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無沙——之“人間正道是滄桑”
銀灰色的云層如被覆蓋在綿延之群山,細雨如紗,飄飄灑灑,入目皆是大片的綠,如若上品翡翠溫潤妍麗。田野蔥青,山泉淙淙,若條條銀絲帶自山谷傾瀉而下。車在緩行,不見京城遮天閉月的高樓大廈,卻自有瑰麗多姿的自然景觀。
天空之色明明滅滅,云天茫茫,夾著多情的愁和黏人的濕。海南的初冬與江南的早春有幾分相似,卻也多了熱帶雨林獨特的氣候特征。
車隊行駛到巍峨的鸚哥嶺下的白沙元門鄉(xiāng)向民村,停在“白沙起義第一槍”舊址紀念園的牌坊前,正對便是遠處云山映襯下的五人起義領袖雕塑,由巨大整塊的紅花崗巖做成,泥紅淡淡,質樸端嚴。兩側是挺直勁秀的木棉衫,紅黃相間的“老來俏”,自是一股濃郁的地域氣息。雨逐漸大了起來,濺在地上起了一個個小窩,陣陣煙霧飄散在綠樹異花間,廣場的地面被沖刷得濕滑光亮。
園內(nèi)設有陳列館、文化背景墻、景觀亭等。
據(jù)當?shù)貙в谓榻B,1939年,國民黨當局采取消極抗日,節(jié)節(jié)敗退到五指山,并對當?shù)厣贁?shù)民族進行殘酷的政治壓迫和血腥屠殺,把白沙各族人民緊緊逼到了死亡線上。在這樣的背景下,便是爆發(fā)了聲勢浩大、反壓迫反剝削爭取自由與解放的武裝暴動——白沙起義。
起義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堅守半個月,取得了重大勝利,震撼了整個華南地區(qū)。并在此后的歲月里,起義隊伍幾經(jīng)周折找到了為窮人做主的紅軍隊伍,投奔共產(chǎn)黨。
展示廳里擺放著以王定江等幾位起義領袖為主的銅像。櫥窗里滿滿展示著當時起義斗爭的武器及生活囂皿。如木弩、火藥胸袋、木箭鏃、簡陋的衣帽、草鞋、棉被、麻被、椰殼碗、竹水筒、鐵、陶鍋殘片等。這些遺留下來的殘破舊物,在燈光的照射下閃著耀眼的光澤。在戰(zhàn)爭中成長起來的黎族兄弟們,經(jīng)過戰(zhàn)火的洗禮,共同譜寫了少數(shù)民族團結勇于斗爭的故事。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了白沙黎族自治縣的黨史教育基地。
右墻壁上分別掛著江澤民同志、習仲勛同志九零年代為此次起義的特別題辭:白沙起義的英烈們永垂不朽!革命之路雖然艱難卓絕,但不屈不撓的精神一直引領白沙人民一路披荊斬棘、奮勇向前。
懷著沉重的心情步出展覽廳,抬眸看到牌坊背面醒目的“滄桑正道”四個大字。歷史厚重,皆因其承載了太多的苦難與悲慟。我與眾生,皆是這塵世的一粒塵埃。而一山一河,一花一草,它們端坐不語,靜雅安寧。這是那個遠逝的沉重歲月里無數(shù)人生命與鮮血的付出,所向披靡的從來不是什么歲月靜好,而是艱難竭蹶的前行。在蒼穹覆罩下如今的一切和美,可否憶起曾有那么多的先輩為家國安寧、后代之幸福安定而前赴后繼的奔赴著。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這豈不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追尋且繼承之路么?
啟程時,再次回望那尊巨大的石雕像,鉛灰濃云依在山巒間飄飄蕩蕩,天際處,仿若神靈揮動拂塵,它比任何時候都來得美麗,如仙宮一般令人神往。轉頭問導游:“此山何名”?其擺手笑答不知。英雄青史留名,雄山相守無名,其實恰恰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