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子、香煙與哈達
迭部位于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這里是岷山山脈北段,境內重巒疊嶂,地形崎嶇,因迭山而名迭部,古稱疊州。在那場史無前例的長征中,有兩件重要的大事發(fā)生在這里:俄界會議與臘子口戰(zhàn)役。
秋日,我沿著紅軍當年走過的路,從西安到蘭州,再過迭部前往俄界。車子在蜿蜒的山道上行駛,正值一場淅瀝的秋雨之后,碧空如洗,褐色的群山峻嶺之間,松林樹木濃綠得如翠似玉。一路上但見山巒重疊,兩側溝深谷窄,一邊是湍急的河流,另一邊是陡峭山崖。巧合的是,我在通往迭部的這條山道上逶迤前行這天,恰是當年紅軍長征抵達此地之時。遙想當年,公路沒有開通,這條山道該是多么的崎嶇難行。我在麗日晴空的日子里,沿著平整的盤山公路驅車前往,而當年的紅軍將士們卻是單衣草鞋、饑寒交迫,在腥風血雨中徒步翻山越嶺。我這樣想著,一路之上,不勝感懷。
從迭部縣城向西南方向行駛大約兩個小時后,前方視界里突然跳出一個傍山小鎮(zhèn),白墻紅頂?shù)奈萆?,橙黃或金紅的屋檐十分醒目。再走近一些,路旁沿街的墻壁上不時出現(xiàn)一幅幅拙樸壁畫:穿灰布軍衣、頭戴紅五星的軍人隊伍,有鐮刀錘頭標識的旗幟……幾乎家家屋檐下都紅旗飄揚,門前的一排老樹枝梢上懸掛著大大小小的紅色五星卡片,在明媚的秋陽下,鮮艷而清晰。俄界到了。
俄界原是達拉鄉(xiāng)的高吉村,達拉鄉(xiāng)以地處“達拉庫”而得名?!斑_拉”在藏語里是“虎穴”的意思,僅從地名就可對這一帶的地貌略識一二。
1935年9月10日,中共中央發(fā)布《為執(zhí)行北上方針告同志書》,號召紅軍指戰(zhàn)員“堅決擁護中央的戰(zhàn)略方針,迅速北上,創(chuàng)造川陜甘新蘇區(qū)去”。同日凌晨,中共中央率紅三軍向俄界進發(fā)。紅軍進入甘南地區(qū)的第一個藏族山莊甘溝村時,正值大雨,一夜過后,山洪橫溢,英勇的先頭部隊突破懸崖、飛棧等種種險阻,接連越過達拉河上6座懸空險橋,為大部隊開道。9月11日下午,毛澤東等率紅三軍到達甘肅省迭部縣俄界,與先期到達這里的紅一軍團會合。
在俄界,我走進村子最東頭的一戶人家的小院。這是一個藏式風格的普通院落,有一間小土屋和一座又黑又高的二層木屋。屋內的地面和墻面都呈現(xiàn)陳舊的黑色,迎面的板壁上掛著一面褪色的粗布黨旗,陽光從屋頂?shù)目p隙照射進來,將黨旗上手繪的鐮刀錘頭映亮。這間不到40平方米的簡陋土屋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留下了重要印記: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這間土屋里召開了擴大會議——史稱“俄界會議”。俄界會議作出《關于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紅軍北上的任務與今后的戰(zhàn)略方針。
迭部是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集之地。高吉村是個坐北朝南的藏族小山寨。由于信息不通,當時村里的人們聽信了國民黨軍隊和當?shù)赝练说奶魮苄麄鳎w出逃躲進山里,只留下空無一人的寨子。幾天后,紅軍離開了,村民們才陸續(xù)從山里出來。雖然他們對這幾日在這里發(fā)生的驚濤駭浪并不知曉,對這支衣衫襤褸的隊伍所背負的神圣使命更不能了解,但是,當他們小心翼翼地走近家園時,面對的景象連他們自己也無法相信:寨子的街巷變干凈了,自家的院落干凈了,缸里裝滿了清水,來不及帶走或者隱藏的貴重物品安然無恙,缺少了糧食的人家,會在灶臺的醒目位置發(fā)現(xiàn)一塊或者幾塊大洋,或者別的值錢物件,整個村子清新寧靜得像剛從晨曦中醒來。俄界人不是沒有見過當兵的,國民黨的兵,土司的兵,土匪、軍閥的兵,這些人哪一次過來時不雞飛狗跳像蝗蟲掃蕩?但這一回,這支隊伍令村民們驚詫了:成百上千的人馬,在經(jīng)歷了數(shù)月長途遠征與無數(shù)激戰(zhàn)苦戰(zhàn)之后,經(jīng)過這個空無一人的小小村落時,依然彬彬有禮,依然秋毫無犯。
這是一支怎樣的隊伍??!他們僅停留了數(shù)日,卻把驚詫和感動永久地留下了。人們很容易就打聽到了:這是紅軍的隊伍,他們的領袖叫毛澤東。
關于紅軍隊伍與藏族百姓的關系,在這里我還聽到另外一個故事。
1935年9月,一支紅軍部隊住進了臘子口鄉(xiāng)的朱立村。這也是個藏族村寨,坐落在半山坡上。紅軍來得突然,許多人見這支隊伍上的人們雖然面色疲憊,但笑容親切,也就留在了村里。紅軍在村里只住了一天。第二天一早集合準備出發(fā)時,隊伍中卻傳出了哭聲。原來,頭天傍晚,小通信員借了房東藏族阿媽的水罐去提水,在山道上不小心把水罐打破了。早晨,紅軍出發(fā)前,檢查群眾紀律時,小通信員向指導員承認,自己打破了老鄉(xiāng)家的東西,必須賠償。但小戰(zhàn)士的隨身物品除了一身紅軍制服外,只有一把槍和一件紅毛衣。武器當然不能留下,年僅十七八歲的小通信員脫下身上的毛衣時,哭了。旁邊的一名老戰(zhàn)士解釋說,小戰(zhàn)士的父親和母親都是紅軍,在長征途中先后犧牲,紅毛衣是他們留給兒子唯一的遺物。得知情況的藏族阿媽說什么也不肯收紅毛衣,比比劃劃地表示拒絕,但小通信員和戰(zhàn)友們執(zhí)意要按紀律賠償。推讓了半天,阿媽沒辦法,只能收下,回身從屋里拿出一件羊皮襖(也有人說是一塊羊皮)要送給小戰(zhàn)士,雙方又是一番推讓。出發(fā)的時間到了,指導員命令小戰(zhàn)士收下了阿媽的禮物。隊伍出發(fā)后,指導員又派人返回,將一塊銀元送到阿媽手上。
俄界會議之后,紅軍于1935年9月17日晨占領天險臘子口,攻破長征路上的最后一道天險,打開北上通路,使蔣介石企圖把紅軍困死、餓死在雪山草地的計劃徹底破產。臘子口戰(zhàn)役期間,毛澤東與一部分部隊在17日天黑前住宿在朱立村,18日清晨離開。之后,他們開始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岷山雪峰:鐵尺梁。好些日子過去了,聽說那支紅軍隊伍的人單衣薄履翻越雪山走了,藏族阿媽捧著紅毛衣眼淚汪汪:這群孩子,這群孩子啊……
紅軍走了,但藏族群眾把對這支隊伍的懷念留了下來。召開俄界會議的土屋旁邊有個二層木樓,這是當年毛澤東主席的住處。二層木樓被原樣保存了下來,一根四米多長的木頭截削出臺階式的獨木梯,從門口斜搭至二層的廊房檐下。房主在一旁修建了另一座木梯,讓獨木梯以原有的姿態(tài)擺在那里,任時光將它打磨成滄桑的模樣。穿越歲月的風煙,我仿佛看見,在經(jīng)過一整夜激烈的會議討論之后,一代偉人毛澤東彎腰走出低矮的土屋,一步一步踩上這只木梯。此時,天色初現(xiàn),身著灰布紅軍制服的毛澤東站在二樓廊檐下,面對初升的朝陽大口吸煙,心里正醞釀著中國革命的未來。
懷著景仰的心,我從新制的木梯緩步上到二樓,穿過又窄又矮的檐廊,進入了內室,這是當年毛澤東同志住宿過的房間。一腳踏進屋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房間僅4平方米大小,只有一鋪地炕和一個小小的灶臺,地炕正中,端正地擺放著一尊半米多高的毛澤東半身金色塑像,塑像上重重疊疊地披掛著十數(shù)條哈達,有質樸的白色,也有高貴的黃色。塑像面前的供臺上,一層層,一排排,整整齊齊地擺放著數(shù)百根香煙。一側的窗臺上,堆著、掛著一串串紅紅的干辣椒。
迭部的鄉(xiāng)親們并不知道那位紅軍指導員和那位小小年紀的紅軍戰(zhàn)士的姓名,也并不知道這支紅軍部隊具體的番號,但他們懂得一個樸素的道理,共產黨、毛主席領導的紅軍,是愛護老百姓的隊伍。
十幾年之后,1949年的10月,當?shù)康奶炜诊h揚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時,身居大山中的迭部人才真正了解,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布新中國成立的偉岸的國家主席,就是當年那個站在俄界那座二層木樓的屋檐下吸著煙、面色凝重的紅軍領袖。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迭部的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俄界,家家都是窗明幾凈的樓房,每一戶的房前屋后遍種鮮花。他們還在自家的墻上畫上紅軍隊伍的圖畫,寫下紅軍當年寫過的標語。迭部人曾經(jīng)親眼見證了偉大的紅軍長征,這是他們的驕傲和榮耀。
多少年過去了,迭部人記住了共產黨的恩情。他們把對黨的感恩、對領袖的敬意,化為一個個小小的舉動。于是,一行又一行的人們走進毛澤東主席曾經(jīng)住過的舊居,懷著熱愛景仰之心,一次次彎腰鞠躬,把辣椒掛滿窗前,把無數(shù)的香煙、哈達,敬獻在偉人的塑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