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lián)書店:憶往昔九十載風雨出版路
1932年7月的一天,在上海陶爾斐斯路48弄弄口一棟民居的門前,多出了一塊不太顯眼的銘牌——生活書店。這是由鄒韜奮、胡愈之、徐伯昕共同創(chuàng)立的出版機構,正式名稱是生活出版合作社。鄒韜奮說,要“努力為社會服務,竭誠謀讀者便利”。之后他再次強調“本店以促進文化、服務社會”為主旨。1935年,錢俊瑞、徐雪寒、華應申等創(chuàng)辦了新知書店。1936年,李公樸、艾思奇、黃洛峰等創(chuàng)辦了讀書生活出版社。它們和生活書店同屬三聯(lián)書店前身,創(chuàng)立之初均有鮮明的紅色出版印記。
周有光曾說:“三聯(lián)書店在中國出版界的歷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什么特殊的地位呢?就是它站在時代的前面,推進國家往前走,這是了不起的一個工作。”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它的前身是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創(chuàng)立的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1948年三店合并,正式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51年并入人民出版社,1986年恢復獨立建制,2002年加入中國出版集團。在不同的時期,三聯(lián)書店都投身時代,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這家歷史悠久的出版社,已經以優(yōu)良的歷史傳統(tǒng)、強烈的社會關懷和濃厚的人文精神,走過了九十年的風雨歷程。
三聯(lián)書店的前身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于中國出版界的三家著名出版發(fā)行機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一卷書雄百萬兵。1936年出版的《大眾哲學》備受毛澤東青睞,在廣大讀者中產生了巨大影響,引導許多人走上革命道路。多年以后,一位幕僚轉述蔣介石對這本書的評價:我不是敗給了中共軍隊,而是敗給了艾思奇的《大眾哲學》。黨史學者金沖及說:“今年是三聯(lián)書店成立90周年。我作為三聯(lián)書店的包括生活、讀書、新知三家書店的忠實的讀者已經76年了。我最早讀到這三家書店的書大概是1946年,是艾思奇同志的《大眾哲學》。”
《資本論》出版于1938年戰(zhàn)火紛飛的上海。在遇到剛剛成立的讀書生活出版社之前,郭大力和王亞南兩位年輕人已經花了多年的時間翻譯《資本論》,但沒有出版商敢出版。1938年,上海被日軍占領,上海租界淪為孤島。在政治形勢嚴峻險惡,經濟又極困難的條件下,讀書生活出版社毅然出手,采取邊翻譯、邊付排的方法,全力推動《資本論》的出版。經過近百個晝夜的奮戰(zhàn),郭大力、王亞南合譯的《資本論》終于付梓,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鴻篇巨制首次以中文全本的面貌展現(xiàn)在中國人民面前,為中國革命的發(fā)展提供了深厚的理論資源。
新中國成立前,國內出版的四百余種紅色讀物中,除了解放區(qū)出版的部分外,其余二百多種均由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這三家出版社出版。
1948年10月三家書店全面合并,在香港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總管理處。1949年5月,總管理處遷至北京。同年7月,中共中央《關于三聯(lián)書店今后工作方針的指示》確認:“三聯(lián)書店與新華書店一樣,是黨領導下的書店。”“過去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及香港起過巨大的革命出版事業(yè)主要負責者的作用?!薄斑@個書店的工作人員,如鄒韜奮同志等,做了寶貴的工作?!?/p>
20世紀70年代的最后兩年,中國改革開放的帷幕正在徐徐拉開,三聯(lián)書店的學術和文化“基因”開始萌動。這一時期尚是人民出版社一個編輯部的三聯(lián)書店,一方面利用在文化人中廣泛的人脈,出版“大作家的小作品”,推出了風行社會的《傅雷家書》《干校六記》《隨想錄》以及多卷雜文家專集等(包括夏衍、聶紺弩、唐弢、柯靈、廖沫沙等人的雜文集)作品。另一方面,則譯介西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優(yōu)秀文化讀物,暢銷一時的《情愛論》《歐洲文化的起源》《人類的群星閃耀時》《異端的權利》等共同構成了三聯(lián)書店的“文化生活譯叢”。這些圖書以及《第三次浪潮》等書在市場上的不俗表現(xiàn),反映了當時社會全方位吸納人類社會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風氣。而稍后三聯(lián)出版的《寬容》,同樣風靡一時,“寬容”一詞本身亦成為那個時期的標志性精神癥候。
1981年8月出版的《傅雷家書》,是當時非政治類通俗讀物中最暢銷的圖書。這是一本重拾文化和知識尊嚴的書,是對歷經劫難而不失氣節(jié)的讀書人形象最有力、也最有情的文字記錄。隨著《傅雷家書》的出版,三聯(lián)書店相繼推出了一系列“大作家的小作品”,廣受讀者喜愛。1986年,三聯(lián)書店恢復獨立建制,成為一家以出版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圖書為主的綜合出版社。一批新的中青年著譯者為三聯(lián)帶來了兩套重要的叢書:《現(xiàn)代西方學術文庫》和《新知文庫》,在出版界和學術界都引起極大反響。
20世紀90年代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崛起,在80年代曾經引領思潮的書籍出版活動,在90年代展現(xiàn)出鮮明的商業(yè)競爭特性,整個社會閱讀風向也發(fā)生轉變——更為多元,進入讀圖時代。1995年出版的《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為讀者打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反映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它的熱銷也加速了《陳寅恪集》的問世。
2003 年,楊絳回憶錄《我們仨》出版。作者筆下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態(tài)和一個學者家庭的溫暖情感打動了千萬讀者。這一期間,三聯(lián)還出版了《城記》、《上學記》、《八十年代訪談錄》、《改革:我們正在過大關》、《重啟改革議程》、《鄧小平時代》、“王鼎鈞作品系列”、“滇西抗戰(zhàn)三部曲”、“復活型歷史敘事三部曲”、“北島集”等一系列優(yōu)質暢銷作品。
為加強主題出版,三聯(lián)書店推出了一批黨史大家、名家作品,《金沖及文叢》《讀毛澤東札記》《毛澤東的閱讀史》《中國的1948年》《北上》《中共黨史十二講》等書,展示了一個百年大黨的歷史演變進程,深刻闡述了中國現(xiàn)代政治道路和國家道路形成的歷史邏輯和內在機理。