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脈漳河水
前些天參加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和北京文聯(lián)聯(lián)合舉辦的《阮章競文存》出版座談會,很感慨。阮章競先生是北京作家協(xié)會的首任主席,代表作是《漳河水》《赤葉河》,因為籌備座談會的緣故,這段時間跟阮主席的女兒阮援朝老師一直保持著聯(lián)系,她提供給我一些珍貴的資料。如劉恒主席2014年的時候在“阮章競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上的講話,特別有意思。他起頭就說:“我承諾說認認真真寫書面發(fā)言,又承諾到援朝她家里商量這個事情。援朝可能以為我忘了,但確實沒有忘……好像記憶力衰退了?!本褪且桓奔页T挼恼Z態(tài),說他對阮章競先生的感覺用一個詞形容,就是陌生。見面一笑,敘話不多。另外對老先生的作品也很陌生,卻不能說他忽略了對老先生文學成就的尊重,或者他忽略了對一種文學經(jīng)驗的尊重,好像都不是這樣。完全是一種本能,沿著慣性在處理這種關系。這跟很多家里兒子跟父親,晚輩跟前輩那種淡漠的關系非常相似。
劉恒主席還提到,阮章競先生他們這一代前輩,在他們的青年時代,在社會的大動蕩當中,他們選擇了革命,選擇了紅色的信仰,認為這種信仰能夠解救中國,解救中國人民。他們?yōu)榱诉@個信仰獻出了自己的青春,獻出了自己的才華。最關鍵的是他們堅持到底,一以貫之地堅持革命的信仰。在革命的大浪潮當中,他們也堅持著藝術的追求,這些都是非常令人尊重和敬仰的。
對此我也深有同感。只是和劉恒主席稍有不同的是,我在對阮章競先生覺得陌生的同時,也有幾分親切。因為我的故鄉(xiāng)的緣故。先生的簡介里有長長的一段寫到太行山,他的諸多作品中都有太行山的氣息和背景,山西屬地的長治、陵川、武鄉(xiāng)、左權,河南屬地的安陽、焦作,河北屬地的邯鄲等,這些地方的山中人、事構成了他重要的生活經(jīng)驗和文學積累,尤其是代表作《漳河水》《赤葉河》和長篇小說《山魂》中,太行山的氣息更為濃烈,太行山的背景也更為恢弘。我的故鄉(xiāng)在焦作市修武縣,半山川半平原,山就是太行山。我出生在平原村落,年少時到太行山懷抱的焦作市讀書,常進山里玩,新世紀以來又有了很著名的云臺山風景區(qū),也常去玩。不知不覺中,太行山就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先生寫到的太行山讓我想到少年時學過的一首歌:《太行山上》,音樂老師當時教唱我們這首歌時熱淚盈眶,說她父親曾經(jīng)在太行山上戰(zhàn)斗過。這首抗戰(zhàn)老歌由桂濤聲作詞,冼星海作曲。我想,先生那時應該也在山中傳唱過。援朝老師還跟我提過,說阮章競先生在焦作還設計過一座紀念碑,我問了問老家人,回復說是1945年11月時焦作舉辦“晉豫人民復活紀念大會”,決定建一座“太行四分區(qū)紀念碑”,同時舉行了奠基儀式,1946年年初紀念碑建成。這座碑后來被改遷,現(xiàn)在叫東方紅紀念塔。
先生的文學語言里也有我很熟悉的故鄉(xiāng)元素。里面有非常有趣的部分,比如“筆記卷”里有一篇是“民間語言記錄”,寫于1942年,現(xiàn)在八十年過去,那些民間語言依然在鮮活流淌和使用。還有一部分語言筆記是1948年—1951年記錄的,批評一個人懶惰,是“場邊不沾地邊不踩,他勞動過?”這種語言我從小聽到大。其中還有“焦作工作筆記”,我老家在焦作修武,在182頁,我還看到了“修武釣臺營調查材料”的存目和“關于打修武情況的通信”的存目,雖然都是存目,但也足夠讓我覺得親切,且在這一套文存的氛圍里,真切地聯(lián)想到他在八十年前和我故鄉(xiāng)的土地有著怎樣密切的交集,也能想象到我的故鄉(xiāng)在八十年前正有著什么樣的風云激蕩。之前從不曾預料到,以文學為舟,順著這一脈漳河水,居然能夠讓我和前輩跨越歲月和歷史的間隔,以這樣的方式邂逅。
這些天,阮章競先生的這十本文存一直放在案頭,這十卷文本很厚,不僅是體量的厚,更是內(nèi)容的厚。這套書的設計很用心,用紙很好,讓書看著雖厚重,手感卻輕盈。藍色調我也喜歡,藍如天空和大海,封面上還有著銀杏葉、楓葉等樹葉,每一本封面上的葉子都不一樣,我想設計者應該是自有深意。鐵凝主席在序里用的詩句是“土厚根深葉繁茂,縱橫老干發(fā)新蕾”,我想,這些葉子也可以是對這詩句的闡釋。
這厚厚的十本書還讓我不由想到一個問題,所謂的傳承,到底要傳承些什么,怎么傳承?傳承固然意味著要讀作品,除此之外,也意味著其他。比如他的精神和信仰、他對待文學創(chuàng)作的態(tài)度、他對人民的情感,他在《我怎樣學習寫作》這篇文章里提到的,我一讀到就覺得很會心。他說:“要學習勞動人民,首先就要使他們覺得你是他們自己人。在做地方工作時,我常常跟群眾一塊上地,一道走,一道拾糞?!蔽蚁?,現(xiàn)在群眾恐怕也不拾糞了,但和勞動人民做自己人這個態(tài)度永遠是寫作者所需要的。他還說:“要相信群眾比你懂,不要小看他們?!边€舉例《漳河水》中的句子“種谷要種稀留稠,娶妻要娶個剪發(fā)頭”,他曾念給房東聽,房東怎么給他改正。這些記錄都是特別動人的教誨,這些也都是需要我們后輩傳承的,也值得我們后輩傳承。
也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想,雖然時間意義上阮章競主席離我們越來越遠,但他其實也從未走遠。這是我們今天在這里紀念他的核心意義。紀念是因為不能忘記,不該忘記,也不會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