熟讀了許多關(guān)于“回去”的句子,“十年離亂后,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薄?/p>
在過往的時光里,我并沒有很多機會再去走五卅路,如果有機會,那也是我特意繞著道來走的,走五卅路,然后再特意繞進同德里以及隔壁的同益里,看它們一眼。
只是每次來,我都是悄悄的,快速的,甚至感覺是偷偷摸摸的。我是在害怕?我害怕什么呢?我怕它認(rèn)出我來,我怕它怪我?guī)资甓疾换貋砜赐?,我怕它已?jīng)坍塌已經(jīng)破敗到我無法相認(rèn)了?我怕它已經(jīng)換臉換得完全不是它了?
幾十年里,我偶爾走過的時候,門是關(guān)著的,我始終沒有敲過那扇門,更無法朝那扇門里張望。
誰曾料想,后來卻因為一部電視劇我從屏幕上看到了我家老屋的全貌。2019年播出的《都挺好》,真的挺好。
這就是它,我在同德里的家,就是一直留在記憶深處的它,今天仍然是那個樣子,仍然是我童年記憶中的同德里。
和我一樣激動一樣感慨的,還有我的哥哥范小天,以至于過了沒多久,他拍電影《紙騎兵》的時候,就找到了同德里6號。
那一天范小天走進了同德里6號的天井,我不知道他的感覺是恍若隔世,還是如在平日。他也許正在琢磨著自己內(nèi)心的糾纏和波瀾,忽然聽到有個聲音在說,你是范小天?
純正的蘇州話,清脆的蘇州音,讓范小天打了一個激靈,他反應(yīng)夠快,立刻就認(rèn)出了兒時的鄰居妹妹,說,你是胡敏。
她是胡敏。我們兒時的鄰居,二樓緊隔壁。她還住在這里。
“你是范小天”這幾個字,在五十多年以后說出來,間隔了這么長的時間,人與人的關(guān)系還能再續(xù)上,什么是歷史的重演?什么是不可控的人生?什么是老舊古城的堅守和迎來新生?
3
我是后來才從范小天那里,得知了胡敏仍然住的同德里6號。在五十四年的漫長的時光里,兒時同德里的許多小朋友,偶爾我們也會在人生道路上相遇,我們也會相互聽到一些簡單的消息,但是這些偶遇、這些消息讓我知道,大部分,甚至絕大部分的他們,和我們一樣,早已經(jīng)離開了同德里,早已經(jīng)四散在茫茫人海之中了。
而現(xiàn)在,幾十年未曾離去,始終留住在同德里的胡敏,簡直就是僅存的奇葩了。
好在,今天我終于來了,現(xiàn)在我和胡敏的距離,就是門里門外的距離了。
可是門里一直沒有動靜。最后我們終于確定,里面沒有人。于是我們?nèi)ネ乱患遥?號,也就是《都挺好》里蘇明玉的原生家庭,我這樣說,是打破了生活與藝術(shù)的邊界,混淆了真實與虛構(gòu)的概念。我是故意的。
那個門洞里,有蘇明玉的許多記憶,也有我的許多記憶。
不巧的是,7號的門,也未曾敲開,蘇明玉已經(jīng)不在她小的時候了。當(dāng)初我有個小學(xué)同學(xué),后來他們家和我們一樣,全家下放到蘇州地區(qū)的吳江縣,但是沒在同一個公社同一個大隊,就此別過,再無音信。
有意思的是,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幾年后我們又同時轉(zhuǎn)到了蘇州吳江縣的縣城,我們在縣城里又相遇了,又成為吳江中學(xué)的高中同屆同學(xué),再后來,他竟又成為我哥哥在吳江軋鋼廠的同事。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
他小時候叫許小進,長大后叫許進。他家也早已經(jīng)不在同德里7號了。
那么就去8號吧。
同德里的房子,并不是蘇式的老宅子。蘇式老宅的特點: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它們統(tǒng)一于粉墻黛瓦、臨街枕河的蘇宅的總體風(fēng)貌,卻又參差出各家各戶的根據(jù)各自的經(jīng)濟條件、生活要求、審美眼光等等不同的原因再因地制宜而獨立出來的別致住宅,無數(shù)的大宅小宅、深宅淺宅,組成了蘇宅的總體樣貌。
同德里是蘇州老宅中的另類,它是一組民國建筑群,外觀厚實氣派,既有幾分洋氣,又不失江南韻致,莊重嚴(yán)謹(jǐn),也不失人文特色;它既是中國傳統(tǒng)風(fēng)格的傳承,又吸收了西洋建筑的某些特色。在一座古老的城市中,它以另一種形態(tài)和姿勢,凸顯出濃郁的地方特色,算得上是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的過渡階段的住宅建筑代表作。
同德里的所有住宅,戶型大小和格局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但它們十分鮮明地以組團區(qū)分開來,比如同德里北邊這一側(cè),從巷子口的1號到5號,是一個團組,統(tǒng)一戶型,然后第二團組,是6號到巷尾的12號,又是一種戶型,這一組一組房子,格局一致,樣貌相同,基本沒有差別。
當(dāng)然,到了后來,一定是會有差別的,因為世界變化了。世界變化了,差別就產(chǎn)生了,但是這種差別,沒有改變同德里的整體風(fēng)格,它們發(fā)生在每一個門洞的內(nèi)部,而且,即便在內(nèi)部,它們也不可能發(fā)生比較重大的甚至是整體的變化,它們只能是小小的有限的改變,螺螄殼里做道場,雖然十分形象生動地反映出蘇州老百姓的住房情況和生活習(xí)俗,但它畢竟只是一句夸大其詞的俗語,真正的螺螄殼里,只有一小坨螺螄肉。
所以,走在同德里的一眼望到底的巷子里,是看不到這種差別的。同德里,自始至終,都是有條不紊、整齊劃一的樣子。
就像現(xiàn)在,2021年3月15日的早晨,我想走進同德里6號,沒有進得去,7號也沒有進去,我就到8號來了,反正它們都長一個樣。
我們從6號敲門敲到8號,8號的門其實不用敲,它虛掩著,我心頭一喜,輕輕地推了一下,就看到了站在天井里的徐阿姨。
看到了徐阿姨熱情的笑臉。
緊緊跟在我身后的攝影和編導(dǎo)們,已經(jīng)急急地拱進了天井,一進來,他們的職業(yè)的專業(yè)的眼光就四處開刷掃射了,我卻還在心心念念想著怎么和徐阿姨說明一下情況,這時候我聽到了一聲詢問:你阿是范小青?
純正的蘇州話,清脆的蘇州音,和范小天在6號聽到的一樣的聲音,我頓時又驚又喜,我頓時以為,她是另一個胡敏,我以為她也是我兒時的一個同學(xué)或玩伴。我趕緊問她是什么時候住到同德里的,徐阿姨說他們家是二十世紀(jì)九十年代以后搬進來的。
她不是胡敏。
但她也是胡敏。
我在想,徐阿姨的童年,雖然不是在同德里度過,但一定也是在蘇州古城的某一條巷子里。
因為那個時候,蘇州除了巷子,還是巷子,蘇州曾經(jīng),只有巷子呀。
只有巷子的蘇州,才是真正的蘇州模樣,才是獨一無二的蘇州模樣。
(《家在古城》,范小青/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22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